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任务制】统编版语文五下第四单元第2课时 古诗三首 从军行 课件+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任务制】统编版语文五下第四单元第2课时 古诗三首 从军行 课件+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7.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06 14:40:42

文档简介

(共52张PPT)
“我心目中的英雄”宣讲会
回归唐宋,
歌古代英雄
寻英雄背影,感英雄情怀。让我们一起仰望那些伟岸的身影,去感受先辈崇高的精神;书写英雄的赞歌,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怀铭记在心。”
抗美援朝
颂英雄胸怀
护国战争
赞英雄之坚
国共战争
咏英雄之洁
情景再现
诉英雄心声
寻找身边的
平凡英雄
(统编版)五年级

让教学更有效
古诗三首
(统编版)六年级

www.21cnjy.com
第2课时

素养目标
目录
学习活动

游戏复习


作业分层

素养目标
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
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
1.会认“仞、岳”等6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仞、岳、摩、遗”等6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2.体会古诗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爱国的思想感情。

学习活动
1
2
穿越千百年
走近诗人

对比阅读
感悟诗词中的家国大义
回归唐宋
歌古代英雄
任务一
活动一:穿越千百年走近诗人
每一个朝代,都有一些经久流传的作品,它们或记述爱国将士誓死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或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之心。今天,我们一起穿越千百年,走进诗人,近距离接触戍边将士,感受他们高尚的爱国情怀。
玉门关的遗址图片
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共七首,七首诗呈现出七幅不同的画面,我们今天学的是第四首。
/
/
/
/
/
/
/
/
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从军行
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边塞诗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别离之情,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艰辛,可以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等。
王昌龄(?——约756年)盛唐边塞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天宝间诗名甚盛,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尤擅长七绝,多谢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
其诗含蓄、深婉、浑厚、明快,其七绝与李白齐名,被世人誉为“七绝圣手”。现存诗一百八十余首,明人辑有《王昌龄集》。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朗读《从军行》,读出节奏,读准字音。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读得通顺响亮 ☆
读得有感情、通顺、响亮 ☆☆
读得好,配乐好 ☆☆☆

同学们,你们觉得自己把古诗读得如何?小组之间快来评价一下吧!
学习古诗的方法有哪些?
有感情地朗读
看注释
看插图
想象画面
结合写作背景理解
结合诗人生平理解
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方法,默读这两首古诗,边读边看注释。读完一句想想这句的意思,读完一首,想想整首诗的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也可以边读边与同桌讨论。
利用注释,查字典等方法学习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有不明白的地方自己先标记出来。
学习任务
1
默读古诗,把令你印象深刻的字或词圈出来。根据你的圈画,思考:你想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
学习任务
请同学们圈画出诗中描写景物、人物、和相关的动作神态、语言和所表达的感情。在预习单上填写如下图示
读前两句诗,圈画出诗中的景物,借助注释,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青海湖又名“措温布”,即藏语“青色的海”之意,位于青海省西北部的青海湖盆地内,既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
祁连山,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终年积雪,祁连山脉位于中国青海省东北部与甘肃省西部边境。
青海省的省会西宁。
以景物渲染气氛,烘托出边塞环境的恶劣,戍边将士的辛苦。
这样景物有什么好处?
这是什么地方?环境如何?
西北边塞
结合插图,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位置偏僻边疆、环境恶劣
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
青海湖上大片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上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连绵不断的大片阴云遮暗了雪山,一座城关孤单地矗立在荒漠中,和它遥遥相对的是军事要塞——玉门关。
大片阴云
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在《从军行》中,是谁在遥望呢?
他们“望”到了什么呢?
戍边将士
青海
雪山
玉门关
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
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
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
役,“自天宝以后,山东戍
卒还者十无二三”。
玉门关:古关名,故址在甘肃敦煌西北。
“暗雪山”中的“暗”字应如何理解?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边疆生活艰辛,战场拼杀凶险
边塞“暗”
远离家乡和亲人,不能团聚
将士心情“暗”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景色,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饱含着苍凉悲壮的情调。
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边塞荒凉、肃杀的感觉,可以读得低沉、缓慢一些。
读后两句诗,借助注释,说一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
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透过一个“穿”字,你想到了什么?
战时之长久
战争之艰苦
战事之频繁
敌寇之强悍
诗人是怎么描写戍边战士的生活的?你从诗句中体会到了什么?
由“黄沙”“百战”“穿”感受到边塞环境的恶劣、战争的残酷;由“终不还”体会到将士们保家卫国、杀敌报国的决心。
穿透、磨破
楼兰国是西域古国名,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代小国,国都楼兰城(遗址在今中国新疆罗布泊西北岸)。这里泛指西域地区少数民族政权
誓言
从这两句诗中,你似乎看到了哪些画面?听到了哪些声音?
战士们身经百战,连铠甲都被磨破了,
但只要不打败敌人他们就绝不返回。
看到漫天的黄沙,看到将士们身上的铠甲都磨破了;听到刀剑的撞击声、震天动地的厮杀声,以及将士们与敌斗争到底的誓言。
将士们为保家卫国血战到底的豪迈气概,这也是诗人爱国之情的体现。
“不破楼兰终不还”是以谁的口吻说的?从中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不破楼兰终不还!
眼观世界
楼兰古城
有感情朗读古诗。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描写边塞风景
抒发将士们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
活动二:对比阅读,感悟诗词中的家国大义
边塞诗
春风不度玉门关
读下面两首古诗,两首诗歌里都有相同的地方?
孤城遥望玉门关。
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和停顿。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rèn
qiānɡ
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边塞诗




王之涣(688—742)
唐诗人,字季淩,晋阳人,后徙绛。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意境雄浑,多为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传世之作仅六首,《凉州词》和《登鹳雀楼》尤有名。
诗句描绘了哪些景物?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rèn
qiānɡ




遥望黄河上游,远远的好像从白云里流出来,一座孤城耸立在高山峻岭之间。羌笛奏出悲伤的《折杨柳》,好像在埋怨这荒凉严寒的边陲春光来迟。其实这又何必呢,因为春风是吹不到玉门关外来的啊!
《凉州词》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诗人描绘了我国古代西北边疆雄伟壮观而又荒凉萧瑟的景象,并对常年驻守在此的将士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诗的后两句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豁达、广阔的胸怀。
《凉州词》
小组合作探究两首古诗在内容、情感方面有哪些异同。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把你的发现,填一填。
古诗 内容 情感
《从军行》
《凉州词》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从军行》《凉州词》,同学们你们收获到什么?现在请同桌之间相互讨论一下。接着请欣赏从军中视频,感受当时的气氛。

游戏复习
勇敢挑战课文知多少?
青海长云( ),
孤城遥望( )。
黄沙百战( ),
不破楼兰( )。
暗雪山
我是背诵小达人
玉门关
穿金甲
终不还
我是知识小宝库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作业设计




拓展作业:1.假如你是一名久戍边关的战士,你想说些什么?如果此刻,你就是戍边将士的小孩,你最想对爸爸说些什么?任选一项写下来。
2.搜集并阅读边塞诗。
基础作业:完成课堂练习册。
课程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