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对外开放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对外开放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06 12:27: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名称 第9课 《对外开放》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第 1 课时 主备人
教学目标
时空观念: 通过史料阅读,知道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了解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 唯物史观: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对世界上一切先进文明成果的学习,但并不是全盘西化,是结合中国实际,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用。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以深圳等经济特区所取得的成就说明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完全正确的,使学生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 史料实证:通过史料阅读,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重要性,树立开放观念和世界意识。 家国情怀:认识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我们要毫不动摇的坚持改革开放;认识开放的重要性,培养面向世界的意识。
教学 重难点 重点:经济特区的建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难点: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
教法 问题引导法、渗透教学法、讲授法 学法 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法
教材解读 《2022年历史课程标准》要求:了解经济特区建设、沿海港口城市开放、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史事,认识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和对世界的重要影响。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两大支柱和引擎。本课教材从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三个方面介绍了对外开放的过程与影响。 本课综合性很强,涉及历史、地理、经济常识等学科内容,应注意利用历史图片、文字、示意图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获取史料并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做到论从史出。如利用地图,在教学中层层展示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特点。
教学过程 备课随笔
复习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时间:( )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方式:( )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 4.1992年,中共( )提出( )。 1.不超5分钟; 2.温故知新 3.高频考点 4.提问、背诵、默写等
导入 复习导入: 名词解释: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对内改革指经济体制改革,包括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最终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那么对外开放指什么呢? 出示对外开放的定义,并提出三个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对外开放的含义,并强调,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1.不超3分钟; 2.为本课铺垫; 3.精彩、吸引人
新授 道不远人 乘风破浪 ——对外开放 一、整体感知,明确本课任务。 二、补充材料、图片,简要介绍对外开放的背景/原因。内部:改变封闭落后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外部:国际环境对中国友好 大胆尝试 ——经济特区的建立 一、开始 1.补充视频《首批经济特区建立》帮助学生明确中央建立的首批经济特区是哪里。 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2.出示歌词:《春天的故事》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举起座座金山。 提问:“老人”、“圈”分别指什么? “老人”:邓小平 “圈”是指:划出四个经济特区 分别是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 3.这些经济特区“特”在哪里? 补充材料:1979年4月,邓小平同志与当时的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同志谈话。他说:“……在你们广东划出一块地方来,也搞一个特区,过去陕甘宁边区就叫特区嘛!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材料一:除投资规模在一亿元以上项目要报国务院审批,……其余项目不需国家综合平衡,特区可以自己审批。 材料二:特区企业进口生产所必需的机器…免征进口税;对技术性较高、资金周转期长的企业,给予特别优惠待遇。第十八条凡来往特区的外籍人……,出入境均简化续,给予方便。——《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 学生分析材料,结合课本内容得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教师强调:指特殊的经济政策,不是政治上的特殊。 (设计意图)史料展示,学生独立思考,分析经济特区“特”在哪里,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二、代表 这4个经济特区中,发展速度快,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的是哪一个? 深圳。 补充照片和视频,对比深圳对外开放前后变化,加深学生对建立经济特区作用的认识。 三、意义 阅读教材,结合材料,说说经济特区建立的意义。 ①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②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 ③对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不断深入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经济特区的成功为下一步扩大开放领域打下了基础,积累了经验。我们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大。 展示《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阅读教材,概括对外扩大开放的基本情况。 ①1984年,中国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 ②1985年,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随后又把经济开放区扩展到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及其他沿海地区的一些市县。 3.教师讲解:在此之后,我国对外开放的脚步还没有停歇,1988年,海南岛被划为经济特区。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建立起来。1992年,对外开放的地域向纵深推进,包括沿江城市、陆地边境城市、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 3.阅读教材,请学生拟出: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按时间顺序) 总结:中国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全方位:对世界所有类型国家开放; 多层次: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地带,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中心城市的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开放地区的辅射和带动作用。 宽领域:不仅是经济领域,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开放 过渡:全方位的开放格局,使我国进一步加强了国际交流与合作。2001年,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接轨国际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引进来”与“走出去”是对外开放的两个轮子,必须同时转动起来。 1.世界贸易组织(WTO)介绍: 成立于1995年,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拥有164个成员,成员贸易总额达到全球的98%,有“经济联合国”之称。 2.时间: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期间经历了15年的艰难历程。 3.加入世贸组织给我国经济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总结:机遇--引进国外的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挑战--中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科技水平和经济水平相对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常处于不利地位等。 4.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中国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那么,我国是否还要坚持对外开放 出示图片,联系实际,展示当前中国扩大开放的实例,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再次出示《春天的故事》 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指什么事件?为下节课做铺垫。 1.激情课堂。 2.内容、方向正确 3.高密度、快节奏、质朴实用。 4.学生主体:尽量学生多动,教师少动。 5.利用小组合作,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6.关注临界生。
小结 思维导图 脉络体系
对标检测 1.1982年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惊人奇迹,被称为“深圳速度”。同时被称为“深圳速度”的,还有深圳人创造的办事效率高、条条框框少、工作和生活节奏快。下列选项与“深圳速度”的出现相关的是( ) A.经济特区的建立 B.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C.沿海城市的开放 D.特别行政区的建立 2.1984年一、二月间,邓小平在视察了深圳等地后说:“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根据邓小平的建议,同年5月,国家决定( ) A.把长江三角洲等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B.把海南岛划为经济特区 C.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等14个沿海城市 D.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3.图为小明同学收集的中国加入某国际组织20年成果统计资料。中国加入的这个国际组织是( ) A.不结盟运动 B.世界贸易组织 C.二十国集团 D.联合国 4.一位学者说:1980年中国打开了第一扇窗,开启了融入世界的进程,最鲜明的特点是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材料描述的是我国( ) A.农村生产力的解放 B.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C.城市改革全面展开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内容针对目标 形式高效实用 注明中统考年份、题号
作业 要求同“对标检测”
板书 1.简洁,高度概括本课重点 2.有特点,学生一下能记住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