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桥之美》教案和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桥之美》教案和反思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23 14:24: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桥之美》教案
仙桃市第二中学 王艳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美感、史诗、驻足”等词语,并练习用词造句。
2.了解文中所揭示的美学原则。
3.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能力目标
1.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2.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逐步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3.揣摩本文充满诗意的描写文字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培养良好的语感。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2.品味形象优美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的图片资料。
教学步骤
㈠导人新课
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 http: / / www.21cnjy.com )、历史悠久。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让我们随着画家的构图框,对“桥之美”进行一番新的审视与追寻吧!
㈡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㈢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a.在画家看来,“桥”美在何处?请画出揭示“桥之美”的文句。
小组讨论明确:
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 ( http: / / www.21cnjy.com )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桥梁除了具有实用功能外,还具有审美功能。孤立的美固然很美,但与周围环境和谐交融才是美的极致。
b.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小组讨论明确:
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 ( http: / / www.21cnjy.com )天间的长桥;桥外是飞瀑流泉,桥面上有廊和亭的风雨桥;《清明上河图》中的桥;庄稼地、小径尽头的小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鹊桥。
(过渡)通过阅读文章,我们 ( http: / / www.21cnjy.com )可以看出,画家在欣赏桥时都注重于桥与周围环境的对照与配合,那么你能根据刚才描绘的画面,用“  桥之美,美在    ”的句式,概述文中所说到的桥的美吗
乌镇小河两岸的桥之美,美在与密密的苇丛配合的开阔疏朗。
江南细柳下的桥之美,美在与纤弱的细柳配合的刚柔相济。
长桥之美,美在长桥与娴静的水面配合的灵动和谐。
风雨桥之美,美在风雨桥与险峻的山峰、湍急的流水配合给人的安闲、自在之感……
老师点评:
a.◆厚厚实实的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 ( http: / / www.21cnjy.com )里有形体上的强弱、轻重、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因桥的轮廓精心设计而和谐统一。
◆长桥一般建筑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整个环境似乎有了灵气和生命。
◆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c.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
小组讨论明确:
画面的构成是否有块、线、面的搭配;画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㈣美句赏析。
(过渡)吴冠中以他画家的真知灼见,不但告知了我们如何用“美学”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事物,而且他还用蕴涵丰富的语言引起我们强烈的感情上的共鸣。
重点研读第④小节。
a.找出意蕴丰富的语句,体味句子的情昧。
b.先四人小组讨论,再让小组派代表发言。
重点赏析以下语句: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为什么说“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
其实,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作者与周遭环境已融为一体。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为什么单选早春天气和石桥?)
因为早春扬柳刚返绿发芽,细弱的柳枝拂着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与弱,轻与重之分,有动静之分,体现了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不同。
◆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为什么说“形与色”的乐曲?)
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
◆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你产生过这样的美感吗?)
语言精美。“无声”与“热闹”,一动一静,相互 ( http: / / www.21cnjy.com )映衬;“画家们”与“孩子们”并举,在比较中突出其共性——热爱环境,热爱美,从而凸现画家眼中桥的形象美。
(过渡)我们从《桥之美》中,体会到了桥的美感,真是赏心悦目。同是写桥的文章,《中国石拱桥》与之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
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都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说明文有很大区别,试具体说明。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教师提示学生可以从两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征等角度进行比较、评析。
学生明确:本文是一篇带有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明性质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一些具体例子。着眼于桥的美学价值,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文章语言优美,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中国石拱桥》是一篇较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规范的说明文。它说明对象(石拱桥)分明,特征(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成就突出)清楚,顺序合理,语言平实自然而又准确、严密,说明方法(举例子、引用、列数字、打比方等)得当。
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课堂小结
今天,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我们领略到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自然界中异彩纷呈的桥之美,这是外在的、有形的“桥之美”;沟通、理解、信任、友爱等连接心与心的则必须用真情、青春、热血乃至生命才能架设。这是内在的、无形的“桥之美”。所以正如作者在文中所说的:“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同学们,只要我们用心灵去感受,用慧眼去发现,那么美将无处不在。
板书
说明“桥之美”的含义
乌镇小河的石桥
江南水乡的石桥
桥之美 举例说明“桥之美” 水天一色的长桥
广西云南的风雨桥
总结全文,升华对美的感受
《桥之美》教学反思
王艳荣
一、课堂设想
1、准确把握并激活学生的兴趣点
说明文相对其他文体来说比较枯燥,《桥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美》为自读课文,位于讲读课文《中国石拱桥》之后。两篇课文同是写桥,但《中国石拱桥》的作者茅以升是桥梁专家,而《桥之美》的作者吴冠中是画家。他们分别从科学的角度和艺术的角度来写桥。在课文导入中,我使用了这样的导语: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让我们随着画家的构图框,对“桥之美”进行一番新的审视与追寻吧!以此引入本课的学习,充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文章重点研读的环节中,我设计了让学生自己根据文本内容赏析苇丛中的石桥、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形式独特的风雨桥等诸多画面,并提示他们既要说出桥美在哪里,还要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桥之美的。
2、注重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
苏轼有句诗: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 ( http: / / www.21cnjy.com )思子自知。事实上,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和实践。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第一技能,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教学法。文字是情感的载体,也是美的传递者,我让学生在感悟桥之美的时候,先读文章片段,再品味语言,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桥美在何处。之后,又安排了“概括美”这一环节,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用“ 桥之美,美在 ”的句式,概述文中所说到的桥之美。“乌镇小河两岸的桥之美,美在与密密的苇丛配合的开阔疏朗。江南细柳下的桥之美,美在与纤弱的细柳配合的刚柔相济。桥之美,美在长桥与娴静的水面配合的灵动和谐。桥之美,美在风雨桥与险峻的山峰、湍急的流水配合给人的安闲、自在之感……”听一听学生的回答我明白:学生在阅读中积极主动的理解和回应,书本潜在的意义才能处于不断的被创造性的流动之中,学生的心灵才能于书本中的世界融为一体。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依附于课文载体实现的。它的实现需要老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通过学生自己去体验、去领悟。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充分关注教学对象的情感体验。
3、重视学以致用,拓展训练
在这堂课上,我与学生一直处于“对话”的状 ( http: / / www.21cnjy.com )态,只有在师生的有效互动中,真正的民主课堂才能建立,也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无拘无束,畅所欲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所以我在研读文本之后让学生回想自己生活中见过的桥,运用这一节课上学到的欣赏桥的审美方法和语言写一写,说一说。将写与读结合起来。
二、改进之处
这堂课在某些环节的设计上,我认为有欠完善的地方,值得推敲。
可以将前面的环节压缩一下,留下足够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间给“写”的部分。语文课的“读”与“写”如何有机的结合,是值得我反思的第一个方面。本堂课上,学生写的很是仓促,又加之教师的引导不够到位,因此未能真正起到训练的作用。
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