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三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三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07 12:51: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三单元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综合
1.请仔细观察下方字帖,从中选出八个不同的汉字,用正楷将它们书写在田字格里。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足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一些。乐器在中国似乎早就有了,《礼记》里说的土鼓土槌儿、lú管儿,也许是我们乐器的老祖宗。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鼓钟,已是洋洋大观了。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tà;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协调,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土槌儿( ) lú管( ) 琴瑟鼓钟( ) 复tà( )
(2)上面文段出自 (填人名)《经典常谈》中《<诗经>第四》,我们可以根据兴趣或需要进行选择性阅读,比如对汉字文化感兴趣,可阅读其中的《 》篇目;读《辞赋第十一》,我们可以了解到 (人物)的代表作品《 》相关知识。
(3)结合上面文段,谈谈“重叠”在《子衿》中的表达作用。
(4)下列关于这一章节的相关知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到了儒家这里,孔子用“思无邪”一句概括“诗三百”。
B.《诗经》采取断章取义之法,用诗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
C.《诗经》成为儒家四书之一,主要作教化之作用。
D.《诗经》“六义”,即所谓风、雅、颂、赋、比、兴。
3.下列语境中,语言表述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
临近期中考试,小枫同学有些烦躁紧张,想在课余时间去打篮球放松一下。他把想法告诉了好友小川,小川担心他打篮球时意外受伤会影响期中考试,小川对小枫说:
A.你笨手笨脚的,就不要打篮球了,免得被别人笑话,不如去网吧打游戏,那还不会受伤。
B.我才发现你这么蠢,这时候还打篮球,万一把腿摔折了,不能参加期中考试,这辈子就完了。
C.现在到了冲刺阶段,你上课时间就不要去打篮球了,我们还是把精力都用到学习上吧。
D.运动确实可以减压,不过万一受伤影响期中考试可就不值了,你这段时间就不要打篮球了。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所谓书卷气,是一种饱读诗书后形成的 气质。书卷气来自读书,在幽幽书香的熏陶之下,浊俗可以变为清雅,奢华可以变为 ,促狭可以变为开阔,偏激可以变为 。捧起书来吧,你会发现里面的风景美不胜收!
A.高雅 淡然 平静 B.高贵 淡泊 平静
C.高贵 淡然 平和 D.高雅 淡泊 平和
5.下列对《经典常谈》中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武”是象形字,字形结构:上面是表示武器“戈”,下面是表示脚趾的“止”,它的含义是征伐示威, 引申勇敢、英勇。
B.《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诗经》,最初提倡用这四本书的是程颐、程颢。
C.《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 其中“风”是各地方的乐调。
D.唐宋八大家是指唐宋时期的散文家,其中包括唐代的韩愈、柳宗元,以及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辛弃疾。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对媒体日前先后表示将自动减薪。
B.炎热的酷暑,在浓荫密布的树下乘凉,的确是一件乐事。
C.“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是我国航天发展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D.通过这次上岗前的集中培训,使他们的专业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7.选出下列对《关睢》一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A.开篇以关睢和鸣引出男女相思之情,比兴手法的运用切合诗意,自然流畅。
B.第二章重叠“悠哉”一词,形容小伙子心情舒畅,洋洋得意的情形。
C.运用了双声词、叠韵词,增强了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景物描写、人物刻画的生动性。
D.以“琴瑟友之”表现恋爱生活的美满,以“钟鼓乐之”来描绘婚礼的盛况。
二、综合性学习
8.综合性学习
班级开展“古诗苑漫步”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1)为配合这次“古诗苑漫步”主题活动,班级准备召开展示活动,活动设计了三个环节,请你再拟一个环节名称。
环节一:分门别类辑古诗;环节二:别出心裁品古诗;
环节三:声情并茂诵古诗;环节四:________________。
(2)在“分门别类辑古诗”活动中,同学们要把一些古诗按专题进行分类抄录并保存,请你再确定两个专题,用四字词语表达。
示例:春夏秋冬① ②
(3)语文课代表为此次古诗朗诵比赛拟写了一段开场白,请你仿照画线句子在横线上再补写一处,将其补充完整。
中国是诗词的国度,千百年来,无数的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灿若群星的诗篇。读一首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细雨中清晨的离愁别绪便不留痕迹地融入呼吸;诵一篇李贺的《雁门太守行》,色彩浓艳、悲壮惨烈的边塞古战场便瞬间涌现于眼前;吟一曲________________。今天,就让我们以朗诵轻叩诗歌的大门,借诗歌打破时间的障壁,让灵魂尽情地徜徉于天地古今。
三、文言文阅读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
【乙】
告俨、俟、份、佚、佟①:
……
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②。自量为己,必贻俗患③。僶俛④辞世⑤,使汝等幼而饥寒。……抱兹苦心,良独内愧。
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⑥上人。意浅⑦识罕⑧,谓斯言可保⑨。日月遂往,机巧⑩好疏。缅求在昔 ,眇然 如何!
(摘选自陶渊明《与子俨等疏》)
【注释】①俨、俟、份、佚、佟:为陶渊明的五个儿子。②忤:逆,违背。③俗患:指世俗官场上的祸患。④僶(mǐn)俛(miǎn):勉力,努力。⑤辞世:指辞去世俗事物。⑥羲皇:伏羲氏,古代传说中的上古帝王。⑦意浅:思想单纯。⑧识罕:见识稀少。⑨保:保持,维持。⑩机巧:指逢迎取巧。 缅求在昔:想恢复过去的生活。 眇然:渺茫的样子。
9.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渔人甚异之”中的“异”是“对……感到诧异”的意思,与“得无异乎”(《岳阳楼记》)中的“异”意思不同。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中的“属”是“类”的意思,与“忠之属也”(《出师表》)中的“属”意思相同。
C.“贻”有“赠送”“遗留”义项,根据语境推测,“必贻俗患”中的“贻”是“赠送”的意思。
D.“疏”有“疏导”“稀疏”“生疏”“分条陈述”等义项,根据语境推测,“机巧好疏”中的“疏”是“生疏”的意思。
10.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1.分析甲文中“不足为外人道也”在内容和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12.甲乙两文都涉及对理想生活的描写,但目的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四、现代文阅读
【材料一】
①近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关于组织开展2024年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组织开展2024年传统节日文化活动作出安排部署。
②《通知》强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围绕传统节日,组织开展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新需求、新期盼,引导广大群众在积极参与中厚植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激发信心斗志,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③《通知》要求,各级党委宣传部要把组织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活动作为深入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要适应现代社会传播方式的深刻变化,充分运用新模式、新手段、新技术,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形式,要综合运用各级各类媒体,传播节日文化,用好“灯光秀”“快闪”等形式,营造浓厚节日气氛。
(节选自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关于组织开展2024年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的通知》)
【材料二】
①端午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在农历的五月初五这天庆祝。最应景的活动就是吃粽子和赛龙舟,据说这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在有些地方,人们把雄黄酒涂抹在小孩的身上,希望这样可以使孩子们不受邪灵的伤害。许多人认为五月是一年中容易引发疾病的时节,因此为了驱疾避凶,讨个吉利,他们会在门口悬挂艾叶和菖蒲等。
②七夕节,又名乞巧节、女儿节,该节日来自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在古代,女子每逢七夕,都会祈求心灵手巧、获得美满姻缘。妇女亦会以五色细线对月迎风穿针,穿进了谓之得久。久而久之,七夕也成为了“女儿节”。七夕节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表达的是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情感,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③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而浪漫,例如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等。“九”与汉字“久”同音,又是个位数字之最,因此寓意长寿长久。人们还以为,登高可以驱除霉运,意指“晋升高位”和“长寿”。中国把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使之成为了一个尊老、敬老、助老的节日。
(摘编自网络)
【材料三】
①中华传统节日仪式是中华礼仪文化的重要内容。如何让这些传统节日不仅仅是“大长假”“小长假”,而是紧紧围绕节日文化展开?加强节日仪式可作为探索方向之一,有了具体的节日仪式,节日内涵才有所依附,才能逐渐加强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节日的认知和认同。
②如何强化节日仪式?一方面,我们可以结合当代生活特点,对传统仪式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传统以当代气息。在传统节日中,我们可以深入发现和挖掘生活化节日仪式的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倡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保留传统仪式,丰富节日民俗活动。另一方面,或可发展当代节日仪式,使节日文化深入人心。比如,举办建党、建国、建军等重大纪念日纪念活动或阅兵仪式等,这些重大节日纪念仪式充分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应继续发扬。我们还可借助现代媒介手段为增强节日仪式助威。在新媒体环境下,以更符合今天年轻人心理特点的方式创建有价值内涵、有可操作性、易于传播、让人久久不能忘怀的节日仪式,可作为的空间还很大。
(节选自《人民日报》)
13.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组织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活动,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B.七夕节正是因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C.如今,更符合年轻人心理特点的新媒体已经完全超越了传统节日仪式的电视晚会。
D.节日仪式依附于节日内涵,具体仪式能加强人们对传统文化节日的认知和认同。
14.有同学认为将材料二第①段画线句中的加点词“据说”删去更好、更简洁,请简要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15.材料二画波浪线句子列举了具体的例子,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16.传统节日承载着浓厚的民俗风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请结合材料,说说当今社会应如何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活动。
实用类文本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你的学习小组开展《诗经》研究性学习,以下是搜集到的部分材料,请你根据材料,完成学习任务。
【材料一】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先秦时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
相传周代设有采诗之官,他们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负责音乐的官员谱曲,演唱给周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这些没有记录姓名的民间作者的作品,占据《诗经》的多数部分。周代贵族文人的作品构成了诗经的另一部分。例如据《尚书》记载,《豳bīn风·鸱鸮chī xiāo》就是周公旦所作。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宴会之诗歌,用以娱嘉宾、祈丰年、颂祖德等。《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祭祀乐歌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
“风、雅、颂”和“赋、比、兴”被合称为《诗经》“六义”。唐代经学家孔颖达认为:“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可见,风、雅、颂是诗的内容题材;赋、比、兴是诗的艺术手法。
除此之外,《诗经》还善于运用意象、常用重章叠唱等,这些艺术特色对后世诗歌影响很大。重章叠唱也称“重章叠句”,即在不同诗节的同一位置,相同或相近的语句重复出现。这既取决于《诗经》配乐歌唱的性质,也取决于民歌体的表达特点。反复咏唱,给人以“百转千回”“绕梁三日”的感受,同时还可以有实质的意义表达功能:展现发展过程、时间推进、情感变化等。
(根据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整理)
【材料二】
流行歌曲并不是从邓丽君开始的,中国好歌曲的选秀也不是CCTV才有的。早在3000年前的周朝,民间就有传唱度很高的热歌,这些热歌就汇编成了《诗经》。
《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风是流行歌曲;雅是艺术歌曲;而颂是主旋律。
创作手法上,《诗经》讲究个“赋、比、兴”。“赋”就是有话直说,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打比方,像我们今天说的比喻啦、象征啦、甚至诗里暗含着某种意思之类,都属于“比”; “兴”就是先说点别的再说重点,描绘一下景象、天气之类的,有时候还能和诗歌扯上关系,有时候一点关系都没有,纯粹是为了顺口。
举个例子,民谣歌手赵雷的作品《阿刁》,开头的一段歌词就很能说明“赋、比、兴”的手法:
第一句:阿习,住在西藏的某个地方——这是“赋”。
第二句:秃鹫一样,栖息在山顶上——这是“比”。
第三、四句:阿习,大昭寺门前铺满阳光。打一壶甜茶,我们聊着过往——这是“兴”。
(节选自网文《再没人能把<诗经>讲得这么明白了》)
【材料三】
无论目前对“意象”的解释是怎样纷纭,有两点是基本的:一是必须呈现为具体的“象”(即“物”),纯粹说理和直接抒情均不构成意象;二是这种“象”须涵有人的主观情意,纯客观的物象或图象亦不能称为意象。《诗经》中的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紧密相联,是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的结合,显然无法否认它们是诗歌中的意象。
《诗经》中的意象,在表现主题、抒发情感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首先是为抒情提供具体的环境。《唐风·绸缪》中“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月亮皎洁,疏星斜挂,在这样美妙迷人的特定环境中,一对爱人邂逅相遇,其乐也融融……
《诗经》中的意象还常常为抒情渲染某种相应的气氛。《邶风·谷风》“习习谷风,以阴以雨”渲染的是一种阴晦沉郁的气氛,与弃妇沉痛的倾诉正相适应;《郑风·野有蔓草》中“野有蔓草,零落溥兮”的清新明朗的氛围,也较好地衬托出了抒情主人公遇见爱人时的欢快心情。
第三,通过意象的变换暗示时间、空间的变化。《召南·摽有梅》以梅子落地暗示时间的进展,比喻姑娘美好的青春正在逐渐消逝;《小雅·采薇》中、“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则借植物生长表明季节的推移,暗示戍边战士已历久不归。
(摘自郭建勋《<诗经>中的意象浅说》)
17.小组同学根据三则材料作出了以下判断,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是西汉起才有的名称。
B.《诗经》是诗,也是歌,当时是可以配着乐曲演唱的。
C.《诗经》“六义”最初是由唐代经学家孔颖达提出并加以阐释的。
D.《诗经》中的景物描写因与表情达意相关而成为意象。
18.你受邀为初一同学做“走近《诗经》”微讲座,请根据材料完善下面的讲座提纲。
19.小组将在班级做学习成果汇报,在阐述“风、雅、颂”时,需要引用资料以增强说服力。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有涉及“风、雅、颂”的内容,你认为引用哪则材料的相关内容好一些?为什么?
20.请根据你对三则材料的探究所得,对《蒹葭》一诗的艺术特色做简要鉴赏。
五、语言表达
21.学校的读书节开始了,为了响应号召,班级开展了《经典常谈》阅读活动,请仿照示例,结合《经典常谈》中《〈诗经〉第四》一章中的内容以及语文素养积累,体会“诗言志”的育人作用。
原句 释义 教育意义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指治玉好像切制、锉平、雕琢、磨光,将玉比人。 做学问要精益求精。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你送我木桃,我就用美玉回报你。 (1)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别的山上的石头坚硬,可用来琢磨玉器。 (2)
六、作文
22.读后感是读了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在深入领会原文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对作品的主题、人物、某些细节、表现手法或某一感兴趣的问题等提出自己的看法,表明自己见解的一类文章。请参考以下“知识卡片”,就《经典常谈》(或其中一篇)、《安塞腰鼓》、《小石潭记》三部作品中的任意一部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不少于150字。
读后感写作知识卡片 1读后感 引述 感点 联系; 2引述即引用作品中的文字或观点,包括直接引述、概括引述; 3感点,即由所读作品触发的感想、看法与观点。要求明确、集中、深刻、新颖: 4联系的内容可以是阅读积累、生活经验也可以是社会现象。
27.阅读下面的材料,并按要求作文。
泰戈尔是印度著名诗人,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撷取细小的物象,捕捉刹那间的灵感,抒发内心丰富的情感,蕴含深深的哲思。
①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②当你为错过太阳而流泪,你也将错过群星了。
③我的心是旷野的鸟,在你的眼睛里找到了它的天空。
请你从以上泰戈尔的名言中,任选一句,根据你的理解与思考,或叙述生活经历,或论述其中的道理,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避开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③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三单元练习题》参考答案
1.示例:晋 武 陵 捕 鱼 为 业 行
2.(1) chuí 芦 sè 沓
(2) 朱自清 《<说文解字>第一》 屈原 楚辞
(3)示例:“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或者“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等句运用重叠手法,增强诗歌节奏感、音乐感,形成回环往复的美;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加强了抒情的效果,突出主题,读来余味无穷。
(4)C
3.D 4.D 5.C 6.C 7.B
8.(1)示例:寻词摘句仿古诗 细心品味悟古诗 一展歌喉唱古诗
(2) 示例:风花雪月 湖光山色,离愁别绪,名胜古迹
(3)示例一: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那银河倒悬、飞珠溅玉的磅礴瀑布便夺目地挂于心间。示例二: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溪亭边沉醉不知归路的欢快画面便鲜活地浮现于脑海。
9.C 10.(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11.内容上:体现桃花源人不想外界打扰他们平静生活的心理,反映出桃花源与世隔绝、安宁和谐的生活状态。情节发展上:为下文渔人再寻桃花源“遂迷,不复得路”埋下伏笔,增添了故事的神秘色彩。 12.甲文描写理想生活是为了寄托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通过描绘桃花源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的生活,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乙文描写理想生活(如“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是为了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表达对往昔生活难以重现的感慨,以及对孩子们的愧疚之情。
13.A 14.“据说”不能删去。“据说”意思是“根据别人说”,表示信息的真实性不确定,删去后意思就变成了“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语意太绝对化,与原意不符。“据说”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所以不能删去。 15.(示例)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庆祝重阳节的各种活动,具体说明重阳节活动丰富的特点。 16.(示例)①围绕传统节日,组织开展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②充分运用新模式、新手段、新技术,丰富活动形式;③综合运用各级各类媒体,营造浓厚节日气氛;④加强节日仪式,丰富节日民俗活动;⑤发展当代节日仪式,使节日文化深入人心。
17.C 18.①底层人民和贵族文人 ②内容题材 ③祭祀、宴会乐歌,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民歌 ④艺术手法 ⑤重章叠唱(重章叠句)手法 19.材料一。材料一选自学术著作,它的表述内容相对详细,语言准确、严密,具有权威性,所以能够增强说服力。而材料二来源于网文,属于“戏说”性质,内容简短,语言幽默诙谐但不严谨,不具备权威性,因此不能增强说服力。(从材料来源/权威性、材料的内容/语言严谨性两个方面对两则材料进行比较,明确引用的目的是“增强说服力”即可。 20.示例:①诗歌开头写蒹葭,既可看作以“赋”的手法描绘景物,也可看作以“兴”的手法情触于物而发为歌咏,也以“蒹葭苍苍”来起韵,表现出优美清新的民歌特色;②全诗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唱手法,蒹葭的姿态、追寻的艰辛、思念的绵长、可望而不可即的渺茫……在反复咏唱中,读者深受感染;③诗歌善于通过意象表情达意。蒹葭飘零,白露短暂,霜清冷……它们共同为诗歌营造了一个凄清哀婉的抒情环境。白露由“为霜”到“未晞”“未已”,表现了时间的变化,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时空序列。
21. 友谊的特质是平等的、双向的。 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改正自己的缺点。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