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06 20:4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18 科技文化成就 教学设计
课题 科技文化成就 教学时间
核心 素养 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理解新中国成立后科技文化成就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理解科技文化发展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 时空观念:分析“两弹一星”、载人飞船等研制成功的意义,提高学生对现实的洞察力和对未来的预见力。 史料实证:能通过视频、文字、图片等第一手史料,感受科学家无私奉献、热爱祖国的精神;加深对这些科学家的了解,进而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历史解释:掌握“两弹一星”及载人飞船的名称及发射时间,知道“双百”方针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概况,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家国情怀::了解科学家的事迹,学习他们的品质,认识科学发展对国家的重要性,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重点 “两弹一星”研制成功和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推广的意义;“两弹元勋”邓稼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屠呦呦和青蒿素;“双百”方针的提出。
难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教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情境探究法。
学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 手段 多媒体
课时 1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新课 展示图片: 教师提问:图片体现了我国的科技成就是什么?你有何感悟? 教师总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邓小平 “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要有强大科技”。 ——习近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科技工作者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对中国及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8课,共同探讨我国的科技文化成就。 学生看图后抢答:两弹一星,感悟是:中国要想强大,一定要强大科技,科技强国! 图片和问题导入,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讲授 新课 议题一 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子议题1.教师解释概念:什么是“两弹一星”? 子议题2.展示图片 教师提问:两位科学家对我国哪一方面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子议题3.教师让学生在书中找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国防科技这一领域取得的成就? 教师指导学生在书中标记,理解并掌握。 子议题4.中华人民共和国几乎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研制出“两弹一星”的,这与邓稼先、钱学森等科学家的奋斗是离不开的,我们应该从他们身上学习哪些精神呢? 子议题5.“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有何意义? 子议题6.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2页“材料研读”,让学生分组讨论:当时的中国为什么要下定决心发展“两弹一星”? 子议题7.展示图片 教师提出问题: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我国在这一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 议题二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子议题1.展示图片: 教师讲述并提出问题:有人曾经风趣地说,中国农民吃饭靠“两平”,一是靠邓小平的责任制,二是靠袁隆平的杂交水稻。那么,你知道袁隆平的主要事迹吗?他被称为什么? 子议题2、教师继续讲述并提出问题:杂交水稻培育成功后,很快得到推广。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战略措施。中国的杂交水稻被推广到印度、越南、菲律宾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增产效果十分明显。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有什么意义? 子议题3.教师提问:20世纪60年代,为寻找治疗疟疾的新型有效药物,许多国家组织科研力量展开研究。我国哪位科学家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这一发现有什么医学价值? 教师重点强调:2015 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子议题4.教师让学生小组讨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让学生在书中标记,深入理解并掌握。 议题三 文化事业的发展 子议题1.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第94~95页内容,思考:我国指导文艺工作的方针是什么?我国在文艺上取得了哪些成就? 教师重点强调: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教师总结:“双百”方针为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将来仍然是我国科学文化工作者应该遵循的方针原则。 子议题2. 当堂练习 学生根据教师的解释,理解并标记。 学生看书后抢答:国防科技。 学生小组选代表回答: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学生讨论分析后回答要点:艰苦奋斗、爱国敬业、甘于奉献、严谨细致、团结协作、敢于创新等。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后答出: (1)成功原因:“两弹一星”的成功,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下,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科学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的伟大成就。 (2)意义: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学生讨论后回答:国防现代化程度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影响到它的国际地位。我国研制原子弹是为了粉碎核威胁,打破核垄断,维护国家安全。 学生抢答:①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②2003年,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③2008年,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④2021年6月,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与天和核心舱完成交会对接,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学生抢答:20世纪70年代,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学生小组代表回答: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学生抢答:屠呦呦。青蒿素类药物对疟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广,使全球数亿人受益。 学生小组讨论、探究后回答:(1)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科技工作,成立中国科学院;中共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制定科技发展的远景规划。 (2)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热情投入和海外一些优秀科学家纷纷回国。 (3)1978 年以来,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使科学技术同生产力进一步结合,推动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4)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及“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提供了雄厚的人才储备。 (5)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在创新中求发展。 (6)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学生看书后抢答:(1)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2)成就:长篇小说《红岩》《青春之歌》;话剧《茶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后在教师的帮助下回答 做到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合作探究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提高学生探讨知识的兴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深入理解教材知识点,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进一步巩固知识
课堂 小结 展示图片: 1至4名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结合左侧图片对本课知识点进行总结。 整体把握本课脉络,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巩固 练习 练习册同步训练 教师指导,重点的题细致分析 学生独立完成 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巩固和运用
板书 设计 科技文化成就
教学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