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06 18:54: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红旗飘飘
你是一个火种
点燃开国大典的礼炮
一个声音向世界宣告
东方的拂晓
你是一个预言
掀开改革开放的春潮
一个故事向世界报道
风景这边独好
你是一个火炬
传递继往开来的目标
徜开胸怀向未来相yāo
江山如此多娇
啊!
走过风潇潇
走过路迢迢
我们高举的旗zhì
在新世纪的天空飘
我们脚下的路
永远是一条阳关大道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拂晓( )   相yāo( )   旗zhì( )
2、诗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正确写法是“   ”。
3、“继往开来”中“开”的意思是   ;“路迢迢”中“迢”的意思是   。
4、全诗主要运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
5、下面画线句中,有语病的一处是( )
(A)历史,总会给人以无尽的智慧和继续前行的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B)为了更好的激励同学们继承党的光荣传统,学校开展了主题为“百年正青春,奋斗正当时”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同学们参观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温了党的奋斗历史。(C)通过这次活动,使同学们受到了启发,获得了力量。(D)全体同学决心传承红色精神,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学习。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符合规范的一项是( )
A.大量事实证明:沉溺于网络会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所以我们要理性上网。
B.参观邓小平故居,你是周末去呢,还是暑假去呢?
C.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D.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将组织完成以“健康生活”为主题的电视活动。
7.在下面这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富春江昔日为杭州至严州、金华的通航要道,船至桐庐七里泷,因滩多流急,船行需借风力或人工拉纤而行。_________如今,因富春江水库的修建,这一带水深江阔,碧波粼粼,两岸群峰壁立。当地在此开发了“七里扬帆”的旅游项目。一叶扁舟,点点白帆,穿行在如诗如画的江面上,还有谁人不陶醉!
①古语说“七里滩头,有风七里,无风七十里”,“七里扬帆”由此得名。
②旧时舟楫经过都要在钓台下游等候东风。
③倘若无风,得靠人工拉纤,显得路途遥运,仿佛七十里。
④东风一起,千帆竞发,艄公号子响彻云霄,长滩瞬息可过,仿佛仅七里。
①④③② B.①②④③
C.②④③① D.②③①④
8.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舒婷的代表作之一,旨在表达诗人对祖国的一种深情。本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个性特色——既有当代青年那迷惘的痛苦与欢欣的希望,又有儿女为祖国母亲献身的真情。
B.《断章》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这首诗以两幅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着人生中许多“相对”的关系。
C.《梅岭三章》中为了表现作者革命到底的决心,用死了也要去“泉台”集合“旧部”去革“阎罗”命的说法,是因为鬼神怪异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很常见,能更容易让读者理解。
D.《海燕》中“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既是对革命风暴的期盼、呼唤,又是对广大人民的战斗召唤。
9.诗歌默写。
(1)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________、你的________、你的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3)所有的叶是这一片,所有的花是这一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投身革命即为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某班举行“诗歌中国,放飞梦想”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参加。
(1)请给下面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
以诗为名,必有诗人相伴。3月21~22日,受邀来到遂宁的百余名中外诗人,进行品宋瓷观音文化、赏大英浪漫地中海美景的活动,近距离感受遂宁独有的历史人文情怀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为诗词创作寻找鲜活的题材,为遂宁创作出更多值得传承的诗歌作品
(2)张浩是班里的小诗人,看了新闻后来了写作热情,写了下面的小诗。请你仿照画线句在横线上续写句子。
青春年少,放飞梦想,就像春蚕结茧成蛹,期待化为彩蝶;就像花蕾含苞待放,畅想盛开如霞;   。青春因梦想而奋进。
阅读理解
阅读《海燕》选段,回答问题。
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11.这两段描写的对象依次是 、 、 和 。
12.作者用 、 、 这些形容词和动词表现乌云的凶暴;用 、 、 、 这些动词表现雷和风的猖狂气焰;同时用 、 、 、 、 这些动词描述波浪的乐观精神和战斗雄姿。
13.作者通过这两段绘声绘色的描写,渲染了俄国当时社会环境的 和斗争的 ,从而衬托出像海燕一样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 。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呵,母亲
舒 婷
你苍白的指尖理着我的双鬓,
我禁不住像儿时一样
紧紧拉住你的衣襟。
呵,母亲,
为了留住你渐渐隐去的身影,
虽然晨曦已把梦剪成烟缕,
我还是久久不敢睁开眼睛。

我依旧珍藏着那鲜红的围巾,
生怕浣洗会使它
失去你特有的温馨。
呵,母亲,
岁月的流水不也同样无情
生怕记忆也一样褪色呵,
我怎敢轻易打开它的画屏

为了一根刺我曾向你哭喊,
如今戴着荆冠,我不敢,
一声也不敢呻吟。
呵,母亲,
我常悲哀地仰望你的照片,
纵然呼唤能够穿透黄土,
我怎敢惊动你的安眠

我还不敢这样陈列爱的祭品,
虽然我写了许多支歌
给花、给海、给黎明。
呵,母亲,
我的甜柔深谧的怀念,
不是激流,不是瀑布,
是花木掩映中唱不出歌声的枯井。
14.这首诗的第1节写了什么内容 具有怎样的作用

15.诗人为什么说原来“为了一根刺我曾向你哭喊”,而现在“戴着荆冠”却“不敢呻吟”

16.诗人用“花木掩映中唱不出歌声的枯井”比喻自己对母亲的怀念,这样写有什么深意
(三)阅读下面选文,文成各题。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幸福真谛
黄亚果
①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孔子、老子、孟子、墨子等就对幸福作了大量论述,形成了深刻的幸福观。两千多年来,先秦诸子的幸福观被许许多多中国人奉为立身准则和处世圭臬。今天,先秦诸子的幸福观对我们认识什么是幸福、怎样实现幸福仍然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②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幸福在《论语》《道德经》等诸子典籍中也被称为“乐”。那么,在先秦诸子看来,幸福有着怎样的内涵呢?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对幸福来说并非不重要,但相比较而言,精神快乐更是幸福所必需的。因此,他们主张对物质财富、生死寿天、贵贱达穷、外在环境持淡泊态度,而更加注重心灵的知足,关注那些符合人之本性、来自于内心的幸福。老子认为“知足之足,恒足矣”,淡泊名利、顺性无为才是幸福的最高境界。孔子认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对安贫乐道的弟子高度赞赏。孟子认为,人生幸福的真谛是“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庄子认为,幸福并非享乐的感觉,而是心灵的顿悟与超越,“与天合者,谓之人乐”、“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在先秦诸子看来,真正认清了幸福的本质、领略了精神的高贵,就不会沉溺于物质享受,而会自觉修身行道。今天,这些观点对于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③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礼记·大学》明确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发展放在“平天下”这样一个宏阔的视野里来看待。孟子提出“与民同乐”的幸福观,强调幸福的“共同性”。荀子认为,“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尽伦”就是形成理想人格以实现个体幸福,“尽制”就是心怀天下为社会谋福利。老子认为,“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强调与别人分享快乐可以使自己更快乐,为别人奉献才能体现自己的幸福。墨子认为,造成社会动荡不安的根源是“众人之不爱”,实现幸福的根本途径是“兼爱”,也就是将爱无私地散播于全社会,这种反对自私自利,主张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的幸福观,对当下社会形成和弘扬正确的幸福观具有重要意义。
④。孟子主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先贤们看来,一个人即使生计维艰也不能见利忘义、丧失操守,不能因为外在诱惑而丧失气节,不能因为外在压力而改变主见。只有这样,才有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幸福。先秦许多思想家始终以心中的幸福标准要求自己,即使时运不济、屡遭困顿也不改志向,而是坚忍不拔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抱负,因为他们念念不忘的是天下百姓的幸福。这实际上体现了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吗。正因为有着强烈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他们才会苦读圣贤之书、深究经世济民之道,积极为百姓的幸福谋利解难、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尽职尽责,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为天下人幸福勇于担当奉献的责任意识,今天仍值得大力传承与弘扬。
(摘编自《人民日报》)
17. 根据选文内容,给第④段补充一个恰当的分论点。
18. 阅读选文第②段,理清论证思路,补全下面的分析。
首先提出观点①_________,紧接着解释幸福在典籍中也被称为“乐”,接着②______,最后总结③______________。
19. 选文主要的论证方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其表达效果。
20. 下面是《谁的幸福谁知道》一文中的片段,它与选文中哪一段的观点有更多的相似之处呢?它们阐述的角度又不完全相同,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享受幸福不能盲目地追求物质享受,仅局限于此而忽视了人的其他需要的满足,容易导致心理问题。除了物质需求,人还有情感的需要、社会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需要。所有这些需要都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心理才能平衡与和谐,否则就会发生心理问题,甚至会患上抑郁症之类的心理疾病。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青天一缕霞
⑴从小我就喜欢凝望碧空的云朵,就像诗人说的那样:“ ① ?”我能连续几个小时眺望云空而不觉厌倦。虽然眺者自眺,飞者自飞,但在久久的深情谛视中,通过艺术的、精神的感应,往往彼此间能够取得某种默契。
⑵我习惯于把望中的流云霞彩同接触到的各种事物作类比式联想。比如,当我读了女作家萧红的传记和作品,了解其行藏与身世后,便自然地把这个地上的人与天上的云联系起来。看到片云当空不动,我会想到一个解事颇早的小女孩,没有母爱,没有伙伴,每天孤寂地坐在祖父的后花园里,双手支颐,凝望碧空。而当一抹流云调头不顾地疾驰着逸向远方,我想,这宛如一个青年女子冲出封建家庭的樊笼,逃婚出走,开始其痛苦、顽强的奋斗生涯。有时,两片浮游的云朵亲昵地叠合在一起,而后,又各不相干地飘走,我会想到两个叛逆的灵魂的契合,他们在荆天棘地中偶然遇合,结伴跋涉,相濡以沫,后来却分道扬镳,天各一方了。当发现一缕云霞渐渐地深化在青空中,悄然泯没与消逝时,我便抑制不住悲怀,深情悼念这位多思的才女。她,流离颠沛,忧病相煎,一缕香魂飘散在遥远的浅水湾。这时,会立即忆起她的挚友聂绀弩的诗句:“何人绘得萧红影,望断青天一缕霞!”
⑶正是这种深深的忆念和所谓“因蜜寻花”的心理,催动着我在观赏巧云的最佳时节——八月中旬,来到这神驰已久的呼兰,追寻女作家六十年前的岁月。
⑷但是,当我踏进萧红故居,却未免有些失望。寥寥几幅灰暗模糊的照片,一些作家用过的旧物,疏疏落落地摆在五间正房里。原有的两千平方米的后花园,这印满了萧红的履痕、泪痕和梦痕的旧游地,如今已盖上了一列民宅。更为遗憾的是,留下百万字作品的著名女作家,陈列室中竟没有收藏一页手稿、一行手迹。
⑸当然,也可以顺着另一条思路考虑:这位叛逆的女性的前尘梦影原本不在家里。她像白云一样飘逝着,她的世界在天之涯、地之角。“ ② ”,如此而已。云,是萧红作品中的风景线。手稿没有,何不去读窗外的云?
⑹在浪迹天涯的十年间,萧红走遍大半个中国,而且,曾远涉东瀛。她肯定领略过青岛上空彩云的轻快感、温柔感、音乐感;也该注意到关中一带抓一把下来似乎可以团成窝窝头的朵朵黄云。透明、绮丽的南国浮云;素朴、单纯,仿佛用高山雪水洗涤过的热带晴云,樱花一般的东京湾上空的绮云……这些颜色、形状各异,性格、风度不同的流云霞彩都已幻化为女作家的奇思玄想。
⑺对萧红来说,尽管童年生涯是极端枯燥、寂寞的,家园并无温馨可言,甚至经常感到格格不入;但是,就像一首诗中描述的:“ ③ 。”一颗远悬的乡心,痴情缱绻,离开得越远,回音便越响。于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便在“永久的憧憬与追求”中孕育诞生了。
⑻时代造就了萧红。她不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冲破了封建枷锁,离家出走,成为中国北方的一个勇敢的娜拉;而且,得到了一批革命作家及其作品的滋养,接触了世界近代以来人文主义思潮和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文化觉醒意识。她在文学创作伊始,就显示了崭新的精神世界,以稚嫩的歌喉唱出了时代的强音和民众的愿望。
⑼对于乡园,她没有沉浸在一般层次上的眷恋、遐想与梦幻之中,而是超越了“五四”新文学的美学思索,在现实主义与个人主义、人道主义交叠的文化视点上,力透纸背地写出了“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深入地开掘其对于“国民性”的哲理反思和病态社会的无情清算。
⑽她“以女性作者特有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以充分的感性化、个性化的认知方式,通过散化情节、淡化戏剧性、浓化情致韵味的艺术手法,揭露帝国主义、封建势力造成的弥天灾难,展示病态人生、病态社会心理的形成,以引起人们疗救的注意。
⑾同那些跨越时代的文坛巨匠相比,萧红也许算不上长河巨泊。她的生命短暂,而且身世坎坷,迭遭不幸。她失去的不少,而所得可能更多;她像一缕霞光飘然而逝,却长期活在了后世读者的心里;她似乎一无所有,却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一串坚实、清晰的脚印,树起了一座高耸的丰碑。
⑿流光似水。如今,那被女作家诅咒过的岁月,远逝了;那没有人的尊严和独立人格的牛马般的生活,一去不复返了;女作家及其作品中的主人公血泪交迸的“生死场”,已经照彻了灿烂的阳光。
⒀十字街头拐弯处,当年萧红读书的小学校还在。微风摇曳中,几棵饱经风霜的老榆树似在发出岁月的絮语。下课铃声响起,一群闪着澄澈、亲切的目光的活泼可爱的女孩子,野马般地拥向了操场,有的竟至和来访的客人撞了个满怀,随之而喧腾起一阵响亮的笑声。
(取材于王充闾的同名散文)
2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⑶段中的“因蜜寻花”指作者由喜欢萧红的传记和作品,进而希望了解她当年的生活环境,了解她作品形象的生活原型。
B.萧红故居让作者有些失望,不仅陈列室中没有收藏女作家的一页手稿、一行手迹,而且这位叛逆女性的前尘梦影也不在家里。
C.独特的视角、写法,振聋发聩的主题……萧红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坚实、清晰的脚印,她也得以长久地活在了后世读者的心里。
D.文章结尾处对那群活泼可爱的女孩子的描写,不禁让人想到女作家及其作品中主人公们的悲惨生活,今昔对比,引人深思。
22.下列诗句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请将它们填入原文中对应的位置。
A.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B.满纸深情悲仆妇,十年断梦绕呼兰
C.爱替春天管闲事,今朝几朵白云生
答:① ② ③
23.文章第⑻段说“时代造就了萧红”,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24.本文题目“青天一缕霞”的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
25.文章第⑵段,作者把他所了解的萧红与天上的流云霞彩做了丰富的类比联想。生活中,这种可以将某个人物人生经历的不同阶段与某种事物的不同特点做类比联想的例子很多。结合你的阅读体验或生活经历,写一段这样的 “类比联想”。要求:指出具体的人及事物(云霞除外),并进行合理的类比联想;写出两个类比联想句即可。
三、写作
26.站点,既是匆匆而过的憩息处,也是暂时的落脚点;既是旧行旅的终点,又是新行程的起点……人生就是这样,一个又一个的站点组成了一个人生命的完整链条。
请以“每个站点都有风景”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提示与要求】
(1)自定立意,写出你的经历、感悟、认识。
(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4)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答案
1、fú 邀 帜 2.徜开--敞开 3.开辟 远 4.比喻 排比 5.C 6.A 7.C 8.C
9.(1)富饶 荣光 自由
(2)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3)繁多是个谎言
(4)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5)像黑色的闪电 在高傲地飞翔
10、(1)中外诗人走进遂宁采风、创作 (2)就像太阳喷薄而出,荡涤漫天黑暗
11.乌云、波浪、雷声和狂风。 12.暗、低、压;轰响、抱起、甩、摔;歌唱、冲、迎接、呼叫、争鸣 13.险恶,激烈(或残酷),勇敢和乐观
14.第1节诗描写了梦境中母亲给“我”理鬓发、“我”紧牵母亲衣襟的情景,表达了母亲对“我”的爱和“我”对母亲的依恋之情,定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15. 因为“我”现在失去了母亲的庇护,孤单无依,没有人疼爱“我”,同情“我”,保护“我”。
16.诗人对母亲的怀念是“甜柔深谧”的,是持久而永恒的,这种爱和怀念难以用语言来表达。而每当想起母亲时,诗人心中就会有一种难言的敬爱、依恋和忧伤之情。
17. 以坚守志向为快乐,以责任担当为幸福。
18. ①. 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 ②. 列举先秦诸子的名言来论述幸福的内涵,精神快乐是幸福所必须的。 ③. 前秦诸子的观点至今仍有重要意义。
19. 道理论证。本文谈论的是“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幸福真谛”这个话题,所以文中引用大量的先秦诸子的名言警句,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增强了文章论述的力量。同时增添了文章的文化色彩。
20. 与③段相似。选文更多的以圣人为榜样力量来阐述应该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联系起来。补充材料则是从个人心理需要出发,我们需要为他人谋幸福,从而获得社会的尊重才能获得心理平衡。
21.B
22.① C ② A ③ B
23.①旧时代的重重压迫,造就了她这个北方人对于生的坚强。
②“五四”新文化运动,赋予了她打破封建枷锁的勇气。
③革命作家、作品的滋养,近代以来的人文主义思潮和文化觉醒意识,让她的作品显示了崭新的精神世界。
④飘泊的经历、黑暗的现实,引发了她对乡园、社会更深入的思考。
24.①天空中流云霞彩的不同形状及运行轨迹,是萧红不幸身世、坎坷命运的写照。
②漂泊岁月,萧红把颜色、形状各异,性格、风度不同的云霞都幻化为奇思玄想。
③如一缕霞光飘然而逝,萧红的生命虽然短暂,却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坚实的脚印。
④我喜欢凝望碧空的云朵并能与之取得某种默契,暗示我对萧红的敬重与理解。
25.每个类比联想。
26、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