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课件(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课件(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06 20:37: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年 级:七年级 学 科:中国历史(统编版)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①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
②妇好墓出土的玉凤
③西周初期的青铜器何尊
“龙”的传人来寻“龙”:
请在课本中找到这三幅图片;
看视频了解不同时期龙的形状,说说与龙相关的成语或典故。
一 龙形再现 华夏之光照九州
——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三 尊立中原 礼乐文明传四方
——西周的兴衰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二 玉凤回首 继往开来看商都
——商朝的统治
一、龙形再现 华夏之光照九州
——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第19页、22-23页,对比两处“禹”的身份有何变化?这反映怎样的制度发展?
大禹治水画像石拓片(局部)
“ 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si)氏。”
——《史记·夏本纪》
一、龙形再现 华夏之光照九州
——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民主推举贤德之人
宗族内部血缘关系
“天下为公”
禅让制
世袭制
“天下为家”
一、龙形再现 华夏之光照九州
——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任务
①梳理有脉
夏朝 商朝 西周
建立时间 约公元前2070年 约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1046年
建立者 禹 汤 武王
定都 阳城 亳 镐京
重大事件 家天下;二里头 盘庚迁殷;殷墟甲骨文;牧野之战 营建洛邑;分封诸侯;国人暴动
历史地位 标志着我国王朝的产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继夏朝而起; 创造青铜器、甲骨文为显著标志的文明成就 是我国奴隶社会的成熟阶段
亡国之君 桀 纣 幽王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左传·昭公六年》
“有扈氏不服,启伐之……乃召六卿(官吏)申之。……遂灭有扈氏,天下咸朝。” ——《史记·夏本纪》
“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乃召汤而囚困之夏台(牢狱),已而释之。” ——《史记·夏本纪》
禹继位之后,征伐作乱的三苗,稳定统治。他还“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以提高自己的威望。相传禹铸九鼎,象征九州,加强王权和国家统一。 ——课本第22页相关史事
夏建立后采取哪些统治措施?请结合下列材料回答。
制定刑法
建立军队
设置官职
设置监狱
征伐“三苗”
召开诸侯大会
铸九鼎划九州
——已有比较成熟的国家形态。
一、龙形再现 华夏之光照九州
——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爵
二里头遗址一号宫殿复原想象图
任务②研习有得:请尝试用一句话概括以下课本图片(史事)反映的共同主题。并结合课本及其他相关材料,选择为其中一幅作解说卡。
一、龙形再现 华夏之光照九州
——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二里头遗址一号宫殿复原想象图
解说卡1
该复原想象图是专家根据发掘遗存和古代建筑资料绘制而成。
二里头遗址,其年代距今约3800-3500年,相当于夏王朝后期,因发现于河南二里头村而得名,印证夏朝的中心区域在今河南中西部、山西南部一带;都城、宫殿“择中”而建;手工业作坊说明社会分工,大型墓葬对比平民墓葬,体现阶级分化、贫富分化。整体反映夏朝的文明发展水平。
一、龙形再现 华夏之光照九州
——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解说卡2
这一青铜爵,出土于二里头遗址,是我国目前已发现最早的青铜酒器之一,被誉为“华夏第一爵”。
它造型生动,制作精湛,体现生产力的发展,当时青铜冶铸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代表夏朝的文明发展水平。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爵
一、龙形再现 华夏之光照九州
——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解说卡3
绿松石龙形器,出土于二里头遗址,龙身中部还有一铜铃,可能为“事神所用”,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
它长60多厘米,由2000多片绿松石组合而成,用工之巨、制作之精、体量之大,在我国早期龙形象文物中十分罕见(在此之前,红山文化的玉猪龙、陶寺的蟠龙等大多以可爱的“C”形状出现),成为后来龙造型的主要风格。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
牛河梁遗址的玉猪龙
“桀不务德,而武尚百姓,百姓弗堪。”(百姓以怠工相抵制)“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
——《史记·夏本纪》
“夏桀为虐政淫荒,……汤乃践天子位,平定海内。” ——《史记·殷本纪》
山东武梁祠汉刻拓片
手持戟 把女仆当椅凳坐的桀
①夏桀穷奢极欲,残暴无道,阶级矛盾激化,陷入全面危机。
②商汤起兵攻夏。
读史料
夏亡原因
二、 玉凤回首 继往开来看商都
——商朝的统治
读图善问:
阅读课本第23-24页内容,观察商朝形势图并归纳其中的历史信息。
商朝形势图
二、 玉凤回首 继往开来看商都
——商朝的统治
1.商朝定都亳,后多次迁都,至盘庚迁殷后,保持相对稳定局面。
2.岐山渭水为周人势力所在,在商都的西面。
3.牧野战场(公元前1046年,西周胜)。
4.商朝的核心统治区域集中在黄河中下游一带。
商朝形势图
会读图
二、 玉凤回首 继往开来看商都
——商朝的统治
1.商朝定都亳,后多次迁都,至盘庚迁殷后,保持相对稳定局面。
2.岐山渭水为周人势力所在,在商都的西面。
3.牧野战场(公元前1046年,西周胜)。
4.商朝的核心统治区域集中在黄河中下游一带。
1.屡次迁都的原因?
商前后期措施的差异?
2.周人如何能迅速崛起,构成对商的挑战?
3.综合分析商败之因?
4.中华文明格局的特点?
商朝前期
商朝中期
商朝后期
任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使商朝很快走向强盛。
为巩固统治,增强军力,设置监狱,制定刑法,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
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奴隶主贵族日益腐朽。商王纣继位后,军事上连年征伐,耗费国力,经济上横征暴敛,政治上严刑峻法,导致民不聊生。
阶级矛盾的激化是政权最终崩溃的根本原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纣)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以酒为池,县肉为林”。 ——《史记·殷本纪》
古今联系
因果联系
二、 玉凤回首 继往开来看商都
——商朝的统治
妇好墓出土的玉凤
殷墟出土的记载妇好征战的甲骨(残片)
妇好墓出土的
青铜钺
任务③解释有方:带着“小传”看场馆
查阅安阳殷墟相关材料,查找以上与妇好有关的文物(课本第27页),为她写一份“人物小传”。
二、 玉凤回首 继往开来看商都
——商朝的统治
殷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其中一个墓葬主人名为妇好,她是商王武丁的王后,更是一位女将军、大祭司。
墓中出土的玉凤,代表她在当时的重要社会地位,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玉凤造型,沿袭前朝以玉事神的制度观,更遥见今日龙凤呈祥的社会文化观。
出土的青铜钺重量惊人,体现灿烂的物质文明。其中虎食人的纹饰更显威严。钺既是武
二、 玉凤回首 继往开来看商都
——商朝的统治
器,又是礼器,象征着军事征伐 、刑杀之权,是妇好执掌军权的印证。
迄今发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妇好二字在甲骨文中出现了上百次,她曾领兵征夷、伐羌等,在甲骨文中或有记录或有占卜。妇好,是如玉坚贞、凤凰飞天的化身。
玉凤一回首,可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延续性。管窥全貌,承上启下的商朝,拥有以青铜器、甲骨文为显著标志的璀璨文明。
三、尊立中原 礼乐文明传四方
——西周的兴衰
挖掘利簋的史料价值,释证周朝建立的概况。
利簋及其铭文拓片
武王征伐商王纣,在甲子日占领了朝歌。在第八天后的辛未日,武王论功行赏赐给右史利许多铜、锡等金属,利用之为祖先檀公铸此祭器,以纪念先祖。
铭文(部分):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
三、尊立中原 礼乐文明传四方
——西周的兴衰
材料研读
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周易·革》
对商王汤、周武王以战争推翻旧王朝,这则材料持什么立场与态度
[译文]
商汤灭夏、武王灭商,顺应“天”的规律,符合人民意愿。
商汤灭夏桀、西周取代商纣是革除天命、变革鼎新,是顺应天命、合乎民心的。持肯定的立场和支持的态度。
三、尊立中原 礼乐文明传四方
——西周的兴衰
人物扫描
吕尚(生卒年不详),又名姜尚,俗称姜子牙、姜太公。他先后辅佐周文王与周武王,为西周兴起作出重大贡献,史称“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牧野之战中,他身先士卒,带领少数精锐率先冲杀,大破商军,为武王伐纣灭商立下大功。周朝建立后,他因功被册封在今山东北部一带,成为齐国的开创者。
三、尊立中原 礼乐文明传四方
——西周的兴衰
三字经(片段)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制度
三、尊立中原 礼乐文明传四方
——西周的兴衰
分封制
①目的: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
②依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左传》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三、尊立中原 礼乐文明传四方
——西周的兴衰
③对象:宗亲和功臣等
④诸侯权力:管理土地和民众,建立诸侯国,有一定的独立性,在自己封地内再分封。
⑤诸侯义务:向周王进献贡赋,军队服从周王调遣。
分封制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三、尊立中原 礼乐文明传四方
——西周的兴衰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⑥统治阶级等级: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⑦实质:确立周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
分封制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三、尊立中原 礼乐文明传四方
——西周的兴衰
⑧影响:巩固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稳定政局(协调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但为之后的分裂割据局面埋下隐患。
“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小雅·北山》
三、尊立中原 礼乐文明传四方
——西周的兴衰
礼乐制度
阅读教材第26页的相关史事,梳理信息并为西周贵族等级画上相应的“鼎”。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目的: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制定者:周公旦“制礼作乐”(礼乐制度)
内容:严格区分君臣、父子、夫妻等身份和亲疏、尊卑、贵贱等地位的礼仪,以及与这些礼仪相配套的乐舞。
实质:规范贵族行为准则及等级秩序。(礼乐文明的核心是分封制)
三、尊立中原 礼乐文明传四方
——西周的兴衰
诸侯国的分布范围和意图
形成“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天下观;
体现了中国古代“大一统”观念的萌芽。
是中国古代“大一统”政治格局初步形成在制度架构上的体现。
西周主要诸侯国示意图
三、尊立中原 礼乐文明传四方
——西周的兴衰
西周衰亡
周幽王
政治腐败
内外矛盾激化
建立周朝
周厉王
与民争利
国人暴动
西周被
犬戎族所灭
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771年
问题:西周的衰亡带给今天我们
建设国家
有哪些启示?
启示:①重视民生,注重社会稳定;
②政治清明,注重内外环境建设;
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民族团结;
④得民心者得天下。
夏朝 商朝 西周
建立时间 约公元前2070年 约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1046年
建立者 禹 汤 武王
定都 阳城 亳 镐京
重大事件 家天下;二里头 盘庚迁殷;殷墟甲骨文;牧野之战 营建洛邑;分封诸侯;国人暴动
历史地位 标志着我国王朝的产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继夏朝而起; 创造青铜器、甲骨文为显著标志的文明成就 是我国奴隶社会的成熟阶段
亡国之君 桀 纣 幽王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纵观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虽然发展的过程历经坎坷,虽然王朝的更迭频繁,虽然开创各个王朝的民族主体有所不同,但是她们最终……成为中华文明连续发展的环节与组成要素。”
——王巍《溯源中华文明》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课外拓展:
在认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连续性”方面,考古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贡献,证据十分丰富,如汉字、都城营造、礼器制度、祭祀观念、龙文化、玉文化、姓氏发展等。
请从以上角度,结合经验,对比本课所学知识,说说“中华文明五千年不断裂”有哪些表现呢?和亲友一起分享吧!
一起写“中国”
何尊:西周早期青铜器,其内底铸铭文122字,其中提到了周王决定“宅兹中国”,居住在“天下的中心”这是已知最早出现的“中国”一词(其所指乃今洛阳及其周边地区)。何因此作尊,以作纪念。请你动笔仿写这“中国”二字。
一 龙形再现 华夏之光照九州
——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三 鼎立中原 礼乐文明传四方
——西周的兴衰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二 玉凤回首 继往开来看商都
——商朝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