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历史高二选修四第一单元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历史高二选修四第一单元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同步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25.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5-25 09:20: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历史高二选修四第一单元
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清康熙年间(1661年—1722年)中外发生的大事有( )
①郑成功收复台湾 ②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③北美独立战争开始 ④英国确定君主立宪制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知识的识记。结合所学郑成功收复台湾为1661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为1689年北美独立战争开始于1775年英国确定君主立宪制的标志为1689年议会颁布《权利法案》。故选A
点评:本题有一定新意。中外重大历史事件相关基本常识要熟记。
2.康熙第一次南巡到曲阜时,曾向孔庙行三跪九叩之礼,亲书“万世师表”。这说明( )
①康熙善于学习②康熙尊重汉族文化传统③“尊孔”利于清朝统治④康熙注意加强民族团结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分析:康熙帝的行为体现了对汉族传统文化的尊重;同时可以争取汉族官僚地主的支持,有利于加强统治;这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尤其是满汉之间的团结都有积极意义。康熙帝的行为主要是政治行为,并不体现是否“善于学习”的问题。故应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曲阜孔庙实际上是儒家文化的象征,而儒家文化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尼布楚条约》签订的重要意义在于( )
A.缓和了边界地区的紧张形势
B.中俄之间可以合法通商
C.中方收回了尼布楚等地的主权
D.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是中国领土
答案:D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在中国作出合理让步的基础上,中俄两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是一个平等的条约,规定了中俄两国东段边界,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是中国领土。所以应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尼布楚条约》签订的重要意义的理解。
4.康熙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和平定噶尔丹叛乱的深远影响是( )
A.维护国家统一 B.确保社会安定 C.打击外敌入侵 D.体现皇帝权威
答案:A
解析:分析:为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康熙帝在位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和平定噶尔丹叛乱,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继续向前发展,奠定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故应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5.当老师为学生归纳康熙继位面临的形势时,不应列出( )
A.鏊拜专横跋扈,结党聚敛 B.沙俄侵入黑龙江地区
C.郑成功收复台湾,坚持抗清 D.三藩叛乱祸及中原
答案:D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三藩叛乱发生在康熙帝时期,平定叛乱是康熙帝维护统一的重要措施之一,而不是其即位的背景。故应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
6.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九月,郑氏集团派人到福建(同清廷)议和,请求“照……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贡”。面对郑氏集团的请求,康熙帝采取的举措是( )
A.封土赐爵,接受朝贡 B.御驾亲征,攻占台湾
C.设台湾府,中央管辖 D.订立盟约,划定疆界
答案:C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熙帝拒绝了郑氏集团的请求,并派施琅收复台湾,并设台湾府,隶属与福建,故C项正确;A、B、D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评: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结合教材关于台湾问题的史实事件思考归纳。
7.康熙帝(1662~1722年在位)为维护国家主权、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了杰出贡献。下图所示斗争( )
A.推动了台湾问题的顺利解决
B.与平定“三藩之乱”同时进行
C.为打击噶尔丹分裂势力创造了条件
D.为我国东北边防带来了200余年的安定
答案:C
解析:分析:图中的地理位置涉及到的是抗击沙俄的斗争,但没有带来200余年的长期安定;时间上在台湾、三藩之后,故C项表述正确。
点评:该题属于图表型材料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康熙一生重大事件的记忆能力。
8.康熙帝曾说“朕生来不好仙佛”,他多次在他的宫廷教师面前“斥责了佛教和道教”,但另一方面,”康熙帝保护了喇嘛教,频繁地拜谒佛教的圣山(五台山),并且修建了大量的佛教寺庙。”康熙帝这一行动,最主要出于( )
A.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 B.争取社会政治势力的支持
C.通过宗教手段控制思想言论 D.对宗教的态度和认识发生了变化
答案:B
解析:分析: A的表述中各民族过于绝对了;喇嘛教属于藏传佛教,清前期对西藏的管辖顺治帝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册封五世达赖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康熙帝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册封五世班禅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规定以后历世达赖和班禅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由中央政府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册封的制度,可见康熙的行动与维护自己的统治及维护国家统一有关,是为了争取社会政治势力的支持;C中不是为了控制思想言论,错误;D中不能表明对宗教的态度和认识变化,知识处于统治的需要罢了。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及与教材内容联系的能力。
9.康熙帝在《中秋日闻海上捷音》一诗中,有“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的词句。令康熙如此感叹的事件( )
A.驱逐了殖民势力,维护了国家主权 B.安定了东南边疆,实现了国家统一
C.抗击了外敌侵扰,维护了边界安定 D.平定了地方叛乱,消除了分裂威胁
答案:B
解析:分析:依据“海隅”可知这事件发生在沿海地区;“九壤同”体现了这一事件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依据所学知识,这是统一台湾的措施。故选B。A项是打败荷兰,收复台湾,这不属于康熙时期的功绩;C项是抗击沙俄;D项是平定三藩。
点评:本题通过地理位置的判定考查学生对清初领土问题的解决措施。
10.下列有关清政府设立台湾府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驱逐了荷兰殖民者 B.加强了东南海上防务
C.使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D.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答案:A
解析:分析: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B、C、D都是台湾府设立的意义;1661-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台湾,故A项不正确。
点评:台湾的问题应结合时代背景思考其在新航路开辟时期被荷兰殖民者占领,后被郑成功反清复明的大撤退中收复。
11.中俄《尼布楚条约》中说,“凡岭南一带土地及流入黑龙江大小诸川,应归中国管辖;其岭北一带土地及川流,应归俄国管辖”。对条约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中国”特指中原②库页岛隶属于中国
③尼布楚归俄国所有④平等协商边界条约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D
解析:分析:1689年,中俄两国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根据条约划定的边界,外兴安岭以北属于俄国领土,以南属于中国领土,②③④正确;条约中的“中国”并非指中原,排除①,故选D。
点评:中俄条约的签订有效的维护了中国领土主权,是近代一次较为平等的外交条约。
12.毛泽东1960年曾对老舍说,“清朝开始的几位皇帝都是很有本事的,尤其是康熙皇帝。康熙皇帝的头一个伟大贡献是打下了今天我们国家所拥有的这块领土。”毛泽东如此评价康熙帝的主要理由是( )
A.平定三藩之乱,维护了国家统一 B.收复了台湾,加强了东南海防
C.签订《尼布楚条约》,捍卫了领土完整 D.建立并巩固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康熙皇帝的头一个伟大贡献是打下了今天我们国家所拥有的这块领土”是指康熙帝建立并巩固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以答案选D,A B C三项是D项的具体表现之一,不是对康熙帝维护国家统一的高度概括。
点评:康熙帝本题从维护国家统一的角度考察了康熙皇帝对中国历史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这些维护维护国家统一的举措也最能代表康熙皇帝的政治作为,因此必须牢记康熙帝的这几次巩固统一的整治行动:康熙帝在亲政后不久便着手开始推行削藩政策,并最终平定了三藩之乱,紧接着任命施琅打败台湾的郑氏集团收复了台湾,接着与俄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解决了东北地方的边患问题,最后打败了新疆地区噶尔丹的叛乱部队,维护巩固了西北地区的安全。
13.下表是清朝康熙统治时期的一份国库储备统计,从中能够得到的准确信息是( )
A.国家繁荣昌盛,库存盈余增加 B.商业贸易兴盛,贸易总额快速增加
C.国家内忧外患,军费开支不断增加 D.对外贸易发达,海关税收不断增加
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康熙年间的经济情况,学生要有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看国库储备呈增长趋势,故选A;但是这种增加是因为商业贸易还是因为对外贸易看不出来,因此BD项错误;C项错误,内忧外患是在清朝后期。
点评:此题实际上是考查的康乾盛世的繁荣景象。“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是中国清王朝前期统治下的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次盛世。起于康熙年间,止于嘉庆年间,持续时间长达一百多年,是清朝统治的最高峰,但因制度僵化,闭关锁国,使得这一局面无法长久。
14.清朝康熙帝开创了“康乾盛世”。下列史实中,发生在康熙年间的是 ( )
①四大徽班进京,京剧初步形成 ②制瓷工艺提高,粉彩瓷器出现
③收复台湾,设立台湾府 ④亲自指挥,平定三藩之乱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D
解析:分析:①项是乾隆帝时期,为给乾隆帝祝寿,安徽的三庆班等进京演出;因此①错误。在康熙年间,制瓷工艺提高,粉彩瓷器出现;收复台湾,平定三藩之乱。因此②③④均正确,故选D。
点评:在清朝康熙、雍正和乾隆年间,清朝社会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较快,进入到一个盛世局面,被称为“康乾盛世”。在康熙年间,收复台湾,平定三藩之乱,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在经济领域,手工业中出现了粉彩,农耕经济发展到比较高的程度。
15.判断以下电视剧场景,哪个符合历史史实?( )
①《康熙王朝》中,康熙派彭春率军平定了三藩之乱
②《鹿鼎记》中,清政府派施琅进攻台湾,并从郑克塽手里收回台湾
③《小宝与康熙》中,康熙帝亲自御驾亲征,指挥清军取得雅克萨战役的胜利
④《康熙秘史》中,康熙帝在多伦,乌兰布通战役中打败葛尔丹,迫使其兵败自杀
A.①② B.② C.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分析:①项错误,平定三藩之乱的将领是赵良栋等人,彭春是雅克萨战役的将领;②清政府从郑克塽手里收回台湾;③错误,康熙帝未亲自御驾亲征;④错误,并未进行多伦战役。
点评:清朝康熙年间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维护了国家的安全。平定了三藩叛乱,稳定了国内的政局;收复台湾,维护了祖国的统一;雅克萨之战维护了祖国的领土完整和国家的尊严。这一系列的措施奠定了我们国家的版图。
16.康熙南巡时亲赴曲阜,在隆重盛大的祭孔典礼后,听孔子后裔孔尚任讲儒家经典,嗣后又破格授予其国子监博士。这些举动表明康熙( )
①崇尚儒家文化 ②着力提升满族文化
③延揽汉族文士 ④努力缓和民族矛盾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是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全国政权,建国之初存在满汉矛盾。作为在汉族地区成长起来的满族政治家,康熙帝善于学习和创新,尊重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他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既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又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题干材料着重体现的是对汉文化的尊重与学习。②着力提升满族文化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因此排除含有②的选项,故答案选择B项。
点评:这是2012年浙江文综卷第16题,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辨析能力。关于康熙帝,着重把握其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所出的贡献:平定三藩、收复台湾、三征噶尔丹、缓和民族矛盾、抗击沙俄,总之,康熙帝清除分裂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的一系列措施,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康乾盛世的基点,不愧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但他在位期间,大兴文字狱,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盛世之下面临危机。
17.以下为康熙时期地方增丁统计表,其中1676年福建莆田未做统计的原因可能是( )
A.三藩之乱 B.准噶尔叛乱 C.郑氏割据 D.大兴文字狱
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要求根据材料推测1676年清政府没有统计福建莆田增丁情况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此时正值三藩之乱,而福建、广东、云南等地为三藩所控制,故无法统计,因此A项符合史实,B准噶尔叛乱发生在新疆,且时间与题中设定时间不符,C郑氏割据是在台湾,D大兴文字狱与增丁统计没有关系。
点评:清代是古代中国继元朝之后疆域最为广阔的一个王朝,这与其坚决维护国家统一的政治行为紧密相关,尤其是得益于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位杰出的封建帝王的政治行为和举措。但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清王朝一次次的丧失国土。中国的领土完整遭遇极大的破坏。
18.下列有关康熙帝维护国家统一和主权的措施,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平定三藩之乱 ②统一台湾
③乌兰布通战役打败噶尔丹 ④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②④③ D.①④②③
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结合有关康熙皇帝的有关史实可知,康熙帝在亲政后不久便着手开始推行削藩政策,并最终平定了三藩之乱,紧接着任命施琅打败台湾的郑氏集团收复了台湾,接着与俄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解决了东北地方的边患问题,最后打败了新疆地区噶尔丹的叛乱部队,维护巩固了西北地区的安全,故按时间顺序先后排列为①②④③,答案为C项。
点评:历史事件、时间、事件内容的考查是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常见题,主要涉及对教材中知识点的识记,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加强时间、事件、事件内容方面的记忆。
19.以下对康熙帝历史功过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 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② 打击了分裂割据势力,维护统一
③ 康熙帝没有敏锐地觉察到西方社会的巨变
④第一次使用了“中国”这一国号,维护了中国的主权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分析:联系史实可知,① 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② 打击了分裂割据势力,维护统一 ③ 康熙帝没有敏锐地觉察到西方社会的巨变④第一次使用了“中国”这一国号,维护了中国的主权都是对康熙的正确评价,故此题选D项。
点评:此题为知识型选择题与组合选择题的混合形式。题干与备选项基本上是重复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扎扎实实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
20.对康熙帝与蒙古贵族噶尔丹的战争,我们持肯定态度,主要是因为( )
A.是民族战争
B.有利于维护内地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安定
C.是反对少数民族进攻的自卫战争
D.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答案:D
解析:分析:康熙帝与蒙古贵族噶尔丹的战争并非是民族战争,而是中华民族内部的战争;B项有利于维护内地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安定和C项是反对少数民族进攻的自卫战争是康熙帝与蒙古贵族噶尔丹的战争的影响,但却不是我们持肯定态度的主要原因,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才是主要原因,故此题选D项
点评:此题为程度型选择题(最佳选择题)。选项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各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他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处于次要地位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题干求答项前后,多有“最主要”、“最重要”、“主要”、“根本”等表示程度的副词或形容词。先根据题干要求,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题干与选项之间不是一种正、误关系或有、无关系,而是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确定“最佳”标准,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雍正五年(1727年)知府沈起元条陈台湾事宜称:“漳泉内地无籍之民,无田可耕,无工可佣,无食可觅。一到台地,上之可以致富,下之可以温饱。”……据统计,台湾归统时约有人口20万左右,到嘉庆中期,总人口已达200万之众。
——陈锋等《中国经济通史》
材料二 1684年,清政府设立台湾府,下辖台湾、凤山、诸罗三县。……从康熙到嘉庆年间,先后担任府儒学教授的36人、训导23人,台湾县儒学教谕36人、训导25人,凤山县儒学教谕34人、训导11人,全部都是福建人。
——陈孔立《台湾历史纲要》
(1)材料一中“台湾归统”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指出材料二所述康熙帝在台湾设一府三县的政治意图。
答案:背景:镇压地方分裂割据势力,统一已成历史趋势;殖民入侵,威胁清王朝的统治。意图:加强对台湾的管辖。
(2)据上述材料,评述康熙帝统一台湾对加强闽台经济、文化联系的积极作用。
答案:作用:经济上,大量移民进入台湾,缓解了福建沿海人口和生活压力,促进了台湾经济开发;文化上,输送福建教育人才,促进台湾文化教育发展。
解析:分析:大陆和台湾的关系,福建来考更有亲切感,这个题目考查对教材知识的把握,还有历史事件的归纳,分析能力。(1)联系1727年(18世纪前期)的中国国内和国际背景。设置地方管理机构,意图必然是加强中央对台湾的管辖。(2)主要从缓解福建的经济压力及促进台湾开发与发展的角度简答作用。
点评:康熙统一台湾的历史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完成了国家行政与疆域的统一,中央统治权力进一步得到加强,为整个社会的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创造了重要的前提;二是增强了抵御外侮的力量和战略防线,维护了祖国领土的完整和边疆的安宁;三是密切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加快了台湾的开发,促进了东南沿海地区与台湾的经济、文化发展。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熙十五年(1676年),康熙帝谕令钦天监:“向者新法(指西法)、旧法是非争论,今既知新法为是,尔衙门习学天文历法。满洲官员,务令加意精勤。此后习熟之人方准升用,其未经学习者不准升用。”
——《清圣祖实录》卷62(康熙十五年,1676年谕令)
材料二 论者以古法今法(指西法)之不同,深不知历原出自中国,传及于极西,西人守之不失,测量不已,岁岁增修,所以得其差分之疏密,非有他术也。
——康熙帝《御制三角形推算法论》(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
材料三 他(康熙)命南怀仁以西方“治炮妙法”,督造适用于南方山地作战的轻便火炮;平定准噶尔之战,他登高用望远镜观察地形,部署兵力,指挥军队;他邀请传教士绘制全国地图……康熙成了中国追求近代自然科学的先驱者,一位卓有成就的学者专家。康熙纵然走进了无涯学海,涉猎了新鲜的自然科学,却走不进生产关系变革的浪潮之中。
——摘编自张研《原来康熙》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康熙帝在对待西方自然科学的做法。
答案:允许外国传教士传播西方自然科学知识;自己身体力行;劝导官员学习西学。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为什么康熙“涉猎了新鲜的自然科学,却走不进生产关系变革的浪潮之中”。
答案:康熙学习自然科学是出于个人爱好,而非取之所用;天朝上国思想浓厚;农耕经济模式在中国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思想的限制;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康熙帝对待西方自然科学的做法以及不改变生产关系的原因(1)从材料信息分析并结合所学可知,康熙帝采取了各种措施学习西方自然科学,比如允许外国传教士传播西方自然科学知识,不但自己身体力行,还劝导官员学习;(2)康熙帝不改变生产关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经济上是小农经济;思想上受天朝上国思想的影响。
点评:康熙帝在位之初,国家外有重患,内有沉疴;离位之时,已入康乾盛世,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强盛的国家之一。可惜的是,他未将个人对西学的爱好转化为一种国家政策,他的子孙虽不失勤勉,但却没有一个人继承了他的科学态度,把中国引进科学化的轨道。以致中国近百年来,在西方实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时落了伍。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熙在国内和对外的斗争都为中国历史写下了有声有色和值得珍视的篇页……但康熙未敢使中国越过封建国家雷池一步,始终没有表现出某种使中国跳出落后状态的独特尝试,原因何在 关键不在个人的意志和才能,而在社会条件。
——刘大年《论康熙帝》
材料二 杰出人物“只能改变当时事变的个别外貌,却不能改变当时事变的一般趋势:他们自己只是由于这种趋势才出现的;没有这种趋势,他们永远也跨不过有可能进到现实的门阶。”
——普列汉诺夫《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请回答:
(1)请用史实说明材料一中“值得珍视的篇页”。任举三例。
答案: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平定噶尔丹叛乱;加强与蒙、藏民族的团结,尊重喇嘛教;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签署《尼布楚条约》维护了国家主权。
(2)分析材料一中导致康熙历史局限性的社会条件。
答案: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极为弱小;专制主义政治和思想日益加强。
(3)综合上述材料,说出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
答案:是否符合社会发展潮流;一分为二的原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概括归纳材料的能力。第(1)问“值得珍视的篇页”指的是康熙帝的贡献,结合教材举三例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一中省略号后面的概括归纳即可。第(3)问结合教材归纳总结回答即可。
点评:康熙的一身功绩,维护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延长已经衰弱的封建社会,同时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使中国与西方文明不短地拉大,出现政治,文化,经济,军事,全面落后于西方,使中国失去了走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好时机,为中国在十九世纪遭受西方侵略埋下祸根!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说康熙皇帝的头一个伟大贡献是打下了今天我们国家所拥有的这块领土,我们今天继承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
材料二
康熙帝以儒学治国,于九年(1670)十月九日发布了著名的《圣谕十六条》。颁布全国要求切实遵照执行。康熙皇帝曾于内廷设立了南书房。入职南书房的官员多是才华出众的汉人,他们不仅辅导皇帝读书写字、讲求学业、时备顾问,还代拟谕旨、编辑典籍。
——《中华名人传记·康熙传》
材料三
(康熙晚年在总结自己施政感受时说):“共四海之利为利,一天下之心为心。体群臣,子庶民。保邦于未安,制乱于未乱。夙夜孜孜,寝寐不遑。宽严相济,经权互用,以图国家久运而已。”
——章梫《康熙政要》                   
(1)列举史实说明材料一中“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结论。从民族关系的角度,分析材料二中康熙帝治国措施的积极作用。
答案:史实:① 派兵收复台湾,设立台湾府。 ② 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③ 册封(五世)班禅,密切与西藏关系。④ 反击沙俄侵略,取得两次雅克萨之战的胜利,签订《尼布楚条约》,维护了国家主权。积极作用:① 以儒学治国,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加速了满洲封建化。②笼络汉人,有利于缓解满汉矛盾,促进民族融合,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材料三中康熙帝的自我评价是否客观合理?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看法一:合理。康熙帝一生为维护国家主权和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促进了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是康乾盛世的开创者,是中国古代社会晚期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看法二: 不合理。康熙帝作为封建统治者,其政策措施是为了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对内加强专制,对外轻视西方,未能紧跟世界潮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华文明发展的进程。
解析:分析:(1)列举清朝版图在康熙皇帝时期奠定的主要史实,学生可从平定三藩叛乱、平定准格尔部叛乱、发展同西藏的关系和反击沙俄的侵略等内容进行分析。材料二中以儒家思想治理国家有利于笼络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等角度进行分析。(2)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考查学生阐释和论证历史观点的能力,该题型的特点是难度较大,但开放性强,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历史小论文(观点类)要把握三个步骤:明确作者的观点,亮明自己的观点;要能够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地对观点进行精要论证,在这个方面注意论据全面、详实;最后可以总结一下。
点评:人们常把康熙学习继承汉族封建文化作为其政绩来肯定。但作为封建文化核心的儒家思想,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对立统一体,其中民主与专制、发展与静止、开放与封闭、唯心与唯物并存。他学习汉文化的目的是为了重建封建秩序,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他在学习汉文化的过程中,忽视了法随时移、民贵君轻、天下大同等学说,大兴文字狱,造成了思想上的禁锢;更是抵制了外来先进的政治思想的影响和压制了本国的民主思想。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熙帝)平定三藩,扫清漠北,皆出一心运筹。户部帑(指国库)金,非用师赈饥,未敢妄费,谓此皆小民脂膏故也。所有巡狩行宫,不施采绘,每处所费,不过一二万金,较之河工岁费三百余万,尚不及百分之一。
——《清实录》
材料二 康熙始终没有使中国越过封建国家雷池一步,始终没有表现出某种使中国跳出落后状态的独特尝试。并且从那以后,旧中国与旧俄国在近代工业和科学水平上,在将近两个世纪里一直保持相当距离。
——刘大年《论康熙》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熙皇帝的主要功绩。
答案: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爱惜民力;生活节俭。
(2)你是否认同材料二中对康熙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评分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史论结合;行文简洁流畅。如:不认同材料二中的观点。当时中国处于中国封建统治晚期,政治上,封建专制统治;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闭关锁国的政策;现代科学技术力量不足;远离西方,受其影响较小等。所以,当时中国不具备超越封建制度的条件,康熙帝“越雷池一步”的可能性较小。康熙统治时期,励精图治,开创了“康乾盛世”局面,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解析:分析:
(1)注意材料信息“平定三藩,扫清漠北” 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户部帑(指国库)金,非用师赈饥,未敢妄费”“每处所费,不过一二万金,较之河工岁费三百余万,尚不及百分之一” 爱惜民力;生活节俭。(2)本问属于开放式问题,如认同材料二中的观点,可从当时东西方的对比,中国日趋落后于时代潮流,康熙毕竟是一个封建帝王等回答;如不认同,可从康熙一生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与发展,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流,是康乾盛世的开创者等回答。
点评:从康熙所处的时代来看,康熙即位前后,中国和世界都处于新旧交替的紧急关头.英国开始了资产阶级革命,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已经达到了中国的邻邦,俄国势力已经深入到我国的黑龙江流域,正中形势对于清王朝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如果能借机了解西方,加快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进行社会改革,率先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强国,就可以避免近代中国的厄运.从当时中国的情况看,资本主义萌芽在明朝中后期已经出现,到康熙时,正在逐渐滋长,这为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也说明中国具备了社会变革的一定的经济条件.其次,当时中国的封建政治思想体系也面临者前所未有的质疑与挑战:一方面清朝入主中原使”华夷有别”\”以夏变夷”论不攻自破;另一方面以顾炎武\李贽等人为代表,中国出现了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民主思想,这些思想与欧洲的启蒙思想不谋而合,说明中国已经具备了社会改革的思想基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第 14 页 (共 1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