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罗迦?费?因格
学习目标:
1、读懂课文,了解文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理解由一个具体实例引出论点的写法。
2、把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思路,理解围绕中心讲道理,摆事实,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理清“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3、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真正认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努力成为具有创造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
1、理清作者思路,了解作者观点。
2、理解“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道理。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真正认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努力成为具有创造精神的人。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理清作者思路,了解作者观点。
2、理解“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道理。
一、导入。
同学们,进人中学以来我们吟诵过不少古诗文,我想苏轼的《题西林壁》大家一定不陌生,谁来谈谈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理解?其中包含着怎样的哲理?
大干世界多姿多彩,千变万化,即使是同一个事物,角度不同,答案无穷。美国实业家罗迦·费·恩格由四个几何图形引发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请大家阅读,看看能否从中获得一些启示。在接触课文之前,我们先来做二件事:
1、现在先把黑板上的生字读两遍:蒂 dì 孜 zī 汲 jí 锲qiè
2、本文作者是谁?生齐说(罗迦·费·因格)。他是哪个国家的人?(美国)
二、阅读、交流。
学生接触的议论文不多,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内容分步完成。
1、请同学们看课文前3节,同时用笔在书上划出作者总结性的语句。作者在本文开头设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请大家思考一下,这是为了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观点?
“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是最重要的。”
讲述:在生活中,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以及思维视角的转换,都会使得事物的答案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是最重要的。”这也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也可以说成: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作者为什么开头不把这观点点明,而用一道四种答案都正确的选择题呢?
因为这则材料所体现的就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在议论文中什么时候亮出自己的观点是有讲究的。怎样亮出作者的观点要取决于观点本身是否容易被读者所接受,像那种平白如话、一目了然的可以直接亮出,正因为本文的观点不容易被我们所理解,所以作者才选用这种方式提出自己的观点。
2、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那么怎样才积极寻求到第二种答案,或者怎样才能寻求到解决问题的其他途径和方法呢?(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我们就来看课文是怎样来论述的。请大家边看课文自读5至8小节边独立思考黑板上的问题,看能否自行解决它。创造性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①必须精通各种知识,这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②必须有探求新事物,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③持之以恒地进行尝试。
3、为了证明创造性思维“必须要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次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作者又举两个例子。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
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罗兰·布歇内尔发明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这样用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的方法就叫做举例论证。
4、为什么要选用两个事物来证明作者观点?这两个事例有什么侧重?
前者侧重于“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后者侧重于“尝试”。
5、作者用这两人的例子证明了创造性思维“必须要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次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接着作者又提出了怎样的问题?
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6、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10、11、12小节。看看作者是怎么认为的?
任何人都有创造力,创造的意识在自己的思想里。区别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依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的细小的想法。
三、结束语:
生活是一个多棱镜,总是以它变幻莫测的每一面,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不必介意别人的观点不同,不必担心自己的思维偏差,坚信你自己的眼睛,因为你用敏锐的视角去注视这个世界,执著于你的感悟,因为你用善于感悟的心灵去体味这多彩的人生,一定能获得丰富的答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培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放飞想象,积极创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内容,也了解了作者的观点。对于作者提出的观点,你都同意吗?今天,我们就来质疑一下作者,也来看看同学们的创造性思维。
二、质疑探究。
1、课文第11小节有这样一句话: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你同意这个说法吗?请举例说明。不同意的也举例说明。
正方:任何人都有创造力,创造的意识在自己的思想里。
伟大人物也是从一般人物开始的,瓦特发明蒸汽机时只是学徒,富兰克林发明轮船时在别人眼里不过是“疯子”……
不仅伟大的人有创造力,一般人也有创造力,鲁班、黄道婆…… 以及幼儿园的小朋友创作的一幅画。
即使是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也并非是轻而易举地获得灵感,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而形成的。
反方:“东施效颦”中的东施、“墨守陈规”中的墨子、“郑人买履”中郑人……,他们存在吗?他们不是人吗?他们有创造力吗?……
历史上只有一个伽利略,只有一个瓦特,只有一个富兰克林!……
知识和态度、意识、尝试是形成创造力的要素,可事实是并非每个人都到如此尽善尽美
2、总的来说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思维的人?
①必须精通各种知识,这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②必须有探求新事物,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③持之以恒地进行尝试。
3、创造性思维是可以培养的,下面我们来培养我们的创造性思维。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吝啬的财主招不来长工,聪明的倪刚找上门去了。财主提了两个条件。一是“别人不吃的东西你得吃”,二是“别人不做的活你都得做”。倪刚完全同意。(想想故事会怎样发展下去?)中秋节,财主家人将许多肉、果供祖赏月,倪刚过去将这些供品吃个精光。春节那天,财主家都忙着拜年,倪刚却去门前挖了坟坑,把财主气得两眼直瞪。请同学们想一想,财主为什么对倪刚狂妄的行为毫无办法?
因为倪刚对“别人不吃的东西”和“别人不做的活”的理解角度与财主不同。所以他才敢财主的空子,财主也才对他毫无办法。
讲述:说得好,对事物思考的角度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答案,因此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是课文作者的观点。实际上,运用这种思维有时候可以让自己摆脱不利的境地。
周恩来妙答记者: “总理先生,其他国家都叫公路,请问你们国家为什么叫马路啊?”
“因为我们走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道路,周恩来答道。”既机智回答了记者刁钻的问题,又宣传了自己的信仰,真可谓是一箭双雕。
“总理先生,中国有妓女吗?” “有,在中国的台湾省,周恩来不假思索答道。”周恩来看穿对方的圈套,如果说没有,那说明台湾就不是中国(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妓女是有的),如果说有,那你们社会主义新社会就是空谈。这么一答让记者无空可钻。
一次,周恩来总理接见一位美国记者。当记者看到周总理用一支美国派克牌钢笔时,马上用讥讽的口吻问道:“总理阁下,我不明白,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何用我们美国的钢笔呢?”周总理微微一笑,回答说:“谈起这支钢笔,话就多了,这是一位朝鲜朋友抗美的战利品,是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特殊的纪念意义,就留下了这支钢笔。”这位记者听了周总理的话,羞愧得哑口无言,不知所措。这位记者想侮辱周总理,哪知却被机智的周总理揭了伤疤。
4、《狐狸和乌鸦》这则寓言大家学过吧!谁来讲讲?请同学们大胆想象,给《狐狸和乌鸦》这个故事加个全新的结尾。
这一天狐狸又遇到乌鸦,乌鸦同样衔着一块肉。狐狸又是赞美又是恭维仍不见效,狐狸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大骂起来,乌鸦忍无可忍也大骂起来,肉又落入狐狸口中……
这狐狸倒挺具创造性思维,不过老师更佩服你有创造性思维!一位哲人曾说过:“人的天职在于探索。”只要我们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追求,大胆想象,不断探索,相信大家都能成为富有创造性思维的人!
三、结束语:
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倾听了科学家矢志追求的心律和足音,品味了那石破天惊的创新宣言,也碰撞出我们创新性思维的火花,点燃了我们心中创新的激情,我们处在一个激情似火的时代,我们身在一个日新月异的国度,时代呼唤我们的创新精神,祖国需要我们的创新精神。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我真诚在祝愿同学们今后的日子里,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更要学会创造,早日成为祖国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