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06 15:22: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7课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教学目标
1.通过图片、文字史料和时间轴等梳理二战后欧洲走向联合的过程以及美国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特征,培养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2.通过分析史料,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客观评价,锻炼学生辩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3.通过对美、日、欧的崛起之路的分析,认识到我国实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科教兴国的重要性;通过对日本崛起后谋求政治大国的理解,培养学生树立全球史观和忧患意识,培养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重点难点
重点
欧洲、美国、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难点
二战后,欧洲、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借鉴意义;对社会保障制度的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西欧和日本很快从战争的废墟中恢复并发展起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并日益完善。你知道这一时期美国经济的发展有何特点吗?西欧和日本战后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共同原因有哪些?欧盟的前身是什么组织?这个组织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建立的?我们该如何评价社会保障制度?今天我们走进这段历史,一起去解决上述问题吧!
讲授新课
一、欧洲的联合
1.二战后,西欧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原因
师:欧洲是二战的主战场之一,由于二战的影响,欧洲的社会经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退。但欧洲各国却在短短十年的时间内工业生产已达到或超过战前水平。西欧为什么能在战后初期这么短的时间内促使经济恢复并超过战前水平呢?它有什么促使经济发展的“奇招”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内容并结合以下材料探究其原因。
多媒体出示材料:
材料一 西方国家战后普遍奉行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学说,主张国家应干预和调节经济,政府制定了促进经济发展的诸多有效政策,如:利用国家财政政策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以刺激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 1948-1952年,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给予西欧的经济支援达131.5亿美元,其中赠款占88%,其余为贷款,成功地挽救了西欧濒于崩溃的经济。
材料三 战后西欧广泛使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并对产业部门进行了改造,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
材料四 西欧各国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损失惨重,尽管硬件破坏严重,但软件环境一直具备,这包括高素质的劳动力优势和成熟完善的教育制度,所以经济发展迅速。
学生结合材料和课本内容,讨论得出:
西欧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原因:(1)西欧国家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2)马歇尔计划的援助。(3)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即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4)发挥高素质的劳动力优势,注重发展教育。(5)凭借原有的工业基础。
2.美国大力援助西欧的原因
学生讨论得出;是为了加强对西欧的控制,进一步现固资本主义阵营以对付苏联。
3.西欧经济恢复和发展的表现
材料一 到1952年,西欧地区工业产量比二战前上升35%,农业产量比战前提高10%,经济完全得到恢复。-《欧洲经济史》
材料二 西欧国家二战前后经济年平均增长率比较表
时间 西欧国家经济年平均增长率
1870-1913年 2.6%
1914-1950年 1.9%
1951-1970年 4.9%
学生结合上表和课本内容,总结得出:
美国援助西欧的结果:(1)20世纪50年代初,各国的工业生产已经基本恢复到甚至超过了战前水平。(2)20世纪50-70年代,西欧经济持续繁荣。
4.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
师:西欧国家国土面积小,主权国家多,这就使得西欧国家市场狭小,关税壁垒和货币障碍多,这些因素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应如何突破这一经济发展的瓶颈呢?
多媒体出示材料:
材料一 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
-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
材料二 如果欧洲人民为了相互的利益决心团结起来,······那么,他们仍然有力量扫除周围的恐怖和灾难。
-丘吉尔
师:上述材料反映的共同主张是什么?
学生阅读得出:欧洲需要联合起来。
师:为什么欧洲要走向联合呢?
多媒体出示材料:
材料一 二战使欧洲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面对经济凋敝、政治危机、社会动乱等诸多困难,西欧各国纷纷实行社会改革,发展经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材料二 西欧国家希望通过建立一个经济共同体,来振兴经济并降低未来战争的可能性、
学生阅读材料讨论得出:
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1)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2)为振兴经济,保证自己的安全,提高国际地位,避免战争。
5.欧洲走向联合的过程
(1)欧共体的成立
材料一 1951年西欧六国组建“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欧洲六国组建“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1973年,英国、丹麦和爱尔兰加入“欧共体”。1981年,希腊加入“欧共体”。1986年,葡萄牙和西班牙加入“欧共体”。
材料二
六国会议决定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
师:结合上述材料和课本内容,可概括为:
(1)20世纪50年代初,法国和联邦德国等六国组建欧洲煤钢共同体。(2)1958年,六国又建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3)1967年,这三个组织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
6.欧共体成立的影响
材料一 欧洲人说:欧洲必须用一个声音说话。
材料二 欧共体成立后,德国和法国等成员国协调了各国的经济政策,合理利用科学技术,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也逐渐消除了战争留下的积怨,实现了和解,为西欧和平发展创造了条件。
学生阅读材料和课本内容得出:
影响:欧共体成员国加强经济合作,并努力用一个声音在国际舞台上说话,这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7.欧盟的成立及影响
材料- 1993年,“欧共体”正式易名为欧洲联盟。1995年,奥地利、瑞典和芬兰加入联盟。2004年,马耳他、塞浦路斯、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正式加入欧盟。2005年,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加入欧盟。至2005年止,欧盟成员国为27个。
材料二 欧盟各国将逐步使用单一的货币-欧元。欧盟成员国内部人员、资本和货物可以自由流通,不同国家的人可以自由地在任何一个成员国工作、学习或居住;欧盟还力求在外交和国家安全等方面步调一致。
材料三
欧盟旗帜 欧元 欧盟总部布鲁塞尔
学生结合材料和课本内容得出:
欧盟成立的时间:1993年。前身:欧共体。统一的货币:欧元。作用: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二、美国的发展与日本的崛起
1.美国的发展
二战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变化示意图
年份 1955 1965 1975 1982 1985 1994 1999
国内生产 总值年均 增长率(%) 5.6 6.3 -0.8 -1.9 3.3 3.9 4
师:由上图可看出,美国经济经历了战后繁荣、衰退和调整、持续稳定增长三个阶段。从时间上看,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时期: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战后的繁荣;20世纪七八十年代:衰退与经济调整;20世纪90年代:经济进一步发展。
(1)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材料一
战后美国的地位
由材料一可得出:
美国的地位:二战后,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材料二
繁华的美国西部 美丽的美国南部乡村
由材料二可得出: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是西部、南部经济繁荣。
材料三 战后初期,欧洲和亚洲的许多国家都是一片战争废墟,美国制造的商品和美国的资本很快进入这些国家,刺激了美国国内经济的发展。1945-1969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翻了一番还多。
材料四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加大了对教育和科学研究的经费投入,培养高素质人才,涌现出了许多高科技成果。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全世界一半以上的科学发明出自美国。同时,美国增加对高新工业的投入,使科技成果很快就能转化为生产力,从1945年到1970年的25年间,共投入175亿美元。
师:结合材料三、四和课本内容,可得出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有:一是积极拓展世界市场;二是应用最新科技成果;三是革新生产技术。
(2)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师由上图可得出:美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3)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多媒体出示材料:
材料一 新经济是有别于传统经济的“知识经济”,包括网络、信息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的发展等基本内容,主要特征为信息化和全球化。
互联网 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20世纪80年代
学生讨论得出:美国出现了新经济,经济进一步发展。新经济的特征:全球化和信息化。
(4)从美国经济发展中得到的启示
师:要想成为富强的国家,必须要重视科技教育,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科教兴国。
历史与现实都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实力对于一个国家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
欧盟的建立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还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发展,提高了西欧各国的国际地位。这直接动摇了美国的霸主地位,欧洲已真正成为“欧洲人的欧洲”。而战后日本的发展又创造了经济上的一个神话,还骄傲地宣称:“日本跟着美国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2.日本的崛起
(1)二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多媒体出示材料:
材料一 20世纪50-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率简表
表一
材料二 197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比较(单位:亿美元)
国家 美国 日本 联邦德国 法国 英国 意大利
金额 9 927 2 042 1 870 1 423 1 237 1 006
师:由表一可得出:日本经济高速发展。
由表二可得出:到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2)二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多媒体出示材料:
材料一 日本经济的发展与美国的扶持密不可分。美国主持签订了《对日和约》,日本没有支付多少战争赔款。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在亚洲发动的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都以日本为军需供应基地,日本因此大发战争财。
材料二 二战后,日本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教育经费占政府行政费用的1/5左右,这一比重在资本主义国家中是最高的。1950-1972年,教育经费由1599亿日元增加到40244亿元,增加近25倍。
材料三 1956年日本政府在《经济白皮书》中宣称:“今后的增长将由现代化来支撑。”为此日本大量引进美国和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生产技术,扩大投资,扩建新企业,采用最新技术设备,迅速形成电机、电子、汽车、石油化工、合成纤维和合成树脂六大新兴工业部门,从而为日本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打下了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材料四 日本采取了“倾斜生产方式”“倾斜减税”
“倾斜金融”等对策,即在日本政府主导下,优先发展能源和重工业。
学生结合材料和课本内容,归纳得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单独占领了日本。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推动日本政府颁布了“和平宪法”。冷战开始后,美国出于本国的战略需要,开始积极扶持日本。朝鲜战争爆发后,日本获得了大量军需订单。日本政府利用当时有利的外部环境,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大力引进先进技术。
(3)日本崛起的表现
多媒体出示材料:
20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以加强“防卫”为名,大力发展军事力量。20世纪末,日本的军费开支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日本军队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装备,还在“国际合作”的名义下屡次向国外派军。
学生结合材料和课本内容,可得出: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本的国际地位也得到提升。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日本谋求成为政治大国的欲望日益强烈,军费开支不断增加,引起亚洲邻国的关注和不安。
(4)西欧和日本战后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共同原因及借鉴
共同点:
西欧 日本
师由材料可得出:
共同原因:美国的援助或扶植;引进、创新科技;重视教育;恰当的经济政策。
值得中国借鉴的有:重视发展教育;引进先进科技,大胆创新;坚持改革开放;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抓住机遇,加强国际经济合作。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师:学生阅读课本,讨论得出:
1.建立:(1)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颁布了《社会保障法》,实行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向无依无靠者提供救济。(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调整政策,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3)1948年,英国宣布建成“福利国家”。不久,法国和联邦德国等国也宣布成为“福利国家”。(4)20世纪50年代,美国几次修订《社会保障法》,扩大受益群体,提高最低工资,资助贫困学生。
2.完善:(1)随着福利政策的推行,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建立起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和教育等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2)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
3.评价:社会保障制度是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资产阶级也认为实行这种制度,可以缓和阶级矛盾,创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的社会环境。但是,社会保障制度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课堂小结
德国和日本是二战的两大祸首,二战期间西欧和日本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战后一片废墟。然而,日本和欧洲经过20世纪50-60年代的经济恢复,西欧国家和日本不仅很快清除了战争废墟,还实现了经济的飞速发展。从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的恢复发展中,我们体会到了科技的力量、创新的重要性。从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中我们学到要面向世界,抓住机遇,紧跟世界科技发展潮流;一个国家发展要有战略眼光,更离不开科学决策,等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既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但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备课资料
1.欧共体的产生与一体化进程
欧洲共同体(欧共体)是欧洲若干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自愿的基础上组成的一个地区性经济、政治一体化联合体。二战后初期,西欧许多政治家与经济学家认为,为了恢复与发展西欧各国经济,增强与美国、苏联的竞争力,西欧必须从消除贸易壁垒和其他经济发展障碍开始,首先从经济上走向联合。
欧共体包括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煤钢联营)、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欧洲原子能联营)和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共同市场)。共同体在其产生及其发展过程中,首要内容是经济共同体,即欧洲经济一体化。欧洲国家随着自身实力的恢复与增强,要求改变受美元支配局面的呼声日高。在争夺欧洲市场和海外市场的斗争中,欧洲任何一国都无力单独与美国抗衡,它们要求在经济上联合起来,共同保护欧洲市场,共同开发和占有海外市场。
1950年5月,法国外长舒曼提出建立煤钢共同市场的“舒曼计划”。1951年4月1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在巴黎签订了《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1952年7月25日生效。因此,欧共体是从煤钢联营开始的,这是部门经济一体化的形式。由于欧洲煤钢联营把联邦德国重整军备的关键工业部门置于共同管理和监督之下,法国担心德国军力再起的疑虑得到缓解,从而为从经济联合入手解决欧洲统一找到了新途径。
欧洲私人垄断资本和国家垄断资本的发展,为实现欧洲经济联合创造了资本条件。二战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欧洲国家加速创建和发展新兴工业,改造和革新传统工业。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欧洲国家生产力迅速发展,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分工趋势发展同国内市场狭小发生尖锐矛盾,要求生产、商品、资本和劳务能够突破国界,获得更宽广的空间和市场。
1957年3月,上述六国又在罗马签订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条约》和建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条约》,统称《罗马条约》。《罗马条约》于1958年1月1日生效。至此,欧洲经济共同体可谓正式形成。它的主要目标是,建立一个确保商品自由流通的关税同盟以及在经济的若干方面制定共同政策。这就由原来的部门经济一体化形式,发展为地区经济一体化形式。但1958年时,上述三个条约、机构尚未统一合并。
1965年4月8日,六国签署《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所属机构进行统一联合,统称“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该条约于1967年7月1日生效。但三个组织仍各自存在,有时仍以各自的名义活动。
1969年12月,欧共体各国首脑在海牙会议上决定,吸收英国、丹麦、爱尔兰、挪威四国加入“欧共体”,并开始进行政治合作。而挪威却因1972年9月26日公民表决过半数人反对加入欧共体,而未正式加入。
1981年1月1日,希腊加入欧共体。1986年1月1日,西班牙、葡萄牙加入欧共体。欧共体的两大基础是关税同盟和共同农业政策。1986年2月28日,欧共体12国签署一体化文件。其主要规定:1990年1月1日,确定资本流动自由化,即经济货币联盟的“第一阶段”开始实施。1993年初建成一个统一大市场。
欧共体理事会,是欧共体最高决策机构,拥有欧共体的实际立法权,由各成员国一名部长组成。欧共体委员会是常设执行机构,设在布鲁塞尔,由17人组成,负责实施有关欧共体条约和根据条约所作的各项规定,向欧洲议会和欧共体理事会提出报告和建议,处理日常事务。此外,欧共体还有经济社会委员会、审计院、欧洲煤钢共同体咨询委员会、欧洲投资银行等机构。
2.《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与欧洲联盟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即《欧洲联盟条约》,它是由欧共体成员国于1991年12月9日至12日在荷兰小镇马斯特里赫特举行的第46届首脑会议上通过的,故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
《马约》由《政治联盟条约》和《经济与货币联盟条约》组成。《政治联盟条约》的主要内容包括:实行共同的外交政策和安全防务政策;在司法和社会方面合作以及扩大欧共体的权力和职能。《经济与货币联盟条约》的实施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从1990年7月1日开始,各成员国应协调经济政策,确保资本自由流通,货币加入欧洲货币体系汇率机制。第二阶段从1994年1月1日开始,设立欧洲货币机构监督货币统一进程。成员国应在通货膨胀率、利率、预算赤字和公共债务等方面达到进入第三阶段的指标。第三阶段始自1997年1月1日,最迟在1998年7月1日建立欧洲中央银行,1999年1月1日前实行单一货币欧元。
《马约》于1993年11月1日生效。至此,欧洲联盟作为一个联合欧洲12国,3.4亿人口的经济、政治实体诞生了。它是在欧洲共同体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标志着欧洲一体化进程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3.日本天皇制的变化
日本1889年宪法规定,“天皇神圣不可侵犯,总揽统治权”,确立立宪制君主政体。这种保留封建残余的政治制度,也是日本军国主义的重要根源。二战后,日本人民要求废除天皇制,但美国决定保留没有实际政治权力的天皇制。1946年11月,日本国会通过由美国占领当局起草的新宪法,保留天皇制,但天皇仅仅是“日本国家的象征”,日本成为议会制君主立宪国家。
4.二战后,美国放宽对日本的惩罚
1951年9月,美国不顾中国等国反对,片面对日媾和,同另一些国家一起签署了《旧金山对日和约》,承认日本是一个“主权国家”;日本有单独或集体自卫的权利。同时,美日签订《日美安全条约》,规定美国有权在日驻军和设立军事基地,从而结束了对日本的占领,开始了半占领时期。至此,美国对日援助和贷款已达23.9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