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四章问题研究《城市交通如何疏堵》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⑴理解城市交通拥堵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掌握国内外典型城市交通疏堵的措施。
⑵能够从相关利益者角度分析交通政策的利弊,提出具有可行性的疏堵方案。
⑶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如 GIS)分析哈密市交通拥堵现状,提出符合区域发展的治理建议。
2.思想方法目标
⑴采用 “问题导向 - 案例分析 - 对策设计” 的研究路径,培养系统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⑵运用 “人地协调观” 分析交通问题的复杂性,理解交通系统与城市发展的相互作用。
⑶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活动,提升合作探究和跨学科分析能力。
3.素养成长目标(地理核心素养)
区域认知:结合哈密市地理特征(如绿洲城市、交通枢纽地位),分析其交通拥堵的特殊性。
综合思维:从自然、经济、社会等多维度解析交通问题,形成综合治理思路。
地理实践力:通过实地调研、数据分析等活动,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地协调观:树立绿色交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理解交通治理对城市生态的影响。
二、课标教材
1.课标分析
⑴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人教版必修二第四章课标要求)。
⑵运用资料,说明交通拥堵的成因及治理措施,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综合思维。
2.教材分析
⑴内容地位:本问题研究是对第四章 “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 的深化,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⑵知识结构:以国内外案例为载体,引导学生分析交通拥堵的成因、疏堵措施的利弊,最终提出针对性方案。
⑶能力要求:通过资料分析、小组讨论、方案设计等活动,提升学生的信息提取、逻辑推理和创新思维能力。
⑷教学重点
①城市交通拥堵的成因及疏堵措施的利弊分析。
②结合哈密市实际,提出可行性疏堵方案。
⑸教学难点
①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分析政策实施的复杂性。
②运用地理原理解决具体城市问题的能力培养。
三、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学生已掌握城市功能分区、交通运输方式等基础知识,但缺乏对交通问题的系统分析能力。
能力特点:具备一定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但在跨学科整合、批判性思维方面有待提升。
情感需求:对城市交通问题有直观感受,但需要引导其从地理视角深入思考。
区域认知:哈密市学生对本地交通问题有切身体会,但对宏观规划和政策理解不足。
四、教学过程设计(40 分钟)
(一)情景引入(2 分钟)
活动内容:播放哈密市天山路环岛早高峰拥堵视频,展示卫星地图中交通流分布特征。
设计意图:
以本地案例引发学生共鸣,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可视化数据,直观呈现交通拥堵的时空特征。
(二)问题导学(3分钟)
活动内容:
分组讨论:结合资料一,分析哈密市交通拥堵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成果展示:每组代表用思维导图展示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归纳。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认识到交通拥堵是城市发展的伴生问题,需综合施策。
(三)新知探究(10 分钟)
1. 资料一:城市交通拥堵状况
活动内容:
问题 1:分析城市交通拥堵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案例,对比东京、北京等城市的发展阶段与交通拥堵程度。
教师引导:从人口增长、机动车保有量、职住分离等角度展开。
问题 2:回顾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采取的措施及其效果。
学生活动:列举国内外典型措施(如限行、地铁建设、智能交通),分析其效果。
教师补充:引用成都 “斑马线移动 20 米” 微改造案例,说明小措施的大作用。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对比分析和归纳总结能力。
强调交通治理需结合城市发展阶段,避免 “一刀切”。
2. 资料二:城市交通疏堵的若干经验
活动内容:
问题 1:国外发展公交的做法可归结为哪几个方面?
学生活动:分组研读新加坡、布鲁塞尔、东京的公交系统。
教师总结:归纳为 “网络覆盖、优先路权、智慧服务、绿色转型” 四个方面。
问题 2:国外哪些经验可供我国借鉴?
学生活动:结合哈密市实际,讨论新加坡电动巴士、布鲁塞尔夜班线路的可行性。
教师引导:强调需考虑城市规模、财政能力等因素。
设计意图:
拓宽国际视野,培养批判性思维。
引导学生认识到经验借鉴需因地制宜。
3. 资料三:我国城市交通疏堵的一些举措
活动内容:
问题 1:从相关利益方面考虑,所列举措施各有哪些利弊?
学生活动:角色扮演政府官员、私家车主、公交公司代表,辩论 “限行政策” 的利弊。
教师总结:绘制利益相关者分析图,强调政策需平衡多方利益。
问题 2:请学生提出一项城市交通疏堵的措施。
学生活动:分组设计方案(如错峰出行、共享停车),制作 PPT 展示。
教师点评:从可行性、成本、社会接受度等方面评估。
设计意图:
通过角色扮演,深化对政策复杂性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沟通能力。
(四)深度学习(10分钟)
活动内容:
案例聚焦:分析哈密市交通现状。
学生活动:研读哈密市政府发布的《中心城区综合交通专项规划(2023-2035 年)》,提取关键措施。
教师补充:展示哈密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进展,说明货运交通对城市拥堵的影响。
方案设计:针对哈密市提出疏堵措施。
学生活动:结合 “一环两横一纵一连” 高速公路网规划,设计 “公交 + BRT + 共享单车” 立体交通系统。
教师引导:考虑哈密市绿洲城市特点,建议建设 “智慧潮汐车道” 和 “绿波带”。
可行性论证:
学生活动:计算方案成本、预期效益,撰写可行性报告。
教师点评:强调需结合哈密市财政状况和人口密度,优先推进 “公交专用道” 和 “智能信号灯” 改造。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运用区域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强化 “人地协调观”,确保方案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需求。
(五)当堂训练(5分钟)
1.选择题:哈密市天山路环岛改造的主要目的是( )。
A. 增加绿地面积 B. 缓解交通拥堵 C. 提升城市形象 D. 发展商业经济
2.简答题:简述新加坡发展公共交通的经验对哈密市的启示。
3.论述题: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分析 “错峰出行” 政策的利弊。
4.实践题:绘制哈密市 “公交优先” 道路改造示意图。
设计意图:
巩固基础知识,检验学习效果。
培养学生的绘图、设计等实践能力。
(六)归纳小结(2分钟)
活动内容:
思维导图回顾:师生共同梳理本节课的知识框架。
核心素养升华:强调交通治理需兼顾效率与公平,体现人地协调观。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强化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七)拓展提升(2分钟)
活动内容:
未来展望:介绍东京山手线自动驾驶计划,引导学生思考智慧交通的发展趋势。
课后调研:分组调查哈密市公交站点分布,撰写优化建议。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对前沿技术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板书设计
城市交通如何疏堵
一、拥堵成因
1.经济发展→机动车增长
2.社会需求→职住分离
3.空间结构→单中心集聚
二、疏堵措施
1.国际经验:公交优先、智慧管理、绿色转型
2.国内实践:限行限购、地铁扩建、微改造
3.哈密方案:立体交通、智能管控、物流优化
三、未来发展方向 │
1.多模式交通协同
2.可持续城市规划
六、分层作业设计
基础层(必做)
1.整理国内外交通疏堵措施,制作对比表格。
2.分析哈密市夏季拥堵的原因,提出 3 条临时疏导措施。
提高层(选做)
1.撰写《哈密市天山路环岛改造可行性报告》,包含数据支撑和效益分析。
2.设计 “哈密市公交专用道” 实施方案,包括路线规划和配套政策。
拓展层(研究性学习)
1.调研哈密市共享出行(如共享单车)现状,分析其对交通拥堵的影响。
2.运用 GIS 软件,制作哈密市交通拥堵热力图,提出优化建议。
七、教学反思
教学成效
1.通过本地案例和角色扮演,学生参与度高,对交通问题的复杂性有了深刻理解。
2.结合哈密市规划,学生能够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方案,体现了地理实践力的提升。
不足之处
1.部分学生对政策分析停留在表面,需加强引导。
2.课堂时间有限,部分活动(如 GIS 操作)可作为课后延伸。
改进方向
1.增加实地调研环节,让学生更直观感受交通问题。
2.引入更多数据可视化工具,提升分析深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