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新课导入
金庸武侠小说泰斗
(1942-2018)
品味民族风情
西汉时期加强同西域各族的友好往来的使者是谁?
张骞
这是什么民族的独特服饰?
苗族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少数民族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内容和实施概况,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重要意义;了解国家为促进民族地区发展所采取得措施,认识各民族共同繁荣得原因和意义。(唯物史观)
2.通过研读相关数据和地图等材料,培养学生提取历史信息、分析论证问题得能力。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及意义,了解国家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而采取的措施。(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通过观察《民族区域示意图》,了解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认识五个自治区。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时空观念)
4.认识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认同国家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家国情怀)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张骞出使西域
北魏孝文帝改革
文成公主嫁到西藏
忽必烈建立元朝
1.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原因:①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自秦汉以来,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长期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②政治:近代以来各族人民在共御外敌、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关系,在根本利益上一致。
。
天国梦
自强梦
维新梦
共和梦
③现实特点: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存在较大差异。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秦
汉
唐
宋
元
明
清
历史特点:我国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达赖、班禅金印
唐·文成公主
现实情况:
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分布格局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2.实施依据:
是由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含义: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自治
独立
≠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法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①前提:国家统一领导
②实行地区: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③自治机关级别: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
④核 心:行使自治权
⑤自治权: 立法自治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变通执行权、其他自治权
⑥地位: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4.确立过程:
1949
《共同纲领》
1954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A.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
C.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制度化——法律化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地位: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法律化
①
②
③
⑤
④
宁夏回族自治区
1958年10月25日
内蒙古自治区
1947年5月1日
广西壮族自治区
1958年3月5日
西藏自治区
1965年9月9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5年10月1日
第一个自治区
5个自治区
30个自治州
120个自治县/旗
5.实施情况:
行政区划
(最晚的)
为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推行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是我国第一个自治区。
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
6.民族关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6.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谈谈你对民族区域自治的认识。
①保障了少数民族公民享有平等自由权利以及
经济、社会、文化权利。
②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③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
新时代,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7.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
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团结进步呈现新气象。
比较经济特区和民族区域自治异同
项目 经济特区 民族自治区
不同点 目的 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的共同利益
城市或者地区
特点
相同点 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都从国情出发,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深圳,珠海,汕头,
厦门,海南岛
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五个自治区
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不享有自治权)
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自治权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共同繁荣发展
1.背景: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国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很多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
云南佤族·原始社会
四川彝族·奴隶社会
佤族人群在屋前阳台
云南景颇族·原始社会
西藏·农奴制
农奴正带着沉重的铁链在田中劳作
农奴正被农奴主当马骑
新中国成立时,少数民族有四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封建地主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有三十多个民族,当时有3000多万人口;处于封建农奴制的约400万人口;处于奴隶制的,当时有100万人口;保留原始公社制度残余的,当时有60万人口。
二、共同繁荣发展
(1)制度: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政策:实施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发展的政策。
(2)目的:使各民族共同繁荣
云南地区的佤族、景颇族等少数民族仍保留着原始时代的生活方式
历史遗留给我们的,是对民族繁荣很不利的条件。我们必须把这些不利的条件逐步地去掉。我们新中国就是要帮助各民族发展,这就必须实行一个根本性的措施,就是进行社会改革。——周恩来
二、共同繁荣发展
①政治上:
西藏地区民主改革(1959-2019)
2.措施:
为了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哪些措施?
意义: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进行一系列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民主改革
独龙族是新中国成立后,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少数民族
社会主义改造
二、共同繁荣发展
②经济上:
2.措施:
人才援藏
援藏干部·孔繁森
工程援藏
教育援藏
资金援藏
①国家采取优惠政策,通过人才、技术、资金、物资等多种方式,加强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②各民族也根据本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发挥自身优势,发展经济。
意义:①民族地区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少数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诗
背面文字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为:汉语拼音、蒙文、藏文、维文、壮文
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1)按照自愿原则,帮助少数民族创制文字
2)尊重各民族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保护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遗产
3)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
56个民族火炬手共同点燃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圣火
意义: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措施:
③文化上:
经济文化方针:因地制宜、放宽政策、搞活经济
二、共同繁荣发展
兴边富民行动;
西部大开发;
西气东输
西电东送
脱贫攻坚战
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2006年)
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
极大地带动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进一步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
2.措施:
④国家战略上:
二、共同繁荣发展
修建青藏铁路
作用:进一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④国家战略上:
实施旨在推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兴边富民行动。
兴边富民行动,是1999年发起的一项“振兴边境、富裕边民”的扶贫发展行动计划。
二、共同繁荣发展
2.措施:
通过对比中美两国不同的民族政策所导致的后果,你能得出怎样结论?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能为我国的民族团结做出哪些努力呢?
2020年5月25日,美国非裔男子,乔治·弗洛伊德遭警方暴力执法,被跪压致死。弗洛伊德之死引起了美国国内爆发大规模抗议示威活动。
结论:
民族对立阻碍国家发展
民族团结促进国家发展
努力:1.奉行民族平等的原则,尊重班级里少数民族的同学,尊重他们不同的生活习俗;
2.向身边的人们宣传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观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思考探究
【家国情怀】
二、共同繁荣发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习近平中共十九大报告
结合本课所学,谈谈作为青少年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积极学习和宣传我国的民族政策。
1.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
4.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坚决反对民族分裂。
2.关心、关爱少数民族同学。
升华民族情感
二、共同繁荣发展
课堂小结
民族区域自治
共同繁荣发展
含义:
地位:
自治区:
意义:
政治: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经济:优惠政策,多种方式支援经济建设
文化:保护少数民族文化
尊重各族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
前提:
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维护国家统一
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共同富裕
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蒙、新、夏、广、西
民
族
大团
结
随堂训练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由我国民族关系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决定的,其具体表现是( )
①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②各民族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 ③我国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④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曾长期享有自治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进入了一个历史的新时代,“新”的主要表现是( )
①进行民主改革,废除剥削和压迫制度 ②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③实现了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 ④开始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A
D
随堂训练
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权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蒸蒸日上。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实行了彻底的民主改革 B.新型民族关系的确立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D.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4、为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国家实施的战略是( )
A.进行民主改革 B.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西部大开发 D.扩大内需
C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