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 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
在当代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八年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历史学习,已具备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有一定的认知和分析能力,且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历程具有较高的兴趣。然而,他们在对历史事件的本质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上还存在不足。在知识层面,他们对改革开放的基本史实有初步认识,但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其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理解尚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部分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化对中国近现代史发展脉络的理解,更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的关键章节,为后续学习中国在新时代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教材注重引导学生从历史视角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和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一)唯物史观
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过程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事件和现象的能力,理解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二)时空观念
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和发展阶段,明确各阶段的时间脉络和空间背景,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国际环境下逐步探索和发展起来的。帮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历史时空观念,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三)史料实证
引导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相关的历史资料,如文献、图片、视频等,通过对史料的研读和辨析,获取有效信息,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成果。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学会用证据说话,尊重历史事实。
(四)历史解释
能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进行准确的解释和阐述,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特点和优势。通过对历史事件和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本质和影响。
(五)家国情怀
通过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作为新时代青年的责任和使命。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决心。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了解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2. 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具体实践和成就。
3. 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指导作用。
(二)教学难点
1. 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各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脉络,以及它们如何适应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需求。
2. 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实践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以及如何在新时代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 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四、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5 分钟)
教师活动:播放一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巨大成就的视频,如城市的现代化建设、科技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等。视频结束后,提问学生:“同学们,从这段视频中你们看到了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发生了哪些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在什么样的理论指导下实现的呢?”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问题。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思考并回答问题,表达自己对视频中中国变化的感受和对理论指导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视频展示,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快速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同时初步引导学生思考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二)邓小平理论(10 分钟)
教师活动:
1. 在 PPT 上展示邓小平的照片和他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些重要场景图片,简要介绍邓小平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2. 讲解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背景,结合当时中国的历史状况,如“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面临的困境和发展需求,说明邓小平理论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基础上产生的。
3. 详细讲解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国两制”等重要思想。以改革开放为例,讲述其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通过列举一些具体的数据和实例,如中国 GDP 的增长、对外贸易的扩大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改革开放的成效。
4. 分析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强调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讲解过程中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能想到生活中有哪些方面体现了邓小平理论的影响吗?”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图片,倾听教师讲解,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结合生活实际,分享自己所感受到的邓小平理论的影响,如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身边商业活动的繁荣等。
设计意图:运用图片和具体案例,将抽象的邓小平理论直观地呈现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通过提问学生身边的现象,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7 分钟)
教师活动:
1.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相关内容,然后简要概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内容,即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 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如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等,讲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强调它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要求。
3. 举例说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实践中的体现,如一些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生产力、文化领域的优秀作品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政府实施的一系列惠民政策保障了人民的利益等。提问学生:“从这些例子中,你们能看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如何指导实践的吗?”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内容,认真倾听教师讲解,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分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具体例子中的体现和指导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掌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结合时代背景和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其提出的意义和在实践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科学发展观(7 分钟)
教师活动:
1. 展示一些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社会矛盾等图片,如雾霾天气、贫富差距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然后引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2. 详细讲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即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解释“以人为本”是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是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可持续”是指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
3. 结合一些地方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取得的成功案例,如某城市通过发展绿色产业实现了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赢,说明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指导作用。提问学生:“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做法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呢?”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认真倾听教师对科学发展观内涵的讲解,分析案例并回答教师的提问,举例说明生活中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做法,如垃圾分类、节约能源等。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问题图片引发学生思考,引出科学发展观的内容,让学生深刻理解其提出的背景和必要性。结合案例和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掌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7 分钟)
教师活动:
1. 播放一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中国发展的重要讲话视频片段,让学生感受新时代中国的发展理念和目标。
2. 讲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背景,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3. 详细介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如“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简要说明。例如,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方面,列举脱贫攻坚取得的伟大成就,说明党和政府如何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4. 分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指出它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提问学生:“你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我们的未来生活有哪些影响?”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认真倾听教师讲解,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表达自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影响的看法。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展示和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背景和核心内容。结合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其重要意义和对未来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对新时代发展的关注和责任感。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与成就(3 分钟)
教师活动:
1.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实践和成就的内容,然后进行总结和归纳。
2. 在经济方面,强调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如中国高铁、5G 技术等在世界的领先地位。
3. 在政治方面,介绍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的完善和发展。
4. 在文化方面,提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以及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5. 提问学生:“从这些成就中,你能体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哪些优势?”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内容,倾听教师总结,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不同方面的优势。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教师的总结,让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各方面的实践和成就。通过提问,培养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和分析能力,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
(七)课堂总结(3 分钟)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与成就。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总结:“同学们,谁能说一说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完善,强调重点知识。
学生活动:跟随教师的引导,积极回忆所学知识,回答教师的问题,参与课堂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框架,强化重点知识,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八)课堂练习(5 分钟)
教师活动:在 PPT 上展示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如:
(1)选择题: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
A. 改革开放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 “一国两制”
(1)填空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指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______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简答题:简述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练习,然后公布答案,进行讲解。
学生活动:认真阅读题目,思考并作答,完成练习后对照答案,听取教师讲解,及时纠正错误,查漏补缺。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练习,及时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板书设计
(一)邓小平理论
1. 形成背景
2. 主要内容
(1)改革开放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一国两制”
3. 历史地位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 具体内容
2. 提出背景
3. 重要意义
(三)科学发展观
1. 提出背景
2. 内涵
(1)以人为本
(2)全面、协调、可持续
3. 指导作用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 形成背景
2. 核心内容
(1)“八个明确”
(2)“十四个坚持”
3. 历史地位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与成就
1. 经济方面
2. 政治方面
3. 文化方面
六、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视频导入、案例分析、提问引导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相关知识,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和成就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达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讲解一些理论知识时,部分学生可能理解起来仍有一定难度,今后应进一步采用更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案例进行讲解。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讨论不够深入,今后应加强对课堂讨论的组织和引导,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此外,在时间把控上还可以更加精准,为学生的思考和讨论留出更多时间,以便更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