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第2课时教案
学科 初中地理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下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教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2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材,主要内容是亚洲的地势特征和河流分布。教材通过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图表,详细介绍了亚洲的地势起伏和主要河流的分布情况。这些内容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亚洲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还为后续学习亚洲的人文环境打下基础。教材通过丰富的图表和实例,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亚洲地势的复杂多样性和河流的丰富性。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图阅读能力和地理基础知识,但对地势特征和河流分布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一些关于亚洲河流的信息,但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的了解。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需要通过生动的情境和互动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亚洲的地势特征和河流分布。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如如何准确描述地势特征,如何理解河流流向与地势的关系等。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课时教学目标
人地协调观
1. 通过学习亚洲的地势特征,理解地势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 通过分析亚洲的河流分布,理解河流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综合思维
1. 运用地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亚洲的地势特征。
2. 通过地图和数据,分析亚洲的河流分布特征。
区域认知
1. 能够说出亚洲的主要地形区及其特点。
2. 能够描述亚洲的主要河流及其流向。
地理实践力
1. 运用地图和数据,描述和分析亚洲的地势特征和河流分布。
2. 通过小组合作和实践活动,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运用地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亚洲的地势特征。
2. 通过地图和数据,分析亚洲的河流分布特征。
3. 能够说出亚洲的主要地形区及其特点。
难点
1. 准确描述亚洲的地势特征。
2. 理解地势对河流流向和分布的影响。
3. 理解亚洲地势和河流分布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学习法、读图分析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地图、学具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大亚洲》
(1) 通过歌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你知道亚洲有哪些著名的地形区和河流吗?
(3) 介绍本节课的主题:亚洲的地势特征和河流分布。
(4) 通过地图展示亚洲的主要地形区和河流。
(5) 引导学生思考亚洲地势和河流的特点。
(6) 通过视频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1. 观看歌曲,了解亚洲的地形和河流。
2. 回答教师的问题,积极参与讨论。
3. 观察地图,了解亚洲的主要地形区和河流。
4. 思考亚洲地势和河流的特点。
评价任务 兴趣浓厚:☆☆☆
积极参与:☆☆☆
回答准确:☆☆☆
设计意图 通过歌曲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亚洲的地形和河流。
活动一:描述亚洲的地势特征 活动一:描述亚洲的地势特征 讲解亚洲的主要地形区
(1) 通过地图展示亚洲的主要地形区。
(2) 引导学生观察地图,找出亚洲的主要地形区。
(3) 介绍亚洲的主要地形区及其特点:
- 青藏高原:亚洲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
- 帕米尔高原:亚洲中部的重要高原,被称为“山结”。
- 西西伯利亚平原:亚洲最大的平原,位于亚洲北部。
- 东北平原:中国最大的平原,位于亚洲东部。
- 华北平原:中国第二大平原,位于亚洲东部。
- 恒河平原:印度主要的农业区,位于亚洲南部。
- 德干高原:印度的主要高原,位于亚洲南部。
- 伊朗高原:亚洲西南部的重要高原。
(4) 通过练习题巩固学生对亚洲主要地形区的理解。
(5) 引导学生总结亚洲地势的主要特点:
- 亚洲地势起伏大,中间高,四周低。
- 亚洲地势自西向东呈低-高-低的趋势。
(6) 通过小组讨论,进一步深化对亚洲地势特征的理解。
讲解亚洲的地形剖面图
(1) 通过地形剖面图展示亚洲的地形特征。
(2) 引导学生观察地形剖面图,理解亚洲地势的高低变化。
(3) 介绍亚洲沿30°N纬线的地形剖面图:
- 西部地形以山地为主,中部地形以平原为主,东部地形以高原和山地为主。
(4) 通过练习题巩固学生对亚洲地形剖面图的理解。
(5) 引导学生总结亚洲地形剖面图的特点。
(6) 通过小组讨论,进一步深化对亚洲地形剖面图的理解。 1. 观察地图,找出亚洲的主要地形区。
2. 完成练习题,巩固对亚洲主要地形区的理解。
3. 观察地形剖面图,理解亚洲地势的高低变化。
4. 完成练习题,巩固对亚洲地形剖面图的理解。
评价任务 描述准确:☆☆☆
理解深刻:☆☆☆
积极参与:☆☆☆
设计意图 通过地图和地形剖面图,帮助学生准确描述亚洲的地势特征,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活动二:分析亚洲的河流分布 活动二:分析亚洲的河流分布 讲解亚洲的主要河流
(1) 通过地图展示亚洲的主要河流。
(2) 引导学生观察地图,找出亚洲的主要河流。
(3) 介绍亚洲的主要河流及其流向:
- 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自南向北流,注入北冰洋。
- 黄河、长江、湄公河:自西向东流,注入太平洋。
- 恒河、印度河:自北向南流,注入印度洋。
(4) 通过练习题巩固学生对亚洲主要河流的理解。
(5) 引导学生总结亚洲河流的主要特点:
- 大河多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
- 亚洲河流众多,分布广泛。
(6) 通过小组讨论,进一步深化对亚洲河流分布的理解。
讲解亚洲的内流河和外流河
(1) 通过地图展示亚洲的内流河和外流河。
(2) 引导学生观察地图,找出亚洲的内流河和外流河。
(3) 介绍亚洲的内流河和外流河:
- 外流河:最终注入海洋,如黄河、长江等。
- 内流河:最终没有注入海洋,而是消失在沙漠中或注入内陆湖泊,如塔里木河、阿姆河等。
(4) 通过练习题巩固学生对亚洲内流河和外流河的理解。
(5) 引导学生总结亚洲内流河和外流河的特点。
(6) 通过小组讨论,进一步深化对亚洲内流河和外流河的理解。 1. 观察地图,找出亚洲的主要河流。
2. 完成练习题,巩固对亚洲主要河流的理解。
3. 观察地图,找出亚洲的内流河和外流河。
4. 完成练习题,巩固对亚洲内流河和外流河的理解。
评价任务 描述准确:☆☆☆
理解深刻:☆☆☆
积极参与:☆☆☆
设计意图 通过地图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准确描述亚洲的河流分布,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活动三:分析地势对河流的影响 活动三:分析地势对河流的影响 讲解地势对河流的影响
(1) 通过地图和地形剖面图,展示亚洲的地势特征和河流分布。
(2) 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和地形剖面图,理解地势对河流流向和分布的影响。
(3) 介绍地势对河流的影响:
- 地势高,河流流速快,侵蚀作用强。
- 地势低,河流流速慢,沉积作用强。
- 中部高,四周低的地势特征使得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
(4) 通过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地势对河流影响的理解。
(5) 引导学生总结地势对河流的影响。
(6) 通过小组讨论,进一步深化对地势对河流影响的理解。
讲解北美洲的地形特征和河流分布
(1) 通过地图展示北美洲的地形特征和河流分布。
(2) 引导学生观察地图,找出北美洲的主要地形区和河流。
(3) 介绍北美洲的地形特征和河流分布:
- 北美洲沿40°N纬线自西向东地势呈高-低-高的趋势。
- 密西西比河干流自北向南流,支流多东西走向。
(4) 通过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北美洲地形特征和河流分布的理解。
(5) 引导学生总结北美洲地形特征和河流分布的特点。
(6) 通过小组讨论,进一步深化对北美洲地形特征和河流分布的理解。 1. 观察地图,理解地势对河流流向和分布的影响。
2. 完成练习题,巩固对地势对河流影响的理解。
3. 观察地图,找出北美洲的主要地形区和河流。
4. 完成练习题,巩固对北美洲地形特征和河流分布的理解。
评价任务 描述准确:☆☆☆
理解深刻:☆☆☆
积极参与:☆☆☆
设计意图 通过地图和练习题,帮助学生理解地势对河流流向和分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活动四:总结亚洲的地势特征和河流分布 活动四:总结亚洲的地势特征和河流分布 总结亚洲的地势特征
(1) 通过地图和数据,总结亚洲的地势特征。
(2)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总结亚洲地势的主要特点。
(3) 通过练习题巩固学生对亚洲地势特征的理解。
(4) 引导学生总结亚洲地势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5) 通过小组讨论,进一步深化对亚洲地势特征的理解。
(6) 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亚洲的地势特征。
总结亚洲的河流分布
(1) 通过地图和数据,总结亚洲的河流分布。
(2)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总结亚洲河流的主要特点。
(3) 通过练习题巩固学生对亚洲河流分布的理解。
(4) 引导学生总结亚洲河流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5) 通过小组讨论,进一步深化对亚洲河流分布的理解。
(6) 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亚洲的河流分布。 1.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总结亚洲地势的主要特点。
2. 完成练习题,巩固对亚洲地势特征的理解。
3.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总结亚洲河流的主要特点。
4. 完成练习题,巩固对亚洲河流分布的理解。
评价任务 总结全面:☆☆☆
理解深刻:☆☆☆
积极参与:☆☆☆
设计意图 通过总结和练习题,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亚洲的地势特征和河流分布,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作业设计
练习题
1. 画出亚洲的地势剖面图,标出主要地形区及其特点。
2. 列表描述亚洲的主要河流及其流向。
3. 通过地图和数据,说明亚洲地势对河流流向和分布的影响。
4. 写一篇小论文,探讨亚洲地势和河流分布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拓展题
1. 通过网络查找资料,了解亚洲其他国家的地形特征和河流分布。
2. 通过地图和数据,对比亚洲和其他大洲的地形特征和河流分布。
3. 通过实地考察,了解你所在地区的地形特征和河流分布。
4. 通过小组合作,制作一个关于亚洲地势和河流分布的海报。
板书设计
一、亚洲的地势特征
1. 主要地形区
- 青藏高原:亚洲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
- 帕米尔高原:亚洲中部的重要高原,被称为“山结”。
- 西西伯利亚平原:亚洲最大的平原,位于亚洲北部。
- 东北平原:中国最大的平原,位于亚洲东部。
- 华北平原:中国第二大平原,位于亚洲东部。
- 恒河平原:印度主要的农业区,位于亚洲南部。
- 德干高原:印度的主要高原,位于亚洲南部。
- 伊朗高原:亚洲西南部的重要高原。
2. 地势特征
- 亚洲地势起伏大,中间高,四周低。
- 亚洲地势自西向东呈低-高-低的趋势。
3. 地形剖面图
- 亚洲沿30°N纬线的地形剖面图:西部地形以山地为主,中部地形以平原为主,东部地形以高原和山地为主。
二、亚洲的河流分布
1. 主要河流
- 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自南向北流,注入北冰洋。
- 黄河、长江、湄公河:自西向东流,注入太平洋。
- 恒河、印度河:自北向南流,注入印度洋。
2. 河流特点
- 大河多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
- 亚洲河流众多,分布广泛。
3. 内流河与外流河
- 外流河:最终注入海洋,如黄河、长江等。
- 内流河:最终没有注入海洋,而是消失在沙漠中或注入内陆湖泊,如塔里木河、阿姆河等。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通过歌曲和视频,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亚洲的地势特征和河流分布。
2. 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3. 通过练习题和总结,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了亚洲的地势特征和河流分布,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不足之处
1. 个别学生在描述亚洲的地势特征和河流分布时,存在表述不准确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指导。
2. 课堂时间有限,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参与到小组讨论中,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合理安排时间。
3. 课堂互动环节需要进一步优化,增加更多的互动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4. 作业设计可以更加多样化,增加一些实践性的任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