30.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品读意象,体味意境。过程与方法:
以“诵读——品读——美读”为主,运用品意象、悟真情的手 法赏析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2重点难点
重点:
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难点:
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
3学情分析
我们班大部分同学语文功底扎实,理解力强,但有少数同学不能体会诗词的意境。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虞美人
一、导入新课:
前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这一句,道出了李煜的双重身份,他既是一个昏庸无能的君主,同时又是一个多愁善感的词人。作为“好声色而荒废国政”的亡国之君,李后主的人生是失败的,但作为一代词人,他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血泪凝铸的诗篇,《虞美人》就是最为人所熟悉的一篇。
活动2【讲授】虞美人
一,了解词“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一的诗体。①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② 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③ 词按字数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④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名是在同一词牌中,不同的词为了区分而根据词的内容,由词的作者为词写出标题。
二、走进作者:
李煜,世称南唐李后主,人多称之为李后主,他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李煜的前半生,是南唐的国君,过着奢华的生活。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者离愁别恨。亡国后,词多数是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首。
三、预习检测:
1、给下列生字注音:
虞煜阑砌
2、解释下列词句
①春花秋月:
②了:
③往事:
④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⑤雕栏:
⑥玉砌:
⑦朱颜改:
3、填空
李煜,字_____,号______,________人,五代时________,世称__________。后人把他及其父亲李璟的作品合称为《》。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录音范读
2、学生自由轻声朗读,体会词作中词人流露的感情基调。
思考:为了表现愁的情绪,哪些字词应该重读呢?
学生讨论,都给予鼓励。(把重点词分类)
五、合作探究:
1、修辞手法(比喻、喻体、喻体的特点)
2、句式特点(设问。无人倾诉,孤独愁苦不可言传,无可排遣。)
3、大家有没有感到过这无人倾诉愁海无边的时候呢?
4、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愁是人生无法排遣的一种情感。古今的人们都没办法消灭它。大家只好将他抒发宣泄出来,化作文字。那么关于愁的诗词句大家能想到哪些?诗词中描写“愁”的句子。
学生思考
齐读,感受词人在字里行间流露的无可言传无可排遣深切的愁情。
5、“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六、精读品析:
1、注意全词的节奏和连贯
思考:一首词往往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除了注意每一句中的语速、重点词的重读还要注意句与句的连贯性,讲究一气呵成,请大家将刚才赏析的字词句联合起来,看看句与句之间有什么联系?整首词的句式有什么特点?这样安排好在哪里?
学生讨论明确。
小结:这里,词人用三个设问句,自问自答,不仅使得词作浑然一体,而且将自己内心无可排遣无法向人诉说的只能独自在心头咀嚼的愁苦表现得淋漓尽致。其悲痛极其强烈,所以引起了后来人的共鸣,所以千古流传、被后人反复吟唱。
2、结构特点和艺术特色
引导:优秀的词作我们不仅要知道它的优秀,还得知道它好在哪里,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我们才能有所超越。回顾词作找出写的好的地方,并思考为什么写得好!
明确:
1、三问三答。写出了愁的无法诉说。
2、乐景写哀情。对比之中更见愁的深刻。
3、巧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愁之多、愁之长。
活动3【活动】虞美人
七、拓展延伸: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乌夜啼》
1、齐读
2、学生自己点评。(教师提示:从意象赏析入手)
3、学生诵读
活动4【作业】虞美人
比较阅读阅读李煜的词《相见欢》,完成题目:1.下面对于词句比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比喻自己帝王生活结束之快。B、以“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比喻国亡家破,是由于外力的打击。C、以“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比喻帝王生活一去不复返,企其重来之不可再得。D、以“水长东”比喻自己的愁苦将会像东流水一样滚滚而去,这样自己就能摆脱忧愁,自由生活了。2.下列对于词作内容理解不够确切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描写在寒雨急风的摧残之下,林花凋谢,春去匆匆。字里行间,寄寓着词人因感到人生短促,好景不长而产生的极度哀伤。B、词的下阕,抒写好景不再的哀愁和人生痛苦的怨恨。整首词的结句是主题特别深刻之处。C、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小词。词人通过描绘春残花谢的自然现象,抒写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它是李煜早期词作的代表作之一。D、这首小词语言清新、情调哀怨、意味深长。词人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灌注于自然景物之中,情景交融,物我一体。
课件34张PPT。虞美人
[南唐]李煜 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法国 缪塞尔教学目标:1、李煜的生平即对其作品的了解。
2、体悟本词的意境和情感。
3、提高学生诵读和吟唱诗歌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 关于词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一的诗体。
①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② 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
③ 词按字数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④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名是在同一词牌中,不同的词为了区分而根据词的内容,由词的作者为词写出标题。 词牌来源
唐教坊曲,初咏项羽的宠姬虞美人而得名。虞姬,项羽的宠姬,常随项羽出征各地。公元前202年,项羽被刘邦军队围于垓下。夜饮中, 项羽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美人虞姬和之:“汉军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在四面楚歌中,虞姬拔剑自刎。
唐一无名氏根据项羽和虞姬的悲剧故事写了一首《虞美人》,词牌名便源于此。因李煜填此词,又名“一江春水”。
关于李煜
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字重光,初名从嘉,后以“日以煜之昼,月以煜之夜”之意改名李煜。号钟隐、莲峰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 关于李煜
精书法、绘画、音律,诗文,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内容主要可分作两类:第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第二类为降宋后,李煜以亡国的悲痛,富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时期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可谓“神品”。此时期的词作大多哀婉凄绝,主要抒写了自己凭栏远望、梦里重归的情景,表达了对往事的无限留恋。李煜在中国词史上被称为“千古词帝”,继承了晚唐以来花间派的传统,但又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意境,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李煜文、词、书、画创作均丰。其词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词》中。 背景介绍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这首词流露出了李煜丝毫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表达了李煜对故国的无比深切的怀念之情。《虞美人》就是他的绝笔词,相传七夕之夜中他命歌伎唱《虞美人》,宋太宗知道这件事后,他大怒,赐李煜毒酒一杯,这位失败的君主、成功的词人就这样撒手人寰了。 虞美人
[南唐]李 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
[南唐]李 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主翻译
了:了结,完结。
砌:台阶。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
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君:作者自称。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为何希望它早点结束?
“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为何希望它早点结束?
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名虽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在对生命已经绝望之时,“春花秋月”是对他的一种讽刺,让他觉得厌烦,希望这一切都结束。 “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所具体指什么? “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所具体指什么? 不仅指以前的富贵生活,锦衣玉食、后宫佳丽、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更是对欢乐、自由的向往,对尊严的期盼,对生存安全感的需要。
“小楼昨夜又东风”中,“又”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楼昨夜又东风”中,“又”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东风”表示季节更替,“又”则说明时光飞逝,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渐破灭。 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表现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的主题。 最后一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什么表达效果?让你产生了哪些想象? 最后一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什么表达效果?让你产生了哪些想象?设问、比喻。用春水来比喻愁,表现了李煜满怀的愁、无穷无尽的愁、汹涌澎湃的愁。 本词中,有几问几答,分别是什么?何时了?——又东风
知多少?——故国不堪回首
几多愁?——一江春水 本词中,有几组对比,试着找一找。 本词中,有几组对比,试着找一找。第一组对比:春花秋月——往事
“春花秋月”是宇宙间无穷无尽的事物,而“往事”则是人世间短暂无常的。
两者千差万别,以宇宙的无限去比较人生的有限,表明了造物主的造化弄人,人生命运的不可捉摸。
本词中,有几组对比,试着找一找。第二组对比:小楼东风——故国明月
“小楼东风”是李煜自己现在不自由的真实写照,表明了囚徒身份的悲惨;
“故国明月”则象征了过去美好而自由的生活,那个时候有尊严,有安全感;
以过去的美好自由反衬现在处处受限制、处处不自由,越发使这种处境显得悲苦。
本词中,有几组对比,试着找一找。第三组对比:雕栏玉砌——朱颜改
“雕栏玉砌”,喻指故国美好事物永恒存在;
但是以前那个在这样美好事物前流连忘返的人却已经容颜衰老了。
两者相比,清楚地表露了作者对人生心灰意冷的黯淡心态。
比较阅读相见欢
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① 谢:凋谢。
②胭脂泪:原指女子的眼泪,女子脸上搽有胭脂,泪水流经脸颊时沾上胭脂的红色,故云。在这里,胭脂是指林花着雨的鲜艳颜色,指代美好的花。
③留人醉:一本作“相留醉”。
④几时重:何时再度相会。 比较阅读 阅读李煜的词《相见欢》,完成题目:
1.下面对于词句比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比喻自己帝王生活结束之快。 ????B、以“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比喻国亡家破,是由于外力的打击。 ????C、以“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比喻帝王生活一去不复返,企其重来之不可再得。 ????D、以“水长东”比喻自己的愁苦将会像东流水一样滚滚而去,这样自己就能摆脱忧愁,自由生活了。比较阅读 阅读李煜的词《相见欢》,完成题目:
1.下面对于词句比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A、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比喻自己帝王生活结束之快。 ????B、以“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比喻国亡家破,是由于外力的打击。 ????C、以“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比喻帝王生活一去不复返,企其重来之不可再得。 ????D、以“水长东”比喻自己的愁苦将会像东流水一样滚滚而去,这样自己就能摆脱忧愁,自由生活了。 2.下列对于词作内容理解不够确切的一项是( ) ??
?? A、词的上阕,描写在寒雨急风的摧残之下,林花凋谢,春去匆匆。字里行间,寄寓着词人因感到人生短促,好景不长而产生的极度哀伤。 ???? B、词的下阕,抒写好景不再的哀愁和人生痛苦的怨恨。整首词的结句是主题特别深刻之处。 ???? C、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小词。词人通过描绘春残花谢的自然现象,抒写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它是李煜早期词作的代表作之一。 ???? D、这首小词语言清新、情调哀怨、意味深长。词人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灌注于自然景物之中,情景交融,物我一体。 比较阅读 2.下列对于词作内容理解不够确切的一项是(C) ??
?? A、词的上阕,描写在寒雨急风的摧残之下,林花凋谢,春去匆匆。字里行间,寄寓着词人因感到人生短促,好景不长而产生的极度哀伤。 ???? B、词的下阕,抒写好景不再的哀愁和人生痛苦的怨恨。整首词的结句是主题特别深刻之处。 ???? C、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小词。词人通过描绘春残花谢的自然现象,抒写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它是李煜早期词作的代表作之一。 ???? D、这首小词语言清新、情调哀怨、意味深长。词人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灌注于自然景物之中,情景交融,物我一体。 比较阅读小结 李煜后期的这首词作发自内心,写的是从未有人写过的作为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而词中流露的,又主要是追惜年华、感慨人事变迁无情、哀叹命运等容易引起普通人共鸣的情绪,因此艺术感染力大大加强;更由于他采用了唐五代词人少用的白描手法,以清新的语言写情,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因而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使他成为我国词史上一流的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