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5课黄河颂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我站在高山之颠,/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pī成南北两面。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九曲( )连环 pī( )成
2、诗句中有一个错别字 ,正确的写法是 。
3.阅读“家在临沂”主题片片头解说词片段,下面的词语依次填入文段横线处,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临沂,是一座英雄之城。沂蒙红嫂用乳汁救八路军伤员,沂蒙六姐妹日烙煎饼八百斤。独轮车车流滚滚,担架队 。支前故事,妇孺皆知;炽热之心,感天动地。临沂,成了沂蒙精神之源。
临沂,是一座活力之城。临沂人 红色营养,追求绿色发展。沂蒙精神 了临沂人,也赋予了临沂新的使命。
A.浩浩荡荡 汲取 哺育
B.浩浩荡荡 获取 养育
C.轰轰烈烈 获取 养育
D.轰轰烈烈 汲取 哺育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北极东北航道目前的通航时间约为3个月左右。
B. 电视节目《经典咏流传》融古典诗词和现代音乐为一体,遭受了观众好评。
C. 低温尽管会使海面结冰,而且会影响船舶主机的正常运行。
D. 前不久,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劳动课程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
5、下面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A.针对一切善良的人,都应该做到真和忍:真者,真诚相待,不虚情假意.忍者,宽容忍让,不针锋相对
B.“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这是韩愈盛赞同时代书法家张旭的话.
C.“海啸”究竟是一种什么现象?它是如何产生的?又该如何去预测?我们应该尽快搞清楚这些问题.
D.毕业50周年同学会现场,昔日的少年,今天的老人,你拉着我的手,我搂着你的腰,说啊、笑啊、哭啊…那场面真的是太感人了.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黄河宁,天下平”道出了黄河安澜与国家民族命运息息相关的事实。 , , 。 , 。黄河70多年的安澜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70多年不断取得辉煌成就,这就是“黄河宁,天下平”的最好证明。
①“九曲黄河万里沙”,意味着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
②黄河穿越崇山峻岭,千折万转,是一条自然条件复杂、河情极其特殊的河流
③从历史上看,国家统一,国力强盛,黄河就能得到比较有效的开发和治理
④黄河的安宁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国家得以繁荣昌盛
⑤“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描述了黄河水流之湍急
A.③①⑤②④ B.②⑤①③④
C.③⑤①④② D.②①⑤③④
7. 下面对诗歌《黄河颂》的分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望黄河”部分,一个“望”字统领下文,“望”的内容虚实结合,章法谨严。
B.“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中,“铁的臂膀”是指黄河的诸多支流。
C.以第二人称“你”来称呼黄河,使感情抒发得更为直接、真切、浓烈。
D.诗歌明快雄健,以长句为主,长短结合,自由奔放且错落有致。
8.综合性学习。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来临之际,你校组织“礼赞70周年”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现请你参加。
【我来留言】在学校举行的“红心向党,奋进70周年”演讲比赛上,你班小海同学获得了一等奖,请你在班级微信群中为他留言。
【我来解说】学校组织全体同学到市博物馆参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文物展”,好朋友小海对右边这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币的反面图像设计创意不太了解,请你用简洁的文字为他解说。
【我来采访】在校团委的组织下,学校师生采取合唱、快闪等一系列形式,同唱《我和我的祖国》为祖国打call,大家用最美的歌声,来表达对祖国的衷心祝福,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礼。
你作为学校广播站的小记者,准备采访组织策划活动的校团委刘书记和参与演唱的小海同学,请你分别拟写一个采访问题。
采访刘书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采访小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歌词)我站在高山之巅,
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 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9、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
10. 怎样理解黄河是“摇篮”和“屏障”?
诗歌开头中的“望”字引领的内容是什么?把“望”字改成“看”字好不好?
12.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2)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13、诗歌中反复出现“啊!黄河!”有什么作用?
诗中,诗人把黄河描绘得一往无前、无坚不摧,以歌颂它伟大坚强的精神。请结合时代背景,谈谈诗人这样写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情感。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黄河精魂 刘白羽
在抗日战争的连天烽火中,我曾栉风沐雨,九渡黄河。隆冬寒天,冰川崩裂,步履其上,如临深渊,其峻,其险,令人神魂惊悚;而当初夏,山洪激发,奔腾澎湃,黄河之水天上来,飞流直下千万里,其神魄,其气韵,顿使我心胸为之开阔,禁不住仰天长啸。
你,母亲的河流,啊!中华民族的发祥之地:浩浩然,茫茫然,滂滂然,沛沛然!
你诞生了丰裕富饶的黄河文化,抚育了惊天动地的黄河英灵。近来,随着年事日增,回顾既往,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一往无前。黄河,你不愧是华夏文明的伟大象征。历史上,不论来自国内、国外的民族危难如何严酷,只要黄河母亲一声怒吼,全体人民就会呼啸而起,团结奋斗,扭转乾坤,转危为安。举例说,二次大战中,中国被侵略的时间最长,所遭受的灾难最重,因而,所进行的血战也最为壮烈,无数英雄的热血洒遍大地,壮志凛然千秋。正是在这前赴后继、慷慨悲歌的大背景下,爆发了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最为黄钟大吕的交响,最为神奇瑰丽的篇章——抗日战争。而指挥这一交响、抒写这一篇章的,就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曾记得,在黄土高原之上、延安凤凰山下,那幽静的小屋里,那烛光闪烁之中,毛主席亲自分派我深入华北敌后。革命导师大气磅礴、奋笔直书的情景,至今想起,犹历历在目。接受任务后,我乘着皮筏,穿越滔滔波浪,强渡黄河。那一刻,我恍然悟到,毛主席的神魄,正是黄河的神魄。出发途中与完成任务后归来,我直观地感觉到了毛主席运筹帷幄、纵横捭阖的从容潇洒和制定游击战、确立持久战的深思熟虑。毛泽东是中国的马克思,他率领我们在血雨腥风中,砸碎旧世界的桎梏,创造一个亮堂堂的新世界。
有一次,我从黄河中游过渡,登上太行诸峰。正是春光明媚,山野里桃李盛开。在山上,我见到了朱德总司令。我和朱总司令,初识于风雪汾河,但在太行山,才相知相熟起来。朱老总宽厚仁德,雄才伟略,雍容大度,扬眉万里,手挥千军。不久,日寇向太行山发动大扫荡,恰逢此时,漳河水势陡然暴涨,咆哮奔腾,摧崖拍岸。前有洪水,后有敌军,形势十分危急。然而,我看到朱总司令镇定地站在悬崖之上,谈笑间,指挥队伍泅渡,心头立刻溢满了自信。果然,当队伍转移到太行深处,眼前顿时浓荫蔽天,清溪潺潺。终于迎来了反扫荡,千山万壑,擂鼓助威,抗日战士如黄河东去,势如破竹,一往无前。
又一次,队伍向黄河下游挺进。平原烈火,红缨枪如林木戟立,地下道似星罗棋布。朗朗的蓝天下,健儿们策马飞驰。在南宫,我见到了邓小平政委。小平同志正与美国人卡尔逊交谈,那是一间古老的厅堂,高大而荫凉。话题是国际形势,小平同志旁征博引,侃侃而谈。他精辟的分析,竟然震撼了卡尔逊的心灵。若干年后,卡尔逊回忆起当年那番谈话,充满敬意地写道:“……他矮而胖,身体很结实,头脑像芥末一样灵敏。一天下午,我们讨论了国际政治的整个领域,他掌握的情况之多,使我吃惊。有件材料,弄得我目瞪口呆,茫然不知作答。他说:‘去年,美国把从国外购买的武器一半以上提供给了日本。’‘你能肯定吗 ’我问。我知道美国人民不会这么做的,怎么能把战争物资卖给一个侵略国家呢 ‘是的,’他肯定地说,‘消息来源,就是你们美国的新闻电讯。’我很尴尬,说:‘恐怕是电讯搞错了,在过去一年中,我亲眼看到了中国人民遭受的屠杀和蹂躏,我不能相信,美国人会有意地介入这场灾难。’但是,事实毕竟是事实,后来我了解到,日本的确是得到了美国的大量武装。”
小平同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他的血脉里,似乎正汩汩流动着黄河的灵慧。
也就是在那以后不久,我们从南宫进入国统区,向黄河前进。路上,国民党负责护送我们的人,嫌天热,躺在了树底下歇凉。谁知不远处就是日军阵地,好险啊!末了,我们机智突围,并顺利渡过黄河。
斗转星移,天翻地覆。一唱雄鸡天下白。黄河依然是母亲河,千秋万载,不改其志。危难时,她发出怒吼,振聋发聩。太平时,她波翻浪舞,一路欢歌。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天,我乘飞机从乌鲁木齐回京。登机时,半空里还是一片浓云密雨的景象,待穿过云层,升上高空,蓝天顿时一碧如洗,万里无云。凭窗俯瞰,下面是一望无垠的冰峰雪岭,重重叠叠,白纹如网,皑皑耀人眼目。
飞了一程,则君临茫茫无际的黄土高原。纵目处,黄色的沙丘中,蜿蜒盘绕着一条细长细长的飘带,若隐若现,闪闪烁烁。又过了一程,就接着金光汇聚的黄河了。啊,黄河,你在人民的大地上恣肆流淌,纵情欢笑。你是文化,你是文明,你是风华,你是气概。你哺育了中华民族几千年,而今,又鼓舞着亿万人民乘风破浪,激流勇进。长风一拂,万弩齐发啊!黄河,你奔出涌向二十一世纪的气势吧!你唱出迎接二十一世纪的赞歌吧!虽有险阻,虽有暗礁,然而,我们的哲学,我们的信仰,我们的理论,必定成为现实。长歌当啸,黄河,你这壮丽的航程,你这古典而又现代的风范,你这赫赫巍巍的民族精魂!
(有删改)
1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引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状黄河奔腾气势,引毛泽东“一唱雄鸡天下白”抒对新中国成立的欢欣,信手拈来,契合无间。
B.“浩浩然,茫茫然,滂滂然,沛沛然!”这组排比短句是作者触景生情之感,突出黄河流域面积大、河水混浊、水量丰沛等特点。
C.作者巧用景物烘托情感,如以“咆哮奔腾,摧崖拍岸”渲染遭遇险境的危急,以“浓荫蔽
天,清溪潺潺”烘托成功转移的愉悦。
D.文中摘引卡尔逊回忆录中的文字,既突出邓小平才学渊博、睿智、敏锐等特点,也表达了卡尔逊对他由衷的钦敬、欣赏之意。
1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回忆九渡黄河,概写冬、夏不同时节黄河或险峻或雄浑的景象,抒发自己或惊悚或开阔的感触,领起下文。
B.“红缨枪如林木戟立,地下道似星罗棋布”这两句用比喻、夸张手法,令人想见太行山抗日根据地队伍之浩大、防守之严密。
C.“危难时,她发出怒吼,振聋发聩。太平时,她波翻浪舞,一路欢歌。”这两句结构相同,对比鲜明,比拟生动,情感饱满真挚。
D.文章以“黄河”为线索贯串全文,熔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通篇都用“你”指称黄河,叙述亲切自然,增强了感染力。
17.刘白羽认为,散文“应使人读了从中获得美感、诗意与深邃而优美的意境,才令人惊喜或惊叹,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哲理的启迪”(《刘白羽散文选》)。通读全文,请简要分析本文是怎样创造美的意境的。
18.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读书小组拟以此文末段为例,写一则语言鉴赏札记。经讨论,大家提出两个角度:如诗的韵律和灵动的修辞。请任选其一,围绕选定角度写出你的鉴赏要点。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月光饼
月光饼也许是我故乡特有的一种月饼。每到中秋,家家户户及商店,都用红丝带穿了一个比脸盆还大的月光饼,挂在屋檐下。廊前摆上糖果,点起香烛,和天空的一轮明月相映成趣。月光饼做得很薄,当中夹上一点稀少的红糖,面上撒着密密的芝麻。供过月亮以后,拿下来在平底锅里一烤,掰开来吃,真是又香又脆。月光饼面积虽大,分量并不多,所以一个人可以吃一个,我总是首先抢到大半个,坐在门槛上慢慢几的掰开嚼。家里亲友们送来的月饼很多,每个上面都有一张五彩画纸,印的是“嫦娥奔月”、“刘备招亲”“西施拜月”等等的图画,旁边还印有说明。我把这些五彩画纸抽下来,要大人们给我讲上面的故事。几年的收藏积蓄,我有了一大叠。长大以后,我还舍不得丢掉,时常拿出来看看,还把它钉成一本,留作纪念。
我有一个比我只大两岁的表姑,她时常在我家度中秋节,她也喜欢吃月光饼。有一次,她拿了三张五彩画纸要跟我换一个饼,我要她五张,她不肯,两个人就吵起来。她的脸很大很扁,面颊上还长了不少雀斑。我指着她的脸说:“你还吃月光饼!再吃,脸长得更大更扁,雀斑就跟饼上的芝麻那么多了。”这句话真伤了她的心,就掩面哭泣起来,把一叠画纸撕成片片地扔掉,我也把月光饼扔在地上,用脚一踩踩得粉碎,心里不免又心疼又后悔,也就哇的一声哭起来,母亲走来狠狠地训了我一顿,又捧了个刚烤好的月光饼给表姑,表姑抹去眼泪,看看饼,抬眼望着母亲问道:“表嫂,你说我脸上的雀斑长大以后会好吗 ”母亲抚着她的肩说:“你放心吧!女大十八变,变张观音面①,你越长大,雀斑就越隐下去了。”母亲又笑笑说:“你多拜拜月亮菩萨,保佑你长得美丽,月光饼供过月亮,吃了也会使你长漂亮的。”表姑半信丰疑地摸着月光饼面上的芝麻,和我两个人呆愣愣地对望了好一会儿,她忽然掰下半个饼递给我说:“我们分吧!我跟你要好。”我看看地上撕碎下的画纸与踩烂的饼屑,感谢万分地接过饼,跟表姑手牵手悄悄地去后院后,恭恭敬敬地向天上的月亮拜三拜,我们都希望自己长大了都有一张观音面。
表姑长大后,脸上的雀斑不但没有隐去,反而更多了。可是婚后夫妻极为恩爱,她生的两个女儿,都出落得玫瑰花儿似的。我们见面时谈起幼年抢月光饼和拜月亮的事情,她笑笑说:“月亮菩萨还是听我的祷告的。我自己脸上的雀斑虽然越来越多,而她却保佑我有一对美丽的女孩子,”
台湾是产糖的地方,各种馅儿的月饼,做的比大陆更腻口②,想起家乡的月光饼,那又香又脆的味儿好象还在嘴角边呢!
中秋节,一年又一年,来了又过去,什么时侯回家乡吃月光饼呢!
①观音面:在这里指端庄美丽的容貌。②腻口:因太甜或油腻不想多吃。
19.选文开头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月光饼的外形、用料、滋味等方面内容,事隔多年作者为什么还能记忆犹新
20.贯穿全文的线索足什么 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21.结合上下文,分析划线句子中“又心疼又后悔”的原因。
22.作者在台湾生活多年,可她仍感觉台湾的各种月饼做的比大陆更腻口,想起家乡的月饼,那又香又脆的味儿好像还在嘴边呢!从全文看这是什么写法 有什么作用
23.文中记叙了作者与表姑争吵,和好的经历,这让你在为人处事方面明白了什么道理 结合生活实际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
24.琦君写吃月饼、喝春酒,为我们展示了浙江的风土人情,汗曾祺写端午吃鸭蛋,使我们对江南的端午习俗有所了解,在中国这块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沃土上,还有很多民俗。请举出一例并写出这种民俗所蕴含的意义。
答案
1、qū 劈 2.颠--巅 3.A 4.D 5.C 6.B 7.D 8.(1)示例:小海,祝贺你演讲比赛获得了一等奖!让我们一起为伟大的祖国祝福。(2)中间的“40”和“1949~1989”表明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纪念币,同上面环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相呼应;“五星”是国旗的标志,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的团结;“和平鸽”寄寓着中国人民爱好和平的美好愿望;一段五线谱是国歌前奏两小节乐谱,代表中国人民的心声。
(3)示例:刘书记,这次活动共有多少首歌曲参演?示例:请问,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9.整体特点:气势磅礴,惊涛澎湃,万丈狂澜。地理特征:九曲连环,绵延万里。历史贡献:文化摇篮,英雄辈出,民族屏障。
10、“摇篮”指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中华儿女。“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上的城防。
11、“望”字一直统领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把“望”字改成“看”字不好。“望”表示向远处看,有一种居高临下、登高望远的意境。而“看”没有这些意思,且较口语化,与整首诗的气势不符。
12、(1)比喻,把“黄河”比作“中华民族的摇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赞美黄河哺育世代炎黄子孙的功绩。
(2)比喻、拟人,把黄河比喻成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与上文“一泻万丈,/浩浩荡荡”相照应,体现了黄河气势磅礴、锐不可当的气度和力量。
13、“啊!黄河!”反复出现,把诗歌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14、诗人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之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15. B
16. D
17.本文创造美的意境主要有三种途径:①写出散文的“神”。由形入神地写出事物(景和人)的内在精神。通篇紧扣“黄河精魂”来写,深挖黄河象征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强悍,讴歌革命领袖、英杰的伟岸、超迈、亲和、灵慧。②饱含深情。叙事写人,写景状物,无不倾注澎湃、炽热的感情。字里行间洋溢着对黄河母亲的热爱,对革命导师、杰出统帅的爱戴,对中华民族的自豪,对华夏文明的自信。③富含哲理。在写景状物、叙事写人基础上,带有思辨色彩地进行哲理升华。以饱含感情的议论,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指挥”作用,点评毛泽东是中国的马克思。
18.示例一:(如诗的韵律)①末段语言表达呈现鲜明的如诗歌的韵律美,卒章显志,升华主题。(2分)②以排比短句传情达意,句式整饬,增强语势。③以宽式对偶句抒写礼赞,句式匀称,节奏和谐。④以四字短句穿插,错落有致,简洁明快。⑤多用整句(排比、对偶),整齐匀称,朗朗上口,有如诗的韵律。
示例二:(灵动的修辞)①末段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语言灵动,情感充沛,升华主题。(2分)②贴切比喻,状物逼真。把高空纵目所见的沙丘中的黄河比作细长的“飘带”,化静为动。③生动拟人,真情洋溢。说黄河“恣肆流淌,纵情欢笑”,突出黄河与中华民族的血肉联系。④排比铺陈,酣畅淋漓。用短句铺排,盛赞黄河之博大精深的内涵、催人奋进的精神。
19.月光饼寄托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思念之情;是童年美好的回忆
20.月光饼。结构上与开头相呼应;内容上,深化中心。
21.画纸被撕碎;月光饼被踩碎;说了伤害表姑的话
22.对比(衬托),突出了作者对故乡(大陆)的思念之情。
23.能围绕“宽容”“理解”“谦让”说话得体等某一方面谈即町。
24.端午节吃粽子:为了纪念屈原.表达爱国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