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第2课时教案
学科 初中地理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下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教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2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八章《东南亚》的第二课时,主要探讨东南亚的地形特点及其对城市分布的影响。教材通过丰富的地图和图表,展示了中南半岛的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地形特征,以及河流对城市分布的重要影响。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图阅读能力和基本的地理知识。他们对地理现象有一定的兴趣,但对地理现象背后的原因和逻辑关系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丰富的地图和实例,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地形对城市分布的影响。同时,学生在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方面还有待加强,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和探究能力。
课时教学目标
区域认知
1. 运用地图说出中南半岛城市分布的特点。
2. 分析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综合思维
1. 通过分析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 通过探究城市分布的利弊,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人地和谐
1. 通过分析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理解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2. 通过讨论城市分布的利弊,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地理实践力
1. 通过地图阅读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2.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中南半岛地形地势特点。
2. 东南亚城市分布特点。
3. 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难点
1. 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具体影响因素。
2. 城市分布的利弊分析。
3. 通过具体实例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合作学习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地图、学具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诗词欣赏
(1)展示《卜算子·我住长江头》的诗词,引导学生感受河流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2)提问:你知道哪些河流对城市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3)引入本课主题:今天我们来探讨东南亚的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4)展示东南亚地图,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
(5)简要介绍中南半岛的地理位置和主要河流。
(6)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中南半岛的城市大多分布在河流沿岸? 1. 学生吟诵诗词。
2. 学生回答关于河流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3. 学生观看地图,初步了解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
4.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探究一:地形地势特点 地形地势特点
(1)展示中南半岛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形特点。
(2)提问:中南半岛的地形有什么特点?
(3)讲解:中南半岛地形以山地和高原为主,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4)展示中南半岛20°N地形剖面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势变化。
(5)提问:中南半岛的地势有什么特点?
(6)讲解:中南半岛地势北高南低,河流多自北向南流。 1. 学生观察地形图,描述地形特点。
2. 学生回答问题。
3. 学生观察地形剖面图,描述地势变化。
4. 学生回答问题。
评价任务 地形特点:☆☆☆
地势特点:☆☆☆
河流流向:☆☆☆
设计意图 通过地图和剖面图的展示,帮助学生直观理解中南半岛的地形地势特点,为后续分析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打下基础。
探究二: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1)展示中南半岛主要河流分布图,引导学生找出重要河流。
(2)提问:中南半岛有哪些主要河流?
(3)讲解: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昭披耶河、湄公河、红河等。
(4)展示中南半岛城市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城市分布特点。
(5)提问:中南半岛的城市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
(6)讲解:中南半岛的城市大多分布在河流沿岸。 1. 学生观察河流分布图,找出主要河流。
2. 学生回答问题。
3. 学生观察城市分布图,描述城市分布特点。
4. 学生回答问题。
评价任务 河流识别:☆☆☆
城市分布特点:☆☆☆
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设计意图 通过河流分布图和城市分布图的对比,帮助学生理解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探究三:城市分布的利弊分析 城市分布的利弊分析
(1)展示黄河和长江沿岸城市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河流对城市发展的利弊。
(2)提问:河流对城市发展有哪些有利条件?
(3)讲解:提供水运、供水、水能资源等。
(4)提问:河流对城市发展有哪些不利条件?
(5)讲解:洪水灾害、水污染等。
(6)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总结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利弊。 1. 学生观察图片,思考河流对城市发展的利弊。
2. 学生回答问题。
3. 学生参与小组讨论,总结利弊。
4. 学生分享讨论结果。
评价任务 有利条件:☆☆☆
不利条件:☆☆☆
利弊总结:☆☆☆
设计意图 通过具体实例和小组讨论,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利弊,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课堂小结 总结归纳
(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中南半岛的地形地势特点、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城市分布的利弊分析。
(2)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3)总结: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有着重要影响,我们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1. 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学生回答问题。
3. 学生总结收获。
评价任务 主要内容回顾:☆☆☆
个人收获:☆☆☆
总结提升:☆☆☆
设计意图 通过回顾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
作业设计
基础题
1. 画出中南半岛的地形简图,并标注主要河流和城市。
2. 用简短的文字描述中南半岛的地形地势特点。
拓展题
1. 收集资料,了解中南半岛某一城市的发展历史,分析该城市为何选择在河流沿岸发展。
2. 选择一个你熟悉的河流沿岸城市,分析该城市的发展优势和面临的挑战。
板书设计
《东南亚》第2课时
1. 中南半岛地形地势特点:
- 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 地势北高南低
2. 东南亚主要河流:
- 伊洛瓦底江
- 萨尔温江
- 昭披耶河
- 湄公河
- 红河
3. 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 提供水运、供水、水能资源
- 洪水灾害、水污染
4. 城市分布的利弊分析:
- 有利条件:提供水运、供水、水能资源
- 不利条件:洪水灾害、水污染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通过丰富的地图和图表,帮助学生直观理解中南半岛的地形地势特点,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2.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高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3. 通过具体实例和讨论,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利弊,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不足之处
1. 在讲解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时,部分学生对具体原因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加强实例的讲解。
2. 个别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参与度不高,需要更多的引导和激励。
3. 课堂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导致部分内容讲解不够详细,需要优化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