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语文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期中
语文模拟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20道小题;2.本学科考试时量120分钟,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 20 分)
下列文段中,对加点字读音或字形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人生自是有诗意,总有一处风景,让你嘴角扬起微笑;总有一首诗词,让你心绪荡起涟漪;总有一篇文章,让你看到生活中的诗和远方。笑谈“一代天娇,只识弯弓射大雕”,是毛泽东的诗意人生;笑对鲜妍娉婷的四月芳华,是林徽因的诗意人生;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一点不旁骛,是梁启超的诗意人生;把精神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甚至矗立起精神大厦,是毕淑敏的诗意人生。诗意的人生不容亵渎,不应矫揉造作;为了人生的诗意,使诗意与人生相得益彰。
A.“一代天娇”的“娇”应写为“骄”, “娉婷”的“娉”读“pīng”。
B.,“旁骛”的“骛”应写为“鹜”,“矗立”的“矗”读“zhù”。
C.“亵渎”的“渎”应写为“牍”,“亵”读“xiè”。
D.“矫揉造作”的“矫”读“jiāo”,“相得益彰”的“彰”书写正确。
【解析A】B“旁骛”为正确写法,“矗”读chù;C “亵渎”为正确写法;D “矫”读“jiǎo”
古诗文填空。(4分)
我们中华民族从来就不乏精神脊梁。文天祥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舍生取义;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是赤城执着;李贺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雁门太守行》)是忘身报国。
【答案】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②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对下面语句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2分)
①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历史文化传承唯一没有发生断裂的国家之一。②铜鼎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符号、品质的凝聚、精神的载体。③我站在博物馆的铜鼎前,无尽的遐想油然而生。④“鼎”字文化内涵丰富,除了本义,它还被赋予“王位、帝业”“大”“正当、正在”等意义,如“鼎力相助”“问鼎中原”“春秋鼎盛”等。⑤在历经了漫长的岁月之后,“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精神信仰依然对人们的心灵产生肴深远的影响。
A.第①句里的“之一”与“唯一”语意矛盾,应删除“之一”。
B.第②句使用了排比修辞,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鼎文化的礼赞之情。
C.第④句中,“鼎力相助”“问鼎中原”“春秋鼎盛”中的“鼎”分别是“王位、帝业”“大”“正当、正在”的意思。
D.第⑤句中“蕴含的历史文化”后面的逗号应改为顿号。
【解析C】“鼎力相助”的“鼎”是“大”的意思,“问鼎中原”的“鼎”是“王位、帝业”的意思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AI技术飞速发展,各种人工智能工具层出不穷,它们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逐渐深入。学校里,从教学辅助到个性化学习,AI正悄然改变着教育的面貌。因此,学校组织了一场主题为“我们的互联网时代——AI助我学”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完成以下任务。(共6分)
学校计划借此活动向同学们科普AI在校园里的应用。你作为活动的策划者,需要根据活动目的拟写一则宣传标语。活动目的:让同学们深入了解AI在校园里的应用,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助力学习。(2分)
标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AI引领我们走进学习新时代
为了让本次活动更加丰富有效,学校计划设计四种活动形式,现诚邀你对此进行补充完善。(2分)
①“AI赋能”专家知识讲座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AI演变”主题手抄报比赛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②“AI校园”想象作文比赛④“AI学习”主题班会
听完“AI赋能”知识讲座,小熙非常兴奋,她认为今后的作业及各种学习任务都可以完全借助AI来完成,这会大大解放学生的大脑和双手。你作为她的朋友,对此观点表示担心,你将如何对她进行劝说并提出合理建议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小熙你好,我对你的观点表示担心。AI可以作为我们学习中遇到困难时的助手,但不能把所有学习任务完全交给AI完成,那样会造成我们不动脑筋,思考能力退化。你能够通过动脑筋或请教老师、同学解决的困难,就不使用AI;在上述方法无效的情况下,借助AI解决困难。
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就只有清明。《历书》有云:“万物皆齐洁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时,万物皆显。”清明这个节气,因此得名。重庆一中初三年级某班举行“话清明,思传统”的清明主题活动,请按要求回答以下题目。(共6分)
(1)【诗话清明】艾钟依同学收集了关于清明节的背景资料。请认真阅读链接材料,完成题目。
【链接材料】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节在仲春、暮春之交。扫墓祭祖和踏青郊游是清明的两大主题。这天,人们除了扫墓祭祀先祖,还有许多“踏青访春”活动,如在郊外放风筝、荡秋千、蹴鞠,还有插柳植树,祈求长寿等。寒食在清明之前。
根据以上链接材料,下列诗句不是描写清明节活动的是( A )(2分)
A.杨柳枝,芳菲节,所恨年年赠离别
B.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C.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D.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2)【寄语清明】请仿照例句,自己创作一句清明寄语,表现清明节的特点。
[示例]端午节:龙舟竞发千帆舞,汩罗江畔吊屈原。(2分)
中秋节:月到中秋圆,亲人心相连
清明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参考】春风抚柳晃秋千,子孙扫墓忆旧人。
【探访清明】艾钟依打算在学校进行采访,以了解大家对清明节的熟悉情况,并对传统节日的继承出谋划策。请帮助他完成以下采访问题设计。(2分)
采访对象:同学
采访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我们在清明节应该做些什么
采访对象:校长
采访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您认为我们该如何将清明这种传统节日传承下去
阅读(共 50分)
古诗文阅读(18分)
《半山春晚即事》①
王安石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
翳翳②陂③路静,交交④园屋深。
床敷⑤每小息,杖屦⑥或幽寻。
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注]①此诗写于诗人罢相后退居江宁时期。②翳翳(yìyì):形容树木茂密的状貌。③陂(bēi):池塘。④交交:树木相互覆盖交加的样子。⑤床敷:安置坐具。⑥杖屦(jù):扶杖漫步。
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是一首近体诗,起首二句至为奇妙,寥寥十字,摹尽仲春景色的变化,显示了一幅绿肥红瘦的景象。
B.诗人写红花凋谢没有常人流露的惋惜,反而体现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C.五、六句动静结合,或居家凭几小憩,或寻幽拄杖独行,表现了诗人恬淡安宁而又欣然自乐的心境。
D.七、八句极富韵味,此时的北山,除了诗人独步寻幽之外,杳无人迹,只有声声鸟鸣,偶尔来慰其岑寂。诗人在冲和平易的外表下,怀孤往之志、举世无人相知的感慨显示于言外。
【解析A】“仲春”不对,诗人描写的是暮春之景。
7、简析此诗尾联的表现手法。(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参考】以动衬静/以有声写无声。用突然传来的清脆鸟鸣声烘托环境的清幽静谧,表现出诗人心情的悠闲适意;(3分)但北山幽静杳无人迹,“惟有”鸟鸣声相慰,又透露出一种孤寂与无人相知之感。(1分) (从寓情于景角度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房景伯①为清河太守。有民母讼子不孝,景伯母崔氏曰: “民未知礼,何足深责 ”召其母与之对榻②共食使其子侍立堂下观景伯供食。未旬日,悔过求还。崔曰:“此虽面惭,其心未也,且置之。”凡二旬余,其子叩头出血,母涕泣乞还。然后听之,卒以孝闻。
【乙】弘治③时,有希④进用者上章,谓山西紫碧山产有石胆,可以益寿。遣中官⑤经年采取,不获,民咸告病。按察使王维⑦,令采小石子类此者一升,以示中官。中官怒,曰:“此塘塞耳,其物载诸书中,何以谓无 ”公曰:“凤凰、麒麟,皆古书所载,今果有乎 ”
【注释】①房景伯: 人名。②榻:古代一种狭长而较矮的床形坐具。③弘治: 明孝宗年号。④希: 希图,谋求。⑤中官:宫内、朝内之官。后专指宦官。⑥告病:这里是诉苦的意思。⑦王维:人名,时任山西按察使。
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何足深责”的“足”与《送东阳马生序》中“以中有足乐者”的“足”含义相同。
“母涕泣乞还”的“涕”是“流眼泪”的意思,名词活用为状语。
C.“卒”在词典中有五个义项:① 指古代军队中的士兵;② 死亡;③ 完毕、结束;④ 终于 ,最终;⑤ 同“猝” ,表示突然、仓促。选文中“卒以孝闻”的卒选择义项④。
D.“可以益寿”中的“可以”与《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的“可以”含义相同。
【解析C】A.(值得)/(足够),不相同;B.名词活用为动词;D.(可以)/(可以凭借),后者“可”译为“可以”,“以”译为“凭借”,不相同。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召其母/与之对榻/共食使其子侍立堂/下观景伯供食
B.召其母/与之对榻共食/使其子侍立堂下/观景伯供食
C.召其母与之/对榻/共食使其子侍立堂下/观景伯供食
D.召其母与之/对榻共食/使其子侍立堂/下观景伯供食
【解析B】句意为:召来那位民妇,与她在榻上对坐着一起吃饭,让她的儿子侍立在堂下,看着房景伯侍奉母亲吃饭。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此虽面惭,其心未也,且置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翻译】这个孩子虽然脸上惭愧,(但是)他的心中没有(惭愧),暂且留下他们。
甲文中房景伯母亲崔氏的方法有什么高明之处 乙文中按察使王维是一个怎样的人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崔氏教育不孝之子不是责罚也没有空谈不着边际的理论 ,而是亲自示范,让房景伯作为榜样来影响其子,最终收到良好效果。(3分)
(2)王维是一个聪明机智、不惧强权、心系百姓、体恤民情的人。(2分)
非文学作品阅读(8分)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各题。
让人文之光照亮未来
赵应云
①最近,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在社会各界特别是社科界引起热烈反响,再次引发人们对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精神的关注与思考。
②人文浸润科技,科技传播人文。科学与人文历来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共同构筑起人类文明的大厦。做新时代的追梦人,要有对科学精神的追求与崇尚,也要有人文情怀的涵养与修为。
③让人文之光照亮民族复兴之路。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除了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的硬实力,也离不开以国家凝聚力、民族创造力、文化感召力等重要内容的软实力。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让民族精神、国民素质缺位,而应兴民族之人文、启民众之精神。清华大礼堂有一块“人文日新”的牌匾,就是提醒人们要常怀人文之心。人文思想之光,可以引导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我们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并对民族未来有更理性的把握,从而点燃实现梦想的激情与希望。特别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民族复兴,更要弘扬人文精神。要通过加强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让世界更全面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文明。
④让人文之光照亮社会进步之路。一部人类文明史,一方面记述着科学技术创造的无数奇迹,另一方面也烙印着人文社会科学不断演进的足迹。从“诸子百家”到“二十五史”,人文之光烛照中华民族数千年,今天依旧给我们温暖和力量。“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说过:“一个理性的时代会在人类的进步发展中产生。在这个时代中,不仅是存在决定意识,而且人类的高尚思想追求将影响世界。”建设一个如晨曦般澄明、如日升般进步的社会,如果缺乏精神的滋养和引领,社会文明将失去自己的内核和灵魂。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塑造民族品格,将直接影响社会进步的水平和文明的程度。
⑤让人文之光照亮公众生活之路。古人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精神不但可以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而且通过以文化人、以文言文人,可以带来认知社会的新视野和新境界。培养人文情怀,不仅仅要读文史哲,更要培养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对真理的探索和敬畏,对信仰的执着和坚定。新时代需要造就知识丰富、情操高尚、意志坚定、素养深厚、人格健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而不是只有物质生活、缺乏精神生活的“单面人”。让人文精神照进现实,并照亮每个人的心灵世界,这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⑥我们要深刻认识人文精神对个人对社会之“大用”,对国家对民族之“大用”,通过涵养人文精神,更好激发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让人文之光照亮复兴征程、照亮民族未来。
1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第①段列举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引起热烈反响的事例,起到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充当论据论证论点和引出中心论点的作用。
B.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做新时代的追梦人,要有对科学精神的追求与崇尚,也要有人文情怀的涵养与修为”。
C.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
D.本文采用引论--本论-结论的论证结构,先提出观点,然后从三个方面论证,最后总结人文精神对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
【解析C】C.有误,阅读全文可知,文章在第②段引出中心论点:做新时代的追梦人,要有对科学精神的追求与崇尚,也要有人文情怀的涵养与修为。然后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证,最后总结人文精神对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所以本文是一篇立论文,不是驳论文。故选:C。
1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除了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的软实力,也离不开以国家凝聚力、民族创造力、文化感召力等重要内容的硬实力。
B.特别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只有弘扬人文精神,才能实现民族复兴。
C.加强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塑造民族品格,将间接影响社会进步的水平和文明的程度。
D.新时代需要我们提升人文素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而不是“单面人”。
【解析D】A.有误,由第③段“除了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的硬实力,也离不开以国家凝聚力、民族创造力、文化感召力等重要内容的软实力”可知,“经济、军事、科技等”是硬实力;“国家凝聚力、民族创造力、文化感召力等”是软实力。B.有误,由第③段“特别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民族复兴,更要弘扬人文精神”可知,B项“只有……….才……”关联词使用错误。C.有误,由第④段“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塑造民族品格,将直接影响社会进步的水平和文明的程度”可知,选项“间接影响社会进步的水平和文明的程度”是错误的。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人文精神是中华文化最醒目的标识之一……”这句话放在哪一段开头最合适?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放在第⑥段开头。因为这句话是说人文精神的,而第⑥段也是谈人文精神,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论述。同时第⑥段是对全文的总结,这一句加进去,使论证更加完整。
文学作品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问题。(16分)
小面馆里的奇迹
曾颖
①那一年,木头到北京办事,由于事情的麻烦程度超出预期,盘缠很快用尽。当时,即使是最快的电报汇款,也要两三天时间才能收到,眼看就要山穷水尽、露宿街头了。在离家数千里的北京大街上,除了咕咕乱叫的肚子,木头几乎一无所有。
②他从灯河一般的大街上,走到小街,小街上有许多小吃店,门口的价目表,让他不好意思抬头。终于走到一家人少的小店,那店看起来像一间传达室,只放着三四张小桌子,灶上的大锅里正袅袅地往外散发着热气。炉灶前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头正在收拾碗筷。木头想看菜单,没有。这让他的心里更没底--兜里只有5元现金,被捏得像腌出水的咸菜。
③他问:“老板,面,小碗的……多少钱一碗 ”“8块!”“不要炸酱,不要调料,不要臊子和葱,只要面,多少钱 ”老人停下手里的活计,抬头瞄了木头一眼。很快,他便确定了木头的窘迫,不是在戏弄他,于是一摆头说:“坐吧!”
④很快,一大海碗面条端了出来,那面条一看就碱水很足,把汤也染得黄黄的。面里卧着几片莴笋叶,入水氽过,很筋道的样子。面上顶着一撮干辣椒,炸得脆脆的,散发出一股火辣辣的气息。这是家乡的小面做法。难道这么巧,在千里之外遇到老乡了 老人忙完,点上烟杆坐到他身边,一张嘴,说的果然是四川方言。虽然老人的家乡与木头家隔着好几个县,但终究一笔难写两个川字,特别是面前这碗川味十足的小面,让木头顿时想流眼泪。
⑤老人跟木头说十多年前,他来北京打工。后来年纪大了,干不了重活,在工友的帮助下,开了这家小小的面馆。后来居然把儿子供到大学毕业,他打算再干几年,挣几个养老钱,就回老家去。那天晚上,老人留他在小店里歇息。在面汤锅氤氲的温暖气息中,木头听老人说了半宿四川方言的梦话。
⑥第二天一早告辞时,木头摸摸口袋里那皱巴巴的5元钱,实在拿不出手,就把自己带在身边无聊时雕刻着玩的一只木烟斗留在桌上。从小,他妈妈就告诉他,人要懂得感恩,不能占别人的便宜。虽然自己这块从柴垛上随便捡来消磨时间的木头值不了什么钱,但一路雕下来,也费了一些心思。老人用子弹壳做的烟杆已经破了,他肯定用得着。
⑦他走出面馆,心里的歉意稍稍平复了一些。“喂……”他听见身后有人喊,回头,见老人手里拿着那个烟斗,对他说:“你落下东西了。”“那……那是送你的!”“这么贵重的东西,我可受不起!”“不贵重,我自己雕的小玩意。”“可这木头……”“木头是在柴火堆上捡的。”“你们用它烧饭 ”“对啊,烧出来的饭可香了!”“可这木头在这里论克卖!比金子还贵。你们居然拿来当柴烧啊!”老人边说边跺脚,边把烟斗塞到木头手里。木头惊得下巴都要掉下来了,像被人用木榔头砸了头一般,晕晕乎乎的。但他还是不相信,或许是老人看走眼了吧
⑧老人把木头拉进店里,说有一个玩木头的生意人常来店里吃面聊天,教了他许多有关木头的知识。这个烟斗,光木头至少值好几百块钱,而且雕功不赖,至少可以再加100元。木头摇摇头,有点发蒙。但看老人认真的表情,不像是在骗他。老人说:“你若不信,我马上叫他过来!”老人拉着他到小卖部打电话,拨电话前再三叮咛木头,不许说用木头烧饭的事。
⑨不一会儿,一个穿皮衣的中年男人匆匆从背后的小区冲过来,一脸兴奋的表情。老人把烟斗递给他看,说木头是他的侄子,来北京送货,这是样品。中年男人仔细端详那个烟斗,敲一敲,嗅一嗅,又在衣服上摩擦几下,没说价格,只问:“你还有多少 ”木头张嘴要答。老人抢在他前面,说:“不是很多,每月能做二三十个。”“我全要了!价格您说!”木头又想张嘴,但确实不知道该说多少。老人说:“曹总是识货的人,您直接给个价!”曹总有点不好意思,一咂嘴说:“500元一个,如何 ”木头胸口一紧,一个“好”字差点脱口而出。老人又一次抢在他前面,说:“这孩子初次创业,也不容易,好多东西都不懂,还请曹总多指教、多担待!”曹总脸上有一种心思被人看穿的尴尬,他笑了笑说:“那就800元吧!你每次来送货,路费我出!”老人拍拍木头的手,示意他可以点头了。木头于是点头,一沓热乎乎的钞票就被塞到他手中。
⑩他拿出两张钞票,感谢老人。他事也不办了,径直要去车站订票回老家。他这趟来北京,原是要找一家慈善机构赞助村里修路的,现在不必再去找了,因为路就在家家户户的灶屋里……
老人也没有推辞,帮他订了票,并留了地址,希望他今后常来。他们后来果然成了“叔侄”,老人的面馆成为木头的中转站,后来这里干脆改成了木头文玩店。
我认识木头时,他已是一个身家不菲的商人,不仅带着村里人做文玩加工,还到处承包林地,做高级木头生意,赚了不少钱。他常常感叹自己运气好。而我觉得,如果当初他没有感恩之心,吃完面抹抹嘴、拍拍屁股就走人,不留下那个烟斗表示谢意,也许就没有今天。
这显然不是运气好这么简单的事。
(选自《川味人间·贰》,有删改)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4 分)
A.本文讲述了木头到北京办事,盘缠用尽之际得到老人帮助,木头知恩图报,最终因此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故事。
B.老人之所以帮助木头,是因为他和木头是老乡。
C.第④段对面条进行了详细描写,主要是为了表明木头钱不够,所以老人只给他做了一碗没有炸酱臊子的面。
D.木头能成为一个身价不菲的商人,靠的不仅是运气,更重要的是他自己具有感恩之心。
E.老人主动替木头与曹总交谈、说价格,是因为他希望木头雕的烟斗能卖出高价,体现老人的精明。
【解析AD】B.理解有误,是因为老人热心善良;C.理解有误,是为了突出面条的美味诱人,体现老人的善良热心,为后文做铺垫,;E.老人知道木头不好意思开口,体现老人的善解人意。
文中第⑦段划线句有什么妙处?请赏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2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木头听到老人说他的木雕烟斗很值钱时极度震惊的样子,(1分)突出了这件事超出了他的想象,(1分)也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做了铺垫。(1分)
从开头到 段,老人和木头的故事已经完整,为何 段还要出现讲述者“我”呢?(7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 ① 结尾出现讲述者“我”,一是为了通过“我”的感受和评价,强调木头成功的关键在于他的感恩之心,而非仅仅是运气,使文章的主题更加明确和深刻;(3分)②二是借“我”之口,从旁观者的角度对整个故事进行总结和升华,让读者更能理解故事所传达的道理;(2分)③三是增加了故事的可信度和客观性,使读者更容易接受和认同文中的观点。(2分)
名著阅读(8分)
18、下列选项中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原著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2分)
A.《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通过保尔的成长经历,描绘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起,经十月革命国内战争到
经济恢复时期广阔的社会画面,被誉为“生活教科书”。
B.保尔去神父家补课时,往他们的神父(老师)做复活节的蛋糕里洒了烟灰,就被开除了。
C.书中的保尔从小就在社会最底层饱受折磨和侮辱,后来是在母亲的影响下走上了革命道路。
D.保尔是作者以自己为原型塑造出来的带有自传性质的典型形象。
【解析C】保尔是在朱赫来的影响下走上了革命道路。
19、小文在阅读了外国名著后说道:“作品中主人公面对困难的表现,会突显小说的主题。”请从《海底两万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简·爱》三部名著中,任选其一进行分析,结合小说内容证明这一观点。(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参考】示例一:《海底两万里》中的尼摩船长周游海底,在印度洋肉搏鲨鱼,在红海又击儒艮,在大西洋遭遇巨型章鱼等,他始终机智冷静、勇敢面对,最终取得胜利。他的行为表现了小说的主题:对人类顽强不屈、不懈开拓精神的赞美。
示例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柯察金在全身瘫痪、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忍受着肉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先是用硬纸板做成框子写,后来是自己口述,请人代录。在母亲和妻子的帮助下,他用生命写成的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终于出版了,保尔拿起新的武器,开始了新的生活,展现了他的坚韧顽强与钢铁般的革命意志,他的行为表现了小说的主题:无论面对怎样的苦难与挫折,都要坚定信念,不屈不挠,用钢铁般的意志去战胜它。
示例三:《简·爱》中的简·爱在罗切斯特伤残时,又坚定地回到罗切斯特身边,与他结婚。她的行为表现了小说的主题:坚持自我,勇于追求独立自主,追求平等。
(情节内容2分,人物形象2分,主题2分)
表达与写作(50分)
20、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
“这次考试我要超常发挥!”
“能正常发挥,就很不错!”
其实不只是考试,生活中很多事情,如跑步、画画、比赛、表演等,人们都希望能正常发挥甚至超常发挥。
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可讲述经历或见闻,可发表见解,也可进行文学创作。
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自定(诗歌除外);②字数600-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④不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师生姓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语文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期中
语文模拟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20道小题;2.本学科考试时量120分钟,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 20 分)
下列文段中,对加点字读音或字形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人生自是有诗意,总有一处风景,让你嘴角扬起微笑;总有一首诗词,让你心绪荡起涟漪;总有一篇文章,让你看到生活中的诗和远方。笑谈“一代天娇,只识弯弓射大雕”,是毛泽东的诗意人生;笑对鲜妍娉婷的四月芳华,是林徽因的诗意人生;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一点不旁骛,是梁启超的诗意人生;把精神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甚至矗立起精神大厦,是毕淑敏的诗意人生。诗意的人生不容亵渎,不应矫揉造作;为了人生的诗意,使诗意与人生相得益彰。
A.“一代天娇”的“娇”应写为“骄”, “娉婷”的“娉”读“pīng”。
B.,“旁骛”的“骛”应写为“鹜”,“矗立”的“矗”读“zhù”。
C.“亵渎”的“渎”应写为“牍”,“亵”读“xiè”。
D.“矫揉造作”的“矫”读“jiāo”,“相得益彰”的“彰”书写正确。
古诗文填空。(4分)
我们中华民族从来就不乏精神脊梁。文天祥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舍生取义;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是赤城执着;李贺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雁门太守行》)是忘身报国。
对下面语句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2分)
①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历史文化传承唯一没有发生断裂的国家之一。②铜鼎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符号、品质的凝聚、精神的载体。③我站在博物馆的铜鼎前,无尽的遐想油然而生。④“鼎”字文化内涵丰富,除了本义,它还被赋予“王位、帝业”“大”“正当、正在”等意义,如“鼎力相助”“问鼎中原”“春秋鼎盛”等。⑤在历经了漫长的岁月之后,“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精神信仰依然对人们的心灵产生肴深远的影响。
A.第①句里的“之一”与“唯一”语意矛盾,应删除“之一”。
B.第②句使用了排比修辞,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鼎文化的礼赞之情。
C.第④句中,“鼎力相助”“问鼎中原”“春秋鼎盛”中的“鼎”分别是“王位、帝业”“大”“正当、正在”的意思。
D.第⑤句中“蕴含的历史文化”后面的逗号应改为顿号。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AI技术飞速发展,各种人工智能工具层出不穷,它们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逐渐深入。学校里,从教学辅助到个性化学习,AI正悄然改变着教育的面貌。因此,学校组织了一场主题为“我们的互联网时代——AI助我学”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完成以下任务。(共6分)
学校计划借此活动向同学们科普AI在校园里的应用。你作为活动的策划者,需要根据活动目的拟写一则宣传标语。活动目的:让同学们深入了解AI在校园里的应用,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助力学习。(2分)
标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让本次活动更加丰富有效,学校计划设计四种活动形式,现诚邀你对此进行补充完善。(2分)
①“AI赋能”专家知识讲座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AI演变”主题手抄报比赛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听完“AI赋能”知识讲座,小熙非常兴奋,她认为今后的作业及各种学习任务都可以完全借助AI来完成,这会大大解放学生的大脑和双手。你作为她的朋友,对此观点表示担心,你将如何对她进行劝说并提出合理建议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就只有清明。《历书》有云:“万物皆齐洁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时,万物皆显。”清明这个节气,因此得名。重庆一中初三年级某班举行“话清明,思传统”的清明主题活动,请按要求回答以下题目。(共6分)
(1)【诗话清明】艾钟依同学收集了关于清明节的背景资料。请认真阅读链接材料,完成题目。
【链接材料】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节在仲春、暮春之交。扫墓祭祖和踏青郊游是清明的两大主题。这天,人们除了扫墓祭祀先祖,还有许多“踏青访春”活动,如在郊外放风筝、荡秋千、蹴鞠,还有插柳植树,祈求长寿等。寒食在清明之前。
根据以上链接材料,下列诗句不是描写清明节活动的是( )(2分)
A.杨柳枝,芳菲节,所恨年年赠离别
B.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C.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D.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2)【寄语清明】请仿照例句,自己创作一句清明寄语,表现清明节的特点。
[示例]端午节:龙舟竞发千帆舞,汩罗江畔吊屈原。(2分)
中秋节:月到中秋圆,亲人心相连
清明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访清明】艾钟依打算在学校进行采访,以了解大家对清明节的熟悉情况,并对传统节日的继承出谋划策。请帮助他完成以下采访问题设计。(2分)
采访对象:同学
采访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采访对象:校长
采访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共 50分)
古诗文阅读(18分)
《半山春晚即事》①
王安石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
翳翳②陂③路静,交交④园屋深。
床敷⑤每小息,杖屦⑥或幽寻。
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注]①此诗写于诗人罢相后退居江宁时期。②翳翳(yìyì):形容树木茂密的状貌。③陂(bēi):池塘。④交交:树木相互覆盖交加的样子。⑤床敷:安置坐具。⑥杖屦(jù):扶杖漫步。
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是一首近体诗,起首二句至为奇妙,寥寥十字,摹尽仲春景色的变化,显示了一幅绿肥红瘦的景象。
B.诗人写红花凋谢没有常人流露的惋惜,反而体现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C.五、六句动静结合,或居家凭几小憩,或寻幽拄杖独行,表现了诗人恬淡安宁而又欣然自乐的心境。
D.七、八句极富韵味,此时的北山,除了诗人独步寻幽之外,杳无人迹,只有声声鸟鸣,偶尔来慰其岑寂。诗人在冲和平易的外表下,怀孤往之志、举世无人相知的感慨显示于言外。
7、简析此诗尾联的表现手法。(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房景伯①为清河太守。有民母讼子不孝,景伯母崔氏曰: “民未知礼,何足深责 ”召其母与之对榻②共食使其子侍立堂下观景伯供食。未旬日,悔过求还。崔曰:“此虽面惭,其心未也,且置之。”凡二旬余,其子叩头出血,母涕泣乞还。然后听之,卒以孝闻。
【乙】弘治③时,有希④进用者上章,谓山西紫碧山产有石胆,可以益寿。遣中官⑤经年采取,不获,民咸告病。按察使王维⑦,令采小石子类此者一升,以示中官。中官怒,曰:“此塘塞耳,其物载诸书中,何以谓无 ”公曰:“凤凰、麒麟,皆古书所载,今果有乎 ”
【注释】①房景伯: 人名。②榻:古代一种狭长而较矮的床形坐具。③弘治: 明孝宗年号。④希: 希图,谋求。⑤中官:宫内、朝内之官。后专指宦官。⑥告病:这里是诉苦的意思。⑦王维:人名,时任山西按察使。
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何足深责”的“足”与《送东阳马生序》中“以中有足乐者”的“足”含义相同。
“母涕泣乞还”的“涕”是“流眼泪”的意思,名词活用为状语。
C.“卒”在词典中有五个义项:① 指古代军队中的士兵;② 死亡;③ 完毕、结束;④ 终于 ,最终;⑤ 同“猝” ,表示突然、仓促。选文中“卒以孝闻”的卒选择义项④。
D.“可以益寿”中的“可以”与《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的“可以”含义相同。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召其母/与之对榻/共食使其子侍立堂/下观景伯供食
B.召其母/与之对榻共食/使其子侍立堂下/观景伯供食
C.召其母与之/对榻/共食使其子侍立堂下/观景伯供食
D.召其母与之/对榻共食/使其子侍立堂/下观景伯供食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此虽面惭,其心未也,且置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文中房景伯母亲崔氏的方法有什么高明之处 乙文中按察使王维是一个怎样的人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非文学作品阅读(8分)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各题。
让人文之光照亮未来
赵应云
①最近,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在社会各界特别是社科界引起热烈反响,再次引发人们对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精神的关注与思考。
②人文浸润科技,科技传播人文。科学与人文历来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共同构筑起人类文明的大厦。做新时代的追梦人,要有对科学精神的追求与崇尚,也要有人文情怀的涵养与修为。
③让人文之光照亮民族复兴之路。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除了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的硬实力,也离不开以国家凝聚力、民族创造力、文化感召力等重要内容的软实力。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让民族精神、国民素质缺位,而应兴民族之人文、启民众之精神。清华大礼堂有一块“人文日新”的牌匾,就是提醒人们要常怀人文之心。人文思想之光,可以引导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我们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并对民族未来有更理性的把握,从而点燃实现梦想的激情与希望。特别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民族复兴,更要弘扬人文精神。要通过加强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让世界更全面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文明。
④让人文之光照亮社会进步之路。一部人类文明史,一方面记述着科学技术创造的无数奇迹,另一方面也烙印着人文社会科学不断演进的足迹。从“诸子百家”到“二十五史”,人文之光烛照中华民族数千年,今天依旧给我们温暖和力量。“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说过:“一个理性的时代会在人类的进步发展中产生。在这个时代中,不仅是存在决定意识,而且人类的高尚思想追求将影响世界。”建设一个如晨曦般澄明、如日升般进步的社会,如果缺乏精神的滋养和引领,社会文明将失去自己的内核和灵魂。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塑造民族品格,将直接影响社会进步的水平和文明的程度。
⑤让人文之光照亮公众生活之路。古人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精神不但可以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而且通过以文化人、以文言文人,可以带来认知社会的新视野和新境界。培养人文情怀,不仅仅要读文史哲,更要培养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对真理的探索和敬畏,对信仰的执着和坚定。新时代需要造就知识丰富、情操高尚、意志坚定、素养深厚、人格健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而不是只有物质生活、缺乏精神生活的“单面人”。让人文精神照进现实,并照亮每个人的心灵世界,这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⑥我们要深刻认识人文精神对个人对社会之“大用”,对国家对民族之“大用”,通过涵养人文精神,更好激发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让人文之光照亮复兴征程、照亮民族未来。
1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第①段列举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引起热烈反响的事例,起到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充当论据论证论点和引出中心论点的作用。
B.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做新时代的追梦人,要有对科学精神的追求与崇尚,也要有人文情怀的涵养与修为”。
C.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
D.本文采用引论--本论-结论的论证结构,先提出观点,然后从三个方面论证,最后总结人文精神对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
1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除了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的软实力,也离不开以国家凝聚力、民族创造力、文化感召力等重要内容的硬实力。
B.特别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只有弘扬人文精神,才能实现民族复兴。
C.加强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塑造民族品格,将间接影响社会进步的水平和文明的程度。
D.新时代需要我们提升人文素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而不是“单面人”。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人文精神是中华文化最醒目的标识之一……”这句话放在哪一段开头最合适?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学作品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问题。(16分)
小面馆里的奇迹
曾颖
①那一年,木头到北京办事,由于事情的麻烦程度超出预期,盘缠很快用尽。当时,即使是最快的电报汇款,也要两三天时间才能收到,眼看就要山穷水尽、露宿街头了。在离家数千里的北京大街上,除了咕咕乱叫的肚子,木头几乎一无所有。
②他从灯河一般的大街上,走到小街,小街上有许多小吃店,门口的价目表,让他不好意思抬头。终于走到一家人少的小店,那店看起来像一间传达室,只放着三四张小桌子,灶上的大锅里正袅袅地往外散发着热气。炉灶前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头正在收拾碗筷。木头想看菜单,没有。这让他的心里更没底--兜里只有5元现金,被捏得像腌出水的咸菜。
③他问:“老板,面,小碗的……多少钱一碗 ”“8块!”“不要炸酱,不要调料,不要臊子和葱,只要面,多少钱 ”老人停下手里的活计,抬头瞄了木头一眼。很快,他便确定了木头的窘迫,不是在戏弄他,于是一摆头说:“坐吧!”
④很快,一大海碗面条端了出来,那面条一看就碱水很足,把汤也染得黄黄的。面里卧着几片莴笋叶,入水氽过,很筋道的样子。面上顶着一撮干辣椒,炸得脆脆的,散发出一股火辣辣的气息。这是家乡的小面做法。难道这么巧,在千里之外遇到老乡了 老人忙完,点上烟杆坐到他身边,一张嘴,说的果然是四川方言。虽然老人的家乡与木头家隔着好几个县,但终究一笔难写两个川字,特别是面前这碗川味十足的小面,让木头顿时想流眼泪。
⑤老人跟木头说十多年前,他来北京打工。后来年纪大了,干不了重活,在工友的帮助下,开了这家小小的面馆。后来居然把儿子供到大学毕业,他打算再干几年,挣几个养老钱,就回老家去。那天晚上,老人留他在小店里歇息。在面汤锅氤氲的温暖气息中,木头听老人说了半宿四川方言的梦话。
⑥第二天一早告辞时,木头摸摸口袋里那皱巴巴的5元钱,实在拿不出手,就把自己带在身边无聊时雕刻着玩的一只木烟斗留在桌上。从小,他妈妈就告诉他,人要懂得感恩,不能占别人的便宜。虽然自己这块从柴垛上随便捡来消磨时间的木头值不了什么钱,但一路雕下来,也费了一些心思。老人用子弹壳做的烟杆已经破了,他肯定用得着。
⑦他走出面馆,心里的歉意稍稍平复了一些。“喂……”他听见身后有人喊,回头,见老人手里拿着那个烟斗,对他说:“你落下东西了。”“那……那是送你的!”“这么贵重的东西,我可受不起!”“不贵重,我自己雕的小玩意。”“可这木头……”“木头是在柴火堆上捡的。”“你们用它烧饭 ”“对啊,烧出来的饭可香了!”“可这木头在这里论克卖!比金子还贵。你们居然拿来当柴烧啊!”老人边说边跺脚,边把烟斗塞到木头手里。木头惊得下巴都要掉下来了,像被人用木榔头砸了头一般,晕晕乎乎的。但他还是不相信,或许是老人看走眼了吧
⑧老人把木头拉进店里,说有一个玩木头的生意人常来店里吃面聊天,教了他许多有关木头的知识。这个烟斗,光木头至少值好几百块钱,而且雕功不赖,至少可以再加100元。木头摇摇头,有点发蒙。但看老人认真的表情,不像是在骗他。老人说:“你若不信,我马上叫他过来!”老人拉着他到小卖部打电话,拨电话前再三叮咛木头,不许说用木头烧饭的事。
⑨不一会儿,一个穿皮衣的中年男人匆匆从背后的小区冲过来,一脸兴奋的表情。老人把烟斗递给他看,说木头是他的侄子,来北京送货,这是样品。中年男人仔细端详那个烟斗,敲一敲,嗅一嗅,又在衣服上摩擦几下,没说价格,只问:“你还有多少 ”木头张嘴要答。老人抢在他前面,说:“不是很多,每月能做二三十个。”“我全要了!价格您说!”木头又想张嘴,但确实不知道该说多少。老人说:“曹总是识货的人,您直接给个价!”曹总有点不好意思,一咂嘴说:“500元一个,如何 ”木头胸口一紧,一个“好”字差点脱口而出。老人又一次抢在他前面,说:“这孩子初次创业,也不容易,好多东西都不懂,还请曹总多指教、多担待!”曹总脸上有一种心思被人看穿的尴尬,他笑了笑说:“那就800元吧!你每次来送货,路费我出!”老人拍拍木头的手,示意他可以点头了。木头于是点头,一沓热乎乎的钞票就被塞到他手中。
⑩他拿出两张钞票,感谢老人。他事也不办了,径直要去车站订票回老家。他这趟来北京,原是要找一家慈善机构赞助村里修路的,现在不必再去找了,因为路就在家家户户的灶屋里……
老人也没有推辞,帮他订了票,并留了地址,希望他今后常来。他们后来果然成了“叔侄”,老人的面馆成为木头的中转站,后来这里干脆改成了木头文玩店。
我认识木头时,他已是一个身家不菲的商人,不仅带着村里人做文玩加工,还到处承包林地,做高级木头生意,赚了不少钱。他常常感叹自己运气好。而我觉得,如果当初他没有感恩之心,吃完面抹抹嘴、拍拍屁股就走人,不留下那个烟斗表示谢意,也许就没有今天。
这显然不是运气好这么简单的事。
(选自《川味人间·贰》,有删改)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4 分)
A.本文讲述了木头到北京办事,盘缠用尽之际得到老人帮助,木头知恩图报,最终因此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故事。
B.老人之所以帮助木头,是因为他和木头是老乡。
C.第④段对面条进行了详细描写,主要是为了表明木头钱不够,所以老人只给他做了一碗没有炸酱臊子的面。
D.木头能成为一个身价不菲的商人,靠的不仅是运气,更重要的是他自己具有感恩之心。
E.老人主动替木头与曹总交谈、说价格,是因为他希望木头雕的烟斗能卖出高价,体现老人的精明。
文中第⑦段划线句有什么妙处?请赏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开头到 段,老人和木头的故事已经完整,为何 段还要出现讲述者“我”呢?(7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著阅读(8分)
18、下列选项中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原著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2分)
A.《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通过保尔的成长经历,描绘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起,经十月革命国内战争到
经济恢复时期广阔的社会画面,被誉为“生活教科书”。
B.保尔去神父家补课时,往他们的神父(老师)做复活节的蛋糕里洒了烟灰,就被开除了。
C.书中的保尔从小就在社会最底层饱受折磨和侮辱,后来是在母亲的影响下走上了革命道路。
D.保尔是作者以自己为原型塑造出来的带有自传性质的典型形象。
19、小文在阅读了外国名著后说道:“作品中主人公面对困难的表现,会突显小说的主题。”请从《海底两万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简·爱》三部名著中,任选其一进行分析,结合小说内容证明这一观点。(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与写作(50分)
20、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
“这次考试我要超常发挥!”
“能正常发挥,就很不错!”
其实不只是考试,生活中很多事情,如跑步、画画、比赛、表演等,人们都希望能正常发挥甚至超常发挥。
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可讲述经历或见闻,可发表见解,也可进行文学创作。
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自定(诗歌除外);②字数600-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④不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师生姓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