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7张PPT)
训练目标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写一个身边的人,尝试写出他的特点。
18 童年的水墨画
第1课时
第2课时
儿歌欣赏:《童年》
新课导入
第1课时
张继楼,1926年生,江苏宜兴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主要作品:《营帐边有一条小河》《在城市的大街上》《在农村的田野上》《夏天到来虫虫飞》《种子坐飞机》《彩色的童年》等。
作者简介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这三首诗分别写了童年生活中的哪些场景?
初读课文
我会读
水墨画 染绿 钓竿 扑腾
细碎 拨动 浪花 溅起
葫芦 清爽 蘑菇
初读课文
水墨画 染绿 钓竿 扑腾
细碎 拨动 浪花 溅起
葫芦 清爽 蘑菇
mò
rǎn
suì
lànɡ
jiàn
平舌音
后鼻音
初读课文
浪
粮
娘
狼
氵+良
米+良
女+良
犭+良
形近字
lànɡ
niánɡ
liánɡ
lánɡ
初读课文
水墨画
染
把东西放在颜料里着色
墨
碎
染
浪
溅
多音字
扇
______扇动
______扇子
初读课文
扇动扇子或其他东西,使空 气加速流动生风。
用手扇打。
同“煽”。
shān
[扇子]摇动、转动以生风 取凉或换气的用具。
量词,用于门窗等。
shàn
shān
shàn
这只大白鹅正扇(shān)动着它那扇(shàn)子一般 的大翅膀。
多音字
钻
______钻研
______钻井
初读课文
用锥状的物体在另一物体上 转动穿孔。
钻研,仔细深入研究。
zuān
穿孔洞的工具。
钻石,经过琢磨的金刚石, 又指硬度高的人造宝石。
zuàn
zuān
zuàn
钻(zuàn)井队里有好几位刻苦钻(zuān)研技术的工程师。
墨
染
竿
腾
浪
葫
爽
蘑
我会写
碎
菇
拨
初读课文
mò
rǎn
ɡān
ténɡ
suì
bō
lànɡ
hú
shuǎnɡ
mó
ɡū
上长下短
上下等长
上短下长
结构:
部首:
书写指导:
上半部分笔画多而紧凑,注意“黑”字的四点底要均匀铺开。“土”字要写得扁平,最后一横稍长。
mò
墨
重难点字书写指导
上下
黑
结构:
部首:
书写指导:
上面三点水与“九”高矮一致。下 面的“木”字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九”字的撇上不要加点。
rǎn
染
重难点字书写指导
上下
木
结构:
部首:
书写指导:
“卒”字中两个“人”字都要将捺变为点。右下部“十”字的悬针竖长伸,使整个字重心稳定。
suì
碎
左右
石
重难点字书写指导
结构:
部首:
书写指导:
先写左边的两个撇点,然后再写右边的两个,最后写竖撇和捺。
shuǎnɡ
爽
镶嵌
大
重难点字书写指导
梳妆
戏耍
水葫芦
清清爽爽
词语解释
凤眼莲的通称,多年生 草本植物。
轻松爽快。
梳洗打扮。
玩耍。
初读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说一说:这三首诗分别写了童年生活中的哪些场景?
初读课文
溪边钓鱼
江上游泳
林中采蘑菇
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
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
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溪 边
品读课文
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
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溪水
镜子
比作
比喻
溪水很静、很平。
品读课文
山溪
绿玉带
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
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诗的。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联系上下文
品读课文
溪水很静、很平,可以当镜子。
小溪两边都是山,山是青翠的,溪水如镜,那么青翠的山倒映在平静的小溪里,山溪就如“绿玉带”了,于是才有“人影也被溪水染绿了”。
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一“红”一“绿”既是和谐唯美的相互映衬,又是恰到好处的点缀,使画面充满色彩的美感,塑造了一种静态美。
品读课文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
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鱼儿上钩的一刹那,溪水动了,人影碎了,鱼跃人欢,动感十足,形成了一种动态美。这由静到动的转换,使画面变得生机盎然,充满乐趣。
品读课文
像刚下水的鸭群,
扇动翅膀拍水戏耍。
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
你拨我溅笑哈哈。
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
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江 上
第2课时
品读课文
像刚下水的鸭群,
扇动翅膀拍水戏耍。
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
你拨我溅笑哈哈。
充满童趣
比喻
品读课文
孩子
鸭群
比作
划动双臂
扇动翅膀
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
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品读课文
“水葫芦”指的是谁?“两排银牙”实际上写的是什么?
品读课文
水葫芦
多年生草本植物
“水葫芦”
在水中游泳嬉戏将头露在水面像水葫芦一样的孩子。
品读课文
“两排银牙”
代指刚从水中钻出来的孩子。
小伙伴们在水中戏耍时,一个孩子钻入水中,不见了,突然一阵水花,他又出现了,调皮地笑着,露出两排银牙。
品读课文
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
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这两行诗是对一个孩子的特写,有点有面,画面感十足。
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
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
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
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
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
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林 中
品读课文
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
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
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
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
把小蘑菇钻出泥土头顶菌盖的样子想象成头戴一顶斗笠,还把它想象成“一朵朵山花”,写出了大雨过后小蘑菇纷纷钻出地面的可爱模样。
品读课文
拟人
比喻
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诗的。
把戴着斗笠的孩子们想象成雨后的蘑菇,与上文“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互为比喻,前后照应,真是妙趣横生,使 整个画面充满生命灵动的美感。
品读课文
比喻
品读课文
课文为什么以“童年的水墨画”为题?
中国的水墨画写意而不写实,用笔往往简约、凝练,而本课的每一首诗都符合水墨画的特征,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幅幅儿童生活的欢乐画卷,诗中有画,令人回味无穷。
溪边
结构梳理
静态:垂柳照镜 钓竿立蜻蜓
动态:人影碎了 蹦跳着鱼儿
江上
比喻:像鸭群拍水戏耍
动作:拨动浪花笑哈哈
特点:两排银牙
溪边
比喻:蘑菇像斗笠
比喻:斗笠像蘑菇
充满欢乐
鲜明的形象感
相映成趣
本文是一组儿童诗,以跳跃的镜头捕捉 了乡村儿童生活的典型场景:孩子们或是呼 朋引伴去溪边钓鱼,或是去江上游泳,或是 去林中采蘑菇,尽情享受着童年生活的快乐。课文生动地展现了一幅幅儿童生活的欢乐画卷,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乐。
课堂小结
拓展一
拓展二
拓展延伸
rǎn sè pò suì
( ) ( )
lànɡ huā shuǐ mò huà
( ) ( )
一、看拼音,写字词。
染色
破碎
浪花
水墨画
随堂练习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童年的水墨画》是一组儿童诗,诗中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三个场景,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______。从第二首诗中我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的画面。
溪边
江上
林中
快乐
一群孩子拍水戏耍
随堂练习
三、课外阅读。
花 前
目光一次次从花上移到纸上,
心里早画下花儿的模样。
一支蜡笔在纸上轻轻滑动,
一朵鲜花在纸上慢慢开放;
一只蜜蜂绕着画纸飞了一圈,
它好像已经闻到花儿的清香。
随堂练习
朗读课文。背诵《溪边》。
朗读指导:本课是一组儿童诗,再现了童年生活的快乐,因此朗读课文时,语言基调是活泼、轻快,充满喜悦的。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背诵指导:在熟读的基础上按照“垂柳——山溪——人影——钓竿——草地”的顺序进行背诵。
朗读示例: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人影/给溪水/染绿 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忽然/扑腾一 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
.
.
.
.
.
.
.
.
.
.
.
.
.
.
.
.
.
.
.
.
说说你在溪边、江上、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参考答案:《溪边》让我看到了一个孩子悠闲地在溪边垂钓以及钓到鱼后欢乐的画面;《江上》让我看到了一群孩子在江水中游泳嬉闹的快乐画面;《林中》让我感受到了雨后林中的清新空气,看到了一群孩子快乐地采蘑菇的画面。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lì)像蘑菇一样。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1)溪水平静如镜,小溪两边青翠的山倒
映在溪水中,使得溪水如“绿玉带”一样,人
影倒映在这样的溪水里,也被“染绿了”。
(2)这句诗把戴着斗笠的孩子比作一朵朵
蘑菇,把孩子们采蘑菇的情景描写得形象生动、
富有情趣,使整个画面充满灵动的美感。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词语积累:抄一抄下列词语。
垂柳 葫芦 松树 松针 蘑菇
扑腾 扇动 拨动
2.背诵《溪边》。
课后作业
你的童年有哪些值得回忆的事呢?回忆童年往事,写成小诗。拿起笔试试吧。
拓展一
返回
拓展二
返回
街 头
听不见马路上车马喧闹,
哪管它街头广播声高。
书页在膝盖上慢慢翻动,
嘴角旁牵动着一丝抹不掉的笑;
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
也想看“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