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任务制】统编版语文五下第四单元第2课时 古诗三首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任务制】统编版语文五下第四单元第2课时 古诗三首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06 14:37: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课
课题:回归唐宋, 歌古代英雄----《古诗三首》
内容分析:本单元编排了《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首古诗,三首古诗中,有边关将士的豪情壮志,有企盼早日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还有忽闻评判捷报的狂喜之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片赤子之心。
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1.会认“仞、岳”等6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仞、岳、摩、遗”等6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②语言运用:1.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2.体会古诗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思维能力: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④审美创造: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爱国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古诗内容,学会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子任务之一:回归唐宋, 歌古代英雄 活动流程:活动一:穿越千百年走近诗人 活动二:对比阅读,感悟诗词中的家国大义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一:穿越千百年走近诗人
环节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教师导入:每一个朝代,都有一些经久流传的作品,它们或记述爱国将士誓死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或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之心。今天,我们一起穿越千百年,走进诗人,近距离接触戍边将士,感受他们高尚的爱国情怀。 2.学习《从军行》,初知诗意。 (1)学生自愿举手朗诵古诗。 (2)教师范读。 (3)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这些诗都是反映什么的?(战争)在唐诗中,有很大一部分诗歌是反映边疆地区自然风光和边地军民生活的,这些诗我们称之为边塞诗。 (4)简介作者。 自由读古诗, 要求读正确、 读通顺。 指名朗读。 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学生自愿举手朗诵古诗。 讨论了解到的作者
活动意图:通这一环节的设置,让学生了解古诗,为理解课文做准备。
环节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初读古诗,读准生字,指导书写。 给自己或同伴的诵读作个评价吧!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 (3)指导书写会写字。 2.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了解如下词语:玉门关 楼兰 相互评价朗读情况。
活动意图: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让学生自主学会学习。
环节三: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导入:下面我们先结合注释来疏通《从军行》的大致意思,然后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人生经历来进一步理解这首诗,以体会其表达的情感,初步感受王昌龄边塞诗的艺术魅力。(前两句大意:边塞一带阴云密布,烽烟滚滚,皑皑雪山都显得黯然无光,孤城与玉门关遥遥相对。 后两句大意:将士们在塞外身经百战,飞扬的黄沙都磨破了身上的铠甲,但只要边患仍在,就绝不返乡。) 1.出示任务单一 小组活动:请同学们圈画出诗中描写景物、人物、和相关的动作神态、语言和所表达的感情。 2.录音范读,读好诗歌。 ① (播放古诗录音)学生跟读,自由练读两遍,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 ②指名读,教师相机点评指导,再指名读。 (3)借助注释,了解诗意。 ①小结提问。有感情地朗读也是理解古诗的一种方法。除此之外,学习古诗的方法还有哪些?(相机板书:看注释、看插图、想象画面……) ②想象画面,理解诗句。《从军行》的第一、二句,描写了哪些边塞的景物呢?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通过画面的呈现,你们知道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 ③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方法,默读这两首古诗。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看注释,读完一句想想这句的意思。读完一首,想想整首诗的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也可以边读边与同桌讨论。 3.把诵读的作品传到平台上,也可以在教室里当场展示,对照要求对其他各组的朗读作个评选吧。 3.小结 小结:同学们, 让我们一起重新回到唐朝的西北边陲, 再一次将所见到的、听到的、想到的, 留在心中。 让我们牢记戍边的将士, 学习他们弃家入塞、 奋勇杀敌、 许身报国、 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填写任务单: 2.听录音朗读古诗 “孤城”是什么意思?(孤零零的一座城池。)“遥望”是什么意思?(远远地望去。) 了解玉门关。出示玉门关相关资料 (玉门关在茫茫戈壁滩上,显得那么荒凉、孤寂、冷清。 “孤城遥望”让人感受到“孤城”中的人“孤”,这“孤城” 不是居民点,而是驻防地。将士们久住“孤城”,举目无亲,孤苦伶仃,思家怀乡。(板书:孤城 玉门关) 学生观看视频资料.
活动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初读古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活动二:对比阅读,感悟诗词中的家国大义
环节一: 过渡:《从军行》这首诗前两句情景交融, 后两句直抒胸臆, 将边关的风貌和将士们的爱国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接下来,我们再来读一读王之涣的边塞诗《凉 州词》,看一看在古诗内容、情感方面有哪些异同。 1.让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和停顿。教师相机正音,指导朗读节奏。 2.解读诗题。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它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3.介绍作者 王之涣(688—742),唐诗人,字季淩,晋阳人,后徙绛。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意境雄浑,多为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传世之作仅六首,《凉州词》和《登鹳雀楼》尤有名。 4.引导学生大致了解诗意。 (1)同桌讨论,说说诗歌的大意。 (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学生不理解的词句,如: ①“羌笛”是边塞地区流行的一种乐器。 ②“杨柳”指的是《折杨柳》曲,寓意别情。 大意: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3)结合插图,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①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预设:奔腾咆哮的黄河像一条舞动的黄龙横贯大地,穿过绵亘的群山,越过广袤的戈壁,一直迤逦飞入云端;在苍茫辽阔的西北大地上,崇山峻岭之中只有玉门关矗立其间,显得十分孤独而寂寞。在这荒凉的玉门关外,在这寂寞的寒夜里,将士们回忆起与亲人朋友的话别,无限愁思犹如大海波涛,汹涌而来。俗话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如今,只有把满腔的愁绪和相思,寄托在凄切的羌笛上,吹奏起令人伤感的乐曲《折杨柳》。 ②这首诗反映的主题是什么?(战争)(边塞诗)“羌笛何须怨杨柳”战士们不仅仅只是埋怨杨柳不发芽,他们还埋怨什么呢?(埋怨朝廷久久不让归乡,流露出思乡之情) 让学生再次朗读这首诗,并试着背诵。 6.对比阅读, 发现异同。 (1)小组合作探究两首古诗在内容、情感方面有哪些异同。 古诗内容情感《从军行》《凉州词》
(2)全班交流学习收获。 自由朗读古诗 小组合作朗诵,学生自由读古诗。 了解诗人。 理解题目。 四人小组读古诗。 齐读古诗。 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全班鼓足气势,齐声朗读这句诗。 有感情地背诵《凉州词》。 交流反馈这节课的收获。
活动意图:引导学生回顾边读古诗边想象画面的方法,在想象中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在朗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熟读成诵,达到积累记背古诗的目的。
作业:基础作业:完成练习册 拓展作业:1.假如你是一名久戍边关的战士,你想说些什么?如果此刻,你就是戍边将士的小孩,你最想对爸爸说些什么?任选一项写下来。 2.搜集并阅读边塞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