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历史高二选修四第一单元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历史高二选修四第一单元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同步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37.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5-25 09:17: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历史高二选修四第一单元
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据史料记载,秦始皇共有五次大规模巡游,路程超过2万公里,远远高于《尚书》记载的“天子五载一巡守”的古制。巡游最重要的目的是( )
A.宣扬国威,安定天下 B.平定叛乱,安定一方
C.奢侈享乐,玩物丧志 D.金戈铁马,王道霸业
答案:A
解析: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六王毕、四海一,秦始皇灭掉了六国统一了国家,所以国家统一之后秦始皇进行了五次大规模巡游,其用意只在于宣扬国威,安定天下,当然不是奢侈享乐,玩物丧志,也不是平定叛乱和金戈铁马,因为金戈铁马已经过去,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A。
点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巡游是在宣示权力的至高无上,强化自身的封建王朝统治。
2.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我们之所以肯定他,最主要是在于他( )
A.确立了封建制度 B.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C.所实行的统治政策对后世影响大 D.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答案:D
解析:分析:AB两项都是D项的组成部分,这两项不全面,所以排除AB两项。C项为错误项,秦始皇对我国后世的影响深远的是他创立的政治制度,并不是秦朝的统治政策,秦亡于暴政,所以他的统治政策对后世的影响消极的多。
点评:秦始皇最大的历史功绩在于统一中国,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发展创造了条件。
3.下图为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中央政府的机构分布图, 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
A.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B.丞相是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
C.太尉和廷尉都是武官,共同管理全国军事
D.建立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形式
答案:D
解析:分析:从图示很明显的可以看出皇权至上的特点,因此A项正确;B项正确,丞相是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政事;C项正确,太尉作为三公之一掌管军事;D项错误,秦朝实行郡县制,不是垂直管理的形式。故选D。
点评:秦朝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重大的创新。在秦朝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法律制度等。秦朝创立的这一制度,以后历朝无不沿用。此外还要知道,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存在两大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总的趋势是中央集权和皇权不断地加强。西周灭商以后,采用分封制。把自己的同姓亲族、姻亲、功臣等分封到各地为诸侯,从而打破了当地的血缘关系,扩大了周天子的统治区域,也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局面。
4.浙江某图书馆提供的馆藏资料中,详细的记载:秦始皇“在由拳乘舟过长水斩马祭河神,其地后代名马塘堰。在海盐曾建驰道,自吴城,向东南经金山,至海盐澉浦秦驻山。” 秦始皇之所以能南巡海盐,得益于( )
①统一事业的完成 ②海运的兴起
③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驰道 ④京杭大运河的开通
A.③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分析:解答时首先要读懂材料,明确材料含义:秦始皇南巡海盐,并在海盐修建驰道。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六国完成统一后,为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修建驰道,加强对全国的统治是其中之一。由此判断C项正确。由材料“由拳乘舟过长水”可知,秦始皇是经内河至海盐,故应排除②。京杭大运河开通于隋代,也应排除。故选C。
点评:秦始皇灭掉东方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这些措施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同时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各族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5.“六王毕,四海一”、“海内为郡县”,完成以上功业的是( )
A.汉武帝 B.唐太宗 C.秦始皇 D.周武王
答案:C
解析:分析:秦始皇灭东方六国,实现国家统一,全面推行郡县制,因此答案选C。
点评:人物分析类选择题:人物是历史活动的主体,解题时要注重人物,做上记号后认真审题。
6.历史学家顾颉刚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要理解其中关于秦始皇的评论,可能需要依据( )
A.统一文字、焚书令、秦朝速亡 B.统一度量衡、修筑长城、秦朝速亡
C.焚书令、秦朝速亡、科举制度 D.焚书令、秦朝速亡、后世没有采用该手段
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顾颉刚指出,秦始皇为了统一思想,推行严刑峻法,实行了“焚书坑儒”,禁止人民读书,但是没有达到想要的目的。秦始皇在思想统治上的失败一方面加快了秦朝的灭亡,另一方面也为后世提供了深刻的教训和借鉴,所以D项符合题意,A项统一文字是成功的举措,B项中统一度量衡与思想控制无关,C项中科举制度不属于秦朝,答案选D项。
点评:材料要求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秦始皇专制统治的消极影响,如何正确的评价这位皇帝,历史上也长期争论不休,就高中历史中人物评价的要求而言还是要坚持生产力评价标准是根本的最标准与道德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7.秦始皇对我国历史作出的最大贡献是( )
A.确立了封建制度
B.建立了皇帝制度
C.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D.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项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B C D三项均是秦始皇对我国历史作出的重要贡献,但仔细比较贡献的大小可以明显得出结论:建立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显然重于某项制度,故答案选D。
点评:秦代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作为秦帝国的开创者秦始皇无疑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和极高的个人价值,这也正是两千多年来人们对秦始皇一直津津乐道的原因所在,高考对其的考查主要结合秦朝社会的时代特征来进行。
8.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作琅琊台,立石刻”。图2为琅琊石刻拓本,内中有“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字样。这些文字内容反映出秦始皇立琅琊石刻是为了( )
①宣示皇帝权威 ②宣扬君民同乐
③强调国家统一 ④推行郡县制度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D
解析:分析:从材料和图片信息中可知,“今皇帝并一海内”可知③正确;“以为郡县”可知④正确;“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作琅琊台,立石刻’”,可知①正确;材料中没有宣扬君民同乐的意思,②不正确。故答案选择D项。
点评:关于图片漫画类试题,关键是要对题目所提供的图片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判读,一般应做到“四审”“三判”“二补”。 对图片漫画要“四审”:一审图片漫画所反映的时间和空间;二审图片漫画反映的历史事物的实质和特征;三审图片漫画的关键信息;四审多幅图片漫画间是否有明确的联系与变化。对备选项要“三判”:一判是否符合图片漫画所反映的史实;二判是否符合题干要求;三判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对图片漫画和文字要“二补”,一是要以图补文;二是要以文补图。通过图文信息的互补,提炼出完整的考查信息,以准确解答。
9.秦始皇制定了种种严酷的刑法,如车裂、活埋、弃市、腰斩、凌迟等。而唐太宗则大量删减了死刑条款。这反映了( )
A.“治乱世,刑当重。治平世,刑当轻”
B.唐太宗有“存百姓”、仁义为本的思想
C.社会发展到了“法乃天下之公器”之势
D.唐太宗开启了儒法并行、德法兼治的治国模式
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唐太宗政策的理解。从材料的信息来看,唐太宗则大量删减了死刑条款。这主要反映了唐太宗有“存百姓”、仁义为本的思想。所以选B。
点评:对比两位帝王的治民之策,体现了不同的思想理念,秦始皇运用法家的以法治国思想主张,而唐太宗更多的是采用儒家以德治民的思想理念。
10.“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反映了我国最高封建
统治者称谓的来历,该称谓最早出现于( )
A.公元前2世纪初期 B.公元前2世纪晚期
C.公元前3世纪初期 D.公元前3世纪晚期
答案:D
解析:分析:材料是秦始皇称皇帝时的材料,时间公元前221年。
点评:秦始皇的皇帝称号取自三皇五帝时期,结合教材知识和时间区间进行判断。
11.西汉人严安说:“秦灭六国之后,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
生。”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战乱局面
B.春秋战国的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应予以彻底否定
C.秦的统一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D.秦的统一为社会经济恢复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答案:B
解析: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动荡仅仅是一个方面,不能以此全面否定;这一时期还存在大变革,也是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时期。
点评:客观认识秦始皇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更多的应该是肯定他的历史贡献。
12.下列措施属于秦始皇首创的是( )
A. 修筑长城
B. 地方设县
C. 使用圆形方孔钱
D. 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答案:D
解析:分析:选项ABC在秦朝统一之前已经存在,秦始皇仅仅是统一或者全国范围使用,只有皇帝称号是秦始皇首创的。
点评:秦朝的改革措施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自商鞅变法开始了,统一度量衡等等,只有在统一中国后皇帝的称号才被秦始皇创制出来。
13.秦始皇被不少史学家视为“千古一帝”。下列各项中,属于秦始皇开创的第一有( )
①第一次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实现国家统一
②第一次进行全国文字统一工作
③第一次统一全国的度、量、衡
④第一次组织统一的科举考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分析:科举考试兴起于隋朝,而秦朝选拔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命,大多采用察举制。所以排除选项④。
点评:秦朝具有很多开创性的措施值得掌握识记,统一文字,度量衡,建立封建中央专制主义集权制度。
14.认同“周朝封建社会”论的一位史学家写道:“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大革命,第一次由封建而帝制,第二次由帝国而民国,第三次则进人了毛泽东时代,成就了21世纪。”据你推测,作者心目中的第一次大革命的政治主角是( )
A.周武王 B.秦始皇
C.韩非子 D.孙中山
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秦始皇的有关内容。由题意可知,秦始皇是第一次由封建而帝制,是第一次大革命的政治主角。B正确,故本题选B。
点评:秦始皇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具有开创意义,他首创建立封建国家中央集权专制主义制度,延续两千多年,对中国文明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15.历史课上,学生根据《剑桥中国秦汉史》中的一段话:“从公元前220年开始,(秦朝)建造了以咸阳为中心呈一巨大弧形向北面、东北、东面和东南辐射的一批称为驰道的帝国道路。”对秦朝道路系统在当时的作用进行讨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
B、加强了秦朝对全国的统治,有利于中央集权
C、加强了中原与西藏、台湾等边疆地区的交流
D、加重徭役负担,激化社会矛盾
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秦朝政策的影响,道路系统的修建可以加强联系,促进经济的发展巩固国家的统一,但也会形成人民负担加重,当时秦中央并没有控制到西藏地区,所以C错误。
点评:秦朝按照当时的版图来看,只是控制了中国的半壁江山,西部地区仍处于未开化的蛮夷地区,同时也并未向海外进行拓展。
16.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他为了实现统一和巩固统一采取了许多措施,下列叙述符合史实的是( )
A、他首创军功爵制,使军队保持旺盛的战斗力
B、他在统一方略上,从弱小的韩国开刀,最后灭赵
C、他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可收藏有关思想、医学和种植的书
D、他在全国设立36郡,郡下设县,避免国家重新陷入分裂局面
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秦朝的历史,在战国时期就实行军功爵制,A错误,在其思想统治中不允许私藏儒家思想的书籍C错误,他执政后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D正确。
点评:注意区别秦始皇的统治措施与商鞅变法的改革措施,秦朝很多政策措施都是延续了商鞅变法的成果。
17.秦始皇的下列措施中,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影响最大的是( )
A.统一度量衡 B.统一货币 C.统一文字 D.以吏为师
答案:C
解析:分析:文明的传承在于历史的记录,民族的凝聚力同样也需要共同的认同感,所以统一的文字将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记录流传,具有深远影响。
点评:汉字的形成发展过程凝聚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传承了中华文明。
18.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文治武功令人赞叹,被后世称为“千古一帝”。然而“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强大的秦帝国到秦二世时就灭亡了!秦帝国的历史悲剧成为历代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下列史料中距离解开这个“历史之谜”最近的是( )
A.“及至始皇……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贾谊《过秦论》
B.“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杜牧《阿房宫赋》
C.“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柳宗元《封建论》
D.“当其兴大役,天下皆痍疮;以之召祸乱,不旋踵灭亡。”
——清·赵翼
答案:C
解析:分析:对于秦朝兴亡的评价应该坚持客观辩证的立场加以认识,既要肯定其积极的措施政策与贡献,又要反思其灭亡的教训,警示后人。选项C既评价了秦朝因暴政而灭亡的原因,又肯定了秦朝郡县制的积极意义。
点评:评价历史事件应结合时代背景以及后世影响进行发展性的认识,客观辩证的思考总结。
19.秦始皇在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方面存在巨大失误的措施是:( )
A.政治方面 B.经济方面 C.文化方面 D.民族关系方面
答案:C
解析:分析:秦朝政治方面首创封建中央集权制度,具有进步意义;经济方面处于封建自然经济的形成发展时期;民族关系方面通过对南方少数民族的协调统治,未出现较大矛盾。而在文化方面,秦朝采取焚书坑儒的措施加强思想专制,极端取缔其他思想学派,造成文化领域内混乱不已。
点评:秦始皇在加强中央集权时采取的措施客观上维护了中国统一发展,但也存在着较大的弊端,为其王朝的灭亡埋下了隐患。
20.下列关于秦始皇巩固统一措施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统一度量衡,便利了经济发展
②把秦国的圆形方孔钱作为统一的货币,促进了各民族各地区经济的交流
③把大篆作为标准字体,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④派兵攻打越族,延缓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分析: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采用小篆作为通用文字,规范国家文化;对于少数民族大多采用安抚措施加以统治。所以选项③④说法是错误的。
点评:认识秦始皇为统一中国所做的主要贡献及其历史意义。
二.非选择题
21.关于秦始皇,历史上有着多种的评价:
材料一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汉·贾谊《过秦论》
材料二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唐·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唐·章碣《焚书坑》
材料四 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始皇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
——明·李贽《史纲评要·后秦记》
劝君莫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祖龙虽死魂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皆行秦政治,《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毛泽东《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秦始皇的历史功过做一简要评价。
答案:功绩方面:① 完成了统一,结束了诸侯割剧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② 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③ 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开创了幅员辽阔的秦帝国,促进了民族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错误方面:①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制度,压制了人民的思想② 焚书坑儒,摧残文化③ 实行暴政,大兴土木,建阿房宫,修骊山陵墓,耗费民力;法律残酷,最终促成农民大起义,使秦朝灭亡。总体评价:秦始皇在中国建立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在我国历史发展长河中,树立起一块新的里程碑,其功绩是伟大的。但是,秦始皇横征暴敛,农民被迫把收获物的三分之二上交赋税,还要负担沉重的徭役。秦始皇的暴政,给自己种下覆灭的恶果。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史料及史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结合教材知识和材料内容进行客观辩证的分析总结即可。注意将功过分半,总结提升。
点评:对于秦始皇的历史评价,要把握住一分为二的看问题的辩证理论方法。就秦始皇的具体措施的具体影响进行分析,不迷信古人,不迷信权威,尽量能够做到史由证来,论从史出。
22.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有一天,始皇帝外出,看见丞相车骑很多,认为不是好事。宫中有人将此事告诉丞相。丞相随即减少车骑数量。始皇帝大怒,说:你们有人泄露我说的话!但没人敢承认。于是,秦始皇下诏,逮捕当时在场者,并全部杀掉。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材料二】 卢生说始皇曰:“……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则害于神。……愿上所居宫毋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药殆可得也。”……乃令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帷帐钟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行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日:“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听事,群臣受决事,悉于咸阳宫。
—一《史记·秦始皇本纪》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秦始皇为什么对丞相车骑的多少如此在意?这则故事反映了什么问题?
答案:原因,秦始皇认为皇帝独尊、皇权至上;丞相作为百官之首,排场过大,有损皇帝的权威。故事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事无巨细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皇帝独裁;秦始皇猜忌、残暴的个性。
(2)根据材料二,秦始皇愤怒并杀人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中又反映了什么问题?
答案:原因:始皇认为,要成仙人,须避俗人。他不仅行踪诡秘,还特别规定:泄露皇帝去处者死罪。但是,还是有人泄露了皇帝的行踪。这不仅是违法行为,更主要的是影响嬴政修炼成仙,所以始皇大怒。反映了秦始皇对方术的迷信以及成仙的决心;同时也是法律苛严、始皇残暴的明证。始皇此举,虽然有损丞相的面子,但并非针对丞相,不能反映皇权和相权的矛盾。
解析:分析:第(1)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皇帝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受损这个角度来组织答案即可。第二问由“始皇帝外出,看见丞相车骑很多,认为不是好事”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皇帝独裁、君相之间的矛盾角度来组织答案。由“始皇怒日:“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可以分析出秦始皇猜忌、残暴的个性。
第(2)题主要考查历史的表述和逻辑能力及整体材料的解读的能力。第一问从“……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则害于神。……愿上所居宫毋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药殆可得也。”可以概括出始皇认为,要成仙人,须避俗人。从“……乃令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帷帐钟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行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可以概括出他不仅行踪诡秘,还特别规定:泄露皇帝去处者死罪。从“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日:“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又可以概括出还是有人泄露了皇帝的行踪。这不仅是违法行为,更主要的是影响嬴政修炼成仙,所以始皇大怒。第二问根据材料可以从秦始皇成仙的决心、法律苛严、始皇残暴的角度进行概括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历史的表述和逻辑能力及整体材料的解读的能力,秦始皇处理宰相车驾等问题时,其实质更多的是要为了强化中央集权。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秦始皇千秋功过历代都有评说。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朝时有人称赞说:“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不及”。晋朝有人指责他“无道”“视杀人如狗彘”。
(1)从材料一中,你能够得出哪些重要的历史信息?你认为三幅图片中不完全可信的是哪一幅?请说明理由。
答案:秦统一中国;采取了巩固统一的措施。阿房宫地砖图反映的信息不完全可信。理由是:秦统一之初,经过长期战争后的社会经济凋敝亟待恢复,(除关中外)不可能出现“岁登成熟,道毋饥人”的现象。
(2)材料二中的秦朝人、晋朝人是怎样评价秦始皇的?你认为我们今天应该怎样评价秦始皇?
答案:秦朝人肯定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和巩固统一的历史功绩;晋朝人指责了秦始皇的暴政。评价秦始皇,应结合时代背景,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一方面,他统一了中国,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另一方面,他推行暴政,激化了社会矛盾, 导致了秦朝灭亡。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历史信息依据材料一的图文信息来归纳即可,从“海内皆臣”的信息可以得出秦统一中国;从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的信息可得出秦朝采取了巩固统一的措施。第二小问可以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从秦统一之初,经过长期战争后的社会经济凋敝亟待恢复,不可能出现“岁登成熟,道毋饥人”的现象,因此阿房宫地砖图反映的信息不完全可信。
(2)第一小问直接依据材料二中的信息归纳即可;从“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不及”可得出秦朝人肯定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和巩固统一的历史功绩;从“无道”“视杀人如狗彘”可归纳出晋朝人指责了秦始皇的暴政。第二小问评价秦始皇应该把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辩证分析,一方面,他统一了中国,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另一方面,他推行暴政,激化了社会矛盾, 导致了秦朝灭亡。
点评:应当历史地看问题,即把秦始皇置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他的功过是非,去研究他的贡献和罪恶。而在研究秦始皇所处的历史环境的时候,不仅要注意战国末期历史发展的一般趋势,尤其要注意秦国自建国以来所形成的历史特点,以及它们对秦始皇的影响。这后一点是迄今以来,对秦始皇评价中被大多数人所忽略的问题。当我们系统地研究过秦史以后,再评价秦始皇,则可望避免以往的片面性,得出较为合乎历史实际的结论。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秦孝公以来,周室卑微,诸侯相兼,关东为六国,秦之乘胜役诸侯,盖六世矣。今诸侯服秦,譬若郡县。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
——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二 宗室大臣议曰:“诸侯人来仕者,皆为其主游间耳,请一起逐之”。于是大索,逐客。(客卿)李斯上书曰:“……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所谓籍寇兵,赍盗粮者也”。王(赢政)乃召李斯,复其官,除逐客之令。
——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三 始皇帝在王翦要求统军60万灭楚,李信自言只需20万灭楚,始皇帝任用李信;当李信进军楚国受挫时,……王翦继续要求出兵60万,秦始皇也是诚恳地回复他“为听将军计耳”。
——李育华、王向辉《浅谈秦始皇的文化开明政策》
材料四 政治方面的人才有李斯、蒙毅,军事方面的人才有王氏、蒙氏父子,外交方面的人才有郑国、监御史禄,法律方面的人才有李斯、赵高。在七十位博士中也有来自各家各派的人才,并不偏重于一家一派。就连民间经济人才乌氏傈、巴寡妇清,赢政都给了他们很高的待遇。 ……即使敌人阵营中的人……,原来要杀掉的郑国也被继续留任,完成预定的水利工程,重用魏国的军事家尉缭,让其掌管军队,征伐美国。
——范双杰《试论赢政的用人之道》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即位前后所面临的社会状况。
答案:状况;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不断;秦国强大,渴望统一。
(2)据材料二,概括李斯反对“逐客”的理由。对此,秦始皇的态度是什么?
答案:理由:逐客会壮大敌国的力量;态度:接受了李斯的建议;废逐客令。
(3)据材料三、四,概括指出秦始皇在用人过程中体现的品质和特点。
答案:品质:知错就改。特点:唯才是举;善于用人;网罗各种类型的人才。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秦始皇用人之道的积极作用。
答案:作用:有利于实现全国统一;有利于巩固统治(创立中央集权制国家)。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自秦孝公以来,周室卑微,诸侯相兼”可以分析的出当时的背景: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不断;秦国强大,渴望统一(2)根据材料“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所谓籍寇兵,赍盗粮者也”可以看出李斯反对逐客的理由:逐客会壮大敌国的力量。秦王接受了李斯的建议。(3)根据材料三四可以看出,秦王善于用人,能够听取大臣的意见,知错就改。(4)解答此类问题只要言之有据即可。
点评:秦王嬴政即位时正是天下打乱的时代,由于秦孝公时期的变法,秦国强大起来,为秦王嬴政一统天下创造了条件,再者,任用李斯等人才,采用法家思想,巩固统一,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体制。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秦孝公以来,周室卑微,诸侯相兼,关东为六国,秦之乘胜役诸侯,盖六世矣。今诸侯服秦,譬若郡县。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
——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二 宗室大臣议曰:“诸侯人来仕者,皆为其主游间耳,请一起逐之”。于是大索,逐客。(客卿)李斯上书曰:“……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所谓籍寇兵,赍盗粮者也”。王(赢政)乃召李斯,复其官,除逐客之令。
——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三 政治方面的人才有李斯、蒙毅,军事方面的人才有王氏、蒙氏父子,外交方面的人才有郑国、监御史禄,法律方面的人才有李斯、赵高。在七十位博士中也有来自各家各派的人才,并不偏重于一家一派。就连民间经济人才乌氏傈、巴寡妇清,赢政都给了他们很高的待遇。 ……即使敌人阵营中的人……,原来要杀掉的郑国也被继续留任,完成预定的水利工程,重用魏国的军事家尉缭,让其掌管军队,征伐各国。
——范双杰《试论赢政的用人之道》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秦统一的背景。
答案:背景;王室衰微;诸侯兼并战争频繁;秦国经过变法国力强盛;人民渴望统一。
(2)据材料二,概括当时在秦国对待宾客态度的不同及理由。对此,秦始皇的做法是怎样的?
答案:态度及理由:宗室贵族主张逐客,认为宾客是诸侯派到秦国的奸细;李斯反对逐客,认为逐客会壮大敌国的力量。做法:接受了李斯的建议;废逐客令。
(3)据材料三,概括秦始皇在用人过程中体现的特点。并指出其用人之道的积极作用。
答案:特点:唯才是举;善于用人;任用各种类型的人才。作用:有利于实现全国统一;有利于巩固统治(创立中央集权制国家)。
解析:分析:(1)从材料一中可直接概括秦统一的历史背景。(2)从材料二的内容中可以看出秦国宗室贵族主张逐客,认为宾客是诸侯派到秦国的奸细;李斯反对逐客,认为逐客会壮大敌国的力量;而秦王最终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废逐客令。(3)从材料三文字“即使敌人阵营中的人……,原来要杀掉的郑国也被继续留任,完成预定的水利工程,重用魏国的军事家尉缭,让其掌管军队,征伐各国”说明了秦国用人的特点是唯才是举;善于用人;任用各种类型的人才;这种队人才的任用模式有利于实现全国统一;有利于巩固统治。
点评:秦代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作为秦帝国的开创者秦始皇无疑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和极高的个人价值,这也正是两千多年来人们对秦始皇一直津津乐道的原因所在,高考对其的考查主要结合秦朝社会的时代特征来进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第 15 页 (共 1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