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荷塘月色》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4.2《荷塘月色》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06 10:32: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课 题 《荷塘月色》 主备人
课程标准 《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作者将描写荷塘和描写月色巧妙结合,情景交融。通过本课教学,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景物描写手法,思考文字背后折射出的人生智慧,学习从大自然中获得人生启迪。
教 学目 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梳理行文脉络,品味荷塘月色之美。 2.思维发展与提升:设计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分析本文的写景手法,领悟情景交融的特点。3.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体会作者的复杂情感及时代背景。4.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品味优雅朦胧的意境之美,领悟作者清秀诗意的行文风格。
教 学重 点 朗读课文,品味荷塘月色之美,能分析情景交融的手法和叠词、比喻、通感等艺术手法。
教 学难 点 知人论世,体会作者的复杂情感及时代背景。
教 学准 备 课件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集体研讨 复备栏(个人调整与思考)
由题入文,初识荷塘总是想起那座荷塘以及晚风送来的缕缕幽香。这荷塘是一方明镜,见证了那群文人的高洁风骨。这座荷塘因朱自清的散文,愈加声名鹊起,声誉远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去打卡清华园的荷塘。1.同学们一篇文章的题目是它的眼睛。题目告诉我们什么信息呢?预设:这篇文章主要写了荷塘与月色。作者为何选择夜游荷塘?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文眼),才想起荷塘,继而夜游荷塘。3.为什么不宁静?紧抠文本第三段回答。说明作者平常过得并不轻松,有太多的言不由衷、身不由己。这种辛苦、压抑的生活让他焦躁、烦闷。所以我们可以说作者“这几天颇不宁静”的是指就是“不自由”,所以想通过夜游荷塘去排解这种情绪。4.请同学们速读文章,梳理作者的行踪轨迹。“家——煤屑路——荷塘——家”这方荷塘究竟有何魅力能让作者起身夜游,我们来一起走进这方荷塘。【任务一】有感情朗读文段4,并赏析景物描写的表达效果。要求:原因陈述简洁、全面,效果分析准确、深刻自主发言:随机抽取学生进行发言,边朗读边赏析。根据学生的情况,教师进行补充介绍—— 叠词的运用。AABB型:“曲曲折折”“远远近近”“高高低低”AA型:“田田”“亭亭”“层层”“星星”“缕缕”“密密”“脉脉”ABB型:“一粒粒”“峭楞楞”运用多组叠词,表示喜爱亲昵、加深层度,且增加了形象美、情趣美和音韵美,烘托出优雅柔美、静谧的意境。2.比喻(通感)和拟人。(1)将叶子比作亭亭的舞女的裙。相同点在于都是圆形的,舞女的裙有舒展感,有动态美,衬托出叶子的圆润、高洁;不仅是形似,更有一份韵味上的神似。(2)一个博喻。将白花比作明珠、星星、美人,三种形态各不相同,但都是十分美好珍贵的象征。明珠形状小巧色泽鲜亮,星星密集繁多闪烁晶亮,刚出浴的美人则洁净又充满光泽,这里都凸显出白花的小而繁多,色彩的洁白剔透与鲜亮闪烁,给人美的享受。“羞涩”又将白花拟人化,写出了白花将绽未绽时的可爱情态。(3)一个通感。将清香比作渺茫的歌声,看似无理却极妙。清香怎么会有声音?这里用听觉上的感受来写嗅觉上的清香,凸显出什么?两者的相似之处就在于都是断断续续的,淡远渺茫,更给人清幽、恬淡之感。注:(通感:耳中见色,眼里闻声——1.他的声音很粗。2.她的笑容很甜。)一个比喻。叶子与花的一丝颤动竟像闪电般传到荷塘那边去了?一丝颤动,为什么会像闪电般传去?这样写突出了什么?一丝颤动表明吹过的是微风,叶子与花的动静不大,但像闪电般就说明了传递的速度之快,可以想见叶子与花排列的繁密,一波推一波,一层推一层的那种感觉。这一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展现了月下荷塘的宁谧、淡雅之美。二、身临其境,品鉴月色【衔接语】朱自清先生用他的生花妙笔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幽幽荷塘静谧有风致”的画面,也在其间享受到“飘飘我心沉醉暂得己”的快感。【任务二】有人说:朱自清先生是用语言代替丹青的能手。作者是如何用语言描绘出月色之美的?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找出这些动词并结合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明确: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小结:作者综合运用比喻、排比、通感、正反结合、动静结合等的表现手法,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精选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面对这样的意境,朱自清的心已经醉了,是陶醉,更是一份沉醉。三、披情入文,珍视荷塘【任务三】一切景语皆情语,朱自清是一直沉醉于荷塘月色的美景之中吗?请同学们再次速读全文,找出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梳理作者的情感线索,“荷塘月色”是美好的,但让人感触最深的并非“荷塘月色”之美,而是作者暂时离开现实的独处之美。荷塘月色转移了他的精神烦忧,得到了暂时的“放飞”自己。同时作者的情感是复杂的,于忧愁之中向往喜悦,处喜悦之中又受忧愁的牵绊。作者的情感没有大起大落,喜悦有所掩抑,忧愁也有所掩抑。这种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愁相互交织。预设:1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3段: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6段: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8段: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10段:这令我到底惦记着江南了。作者的心情由不宁静—寻宁静—得宁静—失宁静。【深入探究】置身荷塘月色,朱自清为什么还不能完全摆脱了心灵的苦闷?【助读资料】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作为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他积极参加民主运动。虽做不到投笔从戎,但也始终抚平不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憎恶,内心始终抑郁。他曾在一封信中写道:“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同时,作为一个追求自由的知识分子,作者既对国民党的“反革命”心存反感,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存疑惧,陷入不知“哪里走”的惶然。 受阶级的局限,朱自清没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文章似乎可以收尾,为什么还要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看似无理实则有理,以江南采莲的热闹、风流、有趣来反衬现实的死寂、冷酷、无趣。借《西洲曲》少女哀怨的形象来委婉表达自己向往自由而不可得的忧愁,在结构上达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可贵境界。【情感线索】渴望自由,不满现实——幻想超脱,无法超脱——向往美好,已成过往小结:这是作者情感的一种超越,他在实世界的不自由在荷月世界中得到暂时的宁静,继而想起江南采莲,眺望那理想世界,从而开脱生命中的一份负累四、风格即人,回归荷塘 “在寂寞中,在无人告语的境况里,寄情山水,向大自然倾述内心的独语。” --- 冯至《山水》三毛曾说,“心若没有栖息地,到哪都是流浪”。对朱自清而言,对其灵魂最有安慰力、最有共振力的就是在这荷月世界里眺望那理想世界。在他的心中,自然是宁静的,乡土是安全的,记忆是温热的。于是,这些东西自然就成了一种支持生命的精神力量。《荷塘月色》真的是一个读不完、讲不完的经典。而我也希望,这篇文章能给我们每个人启示:希望我们都能找到自己心灵的栖息地、桃花源,学会诗意地生活!课后作业:必做题:渴求“独处”是人之常情,朱自清便是如此,对你而言“独处的妙处”是怎样的呢?(使用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300字左右)选做题:挑选自己最喜欢的文字片段进行配音朗读、想象、体验,置身文境,再次感受荷塘月色之美。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文学体裁。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活动一通过诵读,品味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之美,学习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和叠词、比喻、通感等艺术手法。活动二让学生能循着作者的语言轨迹,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品味朱自清清秀诗意的语言风格。活动三出示助读资料,让学生能披情入文,知人论世,进一步探讨文字背后作者的心路历程。活动四对作者写作风格的探究深入作者本人的性格特质,通过朗读升华文意,深化文境。
教学反思
备课组长(签字): 年级教务主任(签字):
PAG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