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高二历史选修四第4单元第1课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同步练习题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高二历史选修四第4单元第1课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同步练习题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1.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5-25 09:21:1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新课标高二历史选修四第4单元第1课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三民主义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
1.从1902年起,清政府在通商口岸征收印花税,在湖广征收房捐、铺捐。1903年在吉林征收烧窑捐、车辆捐,在其他地方征收牛捐、马捐、盐商捐、绅富捐,还有户口税、丁税等。下列相关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清政府的税收制度越来越健全
B.20世纪初清政府的苛捐杂税多如牛毛
C.新政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D.苛捐杂税是清政府盘剥人民的重要手段
答案:A
解析:
分析:20世纪初,清政府为了支付战争赔款,为了筹集新政的费用,大量增加税收,这不仅不是其制度完善的反映,反而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点评:考查孙中山三民主义革命的背景
2.1894年,孙中山三民主义北上天津,上书直隶总督李鸿章,提出了( )
A.革新中国政治的主张
B.推翻清朝统治的主张
C.同列强保持友好的主张
D.推翻列强在华势力的主张
答案:A
解析:
分析:1894年6月,孙中山三民主义北上天津,上书李鸿章,要求革新中国政治。在上书遭到拒绝后,他放弃了对清政府的幻想,走上了革命道路。
点评:考查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转变
3.孙中山三民主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以下关于孙中山三民主义先生奋斗的业绩,叙述正确的是
A.为推翻清王朝统治,率革命党发动武昌起义
B.为防止袁世凯独裁,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C.为推动民主革命发展,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D.为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领导进行北伐战争
答案:C
解析:
分析:A不对,因为孙中山三民主义没有发动武昌起义,武昌起义发生时孙中山三民主义在国外;B错误,为了防止袁世凯独裁,颁布的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错误,孙中山三民主义于1925年3月12日辞世,北伐战争发生于1926年7月,当时孙中山三民主义已经去世;所以只有C符合史实。
点评:考查孙中山三民主义的革命活动
4.毛泽东曾说过:“中国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三民主义先生开始的。”是因为孙中山三民主义( )
A.首先建立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B.首先提出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
C.首先发动了反清的武装起义
D.首先提出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答案:D
解析:
分析:革命的任务决定革命的性质。所给选项中只有D项任务决定了孙中山三民主义领导的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点评:考查孙中山三民主义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地位
5.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过学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此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 )
A.临时政府基本按照美国政体原则架构
B.革命成功后建立了一个联邦共和国
C.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民主化的国家
D.民国临时大总统都有西方民主观念
答案:A
解析:
分析:牢记史实是关键。南京临时政府实行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是美国政体的复制品。南京临时政府没有实行联邦制,中国也没有超过日本,袁世凯专制独裁,说明B、C、D三项表述错误。
点评:考查中华民国的建立
6.孙中山三民主义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其一生致力于国民革命。他领导辛亥革命的理论武器是三民主义。这一革命理论中,最能反映出孙中山三民主义奋斗的核心目标是( )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答案:C
解析:
分析: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即“创立民国”,也就是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保障人民享有民主、自由等权利。
点评:考查三民主义
7.孙中山三民主义说:“所以我们在中国革命决定采用民权制度,一则为顺应世界的潮流,二则为缩短国内战争。因为中国自古以来,有大志向的人,多是想做皇帝……我们宣传革命主义,不但是要推翻满清,并且要建设共和。……我们要把这种做皇帝的思想完全铲除,一概肃清。”材料反映出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民权主义( )
A.从理论上解决了夺取政权与建设政权的问题
B.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要求
C.表达了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
D.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挽救民族危亡的强烈愿望
答案:A
解析:
分析:民权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创立民国”,即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权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是政治革命的根本。它从理论上解决了革命政党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材料正反映了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民权主义从理论上解决了夺取政权与建设政权的问题。
点评:考查三民主义
8.1912年,孙中山三民主义辞去大总统时表示将致力于“社会革命”,这里的“社会革命”是指(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社会主义
答案:C
解析:
分析:民族主义是指民族革命,民权主义是指政治革命,民生主义是指社会革命。
点评:考查三民主义
9.孙中山三民主义先生从青年时代就关心植树造林,大力提倡“植树以收利,蓄木以为薪”。这一理念贯彻于他一生的言行中。在他逝世后,人们秉承他的遗志,拟定每年3月12日(孙中山三民主义逝世日)为植树节,一改过去以清明节为植树节的制度。孙中山三民主义关心植树造林主要体现了三民主义中的( )
A.民本思想 B.民族主义思想
C.民权主义思想 D.民生主义思想
答案:D
解析:
分析:材料中“植树以收利,蓄木以为薪”反映了孙中山三民主义先生关注民生的愿望,是他的民生主义思想的体现。
点评:考查孙中山三民主义三民主义
10.《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中华民国属于真正的人民民主共和国 ②它体现了西方民主思想 ③其实际意义主要在于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④标志着中国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中华民国是资产阶级共和国,因此不是真正的人民民主共和国,排除①;从这句话来看,体现不出中国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排除④。
点评:考查辛亥革命
11.周恩来曾指出:“孙中山三民主义先生的民主革命的思想,不仅在中国前一个革命阶段中发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亚洲许多实行民族独立、民主革命的国家也发生了不小的影响。”其中“巨大的影响”指的是( )
A.迫使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B.创建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C.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
D.推动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改革
答案:B
解析:
分析:辛亥革命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最大的贡献就是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点评: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
12.孙中山三民主义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国,然而民主政治却难以实现,其原因是( )
A.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
B.南京临时政府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D.孙中山三民主义的三民主义缺乏民主精神
答案:C
解析:
分析:A项是表现而不是原因;D项表述错误,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具有资产阶级的民主精神;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充分,使得中国不具备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客观社会条件。
点评:考查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13.1912年3月10日,英国公使朱尔典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仪式,看到与会者百余人,“内有洋服者,有中服者,有有辫者,有无辫者,有红衣之喇嘛,有新剃之光头,五光十色,不一而足”。上述材料反映出( )
①辛亥革命使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悄然的变化 ②袁世凯政权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支持 ③辛亥革命并没有彻底完成反封建的任务 ④英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政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参加仪式者虽然形态各异,但这无法代表社会各阶层,如没有农民阶级的代表,就很难说得到了“广泛支持”,将带②的选项排除。
点评:考查中华民国的建立
14.1913年5月5日《大公报》载:“检阅旬月以来各报纸,奋其如刀之笔,以叛、逆、贼、犯、诛、杀、讨、戮等凶恶名词,为家常谈助……但常笔飞墨舞,大出风头之际,忽来外人之取缔。”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材料说明当时报纸具有讽喻时政的功能 ②材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局势 ③“宋教仁案”不可能见于当年报纸中 ④材料中的“外人”是指西方列强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宋教仁案”发生后,各大报纸竞相转载,揭露北洋政府罪行,③不符合史实;“外人”指袁世凯为首的北洋政府,不是列强;从材料中明显可以提取①②所反映的信息。
点评:考查辛亥革命后的局势
15.著名史学家唐德刚在《民国前十年》中说:“袁世凯那台滑稽戏的演出,也是全靠个班底的。他老人家晚年,班底里的主要配角,一个个各唱其戏,他这个袁兰芳只好唱个独角戏,就卖不了票了。”上述材料反映出袁世凯复辟帝制导致其( )
A.众叛亲离,陷于孤立
B.遭到了帝国主义的反对
C.被迫向革命党人屈服
D.成为帝国主义的代理人
答案:A
解析:
分析:“班底里的主要配角,一个个各唱其戏”,说明袁世凯统治集团内部已四分五裂。“卖不了票了”说明社会各阶层都加入到反对袁世凯的行列,袁世凯已成为众矢之的。
点评:考查辛亥革命后反对袁世凯的斗争
16.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三民主义进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其核心目标是( )
A.反对袁世凯独裁复辟帝制
B.反对段祺瑞的独裁统治
C.传播民主、科学思想
D.维护共和政体和《临时约法》
答案:D
解析:
分析: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破坏了共和政体和《临时约法》,为了维护民主革命的成果,孙中山三民主义等革命党人进行了积极的斗争。
点评:考查辛亥革命后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17.1917年秋,孙中山三民主义就任大元帅,举起了护法大旗,把矛头直指( )
A.北洋军阀的头子袁世凯
B.皖系军阀段祺瑞
C.滇系军阀唐继尧
D.桂系军阀陆荣廷
答案:B
解析:
分析:段祺瑞在袁世凯死后成为国务总理,但他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遭到了以孙中山三民主义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强烈反对。孙中山三民主义掀起护法运动,就是要讨伐段祺瑞。
点评:考查护法运动
18.“改造中国、拯救人民之路到底在何方?”1923年前后,在孙中山三民主义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之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你应该这样回答他( )
A.“暂时放弃政治革命,先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壮大资产阶级力量后卷土重来”
B.“继续承认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在华利益,以寻求其更大更广泛的帮助”
C.“采取更灵活的革命策略,争取更多的军阀倾向革命阵营,建立和巩固政权”
D.“真正的革命力量在广大群众之中,要联合中国共产党,广泛地发动人民群众”
答案:D
解析:
分析:孙中山三民主义在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后,深深感到国民党内的人员过于复杂,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补充新鲜的血液,改组国民党。经过苏俄和中共的帮助,孙中山三民主义决定同共产党合作。
点评:考查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思想转变
19.1924年7月,国民党召开党员联欢会,孙中山三民主义看到衣衫不整、肤色黝黑的农民冒着烈日前来参加,异常兴奋地对身边的宋庆龄说:“这是革命成功的起点。”据此判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孙中山三民主义认识到了农民阶级的伟大力量
B.为此他提出了民生主义
C.他决定建立工农联盟政权
D.他决定进行国共合作
答案:A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孙中山三民主义言论的分析能力。通过孙中山三民主义对农民参加联欢会的态度可以得出结论。1905年孙中山三民主义之三民主义已经提出民生主义,B错;C不符合史实;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
点评:考查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思想转变
20.1924年10月,孙中山三民主义告诫国民党员:“来者不拒,所以昭吾党之量能容物,而开将来继续奋斗之长途。吾党之新机,于是乎在。彼此既志同道合,则团体以内无新旧分子之别。在党言党,唯有视能否为本党、为主义负责奋斗而定其优劣耳。”这表明孙中山三民主义( )
A.提出“三大政策” B.维护国共合作
C.维护《临时约法》 D.反对国民党分裂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题干“来者不拒、彼此既志同道合”这一信息和所学史实分析,可知孙中山三民主义先生极力维护国共合作,正确选项为B项。
点评:考查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国共合作思想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孙中山三民主义先生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他殚精竭虑地勾画中国社会的发展蓝图,并为之进行不懈的奋斗。
材料一 文明越发达,社会问题越着紧,……英国财富多于前代不止数千倍,人民的贫穷甚于前代也不止数千倍,并且富者极少,贫者极多。……美国官吏有由选举得来的,有由委任得来的。……无论是选举、是委任,皆有很大的流弊,就选举上说……美国代表院中,往往有愚蠢无知的人夹杂在内。
——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族的、国民的、社会的国家》(1906年)
材料二 政是众人之事,集合众人之事的大力量,便叫做政权;政权就可以说是民权。治是管理众人之事,集合管理众人之事的大力量,便叫做治权;治权就可以说是政府权。所以政治之中,包含有两个力量:一个是政权,一个是治权。这两个力量,一个是管理政府的力量,一个是政府自身的力量。
——孙中山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民权主义》
材料三 (欧、美)没有解决土地问题……解决的法子,社会学者所见不一,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应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归国家。这于国计民生,皆有大益。少数富人把持垄断的弊窦自然永绝,这是最简便易行之法。
——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族的、国民的、社会的国家》(1906年)
材料四 国家当给佃农以土地,资其耕种……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此则节制资本之要旨也。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1)依据材料一、二、三指出,孙中山三民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国家存在哪些弊端?为此,孙中山三民主义提出了哪些政治、经济主张?
答案:弊端:官员产生方式不合理、贫富悬殊、垄断资本操纵国计民生。
政治主张:政权和治权分立。
经济主张:平均地权。
(2)材料四与材料三相比,孙中山三民主义提出了哪些新的经济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新的经济主张在当时产生的政治意义。
答案:新的主张: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
意义:调动工农群众反帝反封建积极性;推动国共合作;促进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
解析:
分析:(1)第一小问弊端依据材料一中“英国财富多于前代不止数千倍,人民的贫穷甚于前代也不止数千倍,并且富者极少,贫者极多”“无论是选举、是委任,皆有很大的流弊”和材料三中“少数富人把持垄断的弊窦自然永绝”的信息进行归纳即可;第二小问政治主张从材料二中“所以政治之中,包含有两个力量:一个是政权,一个是治权。这两个力量,一个是管理政府的力量,一个是政府自身的力量”可归纳出政权和治权分立;经济主张可从材料三中民生主义的内容概括出平均地权。(2)第一小问新的经济主张结合新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的内容可归纳出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第二小问政治意义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共合作、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来分析即可。
点评:考查孙中山三民主义三民主义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吾人当此民族、民权革命成功之时,若不思患预防,后来资本家出现,其压制手段恐怕比专制君主还要甚些,那时杀人流血去争,岂不重罹其祸么!……如有一工厂,佣工数百人,人可生二百元之利,而工资所得不过五元,养家湖口,犹恐不足,以此不平,遂激为罢工之事……国家一切大实业,如铁路、电气、水道等事务皆归国有,不使一私人独享其利。
——1912年4月1日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演说《为国利民福而努力奋斗》
材料二 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要杀四万万人之半,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去,那不必去管他。解决的法子,社会学者所见不一,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应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归国家。
——孙中山三民主义《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1906年)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孙中山三民主义认为应该要预防什么问题?
答案:贫富悬殊,阶级分化和对立,社会矛盾加剧。
(2)依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三民主义解决土地问题的设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三民主义这一思想有何发展?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实践孙中山三民主义这一思想的?
答案:设想:核定地价,平均地权。
发展: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
实践:实行土地改革。(或打土豪,分田地)
解析:
分析:(1)由材料一中的“若不思患预防,后来资本家出现,其压制手段恐怕比专制君主还要甚些”、“工资所得不过五元,养家湖口,犹恐不足,以此不平,遂激为罢工之事”、“皆归国有,不使一私人独享其利”等信息可以推断出应该预防革命后出现的贫富悬殊,阶级分化和对立,社会矛盾加剧等问题。(2)设想:题目要求“依据材料二”回答。由材料二中的“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应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归国家”等信息可知其设想是核定地价,平均地权。 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三民主义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之下,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其民生主义的主张是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实践: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是实行土地改革或打土豪,分田地来实践孙中山三民主义这一思想的。
点评:考查孙中山三民主义三民主义
23. 1923年孙中山三民主义这样概述其创立“三民主义”的思想路径:“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汲取)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民族主义 观中国历史之所示,则知中国之民族,有独立之性质与能力,其与他民族相遇,或和平而相安,……余之民族主义,特就先民所遗留者,发挥而光大之;且改良其缺点,对于满洲,不以复仇为事,而务与之平等共处于中国之内,此为以民族主义对国内之诸民族也。对于世界诸民族,务保持吾民族之独立地位,……以期与诸民族并驱于世界,以驯致于大同,此为以民族主义对世界之诸民族也。
材料二 民权主义 ……余游欧美,深究其政治、法律之得失,知选举之弊,决不可无以救之。而中国相传考试之制、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足以济欧美法律、政治之穷。故主张以考试、纠察二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之权并立,合为五权宪法;更采直接民权之制,以现主权在民之实,如是余之民权主义,遂圆满而无憾。
——以上材料见孙中山三民主义《中国革命史》
请回答:
(1)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三民主义分别因袭、规抚和创获了哪些思想主张?请将答案填写在下列表格中相应的位置。
因袭 规抚(汲取) 创获
民族主义 ① ②
民权主义 ③ ④ ⑤
答案:主张:①民族独立;和平共处。②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③考试、监察(纠察)二权。④三权分立原则。⑤五权宪法:实行直接民权制度。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从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成长和活动轨迹,说明上述思想路径形成的原因。
答案:原因:幼读私塾,接受传统教育;游历欧美日等,受西方思想影响。
解析:
分析:(1)中第一小问填表格,民族主义从材料一中“知中国之民族,有独立之性质”“平等共处于中国之内,此为以民族主义对国内之诸民族”的信息来填写;民权主义从材料二中“主张以考试、纠察二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之权并立,合为五权宪法,采直接民权之制”并结合所学进行填写。(2)文中从材料二中“余游欧美,深究其政治、法律之得失,知选举之弊,决不可无以救之”并结合所学从从接受传统教育的途径以及后来游历欧美日等受西方思想影响的角度分析作答。
点评:考查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思想、活动等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垒固兵坚,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1894年6月孙中山三民主义《上李鸿章书》
材料二 “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三民主义《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匣街戏院的演说》
(1903年12月13日)
材料三 “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孙中山三民主义《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材料四 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到此目的,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三民主义《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三民主义认为“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中的“本”和“末”分别是指什么内容?
答案:“本”是进行全面的维新变法。“末”是引进生产技术和军事技术。
(2)根据材料二,孙中山三民主义为了达到革命的目的,辛亥革命前在组织上有什么重大行动?思想上用什么来体现他的革命主张?
答案:组织上是1894年成立兴中会,1905年成立同盟会。思想上提出了三民主义。
(3)根据材料三、四,指出孙中山三民主义在晚年为了“民族革命”的继续,在理论上有什么重大发展?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理论上提出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原因有:孙中山三民主义在一系列捍卫共和运动失败后的经验教训;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启发;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帮助。
解析:
分析:第(1)问关键在于明白“本”是全面的变法;第(2)问重点考查孙中山三民主义组织政党的活动和三民主义的提出;第(3)问重点考查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上的转变即由旧三民主义向新三民主义的转变及影响其转变的因素。
点评:考查孙中山三民主义的革命思想与活动
25.孙中山三民主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其革命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时的清政府,正如孙中山三民主义所形容的那样,像“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彻底的腐朽了”,“全国革命的时机,现已成熟”。可见,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客观情势使然,而不是什么“激进主义思潮”的产物。因此,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伟大事件,“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飞跃,它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在中国绵延几千年并被奉若神明的君主专制制度,破天荒地宣布了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从而扫清了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障碍,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其政治意义是决不能低估的。
一一陈其泰《近代史上有关重大是非的两个问题的评价》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某人翻译一本书名叫《平民政治》,但现在却准备易名为《共和政治》后再出版。《国粹学报》过去一段时间销路不畅,但最近改名《共和杂志》,重新变得抢手。
——摘编自徐兆玮《棣秋馆日记》
革命后地方不同了一点,绿营制度没有改变多少……守兵当值的,到时照常上衙门听候差遣。马兵仍照旧把马养在家中。衙门前钟鼓楼每到晚上仍有三五个吹鼓手奏乐……
——沈从文《辛亥革命的一课》
(1)材料一是从什么角度评价辛亥革命的?据此指出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
答案:角度:政治意义(或民主政治)。功绩:结束了在中国绵延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扫清了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障碍。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2)归纳材料二两段材料关于辛亥革命影响的不同看法,对此应如何理解?你认为在研究历史时应该注意什么?
答案:不同看法:第一段材料反映出民国初期共和观念风行,反映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城市里的知识分子中:第二段材料反映出辛亥革命并未带来什么变化.反映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偏远县城的普通民众中。
理解:辛亥革命具有不彻底性,其影响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中是不一样的,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一个缓慢而渐进的过程。
注意:全方位占有和分析材料,不能以偏概全。
解析:
分析:(1)“其政治意义是决不能低估的”说明角度:政治意义(或民主政治)。“它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在中国绵延几千年并被奉若神明的君主专制制度,破天荒地宣布了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从而扫清了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障碍,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说明功绩:结束了在中国绵延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扫清了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障碍。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2)注意比较两段材料,第一段材料反映出民国初期共和观念风行,第二段材料“革命后地方不同了一点,绿营制度没有改变多少” 反映出辛亥革命并未带来什么变化。进而理解:辛亥革命具有不彻底性、其影响具有不平衡性等。最后升华到史学研究的角度,要全面分析各种史料,务求客观、全面的分析历史事件或人物。
点评:考查辛亥革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第 12 页 (共 1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