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5张PPT)
2025年语文中考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古诗文阅读
聚焦中考
01
初中古诗阅读要求学生能够初步鉴赏浅易的古代诗词。近年来中考对古诗词的考查一般有:理解、鉴赏诗歌内容及表达效果;感知诗词中的艺术形象;理解诗词的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评析诗词凝练的语言。因此,考生平常就要注意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古代诗歌的鉴赏多以“选择+简答”的形式考查,律诗多从题目、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全词诗等角度考查,词从题目、上阕、下阕、重点词句等角度考查,重点考点多为思想感情、重点词句鉴赏、内容理解、画面描述、表现手法等。
核心知识点
02
八年级(下)
关 雎
《诗经·周南》
《诗经》:《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在先秦古籍中,被称为《诗》或《诗三百》。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所以后来被尊为儒家的“五经”之一,称为《诗经》。《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重章叠句的手法: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句子几乎是一样的,只换其中的一个字。这样的句子叫“重章叠句”。反复吟唱,突出了主题,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充分表达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
◆课文赏析
◆针对训练
1.下列对《关雎》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本诗逐步深入地展现了“君子”炽热的情怀,加深了感情,富有节奏感。
B.“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句中,“窈窕”“淑”表现了女子的美丽善良,“君子好逑”说明“君子”的坦率自然。
C.“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对“君子”和“淑女”相处的愉快场景和结婚时的热闹场面的描写,将两人相处和谐、相亲相爱的感情表现了出来。
D.全诗情感率真、淳朴,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表现了男女之间真挚的情感。
【解析】“琴瑟友之”想象相会相处的愉快,“钟鼓乐之”想象结婚时的热闹场面,并不是真实的场景。
C
2.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雎》是一篇写男女言情之作,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这个过程美好、喜悦而又不低俗,是谓“乐而不淫”;写求之不得的焦虑、苦闷而又想象求而得之的热闹情景,是谓“哀而不伤”。
蒹 葭
《诗经·秦风》
◆课文赏析
◆针对训练
1.对《蒹葭》一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
A.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冷漠的景致起兴,形成一种沉郁悲凉的氛围,同时又暗寓了时间的推移。后六句描写访求“伊人”而未得的迷惘之情。
B.“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境,仿佛置身于州岛上,可望而不可即。
C.“伊人”是诗人访求的对象,是美的化身,在诗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中,虽无正面的描绘,读者犹能强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女子的倩影。
D.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诗人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 “伊人”的过程,因此,从诗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叙事诗。
D
【解析】《蒹葭》是一首怀念情人的恋歌,思念对象可望又不可即,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着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是一首抒情诗。
2.诗歌中哪一些诗句描写了景物 所写景物有怎样的特点 写景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待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课文赏析
◆针对训练
1.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首别开生面的送别诗,诗人抒写惜别之情,劝慰友人只要存在着真挚的友情,就不必为离别而悲伤。
B.这首诗既表达了诗人的豁达情怀,也包含诗人黯然销魂的感伤情调。
C.首联中的“望”字是诗人的想象,意思是从蜀州可以于风烟弥漫中望到五津。
D. 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是全篇的中心所在,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富有哲理。
B
2.试分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这两句运用夸张、对偶的修辞方法,抒发了自己对友人的真挚感情和惜别之情,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②这两句诗一改送别诗离愁别恨、伤感低沉的传统情调,写得昂扬乐观、积极向上,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故成为千古名句。
石壕吏
唐·杜甫
◆课文赏析
◆针对训练
1.下列对《石壕吏》一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
B.“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 “一何”,加重了感彩,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人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
C.“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已经足够悲惨,她希望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
D.“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暗示老妇人已经出征,与花木兰替父从军有着相似的英雄气概。
D
2.诗歌标题为“石壕吏”,诗人为什么却没有正面描写“悍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诗题来看,主要人物应该是差役,但诗人对他用了暗写,一出场只用“吏呼一何怒”来点出他的威势,此后就让他转入“幕后”。详写老妇人的语言,老妇人的直接控诉,真实地集中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战争政策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课文赏析
◆针对训练
1. 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全诗先议论抒情,后叙述描写,既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也描述了诗人潦倒、恼羞成怒的窘状。
B.诗歌以描述开篇,运用写实的手法。先写秋风的威力,再写自己无可奈何的情状。
C.诗歌叙述了作者茅屋被秋风所破的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
D.前三节层层铺叙,为最后“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抒情奠定基础,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A
【解析】A项“全诗先议论抒情,后叙述描写”有误,诗歌前三段是叙述描写,第四段是“议论抒情”。“既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也描述了诗人贫穷潦倒、恼羞成怒的窘状”应改为“既描述了诗人贫穷潦倒、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故选A。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D )
A.诗歌开篇以比喻的手法生动写出风吹茅屋、茅草纷飞的情形。
B.诗人称呼“南村群童”为“盗贼”, 表明了他对群童的痛恨。
C.“俄顷”两句借描写狂风停息的情景,营造深夜恬静的氛围。
D.“娇儿恶卧踏里裂”写出了孩子睡相不好、蹬破被里的情状。
3.这首诗交织着诗人的种种痛苦和强烈的渴望,请根据诗歌内容写出你的理解。
示例:诗人叙写秋风破屋给自己带来的痛苦,借此反映“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时代的痛苦,渴望出现高大坚实的房屋,庇佑“天下寒士”。
卖炭翁
唐·白居易
◆课文赏析
◆针对训练
1.下列对《卖炭翁》一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首叙事诗,也是一首讽喻诗,全诗记叙了卖炭翁的艰辛生活展现了诗歌的浪漫主义特点。
B.本诗通过外貌、心理、动作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了一个劳动艰辛、处境悲惨、受压迫却无可奈何的悲苦老翁的形象。
C.“衣正单和“愿天寒”两句,形成不合情理的鲜明对比,揭示了卖炭翁的悲苦处境。
D.这首诗揭露了唐代宫市的公开掠夺性,表达了诗人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A
【解析】A选项有误。本诗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记叙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此是社会现实的再现,选项中“展现了诗歌的浪漫主义特点”表述有误。
2.请概括 “宫使掠炭”前后卖炭翁不同的心情,体会对比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宫使掠炭”前:老翁伐薪烧炭,运炭卖炭有所“盼”,“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对于卖炭所得钱财如何分配,老翁已经有了计划,心里是怀着希望。“宫使掠炭”之后,“半匹红纱一丈绫”彻底地击碎了他的希望,面对被掠夺的炭痛惜不舍欲哭无泪却又上告无门无可奈何。
“宫使掠炭”前后,从希望到绝望,诗中使用对比手法极好地表现了卖炭翁的悲惨遭遇与宫使的仗势凌人,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九年级(上)
行路难 (其一)
唐·李白
◆课文赏析
◆针对训练
1.选出下列对李白《行路难 (其一)》赏析有误的一项 ( )
A.本诗描写了人世间的坎坷,抒发了诗人的人生追求,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B.“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两句,以富有表现力的动词,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悲愤、郁闷的心情。
C.“冰塞川”“雪满山”两个比喻不仅将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而且因其带有鲜明的色彩使两句诗颇具画面感。
D.“多歧路,今安在 ”表现诗人已从迷惘中清醒过来,以古人的崇高志向自勉。
D
【解析】“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诗人用语短促,感情激越,这是说前路多艰,未来仍有机遇。从这跌宕起伏的感情中,人们可以体会到诗人万般艰难、内心矛盾的心情。诗人仍处在矛盾之中,前路未明。最后两句,是说诗人终于振作起来,即使前途多艰,仍不放弃,努力进取,相信终于实现人生理想的机会。
2.陶渊明的《饮酒》与李白这首《行路难》,一个是“既饮”之作,一个是“未饮”之歌,试比较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饮酒》中的陶渊明对归隐田园的隐居生活表示满意,心态宁静闲适自得。
《行路难》是李白借乐府古题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期望为国为民有所作为,故仍存积极进取之心,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课文赏析
◆针对训练
1.下列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首联中诗人诉说自己谪居荒僻之地,不受重用时间之长,慨叹仕途的坎坷。
B. “到乡翻似烂柯人”以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自己贬谪时间之长,又表现出世态变迁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C.颈联在对仕途沉浮满怀惆怅的同时也表达出洞彻世事、达观而豁达的胸襟。
D
D.整首诗基调沉郁,表现了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后的无限心酸以及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
【解析】整首诗的基调是欲扬先抑,诗歌最后表达了对生活、对未来的积极、乐观豁达的情怀。
2. 这首诗的颈联将思想性和艺术性巧妙融为—体,景、情、理结合。请你任选角度对此联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用“沉舟”和“病树”比喻遭贬谪的自己,用“千帆”和“万木”比喻社会发展中涌现的新生力量,表达了他积极进取的斗争精神,展现了他的进步历史发展观。
示例二:这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定会比现在更好。
示例三:这两句诗告诉我们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表达作者乐观向上的精神。(意思对即可)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课文赏析
◆针对训练
1.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本词的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下阕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做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A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解析】“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说法错误,“何事长向别时圆”流露出词人的埋怨。
2. 本词中的“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转”“低”描写月光慢慢转移,表明夜渐渐深了。“无眠”表示离情正浓。“朱阁”“绮户”与上阕的“琼楼玉宇”对照,既写月,也写月下离人。这就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自然过渡到怀念弟弟子由的手足深情,引出下面“何事长向别时圆”一句。
无 题
唐·李商隐
◆课文赏析
◆针对训练
1.对《无题》一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以抒情开篇,再用景物作烘托,显得摇曳多姿。这一联好就好在先以见难加重别难的分量,后以花比喻美好年华之将逝,极力渲染了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的悲凉气氛。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人借春蚕的执着精神,寄托了对情人的思念之情。而今人多用这两句来表达人们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因而古今之间并无内在的联系,故此种引用属于断章取义。
B
C.“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诗人以高超的技巧为我们展示了两幅生动画面,把一对真挚相爱的情人分别后的痛苦情状表现得何等真切,读后可使人为他们落下同情之泪。
D.最后一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是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寄语。也是男主人公的自慰之词。全联的大意是:双方住地相距不远,今后虽难相见,但总可以互通音讯。
2.有人认为晓镜两句是诗人设想的女方情状,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意。颔联巧妙地运用比喻和双关,明写春蚕实写人,写出主人公对恋人思之切、爱之深、情之坚定;颈联则由己及恋人,拟想两人别后幽思孤寂的情状,设想对方的种种情状,以示相爱之深。“晓镜”“云鬓”等语具有明显的女性特征;“夜吟”“愁”“寒”等词语更符合离别中的痴情女子的行为和情感特点。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