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孟子》二章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这部书及孟子这个人。
2、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语汇。
3、理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4、掌握课文举例论证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语汇。
2、理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新中国的来之不易。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家还记得三册时学过的那则气势恢弘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人民解放军由弱到强,用小米加步枪(即简陋的装备)战争了全副武装的国民党八百万军队。人民解放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得人心者得天下。”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谁来介绍一下《孟子》这部书及孟子这个人?
孟子:(约前372~289)名轲,字子舆, ( http: / / www.21cnjy.com )战国时邹国人,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被推尊为“亚圣“。主张:孟子提出了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希望君以民为贵,反对暴政害民,反对掠夺性战争,盼望贤明的君王统一国家。
《孟子》: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等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夫”,fú,发语词,放在句首,以引起议论。“粟”,sù:谷子。“畔”,通借字,通“叛”
2、疏通文意。
亲戚畔之。“畔”通“叛”, ( http: / / www.21cnjy.com )背叛。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内城;郭,外城。 委而去之。去,离开。今义:往,到。 池非不深。护城河。今指水塘。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是:这是。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域:限制。固:巩固。威:威慑。
句子的翻译: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翻译: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翻译:有利 ( http: / / www.21cnjy.com )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翻译:采用四面保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所以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也,战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章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针对当时那些好战者的心理,阐明战争的胜负取决于人心向背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从而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那么作者是如何进行论证的呢?齐读第二、三自然段。
举例论证:第二自然段,攻战例子。⑴ ( http: / / www.21cnjy.com ) 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什么?城小易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⑵ 攻城一方的攻势如何?攻城一方攻势很大,“环而攻之”。⑶ 这场战争结果怎样? 结果攻城失败。“环而攻之而不胜”。⑷ 原因何在?“天时不如地利也”。
第三自然段守战例子:⑴ 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如何?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⑵ 战争结果如何?结果是守城一方“委而去之”。⑶ 为什么?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这两个战例论证了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明人心向背在战争中的决定意义。
5、从第2、3自然段来看,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天时、地利、人和),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什么?(人和)那么孟子认为“人和”包括哪些具体内容?(人心所向,上下团结)。作为一名君主,他得“人和”情况会怎样?不得“人和”,结果又如何呢?齐读课文其余部分回答。
作为一名君主,他得“人和”,天下大治。不得“人和”,亲戚畔之,亡国。
6、怎样才能得到“人和”呢?施行仁政。作者论述战争胜败,主要是为了宣传他的政治主张:施“仁政”、行“王道”。
三、熟读背诵。
板书设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论点 论据 结论
天时不如地利→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
地利不如人和→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委而去之→失道寡助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齐读《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导入。
二、整体感知。
1、自渎课文,读准字音。
畎(quán)亩:田间水沟。 傅说(yuè) 曾(zēng)益:增加 。 胶鬲(gé)。
拂(bì)士:同“弼”,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fú)乱:违反、阻挠。
2、疏通文意。
通假字:
曾:同“增”,增加。 衡:同“横”,梗塞,不顺。 拂:同“弼”,辅佐,辅弼。
词类活用:
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 ( http: / / www.21cnjy.com )使……劳累)其筋骨。 饿(使……饥饿)。空乏(使……穷困缺乏)。所以动(使……惊动)心忍(使……坚韧)性。行拂乱(使……受到阻挠)其所为。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入则、出则(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
古今异义词:举于版筑之间。筑:今义:建筑、修路。古义:捣土用的杵。举于士。士:今义:士兵。古义:狱官。
多义词: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征于色(在)。生于忧患(由于,在)
而:而后作(承接连词)。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
发:发于畎亩(举,被任用)。发于声(表现)。
拂: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拂士(同“弼”,辅佐,辅弼)。
三、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课文连举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
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练,最终都大有作为。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为。
3、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
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
4、课文除了举例论证外,还用到了哪种论证方法?道理论证。哪些段落给我们讲了道理?讲了哪些道理?
文章的第二、三节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讲道 ( http: / / www.21cnjy.com )理,论述个人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为。一个国家要兴旺,应有敌国外患。你知道历史上有哪些因此而亡国的例子。商纣王、隋炀帝等事例。
5、这篇议论文通过举例、讲道理来论证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成才必先经受磨练的观点,激发人们克服困难,锐意进取。那么是不是“只有逆境才能出人才”,为了让自己成为人才,就得刻意去创造一个所谓的“逆境”呢?
四、结束语:
究竟什么样的玩意才能出人才?都有很 ( http: / / www.21cnjy.com )多成功的例子。我想:一个人能否成才,关键在于自身的主观愿望和努力程度,环境只是起辅助作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也许生活中的苦难在所难免,但只要有信心、有勇气、有毅力,最终的成功一定属于你。把刘欢的《从头再来》送给大家,希望同学们都能记着“心若在,梦就在。看成败,人生豪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