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0课《香菱学诗》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0课《香菱学诗》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23 15:17: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 香菱学诗
《红楼梦》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初步了解《红楼梦》的艺术成就,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2、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进一步明确鉴赏人物的方法。
3、学习香菱苦志学诗的勤奋与坚韧的精神。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明确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分析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了解曹学芹生平及《红楼梦》的成就。
2、熟悉课文内容,理解主要内容。
3、学习香菱苦志学诗的勤奋与坚韧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大多数初读者都会被它的博大精深、纷繁复杂、深奥难懂所吓倒,常常是肃然起敬,望而生畏。没有进人红楼,就永远不知它的真正伟大。今天,我们就让我们走进《红楼梦》,一起去感受它的博大精深、纷繁复杂、深奥难懂。我们先来了解作者及《红楼梦》这部书。
曹雪芹(1715~1763)是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先世本来是汉人,后来成为满洲正白旗“包衣”。康熙年间,从曾祖父曹玺起,三代四人世袭江宁织造60年,成了煊赫一时的贵族世家。后因清宫内部斗争激烈,其父被株连,获罪削官,家产被抄,家道日渐衰微。曹雪芹一生恰值曹家由盛极而衰的时期。曹雪芹晚年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贫困。1762年他的小儿子夭亡,曹雪芹悲痛欲绝,一病不起。1763年2月12日终因贫病无医而去世(也有说1764年去世的)。曹雪芹为什么要写《红楼梦》呢?我把作者在红楼梦中的一首诗念给大家听,或许能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面对生活中的巨大反差,作者心中愤懑,写小说以明心志。
《红楼梦》简介:《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而衰的过程,在充分揭露地主阶级贵族集团腐朽本质及其必然没落的历史命运的同时,也歌颂了这个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隶的反抗行为。书中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晴雯、王熙凤、袭人、香菱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全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不仅镜子般的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现实生活图景,而且广泛的涉及我国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官制、仪礼、建筑学、医学、音乐、绘画等,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之称。
二、整体感知。
1、理清课文内容。
本文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看着这个题目“香菱学诗”?我们会有怎样的疑问?香菱为什么要学诗?怎么学诗的?学得怎么样?在接触课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香菱这个人物。香菱简介:香菱是个苦命女子,原籍姑苏,出身乡宦家庭。她三岁被拐,长大后被呆霸王薛蟠买去做妾,后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府的梨香院。平日她要伺候薛蟠,难得有空。这一次因薛蟠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了大观园给自己做伴。这使得香菱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本文就是从香菱刻苦学诗写起的。后来正妻夏金桂一来,她的命运就更为不堪,很快就被折磨致死了。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按老师的提示一个一个问题解决。
2、香菱为什么要学诗?美的追求。
3、怎么学诗的?
拜师──诚
论诗──精 循循善诱
学诗──苦、呆、疯、魔 孜孜不倦
老师讲述:人物语言和动作神态表现心理的艺术手法。描写香菱刻苦构思诗歌就非常传神。在黛玉的诱导下,香菱的视野不断扩大,当她进入创作冲动状态时,形象光彩夺目:“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甚至梦中喊出:“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对这个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物,作者准确地描绘出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联系香菱的这份苦心学诗、精血诚聚与她的悲惨身世,我们怎能不感叹造物者的不公!
这种通过人物语言和动作神态表现心理的艺术手法,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而《红楼梦》则把它发展到极致。它与作家通过自己的叙述,从旁静止地分析人物心理相比,更显得跳脱生姿而又富于内涵,同时也更符合生活实际。
4、学得怎么样?
香菱作的第一首诗比较幼稚,用语直露,把前人咏月用的词藻堆砌起来,凑合成篇。没有表达真情实感,了无新意;她的第二首诗就有所进步了,能用情景烘托,渐渐地放开了手脚;第三首诗终于成功了,流露了真情实感。她仿佛对月低吟,顾影自怜,把自己沉痛的遭遇融入寒月之中,结句的感叹本是自己的心声,却推及处境同样寂寞的嫦娥,曲折含蓄。
5、香菱学诗对我们的学习有哪些启示?
做有心人,提高兴趣;拜师请教,潜心钻研;大胆创作,敢于想象;勤于实践,不怕失败。
6、课文中的香菱这个形象,给人怎样的感觉?作者通过塑造香菱这个人物形象,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精华灵秀,悟性极强。本文作者写香菱学诗的主旨是讴歌被侮辱被欺压的女性形象,香菱和大观园里其他下层人物一样,不甘心自己的坎坷命运,不甘心泯灭自己的聪明才智。她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学诗过程是对社会的不屈抗争,同时也揭露了封建社会对优秀人才的无情扼杀。
三、结束语:
香菱学诗,意趣无穷,印证了古已有之的治学三境界:第一境界是“悬想”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搂,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是“苦索”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是“顿悟”阶段:“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从悬想到苦索到顿悟,曹雪芹为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学诗的借鉴,更是做人成大事业大学问的捷径。本文带给我们的东西是值得反复玩味、终生思考的。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进一步明确鉴赏人物的方法。
2、学习香菱苦志学诗的勤奋与坚韧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曹雪芹是横绝千古的天才,他善于运用细腻准确的语言塑造人物。《红楼梦》中四百多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个个音容笑貌有别、性格鲜明独特。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无论是主子,还是奴仆,都给予了分寸恰当的描写,浓淡相宜,恰到好处,给人一种强烈的艺术美的享受。《红楼梦》里人物的出场入场,一颦一笑,来龙去脉,口角眉梢,心头话尾,舌尖牙缝,歌哭笑骂,正经,胡调……没有一处不是活灵活现的。今天我们来了解《红楼梦》中黛玉这一人物形象。
二、分析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
乐为人师、当仁不让、主动、率直、自信,学识渊博。我林黛玉,姑苏人氏。教师用第一人称介绍林黛玉。我叫林黛玉,父亲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现为巡盐御史。母亲贾敏,是京城豪门贾府的女儿。我还有一个弟弟。我家虽系钟鼎之家,却也是书香之族,所以从小读书写字。可惜家门不幸,弟弟和母亲相继过世。外婆怜爱孤苦的我,执意叫我到她那儿去,因而我在我老师贾雨村上的陪同下到京城去投靠外婆。贾母是我的外婆,贾赦是我的大舅,贾政是我的二舅,贾宝玉是我二舅的儿子,是我的表哥,薛宝钗是我姨妈的女儿,是我表姐,香菱是我姨妈的儿子薛蟠的侍妾,也可以称为“表嫂”。林黛玉在贾府过的是“寄人篱下”的生活,因而“处处留意,事事小心。”当然林黛玉这个形象在本文中表现得还很不够。如果我们读了〈红楼梦〉全文后就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印象。现今人们不喜欢林黛玉可能是因为她的清高自许、目下无尘,不现实,也不会做人,人家一俗你就不理人家。但请试想自己俗难道就不允许人家清高?林黛玉才华横溢,出口成章,魁夺菊花诗,技压柳絮词;忠诚专一,惟情至上,为了心爱的人可以连命都豁上;从不懂勾心斗角,永远倾心相待;绝不会逼着你起觅什么金封什么侯,只要两情相悦、心新相印就足够了。这样的女性是“水做的”,是我们所无法企及的。“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她是美丽的象征,她是智慧的化身,她是一株绛珠仙草。这,就是老师眼中的林黛玉。
三、通过林黛玉指导香菱学诗,这对我们学习作诗有何作用?
林黛玉收香菱作学生,提出做诗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首先,要多读。黛玉让香菱诵读王维的五言律诗一百首,杜甫的七言律诗一二百首,李白的七言绝句一二百首。“读诗百遍,其义自见”,诵读这种方法对于我们学写诗也是非常正确而必要的。随着诵读篇目数量的增加,你对诗歌的语言感知能力就会越来越强,诗歌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这好比盖房子,先要打好地基,地基越牢固,房子也就可以盖得越高大。诵读就是学好诗歌的根基,这是提高鉴赏能力的根本途径。
其次,黛玉认为,要学诗就要学一流的。王维的五言律诗是最好的,除了杜甫,没有人能赶得上他;七言律诗,杜甫的诗要是打一百分的话,恐怕要再找出一个八十分的都不可能,后来一个李商隐也还可以;七言绝句,那是不会有人写得过李白的了。这三个人,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王维人称“诗佛”,唐朝的诗歌,成就最高的就是他们三位了,以前一直是这样评价的。后来白居易取代了王维的位置,因为他的诗里面有一些反映劳动阶级的生活、思想等等,还有他的长篇,如《长恨歌》《琵琶行》都不错,但是以前一直是以李白、杜甫、王维三个人为首的。林黛玉这个看法也是很对的。要学就学一流的,学不到一流还可以成为二流,要是一开始就学二流的,那只能学成三四流了。我们在阅读时,也要挑选文质兼美的作品,这对于陶冶情操,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是非常有益的。
第三,要大胆创作,要敢于想像。香菱学诗,第一首,通篇就是说了“月亮很亮”这么一个意思。所以黛玉就说,初学者看的诗少,措辞不雅,要放开胆子去做,要有想像力才行。这也是很对的。恩格斯在评论德国诗人普拉顿的时候曾强调说:“写诗必须有大胆的想像。”可以说,没有想像就没有形象思维,也就没有诗。形象思维的过程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丰富的艺术想像,大胆的想像可以使极平常的生活景象焕发出奇特的美感、美质,令人耳目一新。
三、结束语:
《红楼梦》是一部奇书,毛泽东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当代作家王蒙说:“《红楼梦》帮助你体验人生。读一部《红楼梦》,等于活了一次,至少是活了二十年。”何不读读《红楼梦》丰富我们的人生,延长我们的“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