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生物考试易错题(新高考通用)(消灭易错)生态与环境的应用易错(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高考生物考试易错题(新高考通用)(消灭易错)生态与环境的应用易错(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4-07 15:34:08

文档简介

消灭易错 生态与环境的应用易错
题组一 种群与群落
1.我国的二级保护动物红腹角雉主要以植物的嫩叶、果实以及昆虫为食。研究人员通过探究不同季节的环境因素变化对红腹角雉在不同区域的占域率(目标物种占据或利用的调查区域的比例)的影响,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红腹角雉在某区域的占域率增高有利于其种群繁衍
B.调查红腹角雉的种群密度及占域率的最适方法是标记重捕法
C.环境因素使群落在不同季节物种组成发生的变化属于次生演替
D.植物的嫩叶、果实以及昆虫的数量属于红腹角雉种群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易错分析: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标记重捕法,但是标记重捕法可能对其造成伤害。因此为了能够减少对野生动物的惊吓和伤害,还可以采用红外相机自动拍摄照片或无人机航拍技术。
【答案】A
【详解】A、占域率是目标物种占据或利用的调查区域的比例,红腹角雉在某区域的占域率增高可增大其对环境的利用,有利于其种群繁衍,A正确;
B、分析题意可知,红腹角雉是二级保护动物,而标记重捕法可能对其造成伤害,可用红外相机自动拍摄照片或视频进行调查,B错误;
C、环境因素使群落在不同季节物种组成发生的变化属于季节性变化,而非演替,C错误;
D、密度制约因素是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植物的嫩叶、果实以及昆虫的数量属于红腹角雉种群的密度制约因素,D错误。
故选A。
2.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为去除某群落中的顶级捕食者可能会改变群落中的优势种
B.季节性变化会使群落外貌发生改变,但群落的空间结构不变
C.三江源地区存在多种群落与水分、温度等因素有关
D.自然状态下,群落都会演替到与其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状态
【答案】B
【详解】A、去除某群落中的顶级捕食者可能改变生物的生态位,从而使优势种发生变化,A正确;
B、若某群落发生季节性变化,如秋冬季节草本层会消失,其空间结构会发生改变,B错误;
C、三江源地区不同地域水分分布情况不同,海拔不同可导致温度不同,这些导致了三江源地区存在多种群落,C正确;
D、自然状态下,群落都会演替到与其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状态,D正确。
故选B。
3.蚁类和啮齿类食物资源有明显的重叠,都取食植物种子,为了搞清这两类动物之间的关系,科研人员建立4种类型、直径36米的样方共8个,样方内生有同类沙漠灌丛。其中2个样方清除鼠类并阻止鼠类重新进入:另2个样方反复使用杀虫剂消灭蚁类;第三类的2个样方中鼠类和蚁类全部被消除;最后两个样方保持自然状态。对以上研究过程和表中数据的说法,错误的是(  )
数量相对值 清除啮齿目 清除蚁类 清除啮齿目和蚁类 自然状态组
蚁群数量 543 0 0 318
啮齿目数量 0 144 0 122
种子数量 1 1 5.5 1
A.该实验方法的设计时利用了减法原理
B.样方的数据来自于两个样方的平均值
C.啮齿类和蚁类通过种间竞争相互抑制
D.生态系统中啮齿类和蚁类的生态位相同
【答案】D
【详解】A、该实验方法的设计时利用了减法原理,即分别除去鼠类和蚁类来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A正确;
B、为了使实验数据更加具有说服力,该实验中样方的数据应该来自于两个样方的平均值,B正确;
C、根据实验数据可推测,啮齿类和蚁类通过种间竞争相互抑制,因为数据结果显示,当除去两者中任一种时种子数量均未改变,但保留种类的数量均增加,C正确;
D、根据上述数据不能判断生态系统中啮齿类和蚁类的生态位相同,因为生态位的调查包括食物、空间以及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多方面,D错误。
故选D。
4.理论上动物应有一个最适宜的种群密度,种群过密或过疏都可能限制个体的存活力,即阿利氏规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对种群中个体存活力的影响与密度无关
B.原始合作是一种可使种群密度和个体存活力都增加的种内关系
C.种群密度过小不利于抵御捕食者,且种群中个体交配率会降低
D.种群密度过大会导致食物和空间等环境资源不足,种内竞争加剧
易错分析:原始合作属于种间关系。
【答案】B
【详解】A、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对种群中个体存活力的影响与密度无关,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A正确;
B、原始合作属于种间关系,B错误;
C、种群密度过小不利于抵御捕食者,且种群中个体交配率会降低,C正确;
D、种群密度过高时,可能是因为因资源和空间有限而出现种内斗争加剧的现象导致种群增长率受到抑制,D正确。
故选B。
5.酵母菌繁殖速度受温度和营养物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某学习小组为了探究温度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进行了4组实验,结果如下表。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温度/℃ 不同时间酵母菌种群数量/(×10 个·mL )
0h 2 h 4 h 6 h 8 h 10h 12 h 14 h
20 1.2 1.8 3.0 4.0 7.8 13.2 20.3 19.4
25 1.2 2.0 3.8 5.8 8.9 19.5 19.0 18.5
30 1.2 3.5 7.2 15.2 35.1 88.2 88.1 81.0
35 1.2 4.8 9.2 20.1 75.2 73.1 70.2 68.1
A.若增加酵母菌初始种群数量,则在同一温度条件下该组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的时间将缩短
B.若计数板1个大方格中有16个中方格,4个中方格中酵母菌总数为40个,则1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为 1.6×10 个(计数板规格 1 mm×1 mm×0.1m m)
C.每隔2小时定时取样检测酵母菌细胞数量,绘制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属于构建物理模型
D.分析表格数据可知,在不同温度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都是先增加后减少,并且都有一个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的时间段
【答案】C
【详解】A、若增加酵母菌初始种群数量,则在同一温度条件下该组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的时间将缩短,A正确;
B、根据题意信息可知,计数板规格 1 mm×1 mm×0.1m m,若计数板1个大方格中有16个中方格,4个中方格中酵母菌总数为40个,则1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为 40×4×104=1.6×106个,B正确;
C、每隔2小时定时取样检测酵母菌细胞数量,绘制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属于构建数学模型,C错误;
D、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在不同温度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都是先增加后减少,并且都有一个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的时间段,D正确。
故选C。
6.雌雄异株植物自然种群的性别比例一般为1∶1,但环境因子可能会使性别比例偏离。斑子麻黄是耐贫瘠、干旱、寒冷的雌雄异株植物。如图为某山坡不同区域(S1、S2样地的营养优越,S3、S4营养不良)斑子麻黄种群调查结果。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营养不良环境下幼龄雄株比雌株生存能力更强
B.S2样地斑子麻黄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为增长型
C.在优越的营养条件下,年龄越小性别比例偏离越严重
D.海拔越高则斑子麻黄种群性别比例偏离越明显
【答案】A
【详解】A、由题干信息知,S1、S2样地的营养条件优于S3、S4,与S1、S2样地中的种群相比,S3、S4样地中个体较高,同时据柱形图可知,营养不良环境下幼龄雄株比雌株生命力更强,即营养不良环境下幼龄雄株比雌株存活率可能更强,A正确;
B、S3样地斑子麻黄种群中老年个体最多,故其年龄结构为衰退型,B错误;
C、S1、S2样地的营养条件较为优越,但在S1样地,幼年个体的性别比例偏离并不严重,因此无法得出在优越的营养条件下,年龄越小性别比例偏离越严重,C错误;
D、由图可知,海拔越高则斑子麻黄种群性别比例偏离越不明显,D错误。
故选A。
7.某科研小组调查了某森林中斑翅山鹑的种群数量情况。先在该森林区域内随机设置了若干捕鸟网,进行前后两次的捕捉,统计的捕获结果如表所示。利用该方法对斑翅山鹑进行较长时间的数量统计,获得其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中曲线乙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项目 捕获总鸟数 斑翅山鹑数
第一次捕捉 307 52(标记后放生)
第二次捕捉 192 34(其中4只被标记)
A.据表可估算该区域中斑翅山鹑大约有294只
B.调查斑翅山鹑的种群密度时,要在斑翅山鹑经常出没的地方捕捉
C.甲曲线的形成可能是引进了斑翅山鹑的天敌,从而降低了斑翅山鹑的K值
D.a~b段中,因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再发生变化而使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
【答案】C
【详解】A、根据种群密度(N) /第一次捕获并标记个体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可知N=第一次捕获的某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标记个体数量,即N=52×34÷4=442,A错误;
B、调查斑翅山鹑的种群密度时,应随机调查,若要在斑翅山鹑经常出没的地方捕捉,会使调查结果偏大,B错误;
C、由图可知,甲曲线由K值急剧下降,可能是环境改变使其死亡率升高、出生率下降,因此推测可能是引进了斑翅山鹑的天敌,从而降低了斑翅山鹑的K值,C正确;
D、a~b段中,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是由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而非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再发生变化,D错误。
故选C。
8.辛普森多样性指数是一种简便的测定群落中物种多样性的指数,可以用群落中随机取样的两个个体属于不同种的概率来表示。为了研究气候变暖对长白山苔原植物群落的影响,研究人员在长白山苔原带的牛皮杜鹃—笃斯越橘群落和小叶章——牛皮杜鹃群落的一定区域内放置开顶式增温箱,3年后检测各群落的辛普森多样性指数,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群落 处理 辛普森多样性指数
牛皮杜鹃—笃斯越橘群落 对照 0.79±0.001
增温 0.78±0.002
小叶章—牛皮杜鹃群落 对照 0.73±0.001
增温 0.66±0.006
A.辛普森多样性指数越接近1,群落物种多样性越高
B.辛普森多样性指数受物种数目和各物种种群密度的影响
C.群落中各种生物数量分配越均匀,辛普森多样性指数越高
D.增温显著提高了长白山小叶章—牛皮杜鹃群落的丰富度
【答案】D
【详解】A、辛普森多样性指数越接近1,说明随机取样的两个个体属于不同种的概率接近1,群落物种多样性越高,A正确;
B、辛普森多样性指数是指从群落中随机抽取的两个个体不属于同一物种的概率,所以可推知,辛普森多样性指数受物种数目和各物种种群密度的影响,B正确;
C、群落中各种生物数量分配越均匀,辛普森多样性指数越高,随机取样的两个个体属于不同种的概率越高,则辛普森多样性指数越高,C正确;
D、依据辛普森多样性指数的概念,该指数越大说明该群落的丰富度越大,而增温降低了辛普森指数,所以增温降低了长白山小叶章—牛皮杜鹃群落的丰富度,D错误。
故选D。
9.[多选]大树杜鹃为国家一级保护濒危珍稀植物,是杜鹃花属中最高大的乔木树种。大树杜鹃林下凋落物厚,种子难以散布到土壤基质层,因而发芽率低;其幼苗生长缓慢,要生长很长时间才开花;且该树种对温度、湿度等条件要求苛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种群密度、植株高度、在研究区域内出现的频率等
B.在原产地适度清除林下凋落物并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对大树杜鹃的有效保护
C.大树杜鹃促进生态系统中基因流动和协同进化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大树杜鹃由于植株高大能够获得充足阳光而成为黎贡山地区的优势物种
【答案】CD
【详解】A、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种群密度、植株高度、在研究区域内出现的频率,与其它物种的关系等,A正确;
B、根据“大树杜鹃林下凋落物厚,种子难以散布到土壤基质层,因而发芽率低”可知,在原产地适度清除林下凋落物可提高大树杜鹃的发芽率,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就地保护的有效措施,B正确;
C、大树杜鹃促进生态系统中基因流动和协同进化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错误;
D、大树杜鹃为国家一级保护濒危珍稀植物,数量极少,因此不属于黎贡山地区的优势物种,D错误。
故选CD。
10.[多选]某兴趣小组探究培养液中不同葡萄糖浓度(2%~10%)对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影响,实验中定期取样并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数量进行统计,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统计酵母菌数量时,应取静置菌液的上清液滴于盖玻片边缘
B.葡萄糖浓度为2%时、培养168h内,酵母菌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
C.在各种葡萄糖浓度下培养到72h时,酵母菌种群才出现种内竞争
D.由实验结果可知,酵母菌种群的K值不随葡萄糖浓度的变化而改变
【答案】ACD
【详解】A、血细胞计数板统计酵母菌数量时,应取摇匀的菌液滴加到盖在计数室上的盖玻片边缘,让菌液自行渗入,A错误;
B、由实验结果可知,培养液中葡萄糖浓度为2%,培养168h内,酵母菌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B正确;
C、在各种葡萄糖浓度下培养72h之前,酵母菌种群就已出现种内竞争,C错误;
D、由实验结果可知,在不同的培养液浓度下,酵母菌最大种群数量有差异,说明葡萄糖浓度可改变酵母菌种群的K值,D错误。
故选ACD。
11.建设海洋牧场是近些年沿海地区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重要举措,它可以看作是一种人工海洋生态系统。人们通过投放人工鱼礁等方法来保护某些海洋生物的生存、栖息与繁殖,从而实现海洋生态保护和渔业资源的持续高效产出。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海洋牧场极大改善了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使某些海洋经济鱼类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对经济鱼类(如大黄鱼)的数量做调查时可用标记重捕法,原因是 。
(2)投放人工鱼礁一段时间后,其表面往往会附着一些藻类等植物,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它属于 ,研究发现其有利于温室效应的缓解,原因是 。
(3)为实现渔业资源的合理且持续高效地开发利用,有研究者对某处近海海域划分出甲(捕捞)、乙(非捕捞)两个区域,以探究捕捞产生的生态效应。部分食物链如下图所示:海藻→海胆→岩龙虾
①研究发现,甲区域对岩龙虾的捕捞,会使海胆密度上升,海藻的生物量下降。捕捞会加剧海胆的种内竞争,使海胆的迁出率和 上升;而乙区域中捕食者的存在则缓解了海胆的种内竞争,海藻的生物量相对增加。岩龙虾作为捕食者,一般不会将海胆全部捕食,这一现象的生物学意义是 。(答一点即可)
②根据乙区域的研究结果推测,甲区域可以通过 调节机制恢复到乙区域的状态。当甲区域达到生态平衡时,其具有的特征是结构平衡、功能平衡和 。
【答案】(1) 变大 大黄鱼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
(2) 生产者 藻类等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将CO2转变为有机物
(3) 死亡率 避免自己没有食物而无法生存或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 负反馈 收支平衡
【详解】(1)海洋牧场极大改善了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使某些鱼类种群的食物资源增多、生存空间增大,故使其环境容纳量变大;经济鱼类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适合使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数量。
(2)藻类等植物含叶绿体,可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属于自养型的生物,故其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属于生产者;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二氧化碳的排放加剧导致,人工鱼礁表面的藻类等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固定为有机物,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进而缓解温室效应。
(3)①海胆的种群密度上升会增加种群内部个体之间对食物和生存空间的争夺,种内竞争加剧,使其死亡率上升;自然界中,捕食者一般不会将所有的猎物都吃掉,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对捕食者而言,不会导致没有猎物可以捕食而饿死,无法生存下去,即可保证被捕食者的能量能够持续流向捕食者,有助于捕食者的生存。同时对于生态系统而言,能维持该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②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基础,因此根据乙区域的研究结果推测,甲区域可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恢复到乙区域的状态。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具有结构平衡、功能平衡和收支平衡的特征。
12.褐马鸡是我国特有珍稀鸟类,身躯笨重,不善于长距离飞行,但非常善于在林间跑动。褐马鸡仅分布在山西、陕西部分山区和河北小五台山区域,在春季产卵、夏季孵化成雏鸡、秋季幼鸡随群体活动。褐马鸡的鸡冠、喙色、尾趾等随年龄逐渐变化,雄鸡足上1.5cm处有矩,雌鸡没有。2022年秋,某科研团队利用红外相机对小五台山褐马鸡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其种群十年间由2000余只增长到2600余只。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褐马鸡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其栖息地、食物、 (答出2点)等。小五台山从低海拔区域到高海拔区域主要分布有灌丛及农田、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高山草甸等,下表统计了不同季节褐马鸡在保护区内不同区域出现的频次。在春季,褐马鸡较高频次地出现在落叶阔叶林及灌丛和农田的原因可能是 。
季节 针阔混交林 落叶阔叶林 灌丛及农田
春 5 28 19
夏 16 8 5
秋 18 6 5
冬 25 3 6
(2)2022年秋,科研团队调查小五台山处褐马鸡的种群数量时,相机应主要布设在 (填“灌丛及农田”“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或“高山草甸”)区域,该方法还可以同时调查的种群数量特征有 。调查期间直接决定褐马鸡种群数量变化的数量特征主要是 。褐马鸡在保护区内的数量明显增加,说明逐步恢复的生态环境为褐马鸡提供了 。
(3)褐马鸡雄鸡在争夺配偶时常进行激烈格斗,这体现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
(4)试提出一条提高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褐马鸡种群基因多样性的措施: 。
【答案】(1) 天敌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落叶阔叶林及灌丛和农田所处区域海拔较低,温度较高,利于植物的生长、繁殖,褐马鸡在该区域可以获得更多的食物,利于其产卵
(2) 针阔混交林 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 死亡率 更丰富的食物和栖息地
(3)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4)从其他区域引入褐马鸡和小五台山区域褐马鸡杂交,人工繁育子代后放生(合理即可)
【详解】(1)研究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其栖息地、食物、天敌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落叶阔叶林及灌丛和农田所处区域海拔较低,温度较高,利于植物的生长、繁殖,褐马鸡在该区域可以获得更多的食物,利于其产卵。
(2)调查时间为秋季,根据表中信息可知此时褐马鸡主要分布在针阔混交林,因此相机应主要布设在该区域。相机拍摄的照片还可以辨识其年龄和性别,因此该方法还可以同时调查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褐马鸡身躯笨重,不善于长距离飞行,因此其迁入、迁出的可能性较小,秋季不是繁殖季节,因此调查期间直接决定褐马鸡种群数量变化的数量特征主要是死亡率。褐马鸡在保护区内的数量明显增加,说明逐步恢复的生态环境为褐马鸡提供了更丰富的食物和栖息地。
(3)褐马鸡雄鸡在争夺配偶、保护领地时,常进行激烈格斗,是为了种群的繁殖,这体现了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4)从其他区域引入褐马鸡和小五台山区域褐马鸡杂交,人工繁育子代放生,可提高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褐马鸡种群的基因多样性。
题组二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1.工农业生产等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系统的碳、氮循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氮元素会沿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积累,导致出现生物富集现象
B.碳、氮循环与生态系统能量传递和信息传递相伴发生
C.在农业生产中,增加固氮植物的配比可促进氮元素的循环
D.施氮肥有利于提高作物产量,使人类生态足迹值增大
易错分析:生物富集是指生物体由于对环境中某些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的积累。
【答案】A
【详解】A、生物富集是指生物体由于对环境中某些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的积累,使得这些物质在生物体内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如重金属、DDT等物质,氮元素会沿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转移,但不会在生物体内积累,不会出现生物富集现象,A错误;
B、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三大功能,它们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故碳、氮循环与生态系统能量传递和信息传递相伴发生,B正确;
C、在农业生产中,增加固氮植物的配比,固氮植物可以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含氮化合物,从而促进氮元素的循环,C正确;
D、施氮肥有利于提高作物产量,人类获取的资源增多,使人类生态足迹值增大,D正确。
故选A。
2.肠道微生物群落是动物肠道中的复杂微生物群体。以生活于高海拔和低海拔的两个猕猴种群为研究对象,发现两者的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显著。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
A.宿主与肠道微生物之间的协同进化会影响多种肠道微生物的生态位
B.肠道微生物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会影响该群落的演替
C.肠道微生物群落出现结构差异是猕猴适应不同海拔环境的一种表现
D.肠道微生物群落出现结构差异可能是由两个猕猴种群生殖隔离所致
【答案】D
【详解】A、宿主与肠道微生物之间的协间进化会对多种肠道微生物的生态位造成影响,A正确;
B、肠道微生物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会影响该群落所处的环境状况,进而影响该群落的演替,B正确;
C、肠道微生物群落出现结构差异是猕猴适应不同海拔环境的一种表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确;
D、肠道微生物群落出现结构差异可能是由两个猕猴种群所处的外界环境的变化导致的,两个猕猴种群之间并未出现生殖隔离,D错误。
故选D。
3.某农业园开创了一种农业新模式:“鸡+鸭+鱼+菜”,即空中种植蔬菜,池塘养鱼、养鸭等,池塘上方为立体鸡舍,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B.投放的鸡、鸭、鱼、菜比例要适中,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C.“鸡+鸭+鱼+菜”的立体种养生态循环模式有利于减小生态足迹
D.该生态系统几乎没有“废物”产生,体现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
【答案】C
【详解】A、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人工投入的饲料中的化学能,A错误;
B、该农业园在设计时,要保证投放的“鸡、鸭、鱼、菜”比例适中,各组分的搭配与比例适当,结构有序,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B错误;
C、“鸡+鸭+鱼+菜”的立体种养生态循环模式有利于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减小生态足迹,C正确;
D、该生态系统几乎没有“废物”产生,维持着高效的物质循环,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D错误。
故选C。
4.为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农业生产中常使用杀虫剂杀死害虫,使用除草剂清除杂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喷洒杀虫剂通过增加死亡率来降低昆虫的数量,但不会影响杂草的繁殖
B.喷洒除草剂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改变导致依赖杂草生存的昆虫数量减少
C.同一区域的田块同时喷洒杀虫剂可减少田块间害虫迁入与迁出,提高防治效果
D.使用杀虫剂和除草剂会降低农田的遗传多样性,农业生产中应精准施药
【答案】A
【详解】A、喷洒杀虫剂通过增加死亡率来降低昆虫的数量,昆虫的数量降低后,导致杂草被捕食减少,杂草数量增加,种内竞争加剧,不会影响杂草的繁殖,另一方面,某些昆虫可能对杂草起到传粉和传播种子的作用,因此也会影响杂草的繁殖,A错误;
B、喷洒除草剂后,除草剂的使用会导致土壤中的化学残留,这些残留物难以被土壤完全降解,长期积累下来会破坏土壤结构,进入食物链、食物网后可能形成生物富集,进而影响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改变导致依赖杂草生存的昆虫数量减少,B正确;
C、同一区域的田块同时喷洒杀虫剂可减少田块间害虫迁入与迁出,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提高防治效果,C正确;
D、使用杀虫剂和除草剂除了杀死杂草和害虫,降低了杂草而后害虫的数量,还能对其它生物造成影响,如害虫的天敌以及土壤生物等,会降低农田的遗传多样性,因此农业生产中应精准施药,D正确。
故选A。
5.假设某个稳定的生态系统只存在一条食物链。研究人员调查了一段时间内这条食物链上其中4种生物的相关指标,结果如表所示,表中“一”表示该处数据省略。已知一般情况下,捕食压力指数越大,生物被捕食的压力就越大。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物种 ① ② ③ ④
流经生物的能量/kJ — — 1.60×106 2.13×108
生物体内镉的浓度/( g·g-1) 0.03 0.08 — —
生物承受的捕食压力指数 15.64 — 1.05 —
A.该生态系统是由表中4种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
B.表中4种生物所构成的食物链可能是④→③→①→②
C.该生态系统中的总能量是①~④体内的能量
D.碳在①~④的流动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答案】C
【详解】A、由题意可知,表中4种生物是食物链上的生物,不包含分解者,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组成,A错误;
B、根据流经生物的能量判断④的营养级低,③的营养级高;根据生物体内镉浓度判断①的营养级低,②的营养级高;根据生物承受的捕食压力指数,数值越大,生物被捕食的压力越大,则营养级越低,①的营养级小于③。综合判断4种生物在食物链中的排序是④→①→③→②,B错误;
C、该生态系统中的总能量是①~④体内的能量,C正确;
D、碳在①~④(食物链)的流动主要是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的 ,D错误。
故选C。
6.下列成语蕴含的生物学知识,正确的是( )
A.“螳螂捕蝉”中描述的种间关系为捕食,螳螂处在第二营养级,是初级消费者
B.“流水不腐”的原因是流动水中含氧量较高,可抑制厌氧微生物的繁殖
C.“落叶归根”指落叶可以被微生物分解成无机物,被植物吸收,为植物生长提供能量
D.“鸠占鹊巢”是因为大杜鹃与喜鹊的生态位相同,因此二者属于种间互助
【答案】B
【详解】A、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螳螂捕蝉”中描述的种间关系为捕食,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蝉处在第二营养级,是初级消费者,螳螂是第三营养级、次级消费者,A错误;
B、有氧条件不利于厌氧微生物生存,“流水不腐”的原因是流动水中含氧量较高,可抑制厌氧微生物的繁殖,B正确;
C、“落叶归根”指落叶可以被微生物分解成无机物,为植物生长提供养分,但不能为植物生长提供能量,C错误;
D、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鸠占鹊巢”是因为大杜鹃与喜鹊的生态位相似,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种间竞争,D错误。
故选B。
7.生态浮岛是一种人工水上生态系统。其以水生植物为主体,运用无土栽培技术原理,以高分子材料作为载体,应用物种间共生关系,能充分利用水体空间,有效清除污水当中的富营养化物质,并且具有美化环境的效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根据污水成分选择浮岛中种植的植物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
B.生态浮岛利用植物的根系吸收、转移水中的N、P及有机物等
C.生态浮岛具有美化环境的效应,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设计生态浮岛时需要考虑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及空间结构等
【答案】D
【详解】A、结合污水成分选择浮岛中的植物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A错误;
B、植物的根可吸收无机盐离子,不能吸收有机物,B错误;
C、生态浮岛具有美化环境的效果,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错误;
D、设计生态浮岛时需要考虑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生态位及空间结构等,这样才能构建稳定的人工水上生态系统,D正确。
故选D。
8.美丽的千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宝鸡市千阳县境内,它是以河流湿地为主,集河流、库塘、沼泽特征于一体,拥有着丰富的生态资源,被人们誉为“黄土高原上的一颗明珠”。良好的环境与多年以来系统的生态治理密切相关,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千湖湿地是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其结构由湿地全部的动、植物及微生物组成
B.该湿地生态系统中某种鸟类的食物多样,可能同时处于第一、二、三营养级
C.进入冬季会有多种候鸟前来湿地觅食,这说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
D.千湖湿地景色秀美,吸引广大游客前来休闲度假,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易错分析: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答案】C
【详解】A、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A错误;
B、生态系统中的第一营养级是生产者如植物,鸟类是消费者(秃鹫是分解者),不可能处于第一营养级,B错误;
C、进入冬季,环境温度降低,温度作为物理信息向鸟类传递信息,使候鸟前往湿地觅食,说明信息传递影响生物取食,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C正确;
D、休闲度假、旅游观赏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错误。
故选C。
9.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功能之一。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信息传递过程需要信息源、信道和信息受体的共同作用
②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既可来自非生物环境,也可来自生物
⑤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既存在于同种生物之间,也存在于异种生物之间
④当日照时间达到一定长度时,植物才能开花,说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
⑤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生物,以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属于化学防治
A.①③ B.②④ C.③⑤ D.①④
【答案】A
【详解】①信息传递过程需要信息源、信道和信息受体的共同作用,①正确;
②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既可来自非生物环境,也可来自生物,②正确;
⑤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既存在于同种生物之间,也存在于异种生物之间,③正确;
④当日照时间达到一定长度时,植物才能开花,说明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④错误;
⑤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生物,以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属于生物防治,⑤错误。
综上所述,①②③正确。
故选A。
10.1942年,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对一个天然湖泊——赛达伯格湖进行了野外调查和研究,并对能量流动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了下图所示的数据。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中“生产者→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构成一条食物链
B.图中“293→29.3→5.0”构成的是能量金字塔,能量沿着食物链逐级递减
C.我们称赛达伯格湖为一个生态系统,理由是该湖泊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相互作用而形成了统一的整体
D.若该生态系统中某种杂食性鱼的食物有1/2来自植物,1/2来自植食性鱼类,如果该杂食性鱼获得10kJ能量,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则需要植物固定550kJ的能量
【答案】D
【详解】A、生产者、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都是一类生物,构成的不止是一条食物链,A错误;
B、图中293、29.3、5.0是各营养级未利用的能量,不能构成能量金字塔,构成能量金字塔的是各营养级的同化量,B错误;
C、生态系统是由群落及其生活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因此我们称赛达伯格湖为一个生态系统,理由是该湖泊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相互作用而形成了统一的整体,C错误;
D、若该生态系统中某种杂食性鱼的食物有1/2来自植物,1/2来自植食性鱼类,如果该杂食性鱼获得10kJ能量,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则需要植物固定的能量为:1/2×10÷10%+1/2×10÷10%÷10%=550kJ,D正确。
故选D。
11.某地区重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开采后废弃的重金属矿山最初表现为土壤少,但含有部分繁殖体。经过多年的连续观测,在无人为干扰条件下长出植物。主要物种相对数量随时间变化如图。
回答下列问题:
(1)矿山开采后导致生态系统被破坏,抵抗力稳定性 ,原因是 。
(2)该矿山群落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类型为 。若时间持续延长,条件适宜,此地经演替可能到达的群落类型是 。
(3)生态恢复过程中,除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增加外,发生变化的还有 。
(4)植物在群落演替过程中应对环境变化的策略有:①胁迫忍耐策略(低干扰,高胁迫);②竞争策略(低干扰,低胁迫);③杂草策略(高干扰,低胁迫)。在植物群落演替早期阶段,植物选择的策略为 (填标号)。
(5)为加快开采后的重金属矿山生态恢复,可采取的措施有 (答出2点即可)。
【答案】(1) 下降(或降低) 物种丰富度下降,营养结构变得简单
(2) 次生演替 森林生物群落
(3)动物的物种丰富度也会增加,优势种的变化、稳定性提高,生态环境改善
(4)①
(5)人工制造表土、多层覆盖、特殊隔离、土壤侵蚀控制、植被恢复工程以及植被恢复所必需的土壤微生物群落
【详解】(1)矿山开采后导致生态系统被破坏,植被受到破坏,随之而来的表现为物种丰富度下降,生态系统的结构变得简单,因而自我调节能力下降,进而表现为抵抗力稳定性下降。
(2)该矿山群落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类型为次生演替,因为开采后废弃的重金属矿山最初表现为土壤少,但含有部分繁殖体。若时间持续延长,条件适宜,此地经演替可能到达的群落类型是森林生物群落。 
(3)生态恢复过程中,除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增加外,由于动物需要植物为其提供食物和栖息地,因此随之发生的变化是动物的丰富度也会增加,同时不同种类植物的种群数量也会发生改变,还会发生优势种的变化,随着物种丰富度的增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也越来越强,生态环境变得越来越好。
(4)植物在群落演替过程中应对环境变化的策略有:①胁迫忍耐策略(低干扰,高胁迫);②竞争策略(低干扰,低胁迫);③杂草策略(高干扰,低胁迫)。在植物群落演替早期阶段,由于环境条件恶劣,因而植物选择的策略为低干扰,高胁迫,即为①胁迫忍耐策略。
(5)为加快开采后的重金属矿山生态恢复,此时的环境表现为土壤少,但含有部分繁殖体,且根据图示结果显示,在无为干扰条件下长出植物依次为草本、灌木和乔木,因此为了加快采后重建,可采取的措施人工制造表土、多层覆盖、特殊隔离、土壤侵蚀控制、植被恢复工程以及植被恢复所必需的土壤微生物群落。
12.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多种功能,在保护生态环境、调节碳循环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下图1为某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示意图(“湿地床”内“→”表示水流方向),图2为生物圈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流经图1所示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 ,其中流入湿地植物的能量一部分去向是自身 ,另一部分去向是自身 。
(2)在湿地修复工程中,往往优先选择具有较强污染物净化能力的本地湿地植物,这体现了生态工程建设的 原理;其次还需要考虑这些植物各自的生态位差异,以及它们之间的种间关系,通过合理的人工设计,使这些物种形成互利共存的关系,这体现了生态工程建设的 原理。请尝试分析湿地植物能够净化水质的主要原因是 。
(3)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指的是 ,图2中 (填图中字母)属于生产者,碳在A、B、C、D间以 形式进行流动。“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途径,抵消CO2排放总量,达到CO2相对“零排放”。要实现“碳中和”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参与,主要原因是碳循环具有 的特点。达到“碳中和”时,图2中生产者吸收CO2总量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消费者和分解者释放的CO2总量。
【答案】(1)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和污水中有机物的化学能 经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生长、发育和繁殖
(2) 协调 自生 可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元素;为根系微生物提供附着基质、栖息场所,加速根系周围的有机碎屑分解
(3) 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 A 有机物 全球性 大于
【详解】(1)分析图1可知,流经图1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和污水中有机物的化学能。湿地植物同化的能量,一部分经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另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
(2)在湿地修复工程中,往往优先选择具有较强污染物净化能力的本地湿地植物,使生物与环境达到协调与平衡,体现了生态工程建设的协调原理;植物各自的生态位差异,以及它们之间的种间关系,通过合理的人工设计,使这些物种形成互利共存的关系,体现了生物的自组织作用,属于自生原理。湿地中的植物,可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元素构成自身的物质;湿地植物根系发达,为根系微生物提供附着基质、栖息场所(氧气);湿地植物可形成过滤层,加速根系周围的有机碎屑分解。
(3)物质循环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的循环,元素可能存在于不同的化合物。图2中的A能利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属于生产者,B为初级消费者,C为次级消费者,D为分解者。可见,碳在A、B、C、D间以有机物形式进行流动。碳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要实现“碳中和”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参与。达到“碳中和”时,生产者吸收的CO2总量应等于CO2排放总量,而CO2排放总量除包括消费者和分解者释放的CO2总量外,还包括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过程中排放的CO2,所以图中生产者吸收的CO2总量大于消费者和分解者释放的CO2总量。
13.为防止植食性动物啃食,非洲稀树草原上生活的哨刺金合欢树除了长满锐利的长刺外,还长着一种特殊的刺(图1),刺的下面膨大中空,能给蚂蚁提供巢穴。同时树叶基部有蜜腺,当受到植食性动物啃食时会分泌蜜汁吸引蚂蚁巡逻,蚂蚁的叮咬可以逼退食草动物。
(1)植食性动物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 ,该成分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 。该生态系统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状态,是因其具有一定的 能力。
(2)稀树草原上常见的三种蚂蚁Cm、Cn和Tp争相占领哨刺金合欢树,通常一棵树上只存在一种蚂蚁。研究人员调查了不同高度的金合欢树被三种蚂蚁占领的比例(图2),据图可知三种蚂蚁中 的竞争能力最强,约占据了一半的哨刺金合欢树。
(3)进一步研究发现Cn和Tp具有不同的生存策略。下表统计了被三种不同蚂蚁占据的哨刺金合欢树的相关特征。
蚂蚁种类 Cm Cn Tp
蜜腺啃食率 33% 48% 90%
芽啃食率 0 97% 0
合欢树顶端优势指数(指数越大,植株越高) 40% 30% 43%
据表推测,Tp通过 ,使这棵合欢树失去对其它蚂蚁的吸引力:而Cn则通过啃食芽对哨刺金合欢树进行“剪枝”,解除了 ,减少与其他树的联系,避免邻近树上蚂蚁的“入侵”。
(4)有研究表明,当蜜汁减少时,Cm会饲养一种能分泌蜜汁的蚧壳虫“解馋”,这种蚧壳虫不仅对植物生长不利同时还传播病害,损害哨刺金合欢树。生物学家曾用栅栏围起哨刺金合欢树以避免植食性动物的啃食,一段时间后发现这些受保护的哨刺金合欢树日渐枯萎、死亡。推测围栏造成哨刺金合欢树死亡的原因: ,并阐述该结果对你的启示: (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1) 消费者 物质循环 自我调节
(2)Cm
(3) 大量啃食蜜腺 顶端优势
(4) 原因:栅栏围起导致植食性动物啃食刺激减少,哨刺金合欢树减少蜜汁分泌,Cm缺少食物,而扩大饲养蚧壳虫,影响植物生长,传播病害,导致金合欢树死亡 启示: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意义;自然生态系统存在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应尽量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干扰。(答案合理即可)
【详解】(1)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植食性动物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消费者,消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因此该生态系统可以长期维持相对稳定。
(2)图2表示的是三种不同的蚂蚁在不同株高处占领树的比例,据图可知三种蚂蚁中Cm的竞争能力最强,约占据了一半的哨刺金合欢树。
(3)据表推测,Tp蜜腺啃食率最大,Tp通过大量啃食蜜腺,使这棵合欢树失去对其它蚂蚁的吸引力:芽可以合成生长素,生长素可以促进植株的生长,而Cn芽啃食率最大,则Cn通过啃食芽对哨刺金合欢树进行“剪枝”,去除金合欢树的顶端优势,减少与其他树的联系,避免邻近树上蚂蚁的“入侵”。
(4)有研究表明,当蜜汁减少时,Cm会饲养一种能分泌蜜汁的蚧壳虫“解馋”,这种蚧壳虫不仅对植物生长不利同时还传播疾病。生物学家曾用栅栏围起哨刺金合欢树以避免食草动物的采食,十年后发现这些受保护的哨刺金合欢树日渐枯萎、死亡。推测围栏造成哨刺金合欢树死亡的原因是:栅栏围起导致食草动物刺激减少,哨刺金合欢树减少蜜汁分泌,Cm缺少食物,而扩大饲养蚧壳虫,影响植物生长,传播病害,导致金合欢树死亡,该结果给我们的启示是: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意义;自然生态系统存在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稳定性),尽量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干扰。
题组三 生态与环境应用综合
1. “世界上最神秘的鸟”海南鳽(jiān)由于其昼伏夜出、不喜鸣叫的习性,及生活环境被破坏,使得它极少被人观察到,但它却几乎每年在柳州出现。经观察发现海南鳽求偶期间会发出类似虎吼一样的低沉叫声、羽毛出现类似老虎的斑纹。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易错分析:物理信息:如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化学信息:如生物碱、有机酸等物质;行为信息:如动物的行为。
A.海南鳽求偶期的低沉叫声及其羽毛斑纹变化都是适应性行为
B.海南鳽求偶期的低沉叫声和类似老虎的斑纹分别属于行为信息和物理信息
C.人类对海南鳽生存环境的破坏和掠夺式利用是其生存受到威胁的重要原因
D.可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技术调查柳州森林公园中海南鳽的种群密度
【答案】B
【详解】A、海南鳽求偶期间发出低沉叫声和羽毛出现斑纹变化都是为了求偶这一目的而表现出的适应性行为,A正确;
B、海南鳽求偶期的低沉叫声属于物理信息,是通过声音传递信息的;其类似老虎的斑纹属于物理信息,是通过颜色这种物理特征传递信息的,B错误;
C、生物对环境存在适应关系,因此人类对海南鳽生存环境的破坏和掠夺式利用是其生存受到威胁的重要原因,C正确;
D、红外触发相机拍摄技术可以在不干扰海南鳽的情况下进行调查,可用于调查其种群密度,D 正确。
故选B。
2.16世纪因人类喜欢海狸的皮毛和肉,将其捕杀使其几乎灭绝。但海狸被人类视为“生态系统工程师”,它们筑坝的生活习性使其热衷于改变栖息地的自然环境,并创造由水坝和池塘组成的动态湿地系统。近年来,英国某些庄园投放拥有多名成员的海狸家庭,希望它们能改善当地自然环境。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投放海狸到庄园需要考虑其生态位问题
B.人类的过度猎杀是海狸几乎灭绝的主要原因
C.投放海狸到庄园是利用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
D.投放海狸到庄园后其种群数量将呈现“S”形增长
【答案】C
【详解】A、投放海狸到庄园需要考虑其生态位问题,与庄园内其他生物生态位重叠度不宜过大,影响原有物种的生存,A正确;
B、人类喜欢海狸的皮毛和肉,过度猎杀是海狸几乎灭绝的主要原因,B正确;
C、投放海狸到庄园是利用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其能创造由水坝和池塘组成的动态湿地系统,C错误;
D、投放海狸到庄园后因存在环境阻力,其种群数量将呈现“S”形增长,D正确。
故选C。
3.东黑冠长臂猿是一种极度濒危的灵长类动物,部分分布于广西靖西市的林区,其数量恢复工作面临诸多挑战。下列措施对恢复东黑冠长臂猿数量最有效的是( )
A.分析种间关系,猎捕东黑冠长臂猿的竞争者
B.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东黑冠长臂猿的栖息地
C.通过监测技术,加强对东黑冠长臂猿数量的监测
D.分析东黑冠长臂猿的采食偏好,并投喂适宜的食物
【答案】B
【详解】ACD、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分析种间关系,猎捕东黑冠长臂猿的竞争者,对其数量恢复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破坏了生态平衡。通过监测技术,加强对东黑冠长臂猿数量的监测以及分析其采食偏好,并投喂适宜的食物,对其数量恢复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不是最有效的,ACD不符合题意;
B、东黑冠长臂猿是一种极度濒危的灵长类动物,要恢复东黑冠长臂猿的数量,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东黑冠长臂猿的栖息地,即就地保护,B符合题意。
故选B。
4.许多生态现象可以用下图模型表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为某高山不同海拔的群落,Ⅲ为阔叶林,则Ⅱ可为针叶林
B.若为能量金字塔,则Ⅲ流向Ⅱ的能量大于Ⅱ流向Ⅰ的能量
C.若为某难降解化合物在生物体内的富集程度,则Ⅲ为最高营养级
D.若为种群增长型年龄结构,则Ⅰ为幼年个体数,Ⅲ为老年个体数
【答案】D
【详解】A、随着海拔的升高,温度下降,从而导致植被的不同,若为某高山不同海拔的群落,Ⅲ为阔叶林,则Ⅱ可为针叶林,A正确;
B、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因此Ⅲ为第一营养级(能量最多),Ⅱ为第二营养级(能量次之),Ⅰ为第三营养级(能量最少),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因此Ⅲ流向Ⅱ的能量大于Ⅱ流向Ⅰ的能量,B正确;
C、生物富集是指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营养级越高难降解的化合物含量越高,因此Ⅲ是最高营养级,C正确;
D、增长型年龄结构中,幼年占比多,老年占比少,因此Ⅲ为幼年个体数,Ⅰ为老年个体数,D错误。
故选D。
5.随着全球生态足迹总量和生态承载力总量的差额进一步增大,生态赤字愈发严重。下列相关描述错误的是( )
A.碳足迹是生态足迹的一部分,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
B.海水和其中的绿色植物均会吸收二氧化碳,全球的海洋面积属于碳足迹
C.在维持同一人口单位生存情况下,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大小也不同
D.科技与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能不断提高生态承载力,有利于减少生态赤字
【答案】B
【详解】A、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面积,碳足迹是生态足迹的一部分,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A正确;
B、海水和其中的绿色植物均会吸收二氧化碳,全球的海洋面积属于生态足迹,B错误;
C、在维持同一人口单位生存情况下,生活方式不同,消耗的资源不同,生态足迹大小也不同,C正确;
D、科技与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能不断提高生态承载力,改变生活方式,有利于减少生态赤字,D正确。
故选B。
6.[多选]高羊茅作为温带优质牧草被从欧洲引种到世界各地,在某些地区造成生物入侵。研究者在被入侵草原样地取三个封闭区,每区均分成4个地块(C:对照;N+:施氮肥;NP+:同时施氮肥和磷肥;P+:施磷肥),进行连续四年实验后随机选取每个地块1 m2样方,测定高羊茅健康成熟叶片的N、P含量,结果如图1。测定高羊茅叶片上当地食草昆虫——虎蛾幼虫的密度和叶片损伤程度(如图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引种的高羊茅扩散到自然区域,造成当地生物多样性丧失,此过程为次生演替
B.据图1推测,被入侵草原土壤中缺氮而不缺磷
C.由图2可知,施磷肥地块高羊茅叶片上虎蛾幼虫密度大,对叶片的啃食程度大
D.在高磷低氮环境中,高羊茅数量逐渐增加,形成竞争优势
【答案】BD
【详解】A、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引种的高羊茅扩散到自然区域,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造成当地生物多样性丧失,此过程为次生演替,A正确;
B、分析图1可知,与对照组相比,施加氮肥(N+组)时,叶片中含氮量无明显变化,只要施加有磷肥时(NP+组和P+组),叶片中磷含量明显增加,因此推测被入侵草原土壤中缺磷而不缺氮,B错误;
C、分析图2可知,与对照组相比,施加氮肥时,高羊茅叶片上虎蛾幼虫的密度和叶片损伤程度无明显变化,只要施加磷肥时(NP+:同时施氮肥和磷肥;P+:施磷肥),高羊茅叶片上虎蛾幼虫的密度增大,对叶片的啃食程度大,叶片损伤程度增加,C正确;
D、在高磷低氮环境中,由图2可知,高羊茅叶片上虎蛾幼虫的密度增大,对叶片的啃食程度大,叶片损伤程度增加,会使高羊茅数量逐渐减少,不能形成竞争优势,D错误。
故选BD。
7.林麝又称“南麝”,是麝属中体型最小的一种植食性哺乳动物。林麝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属于濒危保护等级。为更好地保护林麝,研究人员对某地林麝进行了相关调查研究。如图为林麝在不同海拔高度的分布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人员通过调查林麝的痕迹研究林麝的分布,林麝的痕迹一般包括 (答两点)。调查林麝种群数量时一般采用红外触发相机调查法,原因是 ,与标记重捕法相比,红外触发相机调查法具有的优点是 (答两点)。
(2)由图可知,林麝偏好生活在海拔高度为 的丛林中;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林麝数量越来越少,其影响因素是 (答两点);影响林麝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除了出生率和死亡率外,还有 。在不同海拔高度上林麝分布有差异,这是否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并说明理由。 。
(3)雄性林麝通过分泌麝香标志领地和吸引雌性林麝,该过程中传递信息的信道是 ,体现了信息传递具有 作用。
【答案】(1) 粪便、毛发、觅食、活动和休息场所等 林麝个体较大、数量较少等 不对野生动物的生活产 生干扰、操作简单、监测范围广、可长时间持续调查且获取的数据准确
(2) 1700~1800 食物、栖息地及温度等 迁入率和迁出率 否,林麝属于种群范畴,不属于群落的范畴
(3) 空气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
【详解】(1)林麝的痕迹一般包括粪便、毛发、觅食、活动和休息场所等,因为这些痕迹能够反映林麝的活动范围和路径等信息。调查林麝种群数量时一般采用红外触发相机调查法,原因是林麝体型小、数量较少等,红外触发相机调查法不会对林麝造成干扰,能够在自然状态下记录林麝的活动情况,与标记重捕法相比,红外触发相机调查法具有的优点是不对野生动物的生活产 生干扰、操作简单、监测范围广、可长时间持续调查且获取的数据准确。
(2)由图可知,林麝偏好生活在海拔高度为1700-1800m的丛林中,因为在此海拔高度林麝的数量最多;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林麝数量越来越少,其影响因素是食物(海拔不同食物资源的种类和数量可能不同)、栖息地及温度(海拔升高温度降低,可能不适宜林麝生存)等;影响林麝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除了出生率和死亡率外,还有迁入率和迁出率。在不同海拔高度上林麝分布有差异,这不能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理由是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而林麝属于种群范畴,不属于群落的范畴。
(3)雄性林麝通过分泌麝香标志领地和吸引雌性林麝,该过程中传递信息的信道是空气,体现了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作用。
8.下图为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对藻类种群数量的影响的研究结果,以便为养鱼户提供恰当的指导。鱼鳞藻、脆杆藻为绿藻,是鱼的优良饵料;微囊藻属于蓝细菌,其产生的毒素污染水体。
(1)富含氮、磷的污水排入湖泊导致该湖泊中微囊藻的环境容纳量 (填“上升”或“下降”),对鱼塘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进行调查时,可采用的方法是 。
(2)民间有“养鱼先养水”的说法,分析上图“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对藻类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可知,当水体营养化程度处于 时,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3)研究表明,传统池塘渔业只重视水草→草食性鱼这一条食物链,放养的草食性鱼高强度的摄食使水草量急剧下降,最终导致草型池塘变为藻型池塘,这个过程属于群落的 。
(4)滨海南湖公园管理人员利用生态浮床技术,以当地美人蕉(根具有泌氧功能)作为浮床挺水植物净化水质,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相关叙述错误的有(  )
A.该生态浮床需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体现了自生原理
B.浮床植物还能吸收铜、汞,采收后可用作家畜饲料
C.美人蕉的根系通过吸收水体中含氮、磷的有机污染物,实现水质的净化
D.美人蕉能通过遮荫抑制藻类繁殖,并能通过泌氧促进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5)脆杆藻能够合成物质W从而有利于鱼类生长。某小组为探究氮营养缺乏对脆杆藻增殖及物质W累计的影响,将等量的脆杆藻分别接种在氮营养缺乏和氮营养正常的两瓶培养液中,并在适宜温度和一定光强下培养。定时取样并检测细胞浓度和物质W的含量,结果如下图。
综合图甲、乙的信息,在生产上,若要用微量的脆杆藻获得尽可能多的物质W,简述设计思路:先将少量脆杆藻放在氮营养 (填“正常”或“缺乏”)的培养液培养,等到细胞浓度最高时集中收集,再放在氮营养 (填“正常”或“缺乏”)的培养液继续培养。
(6)罗氏沼虾以藻类为食物。该小组又对该湖泊中的罗氏沼虾的能量流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如下表(数字为能量值,单位是KJ/(cm2·a))。据表分析,沼虾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的能量是 ,从藻类到罗氏沼虾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
藻类同化的能量 沼虾摄入食物中的能量 沼虾同化饲料中的能量 沼虾粪便中的能量 沼虾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的能量 沼虾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200 57 5 27 20
【答案】(1) 上升 取样瓶(器)取样法
(2)中营养化
(3)(次生)演替
(4)BC
(5) 正常 缺乏
(6) 10 KJ/(cm2·a) 12.5%
【详解】(1)N、P等元素属于微囊藻生长的矿质元素,所以当氮、磷的污水排入湖泊后,会导致该湖泊中微囊藻的环境容纳量上升。调查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通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
(2)鱼鳞藻、脆杆藻是鱼的饵料,根据柱形图可知,水体营养化程度处于中营养化时,鱼鳞藻、脆杆藻较多,微囊藻较少,这说明水体营养化程度处于中营养化时,利于鱼鳞藻、脆杆藻生长,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3)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群落的演替,依据题干信息,随着时间的推移,导致了草型池塘变为藻型池塘,该过程属于群落的演替,由于草型池塘中已有生物生长,所以属于次生演替。
(4)A、遵循生态系统的自生原理,需要在生态工程中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A正确;
B、浮床植物不能吸收铜和汞,B错误;
C、美人蕉的根系不能直接吸收水体中的含氮、磷的有机污染物,这些有机污染物被微生物分解后,才能被根系所吸收,C错误;
D、美人蕉植株高大,所以能遮荫,进而抑制藻类繁殖,同时美人蕉光合作用可以产生氧气,进而促进分解者的分解作用,D正确。
故选BC。
(5)依据题图信息可知,若要收集浓度最高的脆杆藻细胞,首先应当将少量脆杆藻放在氮营养正常的培养液中培养(图甲),然后再将其置于氮营养缺乏的培养液中继续培养(图乙的实验组)。
(6)沼虾的摄入量=沼虾的同化量+沼虾粪便中的能量,沼虾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沼虾的同化量-沼虾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依据表格数据可知,沼虾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57-27-20=10KJ/(cm2·a)。从藻类到罗氏沼虾的能量传递效率=罗氏沼虾同化的藻类的能量藻类同化的藻类的能量=(57-27-5)200=12.5%
9.麋鹿是我国特有的珍稀物种,曾是长江、黄河中下游湿地生态系统的关键种,20世纪初,野生麋鹿种群灭绝。作为我国麋鹿重新引入项目的重要部分,1986年江苏大丰自然保护区从英国的几家动物园共引入39头麋鹿。请回答下列问题:
(1)要对自然保护区麋鹿种群的发展进行预测,应研究种群的数量特征,如麋鹿的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 等。麋鹿曾经广泛分布于东亚地区,主要采食水生和陆生的禾本科和豆科植物,由于气候变化,禾本科和豆科植物数量锐减,在汉朝末年时麋鹿几乎绝种。据题分析,世界上野生麋鹿种群灭绝的原因可能与其 有关。
(2)2003年起大丰麋鹿保护区进行了麋鹿野生放归,野生麋鹿数量也逐年增加,与保护区内半散养相比,野生麋鹿出生率较低,但野生放归对种群发展有利,其根本原因是 。观察发现,在繁殖季节只有雄性鹿王才有交配权,雄性麋鹿为争夺王位而开展剧烈搏斗,这将会导致麋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 。
(3)互花米草属于外来入侵物种,长期入侵会使当地生物多样性降低甚至丧失。研究人员开展互花米草的控制和综合利用研究。
①对互花米草的治理方法有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在人力难以到达的互花米草分布区内,使用无人机喷洒灭草剂,属于 方法;在近海滩涂种植海桑、秋茄、桐花树、海榄雌、红树等植物,以抑制互花米草的生长,这属于 方法。
②麋鹿喜食互花米草,这对当地生态的意义是 。科研人员欲构建“互花米草防治与麋鹿保护耦合生态系统”,在构建该生态系统时,必须合理确定麋鹿的 (答出一点)。麋鹿适当强度的采食和踩踏会使互花米草将更多的能量用于 ,从而阻断互花米草繁殖,降低其在群落中的优势度。
【答案】(1) 年龄结构 性别比例 生存环境的破坏
(2) 增加麋鹿种群遗传多样性 定向改变
(3) 化学 生物 有利于控制互花米草种群数量,维持生态平衡 环境容纳量/环境承载力 自身的生长
【详解】(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麋鹿曾经广泛分布于东亚地区,主要采食水生和陆生的禾本科和豆科植物,由于气候变化,禾本科和豆科植物数量锐减,在汉朝末年时麋鹿几乎绝种。可见,世界上野生麋鹿种群灭绝的原因可能与其生存环境的破坏有关。
(2)在动物散养的过程中,因为多样的环境对物种进行着自然选择,以及种群内个体之间的随机交配,可以增加种群遗传多样性。在繁殖季节,只有雄性鹿王才有交配权,雄性麋鹿为争夺王位而开展剧烈搏斗,在此过程中,淘汰了种群中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而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生存的机会增多,这将会导致麋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缓慢进化。
(3)①互花米草属于外来入侵物种。在人力难以到达的互花米草分布区内,使用无人机喷洒灭草剂对互花米草进行治理,这属于化学方法。在近海滩涂种植海桑、秋茄、桐花树、海榄雌、红树等植物,这些植物与互花米草之间具有种间竞争关系,利用种间竞争关系以抑制互花米草的生长,这属于生物方法。
②麇鹿喜食当地被列为外来入侵物种的互花米草,则有利于控制互花米草种群数量,维持生态平衡。科研人员欲构建“互花米草防治与麋鹿保护耦合生态系统”,在构建该生态系统时,必须合理确定麋鹿的环境容纳量(或环境承载力)。麋鹿适当强度的采食和踩踏会使互花米草将更多的能量用于互花米草自身的生长,从而减少用于繁殖的能量,阻断互花米草繁殖,降低其在群落中的优势度。
10.北大荒旧指中国黑龙江省北部的荒芜地区。随着资源的开发利用,北大荒变成了现今的北大仓。北大荒的兴凯湖是世界上不多见的森林—湿地生态系统。主要保护对象为丹顶鹤、东方白鹳、兴凯赤松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丹顶鹤主要以鱼、虾、水生昆虫、软体动物、水生植物等为食。回答下列问题:
(1)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的过程属于 演替;当荒芜地区演替至草本和灌木阶段时,草本植物的数量减少,其原因是 。
(2)在兴凯湖中的丹顶鹤和鱼之间的种间关系为 。某兴趣小组在分析水草→草鱼→丹顶鹤这条食物链时,发现该草鱼和丹顶鹤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并不符合10—20%。原因是:①能量传递效率是 之间;② 。
(3)若要调查兴凯湖的东方白鹳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为 ,东方白鹳性宁静而机警,不容易再次被捕捉,估算出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 。
(4)兴凯赤松是生长在湖岗上的常绿针叶树,具有涵养水源、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等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若要研究兴凯赤松的 ,通常要研究其在兴凯湖区域内出现的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易错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答案】(1) 次生 灌木比草本植物高大,在争夺阳光的竞争中更占优势,导致草本植物大部分被淘汰
(2) 种间竞争和捕食 相邻营养级间 草鱼的能量还可以流到其他生物,丹顶鹤的能量还可以来自其他生物
(3) 标记重捕法 偏大
(4) 间接 生态位
【详解】(1)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存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当荒芜地区演替至草本和灌木阶段时,草本植物的数量减少,其原因是灌木比草本植物高大,在争夺阳光的竞争中更占优势,导致草本植物大部分被淘汰。
(2)在兴凯湖中丹顶鹤可捕食鱼类,且两者均可以水生生物为食,故丹顶鹤和鱼之间的种间关系为种间竞争和捕食;某兴趣小组在分析水草→草鱼→丹顶鹤这条食物链时,发现该草鱼和丹顶鹤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并不符合10—20%,原因是:①能量传递效率是相邻营养级间之间;②草鱼的能量还可以流到其他生物,丹顶鹤的能量还可以来自其他生物。
(3) 若要调查兴凯湖的东方白鹳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为标记重捕法;标记重捕法中种群中的个体数=标记重捕法估算种群数量的公式是:(标记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标记个体数,东方白鹳性宁静而机警,不容易再次被捕捉,估算出的种群密度较实际值偏大。
(4)兴凯赤松是生长在湖岗上的常绿针叶树,具有涵养水源、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等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若要研究兴凯赤松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其在兴凯湖区域内出现的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消灭易错 生态与环境的应用易错
题组一 种群与群落
1.我国的二级保护动物红腹角雉主要以植物的嫩叶、果实以及昆虫为食。研究人员通过探究不同季节的环境因素变化对红腹角雉在不同区域的占域率(目标物种占据或利用的调查区域的比例)的影响,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红腹角雉在某区域的占域率增高有利于其种群繁衍
B.调查红腹角雉的种群密度及占域率的最适方法是标记重捕法
C.环境因素使群落在不同季节物种组成发生的变化属于次生演替
D.植物的嫩叶、果实以及昆虫的数量属于红腹角雉种群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易错分析: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标记重捕法,但是标记重捕法可能对其造成伤害。因此为了能够减少对野生动物的惊吓和伤害,还可以采用红外相机自动拍摄照片或无人机航拍技术。
2.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为去除某群落中的顶级捕食者可能会改变群落中的优势种
B.季节性变化会使群落外貌发生改变,但群落的空间结构不变
C.三江源地区存在多种群落与水分、温度等因素有关
D.自然状态下,群落都会演替到与其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状态
3.蚁类和啮齿类食物资源有明显的重叠,都取食植物种子,为了搞清这两类动物之间的关系,科研人员建立4种类型、直径36米的样方共8个,样方内生有同类沙漠灌丛。其中2个样方清除鼠类并阻止鼠类重新进入:另2个样方反复使用杀虫剂消灭蚁类;第三类的2个样方中鼠类和蚁类全部被消除;最后两个样方保持自然状态。对以上研究过程和表中数据的说法,错误的是(  )
数量相对值 清除啮齿目 清除蚁类 清除啮齿目和蚁类 自然状态组
蚁群数量 543 0 0 318
啮齿目数量 0 144 0 122
种子数量 1 1 5.5 1
A.该实验方法的设计时利用了减法原理
B.样方的数据来自于两个样方的平均值
C.啮齿类和蚁类通过种间竞争相互抑制
D.生态系统中啮齿类和蚁类的生态位相同
4.理论上动物应有一个最适宜的种群密度,种群过密或过疏都可能限制个体的存活力,即阿利氏规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对种群中个体存活力的影响与密度无关
B.原始合作是一种可使种群密度和个体存活力都增加的种内关系
C.种群密度过小不利于抵御捕食者,且种群中个体交配率会降低
D.种群密度过大会导致食物和空间等环境资源不足,种内竞争加剧
易错分析:原始合作属于种间关系。
5.酵母菌繁殖速度受温度和营养物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某学习小组为了探究温度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进行了4组实验,结果如下表。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温度/℃ 不同时间酵母菌种群数量/(×10 个·mL )
0h 2 h 4 h 6 h 8 h 10h 12 h 14 h
20 1.2 1.8 3.0 4.0 7.8 13.2 20.3 19.4
25 1.2 2.0 3.8 5.8 8.9 19.5 19.0 18.5
30 1.2 3.5 7.2 15.2 35.1 88.2 88.1 81.0
35 1.2 4.8 9.2 20.1 75.2 73.1 70.2 68.1
A.若增加酵母菌初始种群数量,则在同一温度条件下该组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的时间将缩短
B.若计数板1个大方格中有16个中方格,4个中方格中酵母菌总数为40个,则1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为 1.6×10 个(计数板规格 1 mm×1 mm×0.1m m)
C.每隔2小时定时取样检测酵母菌细胞数量,绘制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属于构建物理模型
D.分析表格数据可知,在不同温度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都是先增加后减少,并且都有一个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的时间段
6.雌雄异株植物自然种群的性别比例一般为1∶1,但环境因子可能会使性别比例偏离。斑子麻黄是耐贫瘠、干旱、寒冷的雌雄异株植物。如图为某山坡不同区域(S1、S2样地的营养优越,S3、S4营养不良)斑子麻黄种群调查结果。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营养不良环境下幼龄雄株比雌株生存能力更强
B.S2样地斑子麻黄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为增长型
C.在优越的营养条件下,年龄越小性别比例偏离越严重
D.海拔越高则斑子麻黄种群性别比例偏离越明显
7.某科研小组调查了某森林中斑翅山鹑的种群数量情况。先在该森林区域内随机设置了若干捕鸟网,进行前后两次的捕捉,统计的捕获结果如表所示。利用该方法对斑翅山鹑进行较长时间的数量统计,获得其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中曲线乙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项目 捕获总鸟数 斑翅山鹑数
第一次捕捉 307 52(标记后放生)
第二次捕捉 192 34(其中4只被标记)
A.据表可估算该区域中斑翅山鹑大约有294只
B.调查斑翅山鹑的种群密度时,要在斑翅山鹑经常出没的地方捕捉
C.甲曲线的形成可能是引进了斑翅山鹑的天敌,从而降低了斑翅山鹑的K值
D.a~b段中,因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再发生变化而使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
8.辛普森多样性指数是一种简便的测定群落中物种多样性的指数,可以用群落中随机取样的两个个体属于不同种的概率来表示。为了研究气候变暖对长白山苔原植物群落的影响,研究人员在长白山苔原带的牛皮杜鹃—笃斯越橘群落和小叶章——牛皮杜鹃群落的一定区域内放置开顶式增温箱,3年后检测各群落的辛普森多样性指数,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群落 处理 辛普森多样性指数
牛皮杜鹃—笃斯越橘群落 对照 0.79±0.001
增温 0.78±0.002
小叶章—牛皮杜鹃群落 对照 0.73±0.001
增温 0.66±0.006
A.辛普森多样性指数越接近1,群落物种多样性越高
B.辛普森多样性指数受物种数目和各物种种群密度的影响
C.群落中各种生物数量分配越均匀,辛普森多样性指数越高
D.增温显著提高了长白山小叶章—牛皮杜鹃群落的丰富度
9.[多选]大树杜鹃为国家一级保护濒危珍稀植物,是杜鹃花属中最高大的乔木树种。大树杜鹃林下凋落物厚,种子难以散布到土壤基质层,因而发芽率低;其幼苗生长缓慢,要生长很长时间才开花;且该树种对温度、湿度等条件要求苛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种群密度、植株高度、在研究区域内出现的频率等
B.在原产地适度清除林下凋落物并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对大树杜鹃的有效保护
C.大树杜鹃促进生态系统中基因流动和协同进化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大树杜鹃由于植株高大能够获得充足阳光而成为黎贡山地区的优势物种
10.[多选]某兴趣小组探究培养液中不同葡萄糖浓度(2%~10%)对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影响,实验中定期取样并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数量进行统计,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统计酵母菌数量时,应取静置菌液的上清液滴于盖玻片边缘
B.葡萄糖浓度为2%时、培养168h内,酵母菌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
C.在各种葡萄糖浓度下培养到72h时,酵母菌种群才出现种内竞争
D.由实验结果可知,酵母菌种群的K值不随葡萄糖浓度的变化而改变
11.建设海洋牧场是近些年沿海地区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重要举措,它可以看作是一种人工海洋生态系统。人们通过投放人工鱼礁等方法来保护某些海洋生物的生存、栖息与繁殖,从而实现海洋生态保护和渔业资源的持续高效产出。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海洋牧场极大改善了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使某些海洋经济鱼类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对经济鱼类(如大黄鱼)的数量做调查时可用标记重捕法,原因是 。
(2)投放人工鱼礁一段时间后,其表面往往会附着一些藻类等植物,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它属于 ,研究发现其有利于温室效应的缓解,原因是 。
(3)为实现渔业资源的合理且持续高效地开发利用,有研究者对某处近海海域划分出甲(捕捞)、乙(非捕捞)两个区域,以探究捕捞产生的生态效应。部分食物链如下图所示:海藻→海胆→岩龙虾
①研究发现,甲区域对岩龙虾的捕捞,会使海胆密度上升,海藻的生物量下降。捕捞会加剧海胆的种内竞争,使海胆的迁出率和 上升;而乙区域中捕食者的存在则缓解了海胆的种内竞争,海藻的生物量相对增加。岩龙虾作为捕食者,一般不会将海胆全部捕食,这一现象的生物学意义是 。(答一点即可)
②根据乙区域的研究结果推测,甲区域可以通过 调节机制恢复到乙区域的状态。当甲区域达到生态平衡时,其具有的特征是结构平衡、功能平衡和 。
12.褐马鸡是我国特有珍稀鸟类,身躯笨重,不善于长距离飞行,但非常善于在林间跑动。褐马鸡仅分布在山西、陕西部分山区和河北小五台山区域,在春季产卵、夏季孵化成雏鸡、秋季幼鸡随群体活动。褐马鸡的鸡冠、喙色、尾趾等随年龄逐渐变化,雄鸡足上1.5cm处有矩,雌鸡没有。2022年秋,某科研团队利用红外相机对小五台山褐马鸡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其种群十年间由2000余只增长到2600余只。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褐马鸡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其栖息地、食物、 (答出2点)等。小五台山从低海拔区域到高海拔区域主要分布有灌丛及农田、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高山草甸等,下表统计了不同季节褐马鸡在保护区内不同区域出现的频次。在春季,褐马鸡较高频次地出现在落叶阔叶林及灌丛和农田的原因可能是 。
季节 针阔混交林 落叶阔叶林 灌丛及农田
春 5 28 19
夏 16 8 5
秋 18 6 5
冬 25 3 6
(2)2022年秋,科研团队调查小五台山处褐马鸡的种群数量时,相机应主要布设在 (填“灌丛及农田”“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或“高山草甸”)区域,该方法还可以同时调查的种群数量特征有 。调查期间直接决定褐马鸡种群数量变化的数量特征主要是 。褐马鸡在保护区内的数量明显增加,说明逐步恢复的生态环境为褐马鸡提供了 。
(3)褐马鸡雄鸡在争夺配偶时常进行激烈格斗,这体现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
(4)试提出一条提高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褐马鸡种群基因多样性的措施: 。
题组二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1.工农业生产等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系统的碳、氮循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氮元素会沿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积累,导致出现生物富集现象
B.碳、氮循环与生态系统能量传递和信息传递相伴发生
C.在农业生产中,增加固氮植物的配比可促进氮元素的循环
D.施氮肥有利于提高作物产量,使人类生态足迹值增大
易错分析:生物富集是指生物体由于对环境中某些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的积累。
2.肠道微生物群落是动物肠道中的复杂微生物群体。以生活于高海拔和低海拔的两个猕猴种群为研究对象,发现两者的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显著。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
A.宿主与肠道微生物之间的协同进化会影响多种肠道微生物的生态位
B.肠道微生物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会影响该群落的演替
C.肠道微生物群落出现结构差异是猕猴适应不同海拔环境的一种表现
D.肠道微生物群落出现结构差异可能是由两个猕猴种群生殖隔离所致
3.某农业园开创了一种农业新模式:“鸡+鸭+鱼+菜”,即空中种植蔬菜,池塘养鱼、养鸭等,池塘上方为立体鸡舍,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B.投放的鸡、鸭、鱼、菜比例要适中,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C.“鸡+鸭+鱼+菜”的立体种养生态循环模式有利于减小生态足迹
D.该生态系统几乎没有“废物”产生,体现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
4.为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农业生产中常使用杀虫剂杀死害虫,使用除草剂清除杂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喷洒杀虫剂通过增加死亡率来降低昆虫的数量,但不会影响杂草的繁殖
B.喷洒除草剂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改变导致依赖杂草生存的昆虫数量减少
C.同一区域的田块同时喷洒杀虫剂可减少田块间害虫迁入与迁出,提高防治效果
D.使用杀虫剂和除草剂会降低农田的遗传多样性,农业生产中应精准施药
5.假设某个稳定的生态系统只存在一条食物链。研究人员调查了一段时间内这条食物链上其中4种生物的相关指标,结果如表所示,表中“一”表示该处数据省略。已知一般情况下,捕食压力指数越大,生物被捕食的压力就越大。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物种 ① ② ③ ④
流经生物的能量/kJ — — 1.60×106 2.13×108
生物体内镉的浓度/( g·g-1) 0.03 0.08 — —
生物承受的捕食压力指数 15.64 — 1.05 —
A.该生态系统是由表中4种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
B.表中4种生物所构成的食物链可能是④→③→①→②
C.该生态系统中的总能量是①~④体内的能量
D.碳在①~④的流动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6.下列成语蕴含的生物学知识,正确的是( )
A.“螳螂捕蝉”中描述的种间关系为捕食,螳螂处在第二营养级,是初级消费者
B.“流水不腐”的原因是流动水中含氧量较高,可抑制厌氧微生物的繁殖
C.“落叶归根”指落叶可以被微生物分解成无机物,被植物吸收,为植物生长提供能量
D.“鸠占鹊巢”是因为大杜鹃与喜鹊的生态位相同,因此二者属于种间互助
7.生态浮岛是一种人工水上生态系统。其以水生植物为主体,运用无土栽培技术原理,以高分子材料作为载体,应用物种间共生关系,能充分利用水体空间,有效清除污水当中的富营养化物质,并且具有美化环境的效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根据污水成分选择浮岛中种植的植物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
B.生态浮岛利用植物的根系吸收、转移水中的N、P及有机物等
C.生态浮岛具有美化环境的效应,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设计生态浮岛时需要考虑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及空间结构等
8.美丽的千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宝鸡市千阳县境内,它是以河流湿地为主,集河流、库塘、沼泽特征于一体,拥有着丰富的生态资源,被人们誉为“黄土高原上的一颗明珠”。良好的环境与多年以来系统的生态治理密切相关,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千湖湿地是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其结构由湿地全部的动、植物及微生物组成
B.该湿地生态系统中某种鸟类的食物多样,可能同时处于第一、二、三营养级
C.进入冬季会有多种候鸟前来湿地觅食,这说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
D.千湖湿地景色秀美,吸引广大游客前来休闲度假,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易错分析: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9.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功能之一。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信息传递过程需要信息源、信道和信息受体的共同作用
②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既可来自非生物环境,也可来自生物
⑤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既存在于同种生物之间,也存在于异种生物之间
④当日照时间达到一定长度时,植物才能开花,说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
⑤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生物,以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属于化学防治
A.①③ B.②④ C.③⑤ D.①④
10.1942年,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对一个天然湖泊——赛达伯格湖进行了野外调查和研究,并对能量流动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了下图所示的数据。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中“生产者→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构成一条食物链
B.图中“293→29.3→5.0”构成的是能量金字塔,能量沿着食物链逐级递减
C.我们称赛达伯格湖为一个生态系统,理由是该湖泊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相互作用而形成了统一的整体
D.若该生态系统中某种杂食性鱼的食物有1/2来自植物,1/2来自植食性鱼类,如果该杂食性鱼获得10kJ能量,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则需要植物固定550kJ的能量
11.某地区重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开采后废弃的重金属矿山最初表现为土壤少,但含有部分繁殖体。经过多年的连续观测,在无人为干扰条件下长出植物。主要物种相对数量随时间变化如图。
回答下列问题:
(1)矿山开采后导致生态系统被破坏,抵抗力稳定性 ,原因是 。
(2)该矿山群落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类型为 。若时间持续延长,条件适宜,此地经演替可能到达的群落类型是 。
(3)生态恢复过程中,除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增加外,发生变化的还有 。
(4)植物在群落演替过程中应对环境变化的策略有:①胁迫忍耐策略(低干扰,高胁迫);②竞争策略(低干扰,低胁迫);③杂草策略(高干扰,低胁迫)。在植物群落演替早期阶段,植物选择的策略为 (填标号)。
(5)为加快开采后的重金属矿山生态恢复,可采取的措施有 (答出2点即可)。
12.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多种功能,在保护生态环境、调节碳循环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下图1为某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示意图(“湿地床”内“→”表示水流方向),图2为生物圈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流经图1所示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 ,其中流入湿地植物的能量一部分去向是自身 ,另一部分去向是自身 。
(2)在湿地修复工程中,往往优先选择具有较强污染物净化能力的本地湿地植物,这体现了生态工程建设的 原理;其次还需要考虑这些植物各自的生态位差异,以及它们之间的种间关系,通过合理的人工设计,使这些物种形成互利共存的关系,这体现了生态工程建设的 原理。请尝试分析湿地植物能够净化水质的主要原因是 。
(3)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指的是 ,图2中 (填图中字母)属于生产者,碳在A、B、C、D间以 形式进行流动。“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途径,抵消CO2排放总量,达到CO2相对“零排放”。要实现“碳中和”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参与,主要原因是碳循环具有 的特点。达到“碳中和”时,图2中生产者吸收CO2总量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消费者和分解者释放的CO2总量。
13.为防止植食性动物啃食,非洲稀树草原上生活的哨刺金合欢树除了长满锐利的长刺外,还长着一种特殊的刺(图1),刺的下面膨大中空,能给蚂蚁提供巢穴。同时树叶基部有蜜腺,当受到植食性动物啃食时会分泌蜜汁吸引蚂蚁巡逻,蚂蚁的叮咬可以逼退食草动物。
(1)植食性动物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 ,该成分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 。该生态系统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状态,是因其具有一定的 能力。
(2)稀树草原上常见的三种蚂蚁Cm、Cn和Tp争相占领哨刺金合欢树,通常一棵树上只存在一种蚂蚁。研究人员调查了不同高度的金合欢树被三种蚂蚁占领的比例(图2),据图可知三种蚂蚁中 的竞争能力最强,约占据了一半的哨刺金合欢树。
(3)进一步研究发现Cn和Tp具有不同的生存策略。下表统计了被三种不同蚂蚁占据的哨刺金合欢树的相关特征。
蚂蚁种类 Cm Cn Tp
蜜腺啃食率 33% 48% 90%
芽啃食率 0 97% 0
合欢树顶端优势指数(指数越大,植株越高) 40% 30% 43%
据表推测,Tp通过 ,使这棵合欢树失去对其它蚂蚁的吸引力:而Cn则通过啃食芽对哨刺金合欢树进行“剪枝”,解除了 ,减少与其他树的联系,避免邻近树上蚂蚁的“入侵”。
(4)有研究表明,当蜜汁减少时,Cm会饲养一种能分泌蜜汁的蚧壳虫“解馋”,这种蚧壳虫不仅对植物生长不利同时还传播病害,损害哨刺金合欢树。生物学家曾用栅栏围起哨刺金合欢树以避免植食性动物的啃食,一段时间后发现这些受保护的哨刺金合欢树日渐枯萎、死亡。推测围栏造成哨刺金合欢树死亡的原因: ,并阐述该结果对你的启示: (答出两点即可)。
题组三 生态与环境应用综合
1. “世界上最神秘的鸟”海南鳽(jiān)由于其昼伏夜出、不喜鸣叫的习性,及生活环境被破坏,使得它极少被人观察到,但它却几乎每年在柳州出现。经观察发现海南鳽求偶期间会发出类似虎吼一样的低沉叫声、羽毛出现类似老虎的斑纹。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易错分析:物理信息:如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化学信息:如生物碱、有机酸等物质;行为信息:如动物的行为。
A.海南鳽求偶期的低沉叫声及其羽毛斑纹变化都是适应性行为
B.海南鳽求偶期的低沉叫声和类似老虎的斑纹分别属于行为信息和物理信息
C.人类对海南鳽生存环境的破坏和掠夺式利用是其生存受到威胁的重要原因
D.可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技术调查柳州森林公园中海南鳽的种群密度
2.16世纪因人类喜欢海狸的皮毛和肉,将其捕杀使其几乎灭绝。但海狸被人类视为“生态系统工程师”,它们筑坝的生活习性使其热衷于改变栖息地的自然环境,并创造由水坝和池塘组成的动态湿地系统。近年来,英国某些庄园投放拥有多名成员的海狸家庭,希望它们能改善当地自然环境。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投放海狸到庄园需要考虑其生态位问题
B.人类的过度猎杀是海狸几乎灭绝的主要原因
C.投放海狸到庄园是利用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
D.投放海狸到庄园后其种群数量将呈现“S”形增长
3.东黑冠长臂猿是一种极度濒危的灵长类动物,部分分布于广西靖西市的林区,其数量恢复工作面临诸多挑战。下列措施对恢复东黑冠长臂猿数量最有效的是( )
A.分析种间关系,猎捕东黑冠长臂猿的竞争者
B.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东黑冠长臂猿的栖息地
C.通过监测技术,加强对东黑冠长臂猿数量的监测
D.分析东黑冠长臂猿的采食偏好,并投喂适宜的食物
4.许多生态现象可以用下图模型表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为某高山不同海拔的群落,Ⅲ为阔叶林,则Ⅱ可为针叶林
B.若为能量金字塔,则Ⅲ流向Ⅱ的能量大于Ⅱ流向Ⅰ的能量
C.若为某难降解化合物在生物体内的富集程度,则Ⅲ为最高营养级
D.若为种群增长型年龄结构,则Ⅰ为幼年个体数,Ⅲ为老年个体数
5.随着全球生态足迹总量和生态承载力总量的差额进一步增大,生态赤字愈发严重。下列相关描述错误的是( )
A.碳足迹是生态足迹的一部分,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
B.海水和其中的绿色植物均会吸收二氧化碳,全球的海洋面积属于碳足迹
C.在维持同一人口单位生存情况下,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大小也不同
D.科技与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能不断提高生态承载力,有利于减少生态赤字
6.[多选]高羊茅作为温带优质牧草被从欧洲引种到世界各地,在某些地区造成生物入侵。研究者在被入侵草原样地取三个封闭区,每区均分成4个地块(C:对照;N+:施氮肥;NP+:同时施氮肥和磷肥;P+:施磷肥),进行连续四年实验后随机选取每个地块1 m2样方,测定高羊茅健康成熟叶片的N、P含量,结果如图1。测定高羊茅叶片上当地食草昆虫——虎蛾幼虫的密度和叶片损伤程度(如图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引种的高羊茅扩散到自然区域,造成当地生物多样性丧失,此过程为次生演替
B.据图1推测,被入侵草原土壤中缺氮而不缺磷
C.由图2可知,施磷肥地块高羊茅叶片上虎蛾幼虫密度大,对叶片的啃食程度大
D.在高磷低氮环境中,高羊茅数量逐渐增加,形成竞争优势
7.林麝又称“南麝”,是麝属中体型最小的一种植食性哺乳动物。林麝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属于濒危保护等级。为更好地保护林麝,研究人员对某地林麝进行了相关调查研究。如图为林麝在不同海拔高度的分布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人员通过调查林麝的痕迹研究林麝的分布,林麝的痕迹一般包括 (答两点)。调查林麝种群数量时一般采用红外触发相机调查法,原因是 ,与标记重捕法相比,红外触发相机调查法具有的优点是 (答两点)。
(2)由图可知,林麝偏好生活在海拔高度为 的丛林中;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林麝数量越来越少,其影响因素是 (答两点);影响林麝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除了出生率和死亡率外,还有 。在不同海拔高度上林麝分布有差异,这是否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并说明理由。 。
(3)雄性林麝通过分泌麝香标志领地和吸引雌性林麝,该过程中传递信息的信道是 ,体现了信息传递具有 作用。
8.下图为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对藻类种群数量的影响的研究结果,以便为养鱼户提供恰当的指导。鱼鳞藻、脆杆藻为绿藻,是鱼的优良饵料;微囊藻属于蓝细菌,其产生的毒素污染水体。
(1)富含氮、磷的污水排入湖泊导致该湖泊中微囊藻的环境容纳量 (填“上升”或“下降”),对鱼塘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进行调查时,可采用的方法是 。
(2)民间有“养鱼先养水”的说法,分析上图“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对藻类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可知,当水体营养化程度处于 时,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3)研究表明,传统池塘渔业只重视水草→草食性鱼这一条食物链,放养的草食性鱼高强度的摄食使水草量急剧下降,最终导致草型池塘变为藻型池塘,这个过程属于群落的 。
(4)滨海南湖公园管理人员利用生态浮床技术,以当地美人蕉(根具有泌氧功能)作为浮床挺水植物净化水质,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相关叙述错误的有(  )
A.该生态浮床需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体现了自生原理
B.浮床植物还能吸收铜、汞,采收后可用作家畜饲料
C.美人蕉的根系通过吸收水体中含氮、磷的有机污染物,实现水质的净化
D.美人蕉能通过遮荫抑制藻类繁殖,并能通过泌氧促进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5)脆杆藻能够合成物质W从而有利于鱼类生长。某小组为探究氮营养缺乏对脆杆藻增殖及物质W累计的影响,将等量的脆杆藻分别接种在氮营养缺乏和氮营养正常的两瓶培养液中,并在适宜温度和一定光强下培养。定时取样并检测细胞浓度和物质W的含量,结果如下图。
综合图甲、乙的信息,在生产上,若要用微量的脆杆藻获得尽可能多的物质W,简述设计思路:先将少量脆杆藻放在氮营养 (填“正常”或“缺乏”)的培养液培养,等到细胞浓度最高时集中收集,再放在氮营养 (填“正常”或“缺乏”)的培养液继续培养。
(6)罗氏沼虾以藻类为食物。该小组又对该湖泊中的罗氏沼虾的能量流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如下表(数字为能量值,单位是KJ/(cm2·a))。据表分析,沼虾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的能量是 ,从藻类到罗氏沼虾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
藻类同化的能量 沼虾摄入食物中的能量 沼虾同化饲料中的能量 沼虾粪便中的能量 沼虾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的能量 沼虾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200 57 5 27 20
9.麋鹿是我国特有的珍稀物种,曾是长江、黄河中下游湿地生态系统的关键种,20世纪初,野生麋鹿种群灭绝。作为我国麋鹿重新引入项目的重要部分,1986年江苏大丰自然保护区从英国的几家动物园共引入39头麋鹿。请回答下列问题:
(1)要对自然保护区麋鹿种群的发展进行预测,应研究种群的数量特征,如麋鹿的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 等。麋鹿曾经广泛分布于东亚地区,主要采食水生和陆生的禾本科和豆科植物,由于气候变化,禾本科和豆科植物数量锐减,在汉朝末年时麋鹿几乎绝种。据题分析,世界上野生麋鹿种群灭绝的原因可能与其 有关。
(2)2003年起大丰麋鹿保护区进行了麋鹿野生放归,野生麋鹿数量也逐年增加,与保护区内半散养相比,野生麋鹿出生率较低,但野生放归对种群发展有利,其根本原因是 。观察发现,在繁殖季节只有雄性鹿王才有交配权,雄性麋鹿为争夺王位而开展剧烈搏斗,这将会导致麋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 。
(3)互花米草属于外来入侵物种,长期入侵会使当地生物多样性降低甚至丧失。研究人员开展互花米草的控制和综合利用研究。
①对互花米草的治理方法有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在人力难以到达的互花米草分布区内,使用无人机喷洒灭草剂,属于 方法;在近海滩涂种植海桑、秋茄、桐花树、海榄雌、红树等植物,以抑制互花米草的生长,这属于 方法。
②麋鹿喜食互花米草,这对当地生态的意义是 。科研人员欲构建“互花米草防治与麋鹿保护耦合生态系统”,在构建该生态系统时,必须合理确定麋鹿的 (答出一点)。麋鹿适当强度的采食和踩踏会使互花米草将更多的能量用于 ,从而阻断互花米草繁殖,降低其在群落中的优势度。
10.北大荒旧指中国黑龙江省北部的荒芜地区。随着资源的开发利用,北大荒变成了现今的北大仓。北大荒的兴凯湖是世界上不多见的森林—湿地生态系统。主要保护对象为丹顶鹤、东方白鹳、兴凯赤松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丹顶鹤主要以鱼、虾、水生昆虫、软体动物、水生植物等为食。回答下列问题:
(1)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的过程属于 演替;当荒芜地区演替至草本和灌木阶段时,草本植物的数量减少,其原因是 。
(2)在兴凯湖中的丹顶鹤和鱼之间的种间关系为 。某兴趣小组在分析水草→草鱼→丹顶鹤这条食物链时,发现该草鱼和丹顶鹤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并不符合10—20%。原因是:①能量传递效率是 之间;② 。
(3)若要调查兴凯湖的东方白鹳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为 ,东方白鹳性宁静而机警,不容易再次被捕捉,估算出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 。
(4)兴凯赤松是生长在湖岗上的常绿针叶树,具有涵养水源、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等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若要研究兴凯赤松的 ,通常要研究其在兴凯湖区域内出现的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易错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