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对外开放》教学设计
课 题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9课《对外开放》
学 科 历史 时间/周别 主备人
课 型 公开课 年级 八年级 复备人
学习目标 政治认同: 知道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了解我国对外开放领域逐步扩大的过程,认识对外开放的巨大作用;理解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了解认识历史的多种途径,提高观察地图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责任意识: 初步学会分析和评价历史,在了解对外开放史实的基础上,理解对外开放对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在运用地图了解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掌握观察和分析地图的方法。 公共参与,健全人格: 认识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我们要毫不动摇的坚持改革开放;认识开放的重要性,培养面向世界的意识。
学习重点 经济特区的建立。
学习难点 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学法指导 多媒体演示法,史料分析法,讨论法、提问法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集体研备 个人复备
一、导入新课 师:展示图片:肯德基,设问中国第一家肯德基是什么时候开的?引导学生改革开放后。 师: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对内改革,对外开放,邓小平是改革开放与现代化事业的总设计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对外开放》。 新课讲授 背景篇——寻开放之因 师:根据材料结合课本内容,小组讨论 探究问题一:中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材料一: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伍了(1978年我国人均GDP在有数据的137个国家里排名第135位,仅领先尼泊尔和索马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二:世界经济正在向全球化、集团化方向发展,任何国家孤立于世界经济之外,都不可能获得发展……对外开放是时代的潮流,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生:①闭关自守导致中国长期停滞落后 ②中国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离不开世界 ③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要求。 历程篇——探开放之路 师:齐读课本P45特区一词由来,了解特区的内涵。 1980年我国开放了哪些经济特区? 生: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师:根据材料结合地图分析为什么选择这四个城市作为经济特区? 材料三:邓小平曾如此解释“出牌顺序”:“为什么我考虑深圳开放?因它对着香港;开放珠海,是因为它对着澳门;开放厦门,因为它对着台湾……” 师:出示地图。观察这些地方的地理位置如何? 生:1.临近港澳台,靠近国际市场。2.地处东南沿海,交通便利。3.著名侨乡,有利于吸引侨资。 师:是什么原因促使中央在广东福建兴办经济特区?让我们根据视频来了解大逃港。 播放视频《大逃港》 从视频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深圳河两岸的悬殊的经济情况导致了大逃港,此事件也成了改革开放的催生针,推动了经济特区的建立。那么经济特区特在哪里? 探究问题二:经济特区“特”在哪? 材料四: 经济特区的管理,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不损害主权的条件下,可以采取与内地不同的体制和政策,特区主要是实行市场调节。 ---《广东、福建两省会议纪要》 材料五: 第十三条 特区企业进口生产所必需的机器设备……,免征进口税…… 第十四条 特区企业所得税税率为百分之十五。对技术性较高、资金周转期较长…… 的企业,给予特别优惠待遇。 第十八条 凡来往特区的外籍人员、华侨和港澳同胞,出入境均简化手续,给予方便。 ——《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 生: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探究问题三:经济特区的成功,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了哪些作用? 材料六:1984年,邓小平视察了深圳、珠海、厦门特区后说:“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邓小平文选》 生:①引进了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②推动了国内的进一步改革 ③扩大了对外经济交流 ④发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师:经济特区的成功实践,让国家的探索之路有了方向,所以我们决定进一步扩大开放。 1984年我国又进一步开放了哪些沿海城市?学生回答 (鼓励学生到屏幕前,把这些城市自北到南连接起来,使学生明白,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连接起来就是一条线。) 这就完成了从 1980年经济特区建立,由点到现在的沿海开放城市建立形成线。 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①1985年以后我国又开放了哪些经济开放区? ②1988年增设哪一经济特区? ③1990年中央宣布在哪里建立开发区?鼓励学生上台指出这些地方在地图的具体位置。学生回答后,通过地图逐一展示。使学生明白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如何一步一步发展推进的。 由点-线-面师:通过刚才地图的展示,我们也看到了,中国形成了由“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那我们说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有什么特点?怎样理解这些特点? 师生探究后得出结论:中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生:通过连线题,理解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这三个词语。 师:中国就此停下了对外开放了吗?并没有,中国积极地融入世界。接下来通过视频《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20年》来了解中国的发展。 新征程——拓开放之局 思考: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有什么影响?(依据材料结合课本) 材料七:加入世贸组织,中国不仅有分享经济全球化成果的权利,还能够参加制定有关规则,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中把握主动权,可以加快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增强国力。 材料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虽然有利于企业加快改革与调整,但对一部分成本高、技术水平低的产业和一些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部门管理落后、竞争力低的产业而言,将面临更严峻的考验。 生: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新空间;给中国参与国际竞争带来挑战。 师:总结加入世贸组织是把双刃剑,机遇与挑战并存,当今的中国必须坚持对外开放。 材料九:引进来”和“走出去”,是我们对外开放基本国策两个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方面,缺一不可。 ——1997年12月24日,江泽民 师:我们引进外国资金、管理经验、先进技术,走出去进行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两个轮子必须同时转动起来,才能推动对外开放顺利进行。新时代新思想新征程,开放促进繁荣,封闭导致落后,对外开放是强国之路,推动高质量发展,让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课堂练习 板书设计 《对外开放》 背景篇——寻开放之因 二、历程篇——探开放之路 三、新征程——拓开放之局 在对外开放的原因部分花费的时间较多,可做适当删减 视频《大逃港》可斟酌更换序列位置 学生自主探究讨论部分可给予学生更长的时间
教学反思
对外开放是历来考试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在本课的教学中,突出地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这一新的教学理念。通过各种媒介全方位地展示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情况,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本课的重难点问题,通过合作探究解决了学习过程中的大部分问题。但要深入地理解改革与开放之间的关系,以及我国加入WTO对我国经济的深刻影响方面还存在简单的记忆背诵问题,需要在深入浅出地讲解这部分内容上下一番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