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教学设计 (2)

文档属性

名称 30.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教学设计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24 10:34: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0.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 体会叙事、写景中抒发的感情。
2、 了解诗句含义,领悟诗词的意境。
3、 熟读背诵诗歌。
2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所以,我们主要通过学生自学、互学、群学的模式来学习这首诗。
3重点难点
1、 忠而获罪的愤慨。
2、 叙事、写景、抒情的融合。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 导入课文
提问学生背诵情况直接导入
活动2【活动】 检查预习情况
1、 给下列加点词注音。
朝奏(zhāo)九重天(chóng)衰朽(shuāi)
知汝远来(rù)瘴江(zhàng)弊事(bì)
2、填空:
(1)本诗作者是(唐)代(韩愈),字(退之),他倡导(古文)运动,改变了当时的文风,推动了文学的发展。
(2)写出诗歌中描写冬景的句子(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为国家赤胆衷心袒露一片豪情的句子(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活动3【活动】 指导阅读、感悟体会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2、简介作者,了解背景。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文,又称韩文公。唐代著名文学家。文学上提出“文以载道”的观点,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倡导者,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他贞元八年(792)中进士,四年后才被宣武节度使任命为观察推官,贞元十八年(802)授国子监四门博士,迁监察御史,因上书言关中灾情被贬为阳山(今属广东)令,元和初任江陵府法曹参军、国子监博士,后随宰相裴度平淮西之乱,迁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谏宪宗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就是在谏迎佛骨被贬之时所作。
元和十四年(819)正月上书谏迎佛骨,触怒宪宗,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这是他在南行途中所作。左迁,犹言下迁,古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当韩愈到达蓝田关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行,于是写了这首诗送给韩湘,抒写忠而获罪的愤慨、为国除弊的决心和眷恋朝廷的心情。
潮州韩文公祠对联:上联:辟佛累千言,雪冷蓝关,从此儒风开岭娇;下联:到官才八月,潮平鳄渚,于今香火遍瀛洲。
3、自由朗读,学生互相点评。
要求:从字音、节奏、停顿、感情等方面入手。
4、教师范读全诗,体会老师对节奏与感情的处理。
5、学生放声朗读,揣摩感受;也可相互之间交流心得,互相提高。
6、齐读全诗。
活动4【活动】译释诗句,了解大意
1、结合书下注释,同桌互相译释诗句,圈点疑问。
2、学生质疑:
(1)注释
①奏:向君主进言或上书,这里是献上、呈上的意思。
②贬:降职。
③圣明:指天子。
④惜残年:爱惜残年的生命。
⑤蓝关:即蓝田关,又称崾关。
(2)诗的前四句皆叙“左迁”,后四句转写“至蓝关示侄孙湘”。
诗的开端直叙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第三四句申诉自己非罪远谪的愤慨,第五六句写征途中回望远瞻,流露出隐隐的悲哀,结句更加沉痛地表达了将会客死他乡的忧怨。
(3)翻译大意。
早晨向朝廷呈上一封奏章,傍晚就贬往八千里外的潮州去。
本想替皇上消除国事中的弊政,哪里肯因为老病而顾惜残年余命。
阴云遮蔽秦岭,不见家乡何处;大雪阻塞蓝关,征马不愿前行。
我深知你远道而来的情意,你做好准备到南方的瘴气之地收拾我的骸骨吧。
活动5【活动】探究赏析
1.结合历史背景,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韩愈《论佛骨表》是一篇正气凛然的名文。文中说:“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御褛以观,升入大内,又令诸寺递迎供养。——百姓何人,岂合更惜身命?焚香烧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惟恐后时。老少奔波,弃其业次。若不即加禁遏,更历诸寺,必有断骨脔身,以为供养者。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鉴临,巨不怨悔。”这首诗和这篇文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2.这首诗的一、二句主要写了什么?找出诗句中的一组反义词,并说说它有什么作用。
一、二句直写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他很有气概地说,这个“罪”是自己主动招来的。诗中“朝”与“夕”是一组反义词。说明就因那“一封书”之罪,所得的命运是“朝奏”而“夕贬”。且一贬就是八千里。但是既本着“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论佛骨表》)的精神,则虽遭获严谴亦无怨悔。
3.诗歌的三、四句主要写了什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性格?
诗歌的第三四句申诉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这两句直书“除弊事”,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真有胆气。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还是“肯将衰朽惜残年”,且老而弥坚,表现了诗人刚直不阿的性格。
前四句小结:这首诗前两联写“左遣”,一气贯注,浑灏流转。“贬”的原因是“奏”,“奏”的本意是为国“除弊”,可见“贬”非其罪。然而“朝奏”而“夕贬”,处罚何其迅急!一贬就贬到“八千”里以外,处罚又何其严厉!那么“九重天”虽高而不明,也就意在言外了。第三句理直气壮地声言“欲为圣明除弊事”,表明并未因受严谴而有丝毫心, 其刚正不屈的风骨宛然如见。“朝奏” 与“夕贬”、“九重天”与“路八千”、“圣明”与“衰朽”、“欲……除弊事”与“肯……惜残年”,强烈对比,高度概括,扩大和加深了诗的内涵。
4.诗歌的五、六两句主要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两句既有描写环境,又有就景抒情,情悲且壮。 你看,云彩浓重横在秦岭的上空,此时此景,诗人叹道:“我的家在哪里”?雪拥蓝田关,连我的马都不前行。这两句一回顾,一前瞻。“秦岭”指的是终南山,云横而不见家,亦不见长安:“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诗),何况天子更在“九重”之上,岂能体恤下情?他此时不独系念家人,更多的是伤怀国事。 “马不前”用古乐府:“驱马涉阴山,山高马不前”意。他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难困苦, “马不前”三字,流露出了英雄失路之悲。
韩愈在一首哭女之作中写道:“以罪贬潮州刺史,乘驿赴任;其后家亦谴逐,小女道死,殡之层峰驿旁山下。”可知他当日仓猝先行,告别妻儿时的心情若何。韩愈为上表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家何在”三字中,有他的血泪。
从这些分析中,我们看到第五六句写征途中回望远瞻,流露出诗人隐隐的悲哀之情。
5.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结语沉痛而稳重。《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记老臣蹇叔哭师时有:“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之语,韩愈用其意,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语意紧扣第四句,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后四句小结:后两联扣题目中的“至蓝关示侄孙湘”。作者远贬,严令启程,仓淬离家;而家人亦随之遣逐,随后赶来。当诗人行至蓝关时,侄孙韩湘赶到,妻子儿女,则不知尚在何处。作者在《女挐圹铭》中追述道:“愈既行,有司以罪人家不可留京师,迫遣之。女挐年十二,病在席。既惊痛与其父诀,又舆致走道撼顿,失食饮节,死于商南层峰驿。”了解这些情况,便知“颈联纯作景语”、“境界雄阔”之类的赏析并不确当。颈联上下句各含两个子句,前面的子句写眼前景,后面 的子句即景抒情。“云横秦岭”,遮天蔽日,回顾长安,不知“家何在”?“雪拥蓝关”,前路险艰, 严令限期赶到贬所, 怎奈“马不前”!“云横”、“雪拥”,既是实景,又不无象征意义。这一联,景阔情悲,蕴涵深广,遂成千古名句。作者原是抱着必死的决心上表言事的,如今自料此去必死,故对韩湘安排后事,以“好收吾骨”作给。在章法上,又照应第二联,故语虽悲酸,却悲中有壮,表现了“为除弊事”而“不惜残年”的坚强意志。
6.根据自己掌握的诗歌赏析知识,从思想性和艺术性两方面分别谈谈本诗的价值。
从思想上看,此诗与《论佛骨表》,一诗一文,可称双璧,很能表现韩愈思想中进步的一面。
就艺术上看,此诗是韩诗七律中佳作。其特点诚如何焯所评“沉郁顿挫”,风格近似杜甫。沉郁指其风格的沉雄,感情的深厚抑郁,而顿挫是指其手法的高妙:笔势纵横,开合动荡。如“朝奏”、“夕贬”、“九重天”、“路八千”等,对比鲜明,高度概括。一上来就有高屋建瓴之势。三、四句用“流水对”,十四字形成一整体,紧紧承接上文,令人有浑成之感。五、六句宕开一笔,写景抒情,“云横雪拥”,境界雄阔。“横”状广度,“拥”状高度,二字皆下得极有力。故全诗大气磅礴,卷洪波巨澜于方寸,能产生撼动人心的力量。
此诗虽追步杜甫,但能变化而自成面目,表现出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律诗有谨严的格律上的要求,而此诗仍能以“文章之法”行之,而且用得较好。好在虽有“文”的特点,如表现在直叙的方法上,虚词的运用上(“欲为”、“肯将”之类)等;同时亦有诗歌的特点,表现在形象的塑造上(特别是五、六一联,于苍凉的景色中有诗人自己的形象)和沉挚深厚的感情的抒发上。全诗叙事、写景、抒情融合为一,诗味浓郁,诗意盎然。
总的来说,全诗沉郁顿挫,苍凉悲壮,得杜甫七律之神而又有新创。前两联大气盘旋,“以文为诗”而诗情浓郁,开宋诗法门,影响深远。因韩湘被传曾为“八仙”中的“韩湘子”,故此诗或绘为图画,故演为戏曲小说,流传更广。
活动6【活动】知识反馈
1.诗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表明了什么?
肯将衰朽惜残年。
表明自己凛然无悔、刚直不阿的品格。
2、仔细体会“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两句诗。诗人是怎样融情于景,抒写途中的感受的?
这两句借景语言情思。诗人忠而获罪,远贬潮阳,抛妻别子而南行,心中是极其伤痛的。这两句诗就是通过景物描写委婉地表达这种情感。
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上一句是回顾,诗人不独系念家人,亦伤怀国事。下一句是前瞻,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危,因而徘徊不前。“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英雄失落之悲。
3.诗歌中运用了哪些对比手法?
“朝奏”和“夕贬”;“九重天”和“路八千”。
4.诗歌中“横”与“拥”字用得较有意境,说说这样用的好处。
“横”状广度,“拥”状高度,故全诗气势磅礴。
5.根据下边提示,对本诗进行总结。
首联:被贬的原因
颔联:申述忠心 紧扣 愤
颈联:即景抒情
尾联:交代后事
活动7【活动】质疑练习,拓宽延伸
1、这首诗叙事高度概括,写景境界开阔,抒情真挚动人,三者融合一体,形成了悲怆壮美的艺术效果,读来令人感慨不已。
2、学生小结,质疑询问。
3、面对诗人此种情形,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你以为该如何处理这种问题,又该以何种心态来面对呢?
活动8【作业】巩固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背诵全诗。
2、预习下一首诗《望月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