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6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教学设计
课题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教学时间
核心 素养 目标 唯物史观:要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高度,理解外交与综合国力之间的关系。唯物史观认为,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外交是为国家利益服务的。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要使学生认识到国家利益是新中国制定和调整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时空观念:通过比较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和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梳理新中国逐步突破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走向更更广阔的外交舞台,从而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
史料实证:能通过视频、文字、图片等资料自主归纳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等基本史实。
历史解释:通过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与意义,认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通过学习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及其作用,以及它对加强中国同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方面作出的积极贡献,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5.家国情怀:掌握周恩来的外交活动,感受伟人的外交智慧与风采。
重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万隆会议。
难点 新中国成立初期美苏对华政策的不同和万隆会议上一些国家对中国的指责攻击;正确分析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所涉及的国内外复杂形势。
教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情境探究法。
学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 手段 多媒体
课时 1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新课 展示图片《辛丑条约》的签订和2021年辛丑年中美高层战略对话。 结合图片说说中国的外交特点。 你认为影响国家外交最根本的因素是什么?
教师总结:1949年新中国成立,饱受屈辱的中华民族获得新生,站起来的中国开始真正以平等的身份登上世界舞台,并逐步走向外交的辉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如何确立和发展起来的呢?新中国成立初期取得了哪些外交成就?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学生抢答:(1)由旧中国的不独立、不平等、被迫、无利处的屈辱外交转变为现在的独立、平等、自主、互利、和平的外交。 (2)综合国力。 图片和问题导入,激发探索新知的兴趣。
讲授 新课 议题一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子议题1.材料展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是,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教师提问:结合材料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怎样的外交政策。 子议题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1页内容,让学生回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环境? 教师帮助学生分析总结 子议题3.材料展示:
“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已逐渐为国际社会所接受,成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我相信,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将会被赋予全新的时代意义,从而迸发出新的生命力。”
——2004年6月,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的讲话 教师提问:根据材料和教材知识,概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基本情况及其内容。
子议题4.教师提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后,在国际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子议题5.教师总结:随着新中国外交事业的逐渐成熟和发展,中国开始更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在亚非会议上的表现更是非同凡响。 议题二 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子议题1.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83页,了解亚非会议的基本情况,教师介绍亚非会议召开的背景。 教师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亚非地区出现了近30个民族独立国家。获得独立的国家迫切需要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国际关系,以维护国家主权,发展民族经济。在会议召开期间,帝国主义国家从中挑拨,渲染共产主义威胁,以混淆视听,给中国代表团造成无形的负面影响。 子议题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3页内容,找出亚非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及特点? 教师让学生在书中标记,掌握重要知识点。 子议题3.材料展示: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是求同而存异,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着不同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是我们仍有共同的基础。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到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 ——中华人民共和国首席代表周恩来在亚 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补充发言 教师提问:面对一些国家的咄咄相逼,当时周总理提出了什么方针?有何意义? 子议题4.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求同存异”中的“同”应如何理解?“异”指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让学生在书中标记,理解。 易混辨析 5子议题.教师提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取得了哪些外交成就?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当堂练习: 学生分析材料后抢答: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学生合作交流后回答:新中国在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一个好的外部环境。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
学生分析讨论后回答:1953年首次提出,1954年正式与印度、缅甸发表联合声明。其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学生小组派代表回答: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学生阅读并在书中标记,理解。 学生思考后回答: 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学生小组讨论后抢答: “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后回答:“同”:共同的遭遇:都遭受过殖民主义的侵略;共同的任务和要求:都面临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任务;都有维护和平的愿望。
“异”:各国的处境、发展道路、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不同。
学生看书后回答并识记: (1)成就: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有十几个国家与中国建交。
②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并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④1954年,中国首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周恩来率团出席。
⑤1955年,周恩来参加亚非会议(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2)原因:民族独立,国际地位提高,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外交家的智慧。
学生根据本课内容回答 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小组合作研题激发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对知识点的巩固
课堂 小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争取和平的外部环境,打开外交局面,我国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同苏联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中国注重发展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在此过程汇中,与印度、缅甸等国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在万隆会议上坚持“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有的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这些成就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为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教师让1至4名学生总结本课知识点,谈感悟。 整体感知,有利于学生的深刻理解和记忆。
巩固 练习 练习册同步训练 教师指导,重点的题细致分析 学生独立完成 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巩固和运用
板书 设计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