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化学变化 专题测试卷(一)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
A.铝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可用于制作电线
B.酒精具有挥发性,可用于杀菌消毒
C.碳酸氢铵受热易分解,可用作氮肥
D.金刚石对光线的折射率较大,可用于切割玻璃
2.下列现象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
A.铜片在空气中灼烧后固体质量增大
B.木炭在空气中燃烧质量变小
C.16克硫与16克氧气反应生成32克二氧化硫
D.50克水和50克酒精混合质量为100克
3.已知H2S是一种生命体系信号分子,它在O2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2H2S+3O22X+2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过程中放出热量 B.该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发生改变
C.该反应体现O2的可燃性 D.大量X进入空气不会引起酸雨
4.下列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的是( )
5.火箭发射所用的燃料是偏二甲肼(C2H8N2)、助燃剂四氧化二氮,二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2H8N2+2N2O42CO2↑+xN2↑+4H2O。下列针对该反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偏二甲肼属于有机物
B.生成物N2的化学性质由氮气分子保持
C.N2O4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4
D.燃烧产物CO2、N2和H2O的分子个数之比是2∶1∶4
6.北京冬奥会火炬“飞扬”的设计遵从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火炬采用液氢作燃料,可抗10级大风,也可在极寒天气中使用。下列有关“飞扬”火炬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可用嘴吹灭的方式熄灭火炬
B.火炬燃烧时产生耀眼的白光
C.火炬燃烧的产物没有任何污染
D.火炬不易熄灭是因为液氢的着火点很高
7.现将10gA和足量的B混合加热,A和B发生化学反应,10gA完全反应后生成8gC和4gD,则参加反应的A与B的质量比是( )
A.1﹕1 B.2﹕1 C.5﹕1 D.4﹕1
8.下图是某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前后分子个数不变
B.反应中涉及到3种氧化物
C.丙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6
D.反应中甲、乙质量比为17∶24
9.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所示,则关于此反应认识正确的是( )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的质量/ g 18 1 2 32
反应后的质量/ g X 26 2 12
A.反应后物质甲的质量为13 g
B.物质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参加反应的甲和丁的质量之比为9∶16
D.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10.取一定质量的CaCO3固体高温加热一段时间后,冷却,测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8.0g,其中,钙元素质量分数为50.0%。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原来CaCO3的质量为10g
B.生成2.0gCO2气体
C.剩余8.0g固体为纯净物
D.剩余8.0g固体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
二、非选择题
11.如图是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
(1)变化Ⅰ属于__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从微观角度解释判断依据是_________;该变化中的“一定条件”可能是_________。
(2)①从有其他物质生成的角度证明变化Ⅱ是化学变化的方法是_________(填一种)。
②变化Ⅱ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该化学反应前后没有发生改变的微粒是_________(填微粒的名称或符号)。
12.化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锅里的油不慎起火,可用锅盖盖灭,其原理是_________。
(2)垃圾池着火,消防员用水灭火,其原理是_________。
(3)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其灭火原理是_________。
(4)燃气灶具的火焰呈黄色,锅底出现黑色时,应_________(选填“调大”或“调小”)灶具的进风口。
(5)做饭烧木柴时把木柴架空,火燃烧得更旺,其原因是_________。
(6)“可燃冰”中甲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13.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今年春晚舞台特效采用了长沙某公司研发的“电子烟花”,避免了传统烟花燃放时造成的污染。写出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2)人们通过对水的生成和分解实验的研究,最终认识了水的组成。写出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3)过氧乙酸溶液是常用的消毒液。过氧乙酸(C2H4O3)无色且有辛辣味;具有强氧化性,温度稍高即分解放出氧气并生成醋酸(C2H4O2)。其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4)侯德榜发明了“侯氏联合制碱法”,其中一个反应是将碳酸氢钠煅烧生成纯碱、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14.A~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五种物质,其中A是红棕色固体,D是一种常见的无色液体。它们之间的反应关系如图所示,“—”表示物质之间能相互反应,“→”表示一种物质可通过一步反应生成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省略。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B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
(2)D→E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
(3)C→D的微观实质是_________。
(4)B与C能发生反应的理由是_________。
15.在密闭容器中,有M、N、P、Q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x的值为_________。
(2)物质Q是_________(填“反应物”或“生成物”)。
(3)容器中N物质可能是该反应的_________,也可能是不参与反应的杂质。
(4)参加反应的M、P两物质的质量比为_________(填最简整数比)。
(5)请写出一个符合图中变化关系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此反应属于_________ (填反应类型)。
16.根据以下实验方案,“探究参加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请将你的思考及实验结果写在短线处。
【猜想假设】猜想1:相等 猜想2:___________
【实验探究】
实验方案 方案一 方案二
实验装置
实验过程 分别将反应物及反应容器放在托盘天平上用砝码调节平衡
取下烧杯,将铁钉浸到硫酸铜溶液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溶液由蓝色逐渐变为浅绿色;再将其放回托盘天平,天平的指针___________(填“向左”“向右”或“不” )偏转 取下烧杯并将其倾斜,使小试管中的盐酸进入烧杯中,充分反应后再放回托盘天平,天平的指针___________(填“向左”或“向右”或“不”)偏转。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反思评价】(1)你认为猜想___________是错误的,其原因是___________。
(2)小组同学讨论后认为方案二不严谨,并对方案二进行改进,请写出改进方法___________。
17.某研究小组以蜡烛及其燃烧为课题,展开如下系列探究。
【探究一】蜡烛火焰温度
(1)将一根小木条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 s后取出,位于火焰___________(填“内焰”“外焰”或“焰心”)部分的木条变黑程度最弱,说明该位置的温度最低。
【探究二】蜡烛的组成元素
(2)点燃蜡烛,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烧杯,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水珠出现,再将烧杯迅速倒转并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由此推测蜡烛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___________。
【探究三】利用蜡烛探究灭火原理
(3)观察图1烧杯1、2中的蜡烛,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烧杯1、3中的蜡烛熄灭的原理_______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
图1 图2
【探究四】蜡烛在密闭容器内燃烧后气体含量变化
(4)小组同学使用传感器在密闭容器顶端测得蜡烛从燃烧到熄灭后的过程中(80 s时蜡烛熄灭),容器内氧气浓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变化曲线如图2。
①结合气体的密度分析,AB段氧气浓度升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
②根据氧气浓度曲线分析,得出蜡烛燃烧的条件是___________。
18.某补钙剂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欲测定补钙剂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某同学进行了如图的操作:(已知:其他成分不参与反应且不溶于水)
(1)生成CO2的质量为___________g。
(2)计算该补钙剂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3)反应后,向烧杯中再加入5.4g水,求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参考答案
1.A 2.D 3.A 4.B 5.D 6.C 7.C 8.D 9.A 10.C
11.(1)物理 没有生成新分子 增大压强(或降温或加压降温) (2)①将该气体通入酚酞溶液(或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该生成物或闻气味等合理即可) ②N2+3H22NH3 氮原子、氢原子(或N、H)
12.(1)隔绝氧气(或空气) (2)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3)清除可燃物 (4)调大 (5)增大了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6)CH4+2O2CO2+2H2O
13.(1)S+O2SO2 (2)2H2O2H2↑+O2↑ (3)2C2H4O32C2H4O2+O2↑ (4)2NaHCO3Na2CO3+H2O+CO2↑
14.(1)Fe2O3+3CO2Fe+3CO2(合理即可) (2)CaO+H2O=Ca(OH)2(合理即可) (3)氢离子与碳酸根离子结合成水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合理即可) (4)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铁位于氢之前
15.(1)41% (2)生成物 (3)催化剂 (4)1:8 (5)2H2+O22H2O(合理即可) 化合反应
16.【猜想假设】不相等 【实验探究】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 不 向右 Na2CO3+2HCl= 2NaCl +H2O+CO2↑ 【反思评价】(1)2 而方案二实验没有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使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逸出,导致反应后再次称量时质量减小 (2)将碳酸钠溶液和稀盐酸放在带导管的气球密封的锥形瓶中进行实验(合理即可)
17.(1)焰心 (2)CO2+Ca(OH)2=CaCO3↓+H2O C、H (3)烧杯1中蜡烛熄灭,烧杯2中蜡烛继续燃烧 相同 (4)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蜡烛熄灭后,二氧化碳逐渐下沉,氧气向上升 氧气浓度需大于16%
18.(1)4.4
(2)设生成4.4g二氧化碳需要碳酸钙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钙的质量为y。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111 44
x y 4.4g
X=10g y=11.1g
该补钙剂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50%
(3)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
答:该补钙剂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50%,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