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5张PPT)
2.2 中国的能源安全
第二章 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
目 录
壹
中国能源供需特点
贰
石油供需与我国能源安全
叁
煤炭开发利用与我国能源安全
肆
我国未来能源需求与能源安全
20 世纪 50 年代末到 60 年代初,北京、上海等城市的一些公交车车顶都安装着一个橡胶做的大气袋。大气袋里面装的是常压下的煤气,北京老百姓称为“大气包”。
当时的公交车为什么要背着这样的“大气包”?
“大气包”与我国的能源安全有何关系?
ONE
中国能源供需特点
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化石能源是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提供了现代社会发展所需的85%以上的能量。
战略性矿产资源
定义: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区域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竞争力具有战略意义,对经济安全、国防安全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有着重要影响和制约作用的矿产资源。
意义: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
化石能源是非可再生资源,其供应的紧张程度日趋增加,难以满足全球能源需求的高速增长
能源消耗
化石能源消费带来的环境污染与全球气候变化等严重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
能源安全问题成为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
我国是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大国,能源资源具有“富煤、少油、缺气、丰水、多风”的禀赋。
(一)能源生产与消费总量大、增长快
21世纪以来,我国能源生产量和消费量占世界的1/5以上,均位居世界第一;消费量的增长大于生产量的增长。
(二)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
煤炭约占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57%,与世界上以石油、煤炭和天然气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有明显的差别。
(三)油气资源相对短缺
我国石油和天然气探明储量分别只约占世界的1%和2%。
我国的石油和天然气消费量分别约占世界的1/8 和1/20。
2017年我国石油消费约70%依赖进口,已超过国际上公认的50%的安全警戒线;天然气约40%靠进口。
(四)能源供给与消费空间配置错位
我国能源主要消费区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而煤炭和石油“北多南少”,天然气和水能“西多东少”,形成北煤南运、北油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空间格局。大规模、长距离的输送使能源输送环节的安全保障十分重要。
北煤南运
西气东输
西电东送
TWO
石油供需与我国能源安全
基于能源供给和消费的特点,我国确定了“以煤为主自给,以引进油、气为重心”的能源安全战略。其中石油是我国能源安全的晴雨表,其供需关系变化是我国能源安全变化的缩影。
石油是在特定地质历史环境下形成的非可再生能源。
20世纪上半叶,世界上盛行“中国贫油论”观点,当时估计我国的石油储量不超过2亿吨。
1958 年,我国对石油资源量的大胆预测只有15亿吨。
20世纪60年代之前,我国的石油和石油产品主要依赖进口。
因为缺少石油,北京等城市的公交车多以煤气作为燃料。当时没有煤气压缩技术,只能在常压下将煤气储存在公交车车顶上的大气袋中,俗称“大气包”。
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前夕,我国在松嫩平原发现了中国第一大油田,命名为“大庆油田”。
继大庆油田之后,我国又相继发现了胜利、大港、任丘、辽河等多个储量在亿吨以上的大油田。2015年全国石油累计探明地质储量为371.76亿吨,剩余经济可采储量为25.69亿吨。
大庆油田等大油田的开发,不仅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能源,也为我国石油工业从无到有并快速发展提供了原料。
“贫油”的中国在1964年实现了石油基本自给,在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初成为自给有余的净出口国。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方面我国对石油的需求快速增长;另一方面我国传统大油田经过长期开采,面临战略储量减少、稳产难度加大等问题,石油新增探明储量有限。
我国石油生产量的增长明显低于消费量的增长,1993年我国再次成为原油净进口国,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
思考
1. 1990—2015 年我国石油生产量和消费量有哪些变化?
1990-2015年,石油生产量增加了不到1倍,而消费量增加了4倍左右。消费量增长明显高于生产量增长。
思考
2. 对比供给与消费,我国存在怎样的石油安全风险?
我国石油自给率持续低,1990-1995年自给率从100%以上降到100%以下,这意味着我国开始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05-2010年我国石油自给率开始低于50%,突破了国际上公认的石油安全的临界值,已存在安全风险,国内石油供给不足,对外依存度高。
我国进口的石油主要来自俄罗斯以及西亚、非洲、拉丁美洲等国家和地区。
石油供给对国际石油市场的高度依赖、石油长距离运输,均可能给我国的能源安全带来威胁。
出口国社会动荡导致可进口石油数量减少
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垄断导致进口成本增加
运输通道不畅导致石油不能够及时运达
THREE
煤炭开发利用与我国能源安全
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在数量上足以满足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需求。
与煤炭相关的能源安全风险,主要来自供需空间明显错位导致的运输安全风险,以及煤炭生产、消费所造成的环境问题对煤炭开发利用的限制。
我国煤炭的主要消费区在东部地区,而主产区分布于生态脆弱的西北地区和黄土高原地区,煤炭运输距离长、成本高,能源输送环节的安全保障十分重要。
煤炭开发利用所造成的各种环境问题,严重制约我国煤炭的生产和消费, 成为我国能源安全的重大隐患。
活动
在消耗相同数量能源的情况下,不同类型能源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存在差别。燃烧单位能源所产生的碳排放数量称为碳排放系数。碳排放系数越大,排放量越多。优化能源结构,可以有效减少碳排放。
消费某种能源i的碳排放量计算公式为:Ai=Bi×Ci
式中,Ai为i类能源碳排放量;Bi为i类能源碳排放系数;Ci为i类能源消费量。
各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煤炭为0.7,石油为0.54,天然气为0.39,非化石能源约为0。
活动
1. 消耗相同数量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时,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碳排放的比例关系怎样?试简要计算。
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碳排放系数的比例是 0.7:0.54:0.39碳排放量的计算公式是Ai=BixCi,根据题干可知,三类能源消费量相同,则三类能源碳排放的比例就等于它们的碳排放系数的比例,即0.7:0.54:0.39。
活动
2. 根据表 2.1的数据,如果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到世界平均水平,可减少多少比例碳排放?
假设能源消费量为1,根据碳排放量的计算公式Ai=BixCi,计算可得,调整前我国碳排放为0.7x0.569+0.54x0.188 +
0.39x0.084+0x0.159=0.53258,调整后我国碳排放为0.7x0.272 +0.54 x0.312 +0.39x0.247+0x0.169=0.455 21,(0.53258-0.45521)/0.53258≈15%,即可减少约 15%碳排放。
FOUR
我国未来能源需求与能源安全
世界能源发展呈现能源生产、储存、输送等技术创新活跃,能源利用向清洁、低碳、高效方向转型,能源需求总量增长变缓等趋势。
(一)能源消费总量将继续增长,但增速降低。
我国未来能源消费主要表现的特点
思考
1. 我国主要能源消费类型的未来变化与我国资源特点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我国煤炭资源丰富,所以煤炭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为主要消费能源;少油、缺气,所以未来石油、天然气消费增长缓慢。
2. 煤炭的使用预期何时达到峰值?煤炭消费减少对改善我国环境有哪些意义?
我国煤炭的使用约在2022年前后达到峰值。煤炭消费减少,有利于减少大气污染,提高大气环境质量;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抑制气候变暖;有利于减少水土流失与地表塌陷,保护耕地。
(二)煤炭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最主要的能源,但其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将不断降低,消费总量也将在率先达到峰值后持续下降。
(三) 核能、水电、太阳能和风能等非化石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将显著提高。
(四)石油、天然气消费量将进一步增长,但受我国油气资源储量和生产能力限制,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对国外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高度依赖的状况可能难以得到根本改善。
(一)充分发掘常规能源的资源潜力,通过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节能技术、提倡节约消费等途径,提高能源利用率。
保障我国未来的能源安全的措施
(二)改善能源结构,大力发展低碳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潮汐能、垃圾能源化利用等)、核能和天然气等。
(三)开辟多元、稳定的国际能源供应市场,确保能源运输通道畅通;加强国家战略能源储备,提高应对国际能源市场冲击的能力。
自学窗——理论创新帮助中国摘掉“贫油国”的帽子
20世纪40 年代末之前,世界发现的油气田主要分布在地质时期的海洋沉积地层(称为海相沉积)中,由此总结、升华形成的石油成因理论,称为“海相生油理论”。
中国缺少可生成石油的海相沉积地层。因此,在20世纪20—40年代国内外盛行“中国贫油论”的悲观论调,认为“中国绝不会生产大量石油”。
然而,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中国地质学家就一直尝试在陆地上的沉积物(称为陆相沉积)中寻找石油。1955年,我国正式在东部中生代、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进行石油勘探,1959年国庆前夕,在松辽盆地发现大庆油田,从而宣告“中国贫油论”终结,并由此总结、升华形成了“陆相生油理论”。
中国科学家建立和发展的陆相生油理论是与海相生油理论并列的重要理论体系,是对石油地质学的极大丰富和完善。在陆相生油理论指导下,我国继大庆油田之后,在华北平原、江汉平原等陆相沉积盆地中,又发现了胜利、大港、任丘、辽河、东濮、南阳等多个储量在亿吨以上的大油田。
课后练习
乙醇被称为21世纪“绿色燃料”。一般用7.5吨的甘薯可生产1吨燃料乙醇。下图示意用甘薯作为原料生产乙醇的产业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该生产企业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
A.动力 B.原料 C.技术 D.市场
2.图示产业链( )
A.体现企业生产工序的联系 B.有利于物质的循环利用
C.体现了二、三产业的有机结合 D.有利于国家粮食安全
B
B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一般用7.5吨的甘薯可生产1吨燃料乙醇,所以该生产企业是原料指向型企业,布局的主导因素是靠近原料产地,B正确;动力、技术、市场不是主导因素,ACD错误。故选B。
2.答案:B
解析:图示产业链没有废弃物的直接排放,有利于物质的循环利用,B正确;不能体现企业工序的联系,即生产上企业间投入产出的联系,A错误;图示体现了一、二产业的有机结合,没有体现第三产业,C错误;甘薯用做工业原料,不利于国家粮食安全,D错误。故选B。
沙特阿拉伯(下图)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油气的生产和出口是其支柱产业。延布是新发展起来的港口城市,与朱拜勒之间建有运量巨大的油气管道,对沙特阿拉伯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价值。受地理环境的影响,该管道埋藏较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天然气资源属于( )
A.可再生资源 B.生物资源 C.不可再生资源 D.气候资源
4.沙特阿拉伯修建朱拜勒——延布油气管道的主要战略价值是( )
A.促进沿线的经济发展 B.开辟新的油气出海通道
C.为红海沿岸地区提供能源 D.降低出口东亚的油气运输成本
5.推测朱拜勒——延布油气管道比我国东北地区油气管道埋藏深的主要目的是( )
A.使管道内油气能够自流 B.减少地表风沙的危害
C.减少耕地的占用面积 D.避免夏季高温的影响
C
B
D
3.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然气属于矿产资源,不属于生物资源和气候资源,BD错误;天然气储量有限,为不可再生资源,C正确,A错误。故选C。
4.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亚波斯湾沿岸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且政局不稳定,沙特阿拉伯的波斯湾沿岸油气出海通道要经过霍尔木兹海峡进入阿拉伯海,不在本国控制范围内,因此沙特阿拉伯修建朱拜勒——延布油气管道经过本国,可以开辟新的油气出海通道,更加具有安全性,B正确;朱拜勒——延布油气管道穿过广大沙漠无人区,对于促进沿线经济发展作用很小,可为红海沿岸地区提供能源,但不是主要的战略价值,A、C错误;朱拜勒—延布油气管道主要是将油气经红海输送到欧洲消费市场,如果油气资源经朱拜勒—延布管道再出口到东亚,则会增加运输距离,增加运输成本,D错误。故选B。
5.答案:D
解析:该管道所经过地区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夏季地表气温较高,高温会使得管材变软和膨胀,导致管道的变形和扭曲。长期运行在高温环境下的管道很容易变形甚至塌陷,严重威胁到管道的安全运行。因此深埋管道是为了避免夏季高温对管道安全运行的影响,D正确;油气管道修建时会依照地形让管道内油气能够自流,与深埋与否关系不大,A错误;油气在管道内运行,浅埋即可减少地表风沙的危害,不需要进行深埋,B错误;该管线沿途为热带沙漠气候,耕地较少,与减少占用耕地关系不大,C错误。故选D。
抽水蓄能电站是利用电力负荷低谷时的电能抽水至上水库,在电力负荷高峰期再放水至下水库发电的水电站。下图为德国煤炭巨头鲁尔集团将某废弃煤矿地下采空区改造成抽水蓄能设施的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6.图示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矿产开采效率 B.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C.恢复地表生态环境 D.促进矿产开发利用
7.我国西北矿区如果借鉴该模式,则需要调整的是( )
A.降低发电功率 B.扩大水库和蓄水池容量
C.废除太阳能和风力发电 D.缩小水库和蓄水池容量
B
B
6.答案:B
解析:抽水蓄能站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B正确;图示地区为地下采空区,没有矿产可开采利用,A、D错误;抽水蓄能站在地下,不会恢复地表生态环境,C错误。故选B。
7.答案:B
解析:我国西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太阳能和风能资源丰富,应加大对太阳能和风力发电的力度,C错误;降低发电功率不利于能源利用,A错误;而当地能源需求量较少而剩余较多,为避免发生弃电现象,应该扩大水库和蓄水池容量以保证足够蓄电容量,B正确,D错误,故选B。
安哥拉是非洲石油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原油资源广泛分布于境内沿海跨陆盆地。2020年,安哥拉石油储量居非洲第四,是非洲第二大原油生产国。安哥拉生产的原油以出口为主。图示意安哥拉主要油田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8.安哥拉主要油田在近海岸分布少的主要原因是( )
A.开采时间长,油气资源枯竭 B.海水较浅,形成油田较少
C.油气储量小,开采效益不高 D.沉积层厚,开采难度较大
9.安哥拉以出口原油为主的主要原因是( )
A.沿海地区港口多,石油出口便利
B.国内市场狭小,原油供过于求
C.原油生产成本较低,出口利润较高
D.石油工业落后,深加工能力弱
A
D
8.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安哥拉原油资源广泛分布于境内沿海跨陆盆地,所以安哥拉油田在近岸分布广,但随着油气资源长时间的开采,且优先开发近岸浅水区油田,油气资源枯竭,油田分布减少,A正确;该地油田较多,油气储量较大,BC错误;近海岸的油气资源开采难度较小,D错误。故选A。
9.答案:D
解析:安哥拉港口多,石油出口便利,但出口原油的主要原因是市场,A错误;国内市场狭小不是导致主要以出口原油为主的原因,B错误;原油出口的利润较低,C错误;安哥拉经济发展落后,国内石油化工产业技术差,对原油的深加工能力弱,导致该国以出口原油为主,且处于原油出口贸易的劣势地位,D正确。故选D。
课堂小结
THANK YOU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