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复习 课后作业
巩固性作业
一、选择题
1.图中实验涉及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蜡烛燃烧 B.蜡烛熔化 C.水汽凝结 D.产生白烟
2.在抗震救灾中,可使用次氯酸钙做消毒剂。下列关于次氯酸钙的描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白色粉末 B.易溶于水 C.强氧化性 D.有臭味
3.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4.在化学实验或日常生活中都应强化安全意识。下列做法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
A.氢氧化钠不慎沾到皮肤上,立即用硫酸冲洗
B.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中,将尾气直接排放
C.使用酒精炉时,直接向燃着的炉内添加酒精
D.家中天然气泄漏时,关闭阀门并打开门窗通风
5.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关于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对应不正确的是( )
选项 性质 用途
A 熟石灰呈碱性 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B 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吸附性强 用作冰箱除味剂
C 氮气的化学性质活泼 用于食品充氮防腐
D 干冰升华吸热 用于人工降雨
二、非选择题
6.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完成化学实验的基础和保证。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C的名称为__________。
(2)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的仪器名称是__________。
(3)蒸发时需要的仪器有铁架台和__________(填字母),当__________时停止加热。
(4)溶解、过滤、蒸发操作中都用到的玻璃仪器名称是__________。
创新题
7.从下列选项中,选择一种适当的物质填空(填序号):
①空气 ②维生素D ③甲烷 ④焦炭 ⑤镁粉 ⑥塑料 ⑦加碘食盐
(1)化石燃料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
(2)工业上高炉炼铁的原料之一是________。
(3)可用于制作烟花和照明弹的金属是________。
(4)可能造成环境“白色污染”的有机物是________。
(5)能为人体健康提供必需微量元素的物质是________。
8.某市化学实验操作考试有三道考题:①探究酸和碱的化学性质;②CO2的制取和收集;③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考试的方法是由考生抽签确定考题,某同学抽签后完成实验的主要操作过程如图所示。请回答:
(1)该同学操作有误的是__________(选填序号)。
(2)步骤①中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操作过程是__________。
(3)步骤④中,如果试管内壁附有油污时,应用试管刷蘸取__________清洗,再用自来水冲洗和蒸馏水润洗,然后倒放在试管架上晾干。洗涤干净的标准是__________。
(4)该同学抽到的是第__________题。
拓展性作业
一、选择题
9.李时珍《本草纲目》中“烧酒”写道:“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这种方法是( )
A.过滤 B.蒸发 C.蒸馏 D.升华
10.实验时发生意外需及时处理。下列处理方法错误的是( )
A.过滤液体滤纸被戳破——把玻璃棒靠在三层滤纸处
B.蒸发时食盐四处飞溅——撤去酒精灯并不断搅拌
C.触碰热试管手被烫伤——冷水冲洗后涂抹烫伤膏
D.氢氧化钠沾到皮肤上——大量水冲洗后涂硼酸溶液
11.把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测湿度)探头放入食品保鲜袋中,开始采集数据,然后向袋内呼出气体,采集的数据经处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曲线X表示二氧化碳,曲线Z表示氧气
B.通过实验探究,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吸入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低
C.200 s时没有被测定的气体所占的总体积分数为76.66%
D.Y的体积分数在60 s之后逐渐减小的原因是水蒸气冷凝
二、非选择题
12.某研究小组在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发现:铁丝燃烧没有火焰,蜡烛燃烧却有明亮的火焰。该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1)探究一:蜡烛燃烧产生火焰的原因是什么?
点燃蜡烛,将金属导管一端伸入内焰,导出其中物质,在另一端管口点燃,也有火焰产生(如右图所示)。由此可知: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______(填“固态”或“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
(2)探究二:物质燃烧产生火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查阅资料】
物质 熔点/℃ 沸点/℃ 燃烧时温度/℃
石蜡 50~70 300~550 约600
铁 1535 2750 约1800
钠 97.8 883 约1400
由上表可知: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_________(填“熔点”或“沸点”)和燃烧时温度有关。由此推测:钠在燃烧时,________(填“有”或“没有”)火焰产生,其理由是_________。
(3)根据硫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事实,请你推测:硫的沸点_________(填“>”或“=”或“<”)硫燃烧时的温度。
(4)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没有火焰,但生活中木炭燃烧时会产生火焰,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
13.某兴趣小组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进行探究。
(1)动植物的呼吸作用是一种发生了___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的缓慢过程。
(2)小明收集A、B两瓶呼出的气体进行如下实验:
编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解释与结论
① 向A瓶气体中加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 澄清石灰水______ 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② 向B瓶气体中插入燃着的木条 _________ 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高
(3)小红认为实验②的结论不正确,并查阅相关资料。
【资料卡片】Ⅰ.经测定,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大约是:
气体成分 氮气 氧气 二氧化碳 水蒸气 其他气体
吸入的空气(%) 78 21 0.03 0.07 0.9
呼出的气体(%) 78 16 4 1.1 0.9
Ⅱ.用氧气、二氧化碳传感器在烧杯顶部测量杯内两支蜡烛从点燃到全部熄灭后,杯内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如图。
Ⅲ.将燃着的木条插入含20%氧气和80%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木条能正常燃烧。
请结合以上资料,简述小红认为实验②结论不正确的理由_________。
探究性作业
14.为了探究“呼出气体和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高低”,有人采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实验装置足以维持实验期间小白鼠的生命活动,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时,先用弹簧夹夹紧①处,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澄清石灰水__________,然后松开①处弹簧夹,夹紧②处,又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澄清石灰水__________,说明__________,松开②处弹簧夹,继续等待一段时间,观察到A处水面上升,B处水面下降,说明呼出气体中的某成分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溶于水,导致瓶内压强减小。
参考答案
1.A 2.C3.C4.D5.C
6.(1)烧杯 (2)胶头滴管 (3)ADE 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 (4)玻璃棒
7.(1)③ (2)④ (3)⑤ (4)⑥ (5)⑦
8.(1)②③ (2)用手紧握试管,观察到水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时,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3)洗洁精 试管内壁的水不聚成水珠,也不成股流下 (4)②
9.C【解析】“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这种方法是蒸馏,是通过加热汽化的方法而将物质分离的一种方法。
10.A【解析】过滤液体滤纸被戳破,应更换滤纸重新进行过滤。
11.A【解析】呼吸作用是消耗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因此氧气的含量减小,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所以曲线X表示氧气,曲线Z表示二氧化碳。
12.(1)气态 (2)沸点 有 钠燃烧时温度高于沸点 (3)< (4)木炭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一氧化碳等可燃性气体继续燃烧产生了火焰(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13.(1)化学 (2)①变浑浊 Ca(OH)2+CO2=CaCO3↓+H2O ②燃着的木条熄灭 (3)由资料Ⅲ可知,二氧化碳含量为80%时木条仍能燃烧,而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仅为4%,因此,不是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高导致木条熄灭(合理即可)
14.没有变浑浊 变浑浊 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高 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