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高二历史选修四第5单元第5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步练习题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高二历史选修四第5单元第5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步练习题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5-25 09:33: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新课标高二历史选修四第5单元第5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
1.观察下图,某班同学通过参观该博物馆,领略了( )
广西百色起义纪念馆
①邓小平的早期革命活动 ②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③中国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新气象 ④国际无产阶级联合斗争的重要性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邓小平通过发动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建立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在当时的形势下,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人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结果,没有获得国际无产阶级的支持和帮助。因此,④的叙述是不正确的。
点评:考查百色起义
2.20世纪30年代,邓小平政治生涯遇到第一次磨难,受到中共临时中央的“最后严重警告”。主要是由于他()
A.执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
B.反对“左”倾教条主义者对毛泽东的排挤
C.反对放弃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
D.赞成取消“左”倾错误领导人的军事指挥权
答案:A
解析:
分析: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者掌握中共中央领导权后,推行“左”倾冒险主义路线,反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将根据实际情况推行正确路线的邓小平等视为推行其冒险路线的障碍,对其进行了错误的斗争,其矛头实际上是针对毛泽东的各项正确主张。放弃根据地,实行战略大转移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的被迫行动,取消“左”倾领导人的军事指挥权是遵义会议的决定,当时邓小平也参加了遵义会议。
点评:考查邓小平的三起三落
3.邓小平一生经历过三次政治磨难,其中的两次发生在同一时期。这一时期是()
A.国民大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D.“文化大革命”时期
答案:D
解析:
分析:文革开始后, 1967年7月江青等人策动对刘少奇、邓小平等人的批斗。邓小平被“打倒”并被送到江西南昌市郊的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劳动。这是邓小平被作为“中国第二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第二次被打倒。1975年在毛泽东支持下,实际开始主持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日常工作,他坚决同江青集团作斗争,努力抵制“左”的错误, 1976年1北京各地群众利用清明节在全国范围内掀起悼念周恩来、痛斥“四人帮”的 “四五运动”,邓小平被诬为“天安门事件”的后台,再次被打倒,这两次都是在文革期间,答案为D。
点评:考查邓小平的三起三落
4.邓小平的下列军事活动按先后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①指挥了淮海战役 ②创建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③创建抗日根据地 ④和平解放西藏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
C.③②①④D.②③①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与①②③④相对应的事件分别发生于解放战争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新中国建立初期。
点评:考查邓小平的军事活动
5.国共十年对峙期间,邓小平领导的革命根据地是()
A.中央革命根据地
B.海陆丰革命根据地
C.广西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D.湘鄂赣革命根据地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干,国共十年对峙期间指的是1927年到1936年这段时间,联系史实,邓小平1929年领导了百色起义,起义后建立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中央革命根据地是1931年11月,在赣西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基础上发展建立起来的,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党、政、军首脑机关所在地,直接归中共临时中央领导,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由彭湃领导建立,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是由彭德怀、滕代远和黄公略等领导的平江起义后建立,所以此题答案为C。
点评:考查邓小平的革命活动
6.邓小平与刘伯承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亲密合作,形成了“刘邓不可分”的佳话。“刘邓不可分”的局面开始形成于()
A.国民大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干所给内容,实际要求学生选择刘邓在革命斗争中开始合作的时间,联系史实,他们的合作开始于抗日战争时期,当时邓小平任129师政委,刘伯承任师长,指挥并参加了包括百团大战等几十次大小战役,此后,在解放战争中又共同开辟中原战场、指挥淮海战役、渡江作战,为新中国诞生立下赫赫战功,答案为C。
点评:考查刘邓的战争年代的合作
7.1956年,邓小平在中共八大上作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他深刻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执政条件下加强自身建设的任务,特别强调()
A.要学会搞经济建设B.要按经济规律办事
C.要反对个人崇拜D.要反对官僚主义
答案:C
解析:
分析::邓小平在报告中,特别强调了反对个人崇拜和个人神化的问题,对执政党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点评:考查邓小平《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
8.1975年邓小平主持全面整顿的实质是()
A.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B.系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C.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
D.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全党工作大局
答案:B
解析:
分析:1975年1月,四届人大召开以后,周恩来病重住院治疗,邓小平在毛泽东支持下,实际开始主持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日常工作。他坚决同江青集团作斗争,努力抵制“左”的错误,坚持全面整顿,而文革本身就是一次最大的“左”倾错误,所以邓小平的整顿实际上是系统地纠正“文革”的错误,答案为B。
点评:考查邓小平对文革的整顿
9.邓小平指出:“1977年和1978年,中国还处于徘徊状态。”其主要原因是()
A.“两个凡是”的方针仍占主导地位
B.“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未得到平反
C.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被压制
D.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没有完全恢复领导职务
答案:A
解析:
分析:之所以出现“徘徊”,主要是因为指导思想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党的主要领导人推行“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点评:考查徘徊时期
10. 1975年的全面整顿和1978年关于真正标准问题的讨论,二者的共同点是()
A.破除“两个凡是”
B.“批林批孔”
C.批判“四人帮”
D.纠正“文革”的“左”倾错误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是一道比较题,这类题目解答的关键是正确运用史实进行排除。破除“两个凡是”和批判“四人帮”不符合“全面整顿”;“批林批孔”两者均不符合。全面整顿的实质是全面否定“文化大革命”。
点评:考查关于真理问题的大讨论
11.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直接推动了中国社会全面的()
A.体制改革B.拨乱反正
C.经济建设D.对外开放
答案:B
解析:
分析: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对于党的指导思想和实际工作的拨乱反正,产生巨大影响。
点评:考查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12.邓小平曾公开评价某次会议:“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这次会议是()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答案:D
解析:
分析:解题关键是要注意题干中的“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这一限制语。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会议。它标志着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的伟大转折,开辟了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点评: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
1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对于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其进步性最主要在于()
A.打破了“一大二公”的局面
B.消灭了“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
C.打破了“吃大锅饭”的局面
D.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答案:D
解析:
分析:人民公社化运动超越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符合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点评:考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4.歌曲《春天的故事》:“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歌词中的“圈”指的是()
A.开放海南岛
B.开放经济特区
C.开放沿海经济开放区
D.改革开放政策
答案:B
解析:
分析:题干给了一首在中国家喻户晓的歌曲,《春天的故事》的背景是中国的改革开放伟大事业,而歌词中具体指开放经济特区,198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 批准国务院提出的在广东省深圳市、珠海市、汕头市和福建省的厦门市设置经济特区的建议,而这一倡议是邓小平于一九七九年春天提出的,所以歌词中的“圈”指的是四个开放的经济特区,答案为B。
点评:考查对外开放
15.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这段话的实际含义是()
A.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
B.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经验
C.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D.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答案:C
解析:
分析:邓小平这段话的核心内容是现代化建设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即便是学习外国也要结合中国的实际,不能照抄照搬,这是历史的经验教训所证明了的。
点评:考查邓小平关于现代化建设的思想
16.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文革”结束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两者的根本共同点是()
A.坚持党的领导B.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
C.坚持民主集中制D.坚持继续革命的思想
答案:B
解析:
分析:“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都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就是中国的国情,明确了这一点,本题就十分容易解答了。
点评:考查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原则
17.邓小平l992年南方谈话贯穿的一个中心思想是,抓住有利时机,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就外部环境而言,“有利时机”指的是( )
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B.经济危机使西方国家实力大减
C.世贸组织接纳中国为新成员D.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已经建立
答案:A
解析:
分析:随着苏联解体,两级格局结束,整个世界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朝代的主题。B项表述不符事实,可排除;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在2001年,故C项可排除;D项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是全世界共同努力的目标,还未建立,故表述错误。
点评:考查南方谈话背景
18.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他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B.改革所有制结构,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C.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推行对外开放
D.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答案:A
解析:
分析: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点评:考查南方谈话
19. 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时更加明确地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精辟、透彻的论述所起的作用()
①从根本上解除了人们的思想束缚
②澄清了对市场经济的错误认识和模糊观念
③彻底打破了长期以来禁锢人们头脑的传统观念
A.①②③B.①②C.①③ D.②③
答案:A
解析:
分析:计划和市场仅仅是发展经济的手段,没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区别。
点评:考查南方谈话
20.邓小平理论 ()
①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是邓小平一人的独创
③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④是我党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经验的总结,可见②不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考查邓小平理论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天(1933年),邓小平被叫到一间屋子里,有人挥舞拳头,拍打桌子,大声地对他喊叫:“你的三次书面检查,全是在为你自己歌功颂德,错误一点都没有承认,现令你向党写第四份申明书,假如继续抵赖下去,必须考虑你的党籍。”邓小平坚定地表示:“我要说的都说了,每句话我都是经过认真考虑的,全是真话实话,我可以用党性来保证负责,现在没有什么要说的了。”
材料二 邓小平表示,“勇往直前,不要后方,不向后看,千里跃进大别山”,“就是把中原野战军打光了也值得!”部队到达汝河北岸时,后面追敌迫近,情况十分危急,他亲临前线,向全体将士发出命令:“现在除了坚决过去,没有别的出路,即使前面横着刀山火海,我们也要坚决打过去”。
请完成: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933年,邓小平遭到党内“左”倾领导者的批判和打击。原因是:“左”倾错误统治党中央;邓小平拥护毛泽东的正确路线。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事件 反映了邓小平的什么精神
答案:1947年6月,邓小平和刘伯承率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大别山,对国民党发起战略反攻。反映了邓小平以身作则、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解析:
分析:第(1)问紧扣材料中的信息如“1933年”“向党写第四份申明书……”分析。第(2)问依据材料中的“跃进大别山”分析。
点评:考查对邓小平的错误批判及伟大的革命精神
22.下面是邓小平军事生涯的几幅照片,阅读后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为上述几幅照片加上简单的文字说明。(内容要包括主要战绩和影响)
答案:图一:领导百色起义,创建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具体实践了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理论。
图二:与师长刘伯承一起指挥八路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战胜了敌人残酷的扫荡,创建并巩固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图三:率领部队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使中原成为夺取全国胜利的基地。
图四:指挥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合力进行淮海战役,奠定了解放江南各省的基础。
图五:指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反动政权在中国的统治。
(2)综合上述内容,你认为邓小平军事指挥艺术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案:英勇果敢,扎实推进,在关键时刻表现出非凡的胆略和勇气。
解析:
分析:(1)根据几幅图片的文字介绍和所学知识,这几幅图片可分别反映出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邓小平和其他主要领导人建立的卓越功勋,进行说明时,要说明每个阶段每次重大战役的战绩及其影响,从而对邓小平有一个整体认识。(2)联系几幅图片和教材知识,在第一问的基础上,根据其取得的重大战绩和影响及其每次战役的特点、过程,可概括出邓小平军事指挥艺术上的勇敢踏实具有极大的胆略和智慧等品质和特点。
点评:考查邓小平的革命活动
2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方谈话
材料2:1997年2月19日距香港回归日只剩131天。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20日早上悲痛地表示,对“一国两制”概念的创造者无法亲眼目睹香港回归,感到十分难过及悲痛。
材料3:
邓小平敏锐地认识到,顺利完成新老干部交替是从组织上保证改革开放政策的连续性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措施,新老交替的关键是要解决老同志占着位子的问题,而相当多的老干部又不愿交班。1989年11月9日,中国共产党十三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同意邓小平辞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职务的决定》。1990年3月,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批准邓小平辞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职务。在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在三老“半退”、四老“全退”的带动下,中央和各省、市、自治区又有一批老干部退出第一线的领导岗位,增选为中顾委委员和各省、市、自治区的顾问委员会委员,一批年轻干部走上了一线领导岗位。
——《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的十年途程》
材料4:
邓小平家中挂有一幅《双猫图》。一只猫毛色雪白、茸毛轻柔,另一只猫毛色乌黑、黑里透亮。画的上方,是几行遒劲苍老的题词:“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是好猫。……”
(1)根据材料1在“改革解放生产力”过程中,邓小平是怎样引导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的?
答案: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根据材料2和所学知识指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答案:“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在这一方针指导下成功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促进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3)根据材料3说明邓小平辞职对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有何重大促进作用?
答案:结束了中国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有利于干部的年轻化,有利于从组织上保证改革开放政策的连续性和国家长治久安。
(4)材料4中,“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是好猫”,生动形象地反映了邓小平怎样的思想精髓?
答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析:
分析:(1)分析题干,给出了答题的范围限定,即在“改革解放生产力”过程中,“怎样引导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实际是要求回答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可根据所学进行总结,如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2)分析题干,要求回答“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意义,应该回答香港、澳门回归等史实,以及对中国统一大业的重大意义。(3)材料3给出了邓小平带头垂范,从领导岗位上走下来,这带动了干部年轻化,尤其是对结束干部终身制有重大意义。(4)从材料4“捉住老鼠是好猫”可得出信息,邓小平讲求实际,并且思想灵活,也就是解放思想。
点评:考查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社会主义和市场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一一邓小平《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1985年10月)
材料二 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 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 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
-一邓小平《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1987年2月)
材料三 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经济。
一一邓小平《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1990 年12月)
材料四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一 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请回答 :
(1)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文中包含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答案:不能以计划与市场作为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准,初步提出了利用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2) 材料三、四和材料一、二所阐述的思想相对比有何发展 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更明确地提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不在于市场与计划,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的思想。说明了邓小平建设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中得到了发展。
解析:
分析:(1)依据材料概括。材料一:“社会主义和市场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材料二:“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包含的基本思想是用市场手段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2)材料三指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材料四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说明了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成熟。
点评:考查邓小平关于计划和市场的论断
25.阅读下面材料:
1979年11月27日的《人民日报》第四版登载了一则新华社短讯:“新华社北京11月26日电,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今天上午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社编委会副主席费·吉布尼和保·阿姆斯特朗,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东亚研究所主任林达光教授和夫人。会见时邓小平副总理同来自美洲的朋友们进行了友好的谈话。”从上述报道中,人们看到的只是礼节性的外交辞令。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出版后,人们从中发现了这次谈话的内容。
邓小平在这次谈话中说,中国实现现代化是“一场新的大革命。我们革命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邓小平还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此语一出,石破天惊!
此后,邓小平在不同场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进行了多次阐述。1992年春天,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更是做了明确的论述。
请回答:
(1)1979年11月邓小平的谈话为什么没有受到重视?谈谈你的推测。
答案:A.没受重视的原因:当时改革开放刚开始,计划经济的思想占主导地位;邓小平当时的职务仅是副总理;中共领导层的认识存在分歧。
(2)邓小平南方谈话时再次谈论这些问题起到什么作用?1979年的谈话如果公开,你认为能起到南方谈话的效果吗?说说理由。
答案:作用:有利于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 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不能;因为当时改革开放刚开始,人们的思想认识还不能接受,经济转型的条件也不具备。
解析:
分析:(1)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原因:1979年当时改革开放刚开始,计划经济的思想占主导地位;邓小平当时的职务仅是副总理;中共领导层的认识存在分歧,没有形成统一认识。(2)1992年“南方谈话”把邓小平理论提到了新高度,标志着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有利于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 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1979年的谈话如果公开,不能起到南方谈话的效果,因为当时改革开放刚开始,人们的思想认识还不能接受,经济转型的条件也不具备。
点评:考查邓小平理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第 12 页 (共 1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