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课题 经济体制改革 备课时间 年月日
学科 历史 计划课时数 1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标要求 (单元素养目标) 时空观念:能梳理出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中共二十大期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时间节点、重大事件,构建清晰时空框架,理解各阶段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2. 史料实证:学会从文献、图片、数据等多种渠道搜集与本单元相关史料,辨析其真实性和可靠性,运用史料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过程、改革开放成就及理论发展。 3. 历史解释:正确解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进程及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和作用,客观评价相关历史人物和事件,提升历史解释能力。 4. 唯物史观: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相互作用,理解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5. 家国情怀: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体会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变革,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使命感。
单元 整体设计 单元主题内容分析(章节之间的关系、地位):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起步,后来发展到城市,最终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中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现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已经具备一定历史知识基础,但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解不够深入,分析、概况能力、思维水平有待提高,在本单元教学中需结合具体史料和案例,引导学生探究,培养历史能力。 内容统整、逻辑脉络(思维导图):
达成素养评价 通过学习本单元,学生能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发展、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责任感。
单元实施规划 课型 安排课时 设置课时 目标学业质量任务活动伟大的历史转折1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意义及拨乱反正的重要性经济体制改革1了解和掌握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外开放1了解并掌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了解并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1知道中国梦宏伟蓝图,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发展理念等
资源开发 (教学多媒体、自制教具等) 多媒体课件
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经济体制改革 授课人 梁倩
课型 新授课 备课时间 2025.3.31 班级 114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了解农村改革、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认识到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村改革的主要过程,了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评价目标 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历史资料的能力,能够概述农村、城市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认识到经济体制改革是一次生产关系的调整。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概念比较陌生。本课将会通过具体案例讲解,加深学生印象。
重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难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情境)问题任务、学习活动
教学任务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参与活动 学习评价
新课导入:复习导入 首先了解课题 二、新课讲授: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三单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于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改革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第八课《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 通常指国家经济的组织形式。它规定了企业与国家、企业与各经济部门之间的关系,也包含了各行各业的管理体制。 我国改革开放前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改革开放后实行的市场经济体制都是经济体制的一种。 经济体制改革: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其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变:生产关系 不变:社会主义制度 体现教学目标 出示材料:思考为什么要改农村经济体制? 头遍哨子不买账, 二遍哨子伸头望, 三遍哨子慢慢晃。 如何进行改革呢?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注意土地仍是公有制 推广: 新的烦恼 自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生产的农产品越来越多,但无法使农民致富,怎么办?农民从“大锅饭”里解放了,富余劳动力越来越多,怎么办? 改了有什么效果? 结合教材P40材料研读,国有企业生产出现了什么问题? 材料一:1984年刚上任青岛电冰箱厂厂长的张瑞敏说:“欢迎我的是53份请假报告,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大院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材料二: 1956年夏,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比较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11个部门的审批,要盖11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阅读课文,回答城市如何改革? 改革的效果如何? 随着改革的深入,国内思想界存在争论,我们的改革到底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还是社会主义道路?恰逢国际社会当时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遭遇巨大挫折,我们的改革该如何进行? 1992年,邓小平同志进行南方谈话:“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南方谈话之后,人心稳定,我们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 尝试总结改革的特点: 从本节课中你学到什么? 齐读,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含义。 基本掌握本课教学目标 在当时人民公社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 1978年 安徽凤阳小岗村首先开始尝试: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1983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 兴办乡镇企业 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所有制结构:单一公有制 职工:平均分配(分配方式),吃“大锅饭”,没有积极性 企业:没有生产和经营自主权,缺乏活力 国家:政企职责不分,管的过多过死 1984年,城市改革开始 城市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在所有制方面,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在管理体制方面:由政企不分到政企分开,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在分配方式上:由平均分配到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调动了企业、职工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 1.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1.从农村开始到城市深化 2.从群众自发到中央推动 3.从局部试点到全国推广 改革必须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 生产关系的改革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进行大单元教学,理解本课在本单元的地位。 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阅读材料,提高分析能力 自主学习,提炼观点 了解国内、国际背景 锻炼学生自我总结的能力。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1.20世纪50年代晚期以后,中国农村长期保持“生产队”为单位的生产组织形式;到80年代初,以“家庭(户)”为单位的生产组织形式在农村得到广泛推行。这一生产组织形式的变迁反映了中国农村( ) A.土地所有权变化 B.经济体制的变革 C.乡镇企业的出现 D.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2.1984年3月24日,55位厂长、经理联名在报纸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这55人呼吁的主要内容是( ) A.实施“一五”计划 B.扩大企业自主权 C.进行三大改造 D.结束“文化大革命” 3.中共十四大提出:“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发挥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 B.经济活动要遵循价值规律 C.运用市场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协调 D.发挥计划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改革的主要形式是( ) A.把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B.引导分散的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C.实行对个体农业的改造,建立农村集体经济 D.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5.小芸同学带着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搜集了“政企分开”“利改税”“股份制改革”等资料。根据这些信息,判断她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是( ) A.土地改革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国有企业改革 D.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教后反思
1.在具体内容的处理上,对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部分的内容处理我自己还是不太满意的。一方面是对国有企业、国营企业的变化没有说清楚,其次没有解释1984年开启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决策背后的对外开放的因素,建立单元知识之间的联系,最重要的是,在对内容的解读上,没有进一步的深入思考和解释,造成学生对于国有企业改革的相关内容在习题的过程中出现困惑。 2.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这一内容中,忽视了1992年这一时间点下的时空背景,由于时间关系,也没有进一步强调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的转变背后的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成效。 3.本课仍然有很多可以开发的空间。但是如何上出特色课程,让学生对政治史相关内容感兴趣的课程,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