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了解李煜生平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知其人、论其事、诵其诗。
2.反复诵读,领会词人寓于词中的愁及其具体内涵——故国之思、失国之悲、亡国之痛。
3.背诵《虞美人》全词。
2学情分析
学生对词的大意掌握起来比较轻松,但是很难深刻理解作品中作者的亡国之痛和故国之思。
3重点难点
1、体悟词的思想内容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2、诵读,体会词的意境,领会作者的情感。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音乐导入
听邓丽君的歌曲《虞美人》导入新课
活动2【导入】解说课题
这首词的词牌名为《虞美人》,大家可否想起什么?(出示课件)
明确:虞姬,项羽的宠姬,常随项羽出征各地。公元前202年,项羽被刘邦军队围于垓下。夜饮时,项羽慷慨悲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美人虞姬和之: 汉军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在四面楚歌中,项羽拔剑自刎,虞姬亦拔剑自刎。后来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一种鲜红的花,后人为了纪念她,便把这种花叫做“虞美人”。所以此词牌名源于项羽和虞姬的悲剧故事。
活动3【讲授】 作者名片
让学生讨论,然后找学生介绍李煜,最后出示课件(作者名片)
李煜{937—978},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宋太祖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送到汴京,被囚禁在一座小楼 里,被封为违命侯。过了二年多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传后主于七月七日他的生日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祖闻之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酒将他毒死。可以说此词是他的绝命词。前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的确,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国事”的亡国之君没什么好说的,可是作为一代词人,他给后代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千古传诵。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 。
活动4【讲授】讲解课文
(一)、齐读课文(出示课件)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二) 再齐读课文,注意节奏并找出该词的韵脚。(出示课件)
虞美人
春花秋月 / 何时了?往事 / 知多少。小楼昨夜 / 又东风,故国 / 不堪回首 / 月明中。
雕栏玉砌 / 应犹在,只是 / 朱颜改。问君能有 / 几多愁?恰似 /一江春水 / 向东流。
(三)、品味赏析
⒈同学们喜欢这首词吗?最喜欢哪一句?(说明原因)你认为全词最关键的应是哪一个字?(引导学生讨论,然后回答。以此引出名句,引出词眼。)(出示课件)
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词眼:愁
⒉要朗读得好,必定要把握全词的情感核心。既然词眼是“愁”,请大家说说李煜的愁有哪些。
生回答后老师归纳(课件显示):
“愁”:
往事之叹
亡国之恨
离家之痛
思家之苦
3.赏析第一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1)集体朗读。
(2)指名通其义。
明确:春花开落秋月圆缺年年岁岁,往往复复到何时才算结束?人生短暂,转眼多少往事成空。(课件显示)
(3)提问:“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这一切快点结束?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教师点评:李煜亡国后,过着囚徒般的生活,名虽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所以对生活感到绝望,在绝望之时,“春花秋月”对他是一种讽刺,从而对花谢花开、月圆月缺感到厌烦,希望这一切都结束。(课件显示)
4.赏析第二句:“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1)指名朗读。
(2)师生共通其义。
明确:孤楼昨夜又起萧萧东风,不堪回首啊,皓皓明月下,故乡早已灰飞烟灭。(课件显示)
(3)提问:词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又”字写出了词人痛苦的深远。
(4)讨论: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表现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的主题。
例句:A、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B 、月是故乡明
C、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5.赏析第三句:“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课件显示)
(1)全班齐读。
(2)师生共通其义。
明确:宫中亭台楼阁应该还在吧,只是故人的容貌已衰。
(3)品味“在”与“改”这两个动词的妙处:
江山仍“在”,可江山的主人已“改”。这个“改”字,正是词人产生怨恨的根源。
(4)提问:这句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提示:曾经拥有的繁华与欢乐一去不返,给人今昔不同、物是人非之感。
6.赏析第四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全班齐读。
(2)通其义:问君究竟有多少情绪,正像那滚滚的江水向东流去。
(3)悟其情:
A、修辞——设问、比喻
B、春江水有何特点?——水多流急而且无穷无尽。说明作者的愁绪如何?——愁绪多而且深厚强烈。
7.再听一遍邓丽君的歌曲《虞美人》,在歌声中进一步体味这首词的意境。
活动5【活动】小结
课堂小结
李煜后期的词发自内心,写的是从未有人写过的作为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而词中流露的,又主要是追惜年华、感慨人事变迁无情、哀叹命运等容易引起普通人共鸣的情绪,因此艺术感染力大大加强;更由于他采用了唐五代词人少用的白描手法,以清新的语言写情,因而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使他成为我国词史上一流的大家。
播放音乐,在邓丽君《虞美人》的歌声中进一步体味这首词的意境。
结合板书,背诵这首词。
活动6【作业】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收集含有“月”的诗句以及写“愁”的诗句
活动7【活动】板书设计
虞美人李煜“愁” : 往事之哀1、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故国之思2、以乐衬哀、比喻、对比人生之痛亡国之恨 3、反问
课件25张PPT。《虞美人》李煜 李 煜初名从嘉,字重光,南唐中主第六子。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
工书善画,通晓音律,诗、词、文皆通,以词的成就最为突出。 李 煜 前期,作为南唐的国君,他生活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描写宫廷享乐及男欢女爱,词风绮丽。
后期,亡国后的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格调衰婉凄楚。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押送到汴京,封“违命侯”,过着“北中日夕,只以泪水洗面”的日子。三年后,李煜四十二岁生日时,作《虞美人 》词,并令歌伎演唱,此曲触怒宋太宗,不久,李煜便被毒死。这首《虞美人 》也便成了李煜的绝笔之作。写 作 背 景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王国维《人间词话》 “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法国作家缪塞
“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王国维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1、“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名虽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在对生命已经绝望之时,无尽无休的“春花秋月”反而是对他的一种讽刺,让他觉得厌烦。
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很奇,却又在情理之中。 2、“往事知 多少”中 的“往事” 具 体指什么? 不仅指以前的富贵生活——锦衣玉食、后宫佳丽、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
更是对欢乐、自由的向往,对尊严的期盼,对生存安全感的需要。
3、“小楼昨夜又东风”中,
“又”字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东风”表示季节更替,“又”则说明时光飞逝,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渐破灭!鉴赏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
向东流比喻、夸张 愁思像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写出了愁思的多;又像春水之昼夜不停,无穷无尽,写出了愁思的绵长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本句把无形的愁思化在有形的流水上,有深度有力度地表达了感情,“暗恨”变为“悲恨激动”,有不顾一切的感情冲动,大胆抒发了亡国之恨。以水喻愁你还能说出以水喻愁的句子吗?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刘禹锡的《竹枝调》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欧阳修《踏莎行》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秦观《江城子》
飞红万点愁如海。
——秦观《千秋岁》
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
“月”这个意象?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
“月”这个意象有什么
特殊固定的涵义吗?
探究讨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我寄愁心与明月怀念故乡怀念亲人愁往事之叹亡国之恨离家之痛思乡之苦哪个字可作为全词的“诗眼”?探究讨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
——贺铸《横塘路》古代以水、以丝、以雨、以柳、以山、以风等喻愁,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铸就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愁”情飞扬,可见“愁”是可知可感,可触可摸,千姿百态的。愁虞 美 人*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 春花秋月
实 小楼 “物是”
东风 (自然永恒)
明月
景
往事
虚 故国 “人非”
雕栏玉砌 (人生无常)
朱颜
一江春水 情
所有具有深悲剧痛的人都怕回忆过去的美好岁月,都可能因愁苦不堪而容颜憔悴……尽管他们与李煜的愁思未必相同,但都可能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悲愁心态 。
《虞美人》正是真实形象的写出这些人的感情痛苦,从而撼人心魄,传诵千古。今天的读者并无李煜那样的遭遇,为何也能被他的词感动?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