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对外开放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历史与社会(人教版 中国历史)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第9课 对外开放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在历史地图和时间轴的帮助下,独立自主认识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与特点。(时空观念) 2.以深圳为例,通过教师给出的图文材料,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认识经济特区设立的原因,经济特区“特”在哪里,设立经济特区的重大意义。(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3.通过图文材料并结合现实实际,学生能够认识90年代开发浦东新区的重大意义;能够历史地、辩证地认识中国加入WTO的重大影响。(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4.通过对对外开放成就的介绍,认识改革开放对中国发展的推动作用,认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改革开放的推动者。(唯物史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经济特区的建立。
2. 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教学难点: 1.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一分钟,开放的中国会发生什么?》视频 环节一:寻开放之因 材料一: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主要靠自己,但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根据材料思考对外开放的原因。 环节二:追开放之路 学生在教材、地图册的帮助下,梳理:①我国对外开放的“三个阶段”、②概括我国对外开放的步骤与特点、③认识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材料一:经济特区作为试点,是为了吸引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拓展对外贸易,加速经济发展。—《谷牧与1978-1988年的中国对外开放》 材料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有助于中国商品进入国际市场。—《走向世界的中国》 根据材料分析我国对外开放的变化。
环节三:聚焦:80年代深圳 1.材料一:为什么考虑开放深圳?因为它对着香港;开放珠海,因为它对着澳门;开放厦门,因为它对着台湾;开放汕头,因为它对着东南亚。——邓小平 结合图文材料,分析首批经济特区的优势。 2. 通过表格对比当代经济特区与近代通商口岸的区别 3. 材料一:扩大特区自主权,除投资规模在一亿元以上项目要报国务院审批……其余项目不需国家综合平衡,特区可以自己审批。---《六十年国事纪要》 材料二:特区企业进口生产所必需的机器……免征进口税;对技术性较高、资金周转期长的企业,给予特别优惠待遇。 ---《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 根据材料,分析经济特区“特”在哪里?目的是什么? 4. 材料一:1983年,深圳工业产值达到7.2亿,比办特区前的1978年增长了10倍多。——武国友:《邓小平的改革岁月》 材料二:“特区是个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1984年邓小平视察特区讲话 得出认识“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 环节四:聚焦:90年代上海 1. 材料一:黄浦江把上海分成了两个世界:浦西是繁华的上海外滩,浦东只是从外滩遥遥远眺的一片农田菜地。1990年,中央决定开发浦东。邓小平说: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浦东面对的是太平洋,是全世界。 分析上海浦东的情况,并通过视频感受上海浦东的情况。 环节五:聚焦:00年代中国入世 1. 材料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年,经济规模扩大了10倍,稳居全球第一大贸易大国。 中国成为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自2008年以来,中国一直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为全球经济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根据材料,分析中国入世给中国和世界带来的影响。 2. 材料一: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的产品要到国外去,就必须同经济实力较强的发达国家竞争;而外国的商品涌入中国,必然会冲击我国的民族产业。 通过材料,认识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课堂小结 十八大以来,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化,教师以“一带一路”为例解读“一带一路”带来的互联互通、互惠互利。并举出十八大以来我国的主要开放成就。正如习总书记所说: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只会越开越大。中国将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创造更全面、更深入、更多元的对外开放格局。 课后作业:历史手抄报 主题:聚焦对外开放下的永康 内容:收集能够体现对外开放给家乡永康人民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发生变化的老照片、实物、文字材料等,小组合作制作历史手抄小报。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