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第三章 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第三节 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
3.3.2 乙酸
核心素养目标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能从宏观上认识乙酸的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等),并从微观角度理解其分子结构(分子式、结构简式、官能团等),建立 “结构决定性质” 的观念。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通过乙酸与不同物质反应的实验现象,如与活泼金属反应产生气体、与弱酸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等,推理出乙酸的酸性及酸性强弱关系。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在乙酸乙酯制备的实验探究中,学会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
重点
乙酸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特别是乙酸的弱酸性和酯化反应;
酯化反应的原理、实验操作及实验现象分析;
建立 “结构决定性质” 的化学思维,理解官能团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
难点
理解乙酸酯化反应的机理,即 “酸去羟基,醇去氢” 的反应过程;
分析酯化反应实验中各试剂的作用、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以及实验改进的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化学知识并灵活运用 。
课前导入
课前导入
相传古代的时候醋是酒圣杜康的儿子黑塔发明的。杜康发明了酒,他儿子黑塔在作坊里提水、搬缸什么都干,慢慢也学会了酿酒技术。后来,黑塔酿酒后觉得酒糟扔掉可惜,就存放起来,在缸里浸泡。到了二十一日的酉时,一开缸,一股从来没有闻过的香气扑鼻而来。在浓郁的香味诱惑下,黑塔尝了一口,酸甜兼备,味道很美,便贮藏着作为"调味浆"。这种调味浆叫什么名字呢 黑塔把二十一日加"酉"字来命名这种调料叫"醋"。
01
乙酸的存在和物理性质
乙酸
→乙酸的存在:
乙酸是食醋中的主要有机化合物,普通食醋中含 3% ~ 5%(质量分数)
的乙酸。乙酸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动物组织、排泄物中都存在乙酸。许多微生物可以将有机化合物通过发酵转化为乙酸。
→乙酸的用途:
乙酸是一种重要的化学试剂,也是制药、染料、农药工业的重要原料,还可用于制造电影胶片所需要的醋酸纤维素和木材用胶黏剂中的聚乙酸乙烯酯以及很多合成纤维。
乙酸分子的结构
分子式 结构式 结构简式
C2H4O2 CH3COOH或
官能团 球棍模型 空间填充模型
名称 化学式
羧基 —COOH 乙酸的物理性质
俗名 颜色 状态 气味 溶解性 挥发性
醋酸 无色 液体 强烈刺激 性气味 易溶于水 易挥发
当温度低于16.6 ℃,乙酸凝结成冰一样的晶体,故无水乙酸又称冰醋酸。
02
乙酸的化学性质
探究乙酸的化学性质
乙酸在溶于水时能够电离出 CH3COO- 和 H+,因而乙酸具有一定的酸性。请设计几个实验证明乙酸具有酸性。
实验内容
①向乙酸溶液中加入石蕊溶液
②向盛有锌粒的试管中加入乙酸溶液
③向盛有碳酸钙的试管中加入乙酸溶液
④向滴有酚酞溶液的NaOH溶液中逐滴滴加乙酸溶液
探究乙酸的化学性质
反应 现象 化学方程式
①向乙酸溶液中加入石蕊溶液 溶液变红色 —
②向盛有锌粒的试管中加入乙酸溶液 产生气泡 2CH3COOH+Zn→
(CH3COO)2Zn+H2↑
③向盛有碳酸钙的试管中加入乙酸溶液 产生气泡 2CH3COOH+CaCO3→
(CH3COO)2Ca+H2O+CO2↑
④向滴有酚酞溶液的NaOH溶液中逐滴滴加乙酸溶液 红色变浅,最后变为无色 CH3COOH+NaOH→
CH3COONa+H2O
乙酸、水、乙醇、碳酸的羟基氢活泼性比较
名称 乙酸 水 乙醇 碳酸
遇石蕊溶液 变红 不变红 不变红 变红
与Na 反应 反应 反应 反应
与Na2CO3 反应 Na2CO3 水解 不反应 反应
与NaHCO3 反应 NaHCO3 水解 不反应 不反应
与NaOH 反应 不反应 不反应 反应
羟基氢的 活泼性强弱 CH3COOH>H2CO3>H2O>C2H5OH 乙酸与乙醇的反应
在试管中加入无水乙醇、浓硫酸、冰醋酸的混合物,再加入 2 ~ 3 块碎瓷片。按图所示连接装置,用酒精灯小心均匀地加热试管,将产生的气体经导管通到饱和Na2CO3 溶液的液面上。观察发生的现象,闻一闻生成物的气味。
长导管的作用:导气和冷凝
导管末端不能伸入液面以下,防倒吸
碎瓷片,防暴沸
不能用强碱性的NaOH溶液,否则会使制得的乙酸乙酯发生水解
实验现象 ①饱和Na2CO3溶液的液面上有无色透明的油状液体生成
②闻到香味
化学方程式
结论 在浓硫酸存在并加热的条件下,乙醇和乙酸发生反应,生成无色透明、有香味的油状液体
实验现象及结论
实验注意事项
→试剂的加入顺序:一般先加乙醇,再加浓硫酸,最后加乙酸。
→在反应的试管中加入几块碎瓷片的目的:防止暴沸。
→浓H2SO4的作用: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
吸水剂(吸收生成的水,提高反应物的转化率)。
→装置中导气管较长的目的:导气兼冷凝,便于乙酸乙酯的收集。
实验注意事项
→导管口不伸入Na2CO3溶液液面以下的原因:防止倒吸。
→饱和Na2CO3溶液的作用:中和乙酸、吸收乙醇、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使之易于分层。
→酯的分离:通常用分液漏斗进行分液。
→酯化反应属于取代反应、可逆反应,其实质是“羧酸去羟基,醇去氢”。
→酯化反应的逆反应是酯的水解反应,也属于取代反应。
酯化反应
乙酸能与乙醇发生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和水。乙酸乙酯是一种无色透明、有香味的油状液体。像乙酸与乙醇这样生成酯和水的反应称为酯化反应。酯化反应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学反应。
→反应实质:乙酸乙酯是乙醇分子中的乙氧基(CH3CH2O—)取代了乙酸分子中羧基上的羟基的生成物,即乙醇分子和乙酸分子间脱去一个水分子的产物。
03
课堂小结
04
课堂练习
1.李时珍《本草纲目》中“酸温。散解毒,下气消食……少饮和血行气……”中医学认为,蛔虫“得酸则伏”,故吃醋可缓解蛔虫病引起的胃肠绞痛。
下列物质中,在一定条件下能与醋酸发生反应的是 ( )
①食盐 ②乙醇 ③氢氧化铜 ④金属铝 ⑤氧化镁 ⑥碳酸钙
A.①③④⑤⑥ B.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④⑤⑥ D.全部
B
D
C
3.某有机物的结构简式为,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的反应为( )。
①酯化反应 ②氧化反应 ③加聚反应 ④取代反应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③④
C
4.脱落酸是一种抑制生长的植物激素,因能促使叶子脱落而得名,其结构简式如图所示,有关脱落酸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脱落酸的分子式为C15H18O4
B.脱落酸只能和醇类发生酯化反应
C.脱落酸可以和金属钠发生反应
D.1 mol脱落酸最多可以和2 mol H2发生加成反应
Thanks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