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化学一轮专题复习 第二单元复习 课堂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中考化学一轮专题复习 第二单元复习 课堂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6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4-06 16:56: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复习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空气的成分中,体积分数约占78%的是(  )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2.某市主城区某日的空气质量报告如下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污染指数”越大表示空气质量越好
B.报告中的SO2、NO2与酸雨的形成有关
C.当日的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
D.当日CO未对主城区空气造成污染
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中,不需要使用的一组仪器是(  )
A.大试管、铁架台 B.烧杯、玻璃棒 C.集气瓶、酒精灯 D.导管、单孔塞
4.空气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物,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等成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氧气可用于化工生产、航空航天、医疗急救等领域
B.医疗上可在液氮冷冻麻醉条件下做手术
C.因为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所以二氧化碳能造成酸雨
D.庆祝节假日时,美丽的霓虹灯与稀有气体的应用有关
5.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红磷燃烧生成黑色固体 B.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
C.细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 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6.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后人仿照其实验原理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如图)。实验过程中,逐渐减少的气体和逐渐增多的物质是(  )
A.O2、P2O5 B.P、P2O5 C.O2、P D.N2、P2O5
7.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催化剂能使生成物的质量增加 B.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其性质不变
C.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后其质量不变 D.催化剂只能加快反应速率
8.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并收集一瓶干燥的氧气,下列装置中不会用到的是(  ) 
9.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有关空气中各成分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空气中氮气的质量分数为78% B.氧气能支持燃烧,可作助燃剂
C.稀有气体可用于制造多种用途的电光源 D.空气中各成分含量保持相对稳定
10.对下列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分析不合理的是(  )  
A.取用固体粉末药品时,粉末在试管内壁:未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送至试管底部
B.制取氧气时,始终收集不到氧气:装置气密性不好
C.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红磷的量不足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炸裂:刚点燃火柴就将铁丝伸入集气瓶内
11.等质量的氧气分别与下列物质完全反应,质量消耗最大的物质是(  ) 
A.磷 B.镁 C.硫 D.铝
二、非选择题
12.空气又称大气,是生命、燃烧和工业等所需氧的主要来源。
(1)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约为________;构成氮气的粒子是________(写化学式)。
(2)氧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在化学变化中易___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3)在低温、加压条件下,将空气液化,然后将温度升高至-196~-183 ℃,使液态氮先蒸发,剩余液态氧储存于钢瓶中。从微观视角分析,空气液化过程中,主要改变的是________。
13.如图所示的是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燃烧停止后,取出燃烧匙,用毛玻璃片盖紧集气瓶,振荡、悬空倒置,发现毛玻璃片不脱落。
(1)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2)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
(3)毛玻璃片不脱落时,大气压强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瓶内气体压强。
14.O2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质,制取O2的方法很多。请回答下列问题:
(1)KMnO4分解法: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2)H2O2分解法:应选用上图中的_________(填图中装置对应的字母)作发生装置;与另外两种方法相比,用H2O2制O2的优点是_________。
(3)可以用C所示装置来收集O2,体现了O2_________的性质。
(4)已知N2的沸点为-196 ℃,O2的沸点为-183 ℃。工业上在低温下加压,先使空气液化,然后蒸发,则O2为________(填“先”或“后”)蒸发出来的气体。
15.小嘉用H2O2溶液制取氧气时,在烧瓶中加入50毫升水及0.5克MnO2,再往分液漏斗中加入30毫升15%的H2O2溶液。为什么要加入50毫升水呢?查阅资料发现:在不加入水时,若注入H2O2溶液速度过快,反应会过于剧烈而引发事故。
【提出问题】水是如何减缓该反应速度的呢?
【建立假设】水可以降低H2O2溶液浓度,从而减缓反应速度。
【实验方案】他利用如图装置,在相同条件下,分别用30毫升的1%、3%和7%的H2O2溶液进行实验,观察并比较。
【实验结论】加水降低了H2O2溶液的浓度,使反应速度变慢。
【交流反思】
(1)为了更好地比较反应的快慢,需控制三次实验中滴加H2O2溶液的________相同。
(2)判断产生氧气的速度时,可以通过观察产生气泡的快慢,还可以比较________。
【继续探究】针对提出的问题,他又利用如图装置,用3%的H2O2溶液分别在0 ℃、20 ℃和60 ℃的条件下进行实验。进行该实验所基于的假设是________。
16.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为探究能否用木炭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设计图1所示实验,用氧气浓度传感器和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实时测定集气瓶中两种气体的浓度,结果如图2所示。
图1 图2
(1)图2中曲线a表示________(填化学式)的浓度变化情况。
(2)试剂X具有什么性质?
(3)从两个角度说明不能用木炭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因。
17.“蓝瓶子”实验是一个有趣的化学振荡实验:盛有氢氧化钠、亚甲蓝(C16H18N3SCl)、葡萄糖混合液的试管,经振荡、静置后溶液颜色会出现反复变化(如图1)。某兴趣小组开展如下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1)混合液中属于人类基本营养物质的有水和________。
(2)小明对振荡后溶液变蓝的原因进行如下猜想:①溶液中溶入CO2;②溶液中溶入O2;③溶液中溶入________(填化学式)。
(3)小红利用图2装置,从A端吹入呼出的气体,混合液由无色变蓝色。由此________(填“能”或“不能”)得出猜想①正确,原因是________。
(4)为探究猜想②,利用图2装置设计实验方案:________。
(5)小华对影响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速率的因素十分感兴趣,于是利用如图装置进行3次实验,记录第一次褪色时间如表:
编号 NaOH质量/g 温度/℃ 褪色时间/s
① 1.0 25 90
② 2.0 25 68
③ 2.0 35 45
①搅拌的作用是________。
②实验①②探究的是________因素对溶液褪色速率的影响。
③对比实验②③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参考答案
1.A2.A3.B4.C5.D6.A7.C8.A9.A10.D11.B
12.(1)78% N2 (2) 得到 (3)分子间的间隔
13. (1)S+O2SO2 (2)吸收生成的SO2,防止污染空气 (3)大于
14.(1)2KMnO4K2MnO4+MnO2+O2↑ (2)B 节约能源 (3)不易溶于水 (4)后
15.(1)速度 (2)收集相同体积的氧气所需时间(或相同时间内收集氧气的体积) 【继续探究】水可以降低温度,从而减缓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16.(1)O2 (2)可以吸收二氧化碳。 (3)氧气没有耗尽;木炭燃烧有一氧化碳生成,会造成误差
17.(1)葡萄糖 (2)N2(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3)不能 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也含有氮气和氧气等 (4)从A端通入氧气,若混合液变蓝,则猜想②正确;若混合液不变蓝,则猜想②不正确 (5) ①使溶液与锥形瓶中的空气充分接触 ②NaOH的质量 ③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温度越高溶液褪色越快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