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 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06 21:31: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 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
第21课 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一、核心素养目标:
史料实证:通过分析冷战结束后世界动荡不安的实例,知道霸权主义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因素;通过设计活动,引导学生结合历史知识论证哪一种态势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明白只有多极化的世界才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
时空观念:构建国际格局演变的时空线索,了解当今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表现,建立基本的知识体系。
历史解释:结合分析冷战结束后影响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力量中心,理解多极化趋势是一个形成中的过程。
唯物史观:通过阅读教材和研读材料,知道现在的世界总趋势是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但是霸权主义、地区冲突和恐怖主义等因素仍然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家国情怀:通过研读各国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的材料,解读各国的政治诉求,初步了解冷战后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了解各国为建立国际新秩序作出的努力,通过了解其中中国所作的贡献,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霸权主义的表现;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努力。
难点:中国在世界国际化趋势中的应对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问题法、小组合作学习、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的世界格局虽然尚未形成,但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世界格局出现了什么样的新特点?国际社会为建立新的国际秩序作出了哪些努力?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21课 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二)、讲授新课
一、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
1、冷战后世界总趋势:
苏联解体 美苏两极格局瓦解
材料:当前世界上主要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发展问题。和平是有希望的,发展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 ——1988年12月21日邓小平会见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时的谈话
上面材料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它给世界格局带来什么变化?
冷战的结束使世界形势发展的总趋势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但仍然存在着很多矛盾冲突 。
2、威胁世界安全的因素:
材料一:苏联解体后,美国国务卿贝克声称: “苏联的崩溃为美国提供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去推广它的利益和价值观念
材料二:1999年,克林顿在阐述21世纪外交政策时更武断地说: “世界必须有一个领导,而且只能有一个领导,而美国是最具有领导这个世界能力的国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去推广它的利益和价值观念表明美国的意愿是什么?
美国为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不断加强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军事干预,严重干扰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材料:长期以来阿拉伯民族国家(包括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犹太民族)之间的冲突不段。更为严重的是几十年的斗争加深了双方的仇恨,并陷入连续不断的报复性行为的恶性循环之中,威胁了中东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材料反映哪一问题?
两级格局被打破后,一些国家和地区内部长期以来抑而不发的深层次矛盾爆发,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和宗教纷争不断,恐怖主义抬头,威胁着世界和平。
3、霸权主义事例:
材料:霸权主义:霸权主义指的是某些国家凭借实力,蹂躏、干涉别国的主权和独立,以谋取主宰世界(或地区)事务的权利的主张、政策和行动。
材料:克林顿曾宣称,20世纪圆了美国的梦想,21世纪将是“美国的世纪”;到2015年前将没有哪个国家能对美国构成全球性挑战。
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引发当今世界局部冲突的重要根源。
(1)、轰炸“南联盟”:
材料:科索沃战争以大规模空袭为作战方式,美国为首的北约凭借占绝对优势的空中力量和高技术武器,对南斯拉夫联盟的军事目标和基础设施进行了连续78天的轰炸,造成了1800人死亡,6000人受伤,12条铁路被毁,50架桥梁被炸,20所医院被毁,40%油库和30%的广播电视台受到破坏,经济损失总共达2000亿美元。
材料:在科索沃一片农田里发现的一枚北约投下的BLU-97A/B集束炸弹和集束炸弹的外壳。这种炸弹是国际上禁止使用的。(此外共使用3万余枚贫铀弹,其辐射危害对南联盟人民将长达数十年甚至数百年,贫铀弹造成的放射性污染已经超标1000倍)
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幌子,越过联合国安理会,对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进行了78天的轰炸。1999年5月8日,中国驻南大使馆遭到北约导弹袭击,3名中国记着不幸牺牲。
(2)发动伊拉克战争:
材料:2003年3月20日10:35,美国以伊位克隐藏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暗中支持恐怖主义为借口,未经过联合国授权,占领伊拉克。伊拉克战争是美国推行全球战略扩张的重要步骤,是推进美式民主、价值观,控制中东石油的不义之战。
材料:伊拉克战争代价
美方:14,491名军人死亡;81,541名左右军人伤残;10,630亿美元战争开支;500亿美元重建。伊方:7,600-10,800名士兵伤亡,武装分子26,544人伤亡。平民死亡10~18万。480万难民。
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2003年,美国又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借口,未经联合国授权,拉拢部分国家,发动战争,占领伊拉克。
材料:利比亚战争,是利比亚在2011年发生的武装冲突,在利比亚国内常称为"2月17日革命",交战双方为穆阿迈尔·卡扎菲领导的政府和反抗卡扎菲的势力。
最初的示威抗议从利比亚城市班加西开始,并逐渐向全国蔓延,民众要求从1969年就已经上台统治长达42年的革命领导人穆阿迈尔·卡扎菲下台和进行民主变革。2011年2月26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首项决议,冻结卡扎菲资产,并把事件交由国际刑事法院处理。3月初,卡扎菲军进攻反对派在东部的据点班加西。3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再度通过决议,授权成员国在利比亚设置禁飞区。8月22日晚,反对派武装已全面控制的黎波里及清除市内卡扎菲残余部队。反对派全城搜捕卡扎菲,并排除其离开利比亚的可能。10月20日,卡扎菲及其接班人穆塔西姆被杀身亡,利比亚分崩离析。
材料:叙利亚内战,指从2011年年初持续的叙利亚政府与叙利亚反对派组织、伊斯兰国之间的冲突。叙利亚的反政府示威活动于2011年1月26日开始并于3月15日升级,随后反政府示威活动演变成了武装冲突。阿拉伯之春爆发后,叙利亚反对派要求总统巴沙尔·阿萨德下台,巴沙尔·阿萨德同意通过和谈解决叙利亚国内的矛盾,但遭到叙利亚反对派的拒绝。叙利亚反对派发动对叙利亚武装部队及亲政府的民兵组织的恐怖袭击,特别是在德拉、霍姆斯、伊德利卜和哈马等抗议的中心地区。
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利比亚、叙利亚等国进行军事干涉,导致这些地区矛盾不断,长期动荡,给当地让人民带来了深重苦难。与此同时,北约也在持续扩张势力范围,严重威胁地区和平与稳定。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1、多极化趋势的表现:
材料:美国认为自己“最有能力领导这个世界”,企图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和科技力量,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
材料:今天,美国是唯一真正的全球大国......美国的力量是真实的;事实上,在可预见的未来,它大概不会受到任何潜在敌人的挑战......美国的全球地位在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 布热津斯基
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认为自己“最有能力领导这个世界”,企图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和科技力量,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
但是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一些具备较强综合实力的国家联盟或国家也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2、推动多极化的力量:
材料:欧盟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组织,具有雄厚的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希望摆脱对美国的依赖,而且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成为多极中强有力的一极。
材料:欧盟委员会前主席普罗迪称,欧洲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建立“一个和美国平起平坐的欧洲大陆上的超级大国”。
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欧盟成立后,欧洲的实力进一步增强,地位进一步提高。欧盟希望摆脱对美国的依赖,发出自己的声音,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日本:日本是仅次于美国、中国的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20世纪末,其军费开支居世界第二, 同时日本在积极谋求世界政治大国的地位。
中国:
中国通过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国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中国的经济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经过和平发展不断壮大的中国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俄罗斯:
俄罗斯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地大物博,在度过苏联解体的社会动荡期后,致力于国家复兴,力求在国际舞台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第三世界国家:
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的3/4,它们的总体实力在不断增长,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发展中国家成为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三、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努力:
1、背景:
二战后,确立了以美国和苏联为主导的国际秩序,形成了两大集团对峙的冷战局面。
材料:成立于1964年的77国集团是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旨在国际经济领域加强发展中国家团结与合作,推进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加速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程。
指出广大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国际新秩序做了哪些努力?
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些新独立的民族国家为了维护国家独立,摆脱美国和苏联的控制(目的),实行和平、不结盟的对外政策,发起了不结盟运动。
2、不结盟运动:
1961年,不结盟运动正式成立。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3、建立国际新秩序:
冷战结束后,随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成为大多数国家的要求。各国致力于发展经济,力争增强经济实力,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各国致力于发展经济,力争增强经济实力,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进入21世纪,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
材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既指世界正在经历的大态势,也指中国面临的大态势,而且这两大态势是彼此影响、互为因果的;是中国共产党针对当前世界发展局势提出的重要论断,这一判断对于在新时期认识和判断国际局势,明确中国发展方向、制订相关任务计划,并进行中国国内外的决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是中国为世界共同发展提出的思考,是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形势判断。百年未有之变局是中国学术界的热门话题,这一话题首先来源于中央高层的判断。2017年岁末,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驻外使节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做好新时代外交工作,首先要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正确认识当今时代潮流和国际大势。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当前,世界百年唯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口,和平与发展需要各国人民共同维护。
4、中国的努力:
面对当前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中国该如何应对,才能在多极化趋势中占据有利位置?
中国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绝不干涉他国内政。
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进大国协调与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同时,中国还经济推动全球治理变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课堂总结
冷战结束后,美苏两极对峙的格局终结。旧的格局已结束,新的格局并未形成。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但是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等推动着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新的国际秩序成为各国面临的重要任务。
(四)、课堂练习:
1、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进行了持续78天的轰炸;1999年5月,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遭到北约导弹袭击;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并占领伊拉克。这说明( A )
A.霸权主义影响世界和平与安全 B.多极化发展趋势加强
C.国际恐怖主义仍然存在 D.民族矛盾造成地区动荡
2、冷战结束后,美国继续在许多地区进行军事干预和经济扩张,而亚非拉国家的自主意识日益增强,不少综合实力较强的国家联盟或国家也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这反映出,冷战后( D )A.欧洲政局剧烈动荡 B.贸易保护已经不复存在 C.不结盟运动刚成立D.新的世界格局正在形成
3、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在没有获得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对南联盟进行了持续78天的轰炸,给当地人民造成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当年5月,中国驻南大使馆遭到北约导弹袭击,3名中国记者不幸牺牲。北约这些行为表明冷战结束后( C )
A.东欧剧变引发苏联解体 B.世界多极化趋势发生逆转
C.霸权主义威胁世界和平 D.联合国从此失去维和作用
4、有观点认为:“21世纪全球将出现‘大国群体体系’:美国支配下的北美、一体化的欧洲、日本和中国居突出地位的东亚、印度称雄的南亚、横跨北非和中东的新月形地带,其中北美、欧洲、东亚三大群体将起决定性作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A.世界多极化趋势日趋明显 B.大国群体体系消除了各国矛盾
C.国际政治新秩序已经建立 D.世界政治格局出现新三足鼎立
5、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表现在( D )
A.北约与华约对峙,欧洲共同体建立,日本崛起
B.广大发展中国家开始成为影响世界发展的重要力量
C.苏联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D.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
(五)、板书设计:
第21课 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一、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
1、冷战后世界总趋势
2、威胁世界安全的因素
3、美国霸权主义表现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1、多极化趋势的表现
2、推动多极化的力量
三、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努力
1、背景
2、不结盟运动
3、建立国际新秩序
4、中国的努力
(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