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1课《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1课《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23 16:11: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 曹刿论战
《左传》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
2、理清课文思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和民本思想。
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理解课文的主旨,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和民本思想。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简介《左传》及课文背景。
2、指导朗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通过两年的历史学习,对中国历史也有了大致的了解。大家都知道,在中国的历史上发生过大量的战争,大家能不能举一些著名的例子呢?
《左传》:《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 ( http: / / www.21cnjy.com )左氏春秋》。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优美,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我们这篇课文就很好地反映了这些特点。
长勺之战背景简介:公元前682年,齐国国君 ( http: / / www.21cnjy.com )公孙无知被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争夺君位。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但最后却是公子小白取得了君位,他就是后来的齐桓公。齐桓公对鲁庄公怀恨在心,即位后便两次发兵攻鲁,本文所记述的便是齐鲁两国间的第二次战争──长勺之战。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刿(guì) 鄙(bǐ)孚(fú) 间(jiàn) 夫(fú)靡(mǐ)
2、抽学生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
  朗读提示: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注意语调。
节奏举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语调举例: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小惠未徧,民弗从也。(读出否定的意味)
3、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
提示:,牺牲玉帛 牺牲:它的意思是猪、牛、羊。祭品中猪、牛、羊都有的称为太牢,有猪、羊,但没有牛的称为少牢。
  小大之狱 狱:古代是案件,现在是“监狱”。
弗敢加也: 加:虚报,和我们现在也不一样。
三、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梳理课文结构。曹刿与谁论战?鲁庄公。为什么要“请见”?“肉食者鄙”。贯穿全文线索的是哪个词?远谋。全文按事情发展过程可分为哪几个情节?
战前问战──战中胜战──战后论战
2、鲁庄公认为打胜仗的条件有哪些?曹刿是如何评价的?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3、曹刿认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你是怎样看待的? 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和民本思想。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理解课文的主旨,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一、导入。
齐读课文导入。
二、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1、课文主要写了两个人物:曹刿和鲁庄公。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两个人物,看看他们都有哪些集中的性格特点?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了解到的?
曹刿形象:爱国、有深谋远虑的政治远见、有非 ( http: / / www.21cnjy.com )凡的战略思想和卓越的军事见解。从三个方面来分析:战前请见,问战(深谋远虑的政治远见)。战斗中亲自参与。(战术上抓住战机: 进军──彼竭我盈。追击──辙乱旗靡。)
鲁庄公形象:虽然目光短浅, ( http: / / www.21cnjy.com )但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忠于职守。(鲁庄公认为打胜仗的条件有哪些?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惠未遍,民弗从也。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可见其目光短浅,但他在曹刿的开导下还是能认识到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战争胜利了他还不知道其中的原因。)
三、品读课文,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理解战争内涵。
1、通过刚才的分析,大家理解了这篇课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理解了课文中的人物。不过,话说回来,我们这篇文章描写战争的过程好像和我们平时看到的电视不大一样啊。有什么不同呢?作者又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
平常看战争片,打仗的场面占了很大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比例,而课文没怎么描写厮杀的场面。确实,那我们这篇课文详写的是什么内容呢?课文详写的是战前和战后。战前的什么和战后的什么呢?战前的准备和战后的总结。很好,那课文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而不像电视一样多描写一些战争场面来吸引读者呢?
我们的史学家记载历史并不仅仅是记录 ( http: / / www.21cnjy.com )事件,他们更希望后人从中能够得到一定的教训。作者详写战前和战后是希望后人能够更好地明白这场战争胜负的原因。
2、好,一针见血。那大家不妨探讨一下,到底是什么原因让鲁国在长勺之战中以弱胜强呢?
我认为是因为他们有一位好的统帅,精通谋略的指 ( http: / / www.21cnjy.com )挥者,就像赤壁之战中的火攻之计一样,是用智谋获胜的。鲁国抓住了最好的作战时机,趁“彼竭我盈”的机会出击,一举奠定了胜局。还有,课前提示中说,齐国发动的是一场以强凌弱的战争,它不得人心,所以才会失败。
3、大家总结得非常正确,确 ( http: / / www.21cnjy.com )实,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除了实力的强弱,更重要的是民心的向背、战略战术的运用。大家讨论一下,历史上其他的战争是不是符合这一规律。
抗日战争时,日本的军事实力比我们强,但他们是侵略者,我们又运用了正确的游击战术,所以最后获胜的是我们。
赤壁之战,曹操的部队在数量上有绝对的优势,但是由于他中了对方的火攻计,结果一败涂地。
我们学过的陈涉吴广起义也是一样,起义军的装备虽然不好,但由于他们反对暴秦,是正义的,所以他们的起义能够成功。
四、结束语:大家归纳得非 ( http: / / www.21cnjy.com )常好。看来,学习了《曹刿论战》,我们的最大收获就应该是认识到战争的内涵。我们身边虽然没有战争,但我们无法避免矛盾与冲突,面对它们,我们要像课文中说的一样。第一,我们是不是有理的一方;第二,我们要多开动脑筋想办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生活中的胜利者。请同学们谈谈自己收集到的战争名言。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