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教学设计
——“失语”现象探究
教学目标:
1.了解失语现象相关知识。
2.找出文中失语现象处,理解其对于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作用。
教学重点:找出并分析文中的失语现象。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我”面对祥林嫂提问时内心挣扎与纠结、同情等复杂的思想情感,进一步感受作者鲁迅写作的小说写作特征。
导入:前面的课时我们已经梳理了《祝福》的故事情节,分析了其中的人物形象,包括祥林嫂、四叔、四婶、柳妈、以及作为知识分子的“我”等等人物的形象,也深入分析了造成祥林嫂一生悲惨境遇的原因,相信大家已经对这篇小说有所把握。今天,我想跟大家谈谈《祝福》这篇小说中的“失语”现象,这对于以后大家更深刻地理解鲁迅的小说有重要意义,大家要注意认真听课。
三、教学环节:
感知“失语”现象
师:谈到“失语”现象,大家之前有听过这个说法吗?
(无法对话、对话中断、对话阻隔)
明确:当对话双方经常出现言不及义、答非所问、顾左右而言他,出现“关公战秦琼”式的对话错位,对话双方的话语内涵和所指根本歧异,并且根本没有进入彼此的思想意识里,根本没有被对方所接受和认同;或者对话的语言结构存在着表层与深层的对立和冲突:表层上双方的话语可以构成一般性的对话,但是在对话的深层中双方的话语却构成着对立与“解构”,话语的深层意义对表层意义进行着颠覆与归谬;或者对话未及展开进行即告结束,或者对话成为一种虚拟的、本身没有任何对话功能和意义的“伪对话”等等,这样众多的非对话性现象,导致小说中的对话经常出现阻遏和中断,对话的双方或一方陷入“失语”状态,造成对话的中断和“未完成性”。这就是失语现象。
课文中的“失语”现象分析
(1)师:我们已经了解了失语现象,那么大家能根据我们对失语现象的讲解从这篇课文中找出“失语”现象吗?
明确:“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
“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设有魂灵的?”
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钉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剌一般,比在学校里遇到不及豫防的临时考,教师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时候,惶急得多了。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但在此刻,怎样回答她好呢?我在极短期的踌蹰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
“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阿!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梧着,“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唉唉,见面不见面呢?……”这时我已知道自己也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踌蹰,什么计画,都挡不住三句问。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2)师:这里用了6个省略号和6个破折号,有什么作用呢?大家思考两分钟。
明确:破折号和省略号延长语调,因为“我”每一句都思考再三,对话显出不连贯性,出现了“失语”现象。将“我”回答的断断续续表现出来,充分体现了“我”面对祥林嫂一连串的追问感到不知所措和窘迫,最后只能落荒而逃。
(3)小组探究:(拟全班40个人,五个人一组,分为八组,合作探究时一人记录,一人发言。发言时其他小组补充。)
师:这位同学提到了一个“窘迫”,为什么作者会感到窘迫?大家讨论五分钟,然后我请同学来说。
明确:①双方的地位的不同,有交流的鸿沟,“我”是接受先进教育理念的知识分子,文中说“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在意的”,也不去思考这类事,而祥林嫂却是相信魂灵的,因此“我”在面对祥林嫂对于魂灵的提问时,“我”感到窘迫。
②“我”面对这样一个失去丈夫、失去儿子、受人冷眼、精神摇摇欲坠的妇女,不知道怎么去回答她的问题,如果说有魂灵有地狱,那么她会怕柳妈所说的死后灵魂被劈成两半,如果回答没有,那么她觉得死后无法与儿子丈夫相见,对她何等的残忍,文中说“人何必增添末路人的苦恼”,因此“我”怕回答不好给她带来伤害,反复思虑,显得窘迫。
③“我”显得窘迫是因为祥林嫂对“我”寄予很大的希望,希望“我”能告诉她答案,从她一见到“我”眼睛就放光就可以看出来她对“我”回答的期望,而且“我”也是感到了这份压力,当她一连串的问题出来时,“我”有点力不从心,显得窘迫。
(4)师:文章中还有一处失语现象,被大家忽略了,能找出来吗?
明确: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所以只得暂寓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撒,应该称之日“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比先前并设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 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但是,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
明确:①因为这里鲁四老爷与“我”寒暄,之后说“我”胖了之后又马上就开始大骂新党,这种话语里思维跳跃很大,可以说没有逻辑,让“我”觉得无法与他对话,“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这种对话“未及开始就宣告结束”,也是一种失语现象。
②文中的“我”是不同意鲁四老爷的看法的,因为文中写到“谈话是总不投机了的”,鲁四老爷是乡绅,虽然有一定的见识,但是他还是固守在故乡,没有见识那一片土地外发生了什么,他可能都不了解新党意味着什么就大骂新党,而“我”不发表任何意见,插不上话,觉得话不投机,于是沉默,让对话无法进行下去,所以出现了失语现象。
(5)师:鲁迅为什么要写“我”的失语呢?有什么深刻的寓意?
明确:“我”的失语其实映照了鲁迅的失语。“我”的失语是作者精心设计,表现了从外部世界返乡的现代性知识分子的精神和话语与传统的乡村中国固有的精神和话语的深层矛盾,这是失语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知识者从外部世界携带而来的现代性的启蒙话语,本来自有其“先进性”与文明性,属于更具有生命力与征服力的思想意识形态。但是在鲁迅的小说中它们却无法真正进入乡村中国、传统中国的语境中而只能在边缘徘徊,无法改变传统和乡村世界固有的语境与话语。
课堂表演
课堂即兴表演,学生自告奋勇上台表演祥林嫂与“我”的对话,通过表演进一步感受“我”接受祥林嫂追问时内心的纠结与挣扎,以及“我”对一个失去丈夫、儿子、精神支柱摇摇欲坠的纯朴劳动妇女的同情,体会作者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接受了先进的思想,却无法拯救国民思想的无奈。
课堂小结
鲁迅在唤醒国民性方面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这是很难的事情。在他的小说里充分表现了出来。小说中他所写的知识分子在对话中完成启蒙、改造与拯救的使命而只能一次次地“失语”,无法成为被乡村传统中国接受的主导话语而只能退场。这既表现了传统和乡村为代表的“老中国”环境、思想意识和话语的落后与僵化,同时还反映了现代性启蒙话语在时代环境和中国语境中的软弱无力与难以克服的局限,反映了启蒙思想家和作家的鲁迅既迫切地期望对传统文化和国民性进行启蒙性的批判与改造,又对这种启蒙改造的现实性和可能性、以及现代性思想话语心存疑虑的思想矛盾。这种思想上的双重矛盾和怀疑就转化和凝聚为知识分子的现代性话语进入乡村中国的困难及其必然性的尴尬和失语。
板书设计
(六) 作业布置
读一读鲁迅的小说《故乡》,找出其中的“失语”现象处,并选择一处进行分析,要求语言流畅,分析要注重逻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