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奥伊达的理想 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奥伊达的理想》是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四篇小说。这个单元的四篇小说,人物形象个性鲜明,在创作艺术、表达技巧上均是小说中具有鲜明特色的作品。单元阅读重点是:理解主题,认识小说反映的社会生活;分析把握小说中人物性格的特点,使学生获得人生意义方面的启示;探究小说特点,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奥伊达的理想》这篇小说生动地记叙了奥伊达在追求理想中成长的四件趣事,塑造了一个既天真、顽皮、好奇、聪慧,又具有独立、自主、创新意识和执着追求精神的儿童形象,艺术地展示了儿童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向父母及社会提出如何教育孩子这一社会问题。选入教材来学习,是想让学生通过品评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启迪开始思考人生意义的九年级学生做一个有爱心、独立自主、有创新意识的人;同时通过探究小说在选材、构思、语言等方面的特点,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教学目标
1、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启发学生思考做一个怎样的人。
2、探究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品味小说语言,提高鉴赏小说的能力。
3学情分析及应对策略
九年级的学生,自我意识在逐步觉醒,有探究人生意义的愿望,应抓住这一时机,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启发他们理性思考人生意义。由于中考压力大,本文较多内容又是发生在年龄较小孩子身上的事,学生兴趣不大,因此采用激趣法,播放极具感染力的视频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被感染和影响,激发思考人生意义;
九年级的学生对语言文字已有一定的分析感悟能力,具备一定的阅读小说的基础,本文内容和学生过往生活联系较密切。因此对作品中人物形象易于分析得出结论。但学生对语言的风格特点还停留在感性中,理性表述出来有一定的难度,宜采用朗读、合作研讨、相互启发,老师激励,创设情境等方法,促使学生不脱离文本,在品味中感悟并表述,最终达到理性提升。以实现《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中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4重点难点
1、重点: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
2、难点: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
5教学方法
1、速读法、默读法、 朗读法 2、情境创设法 3、合作探究法 4、激趣法
6教学设想
1、以白板课件、朗读音频、励志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
2、基本思路:用一个“主问题”和几个“分问题”,把课堂变成一个个“读书—发现—思考—表述”的活动板块。最后用练习题检测学习效果,并让学生的视角由课内转向社会。
7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
导入:请同学们观看视频(播放视频“理想”),梦想照亮人生,照亮灿烂的未来,人生因梦想而伟大、因追梦而精彩,有梦想的人是值得尊敬的,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位有梦想的外国小男孩,他叫奥伊达,请打开课本读课题。大家一定很想知道奥伊达有什么理想吧,那我们一起来速读课文,学习这篇小说。
(设计意图: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进入课堂学习状态;提升学生对梦想的认识水平,从而激发对本课中人物的兴趣。)
活动2【讲授】学习新课
(二)学习新课:
1、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说说奥伊达有哪些理想?(白板展示)
明确:有属于自己的名字—不要特权要求平等—北极探险—有爱心
(2)奥伊达追求理想的这些事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明确:时间(外显的)或成长(内在的)
(设计意图:顺应学生读完课题后的心理提出问题,激发学习欲望。快速熟悉感知课文内容,为下一环节“探究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预热。)
导入下一环节:小说叙写了奥伊达在追求理想中成长的4件事,从中你发现他是一个怎样的小孩呢,我们来分析人物形象。
2、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抓住主要事件和细节描写)
(1) 从他对理想的追求中你发现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可用从(事或描写),我发现他是一个 的孩子,因为 。的句子来说,(白板展示)
明确:主要性格:独立自主、有创新意识、有爱心;
(2)他的父母哪件事做得特别好,你能评论一下吗?
明确:关于账单的事。这种巧妙的方式给予奥伊达一种真正的爱,一种成功的教育。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依据文本、不脱离文本去架空思考学习的好习惯;训练理性分析思考、表达的能力;在分析思考中受到影响、启迪和激励。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为后面探究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打基础。)
3、探究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设计意图: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奥伊达既有着优秀的素质,又孩子气十足,不可避免地带有孩子身上的不足,也正是因为这样,这个人物才真实自然,如此鲜明而又丰满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塑造出来的呢?我们来探究一下:
(1)选材:奥伊达从小到大发生在他身上的事只有这四件吗,为什么选取这几件来写?
明确:它能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能表现奥的成长精彩(白板展示)
(2)语言是有声的、有内涵和情味的,请大声朗读以下三段文字,品味好在哪里。(白板展示)
明确:符合儿童特点的欢欣明快、生动形象、幽默有趣
4、主题总结:小说选取精当的材料,用符合儿童特点的欢欣明快、生动形象、幽默有趣的语言塑造了鲜明而又丰满的人物形象,启示我们特别是正在成长中的孩子去思考做一个怎样的人,也启示父母去思考怎样教育好孩子的问题。
活动3【活动】拓展
(三)拓展延伸:
1、外国小男孩奥伊达在追求理想中成长的精彩在中国孩子的人生中正在演绎,请观看视频(放映视频)
2、老师写了一首小诗:《梦想的力量》
梦想/是一粒奇妙的种子/种在小小的心田/从此血液在血管里奔腾激荡/目光在喧嚣中不再迷茫/奋进的信念从此不屈/跌宕的人生自此无畏/平凡的追梦背影/定格成了永恒的精彩
在这里与同学们分享并彼此共勉,(播放音频)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
(设计意图:本节课快要下课了,调节学习新课的紧张和疲劳,使学生稍稍放松,通过转换学习内容吸引注意力;从课内到课外去学习,到现实生活中学习,反思自我、提高自我,)
活动4【活动】结语
(四)本课结语:最后愿亲爱的同学们: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做一个有爱心、有创新意识、独立自主的人。(白板展示)
活动5【活动】教后反思
课后反思:
一、 本课的设计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教学理念。我设计的基本思路是:用一个“主问题”和几个“分问题”,把课堂变成一个个“读书—发现—思考—表述”的活动板块,而这个思路是顺应学生对问题的思维习惯和心理期待的,因而课上起来很流畅、自然,学生学起来也感到轻松、有提高。
1、 我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学什么,怎样学,顺应学生心理去引导,因而学生学生上课时不是盲目被动的,而是自主能动的。如:开课初,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后,顺应课题和学生心理,提出“奥伊达有什么理想呢?”这个问题之后,引导学生“速读”后“说说”,这样一步步有目的、有计划地去解决问题,因而教得自然。
2、 充分确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学习的内容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发现、探究”出来的,老师只是起了穿针引线的作用,这样就使学生课堂上既“动眼看、动耳听”,也“动脑想、动口说”,学生发现、思考后就有了说—表达的欲望,因而学生很积极,学得很轻松,效果也很好。
3、 品味语言风格是本课的难点,也是学生语文学习中实现质的飞跃的一个关键所在,因而我采用先启发示范,之后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表达,在互动中来突破、夯实;采用集体朗读品味、个别朗读品味、自由朗读品味等多种读法,力求使学生语言的品味感悟表达能力快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自由朗读后的交流中看出还是很好的。这一环节使新课程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也不再是一种形式,而是成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交流的平台,
二、信息技术、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运用:
开课初插入的视频很好的起到了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进入课堂学习状态;提升学生对梦想的认识水平,激发对本课中人物的兴趣。拓展这一环节,新课学习已结束,本节课也快要结束,学生有些疲劳了,也会有松懈的情绪,此是插入一个激情励志的视频,很好地起到了调节疲劳和紧张,调动学习情绪的作用,同时视频内容又起到了对学生的激励作用:促使学生去思考人生的价值,激励学生去勇敢、不懈的追求梦想,可谓一石二鸟。其它的信息数字化资源也都不是可有可无的,都起到了相应的作用。
三、不足和努力方向:
本课的欠缺之处在于:我在课堂教学行进之中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引导还不够灵活而艺术,也缺乏幽默的智慧来随时调节课堂气氛,因而气氛不够活跃、轻松快乐,老师的语言魅力还急待提高。
总之,整个教学过程对老师而言,不再意味着单纯传授知识;对学生而言,上课不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自我价值实现和提升的过程;课堂不再是单纯追求掌握课本知识的地方,而是成了锻炼学生社会生活能力和生命质量的操练场,教学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