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教学设计
课题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教学时间
核心 素养 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过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实践,使学生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 时空观念:通过对中共十二大、中共十三大、中共十四大、中共十五大等重要历史事件的时间和空间定位,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时空观念,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 史料实证: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解释: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道路的理解,使学生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对历史事件和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和评价。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和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艰辛和努力,激发学生的爱党爱国之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重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点。
难点 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之处及其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教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情境探究法。
学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 手段 多媒体
课时 1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新课 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让学生回答:听了这首歌曲,你们有何感受? 教学总结并引入新课:《春天的故事》这首歌就深刻地描绘出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政策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物质生活的改善,精神生活和思想意识上的巨大变化。 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接力探索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它们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生听歌后谈感受: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像一声春雷唤醒了长城内外,缕缕春晖暖透了大江两岸,笼罩中华大地的阴霾被春风吹散。1980年中国第一批经济特区诞生了,欧风美雨徐徐而来,中国开始和世界经济接轨。1992年,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从此神州大地荡起了滚滚春潮,处处呈现出一片万紫千红。 歌曲和问题导入和教师的总结,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讲授 新课 议题一 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子议题1.教师讲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领导中国共产党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向前推进。 子议题2.多媒体出示材料,引导学生阅读材料,思考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第一次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整个新时期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 材料二 在中共十三大上,邓小平系统阐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并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作了系统概括。 (1)在两次会议中邓小平分别提出了什么理论? (2)材料二中所提到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指的是什么? (3)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教师引导识图 子议题3.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7页内容和“材料研读”,提问学生南方谈话的内容? 教师总结影响: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子议题4.展示图片中共十四大和中共十五大会场。 教师提问:中共十四大和中共十五大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子议题5.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问题:我们为什么说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教师总结: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这些都可以说明,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子议题6.教师让学生自主学习,列出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基本概况表。 教师根据学生的列表进行总结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年底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产生中共十二大1982年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出中共十三大1987年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发展中共十四大1992年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完善中共十五大1997年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确立
议题二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子议题: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中共十六大召开于哪一年?江泽民在会上作的重要报告是什么? (2)中共十六大提出了怎样的奋斗目标? (3)在中共十六大上,哪一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其具体内容是什么? 议题三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子议题:中共十七大是什么时候召开的?这次大会上被写进党章的主要理论是什么?有何意义? 议题四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材料展示: 材料一 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更加紧迫。 材料二 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要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子议题1根据材料讨论中共十八大召开的背景。 子议题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中共十八大的会议内容。 议题五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子议题1.教师让学生看书回答:简要介绍一下中共十九大的基本情况。 子议题2.材料展示: 中共八大提出,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材料,说说中共八大与中共十九大在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上有什么差异。 教师进一步提问:请同学们仔细想想,这二者有区别吗?区别在哪里? 议题六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子议题.教师讲述:党的二十大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 让学生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1)中共二十大召开的时间、地点分别是什么? (2)这次大会的主题是什么? (3)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作出什么报告? (4)这次大会提出的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什么? 教师提问: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你知道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吗? 当堂练习 学生理解教师的讲述 学生小组分析讨论后抢答:(1)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3)中共十二大: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共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学生看书后回答内容: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 学生看书后回答:中共十四大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学生小组讨论研讨后回答: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领导中国共产党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步一步推向前进。中共十二大提出: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共十三大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学生列出表格并填入 学生在书中标记,深入理解。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后回答(1)2002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2)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体内容: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学生看书后回答:2007年。理论:科学发展观。意义: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学生回答:我国正处在国际竞争、国内改革的最关键时刻,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 学生继续回答: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上,习近平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 学生小组派代表回答:(1)2017年在北京召开。 (2)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3)大会还分析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学生回答:中共八大是说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而中共十九大提的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有。中共八大时,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比较低下,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而中共十九大上提出的是我国在地域上、程度上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现象,需要国家调整国家政策,促使人民生活水平整体提高,实现共同富裕。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 学生回答并在书中标记 (1)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2)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3)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4)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5)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学生小组分析讨论回答 让学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学生识记,理解。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理解重难点,并能运用知识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能力,达到核心素养目标要求。 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理解和认知能力,深入理解并掌握知识点。 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点 当堂巩固知识,深入理解知识点。
课堂 小结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掌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邓小平理论的地位与作用。经过一系列党代会的探索,基本形成和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必将继续推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至3名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总结 整体感知,有利于学生总体把握本课知识。
巩固 练习 练习册同步训练 教师指导,重点的题精讲。 学生独立完成 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巩固,提高学生运用能力。
板书 设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教学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