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生物考试易错题(新高考通用)(消灭易错)动植物生命活动的易混易错(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高考生物考试易错题(新高考通用)(消灭易错)动植物生命活动的易混易错(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4-07 15:34:57

文档简介

消灭易错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易混易错
题组一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是由血液、组织液和细胞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B.激素、神经递质和细胞因子等信息分子均可存在于内环境中
C.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比无机盐高,因此血浆的渗透压主要由蛋白质维持
D.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
易错分析:内环境是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液构成。
2.甲、乙、丙、丁4种体液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乙与丙之间进行物质交换时不需要通过毛细淋巴管壁
B.淋巴细胞只分布在甲、乙中
C.人肝脏细胞内的液体是丁的组成部分
D.甲、乙、丙分别是血浆、淋巴、组织液
3.人体血浆中无机磷酸盐的浓度为0.8~1.5mmol/L,而脑脊液中的浓度仅为0.35~0.5mmol/L。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分子ATP完全水解可产生2分子磷酸
B.脑脊液中无机磷酸盐的浓度低于血浆是因为稳态失调
C.由无机磷酸盐形成的渗透压是血浆渗透压的主要来源
D.无机磷酸盐可通过调节酸碱度参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
4.如图为人体的内环境组成示意图,其中①~④表示相关液体。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肌肉注射的流感疫苗成分首先会进入①,再被运输到各处组织
B.若细胞代谢产物增多,则会使③的渗透压上升
C.正常情况下,③渗入转化成①的量远大于渗入转化成②的量
D.与②③相比,①中的蛋白质含量更高
5.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离不开内环境。图甲表示人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A、B、C、D表示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几种器官,I、II是有关的生理过程。图乙为人体组织局部示意图,②④所在位置是不同管道的横切面。据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I是小肠内食物的消化、吸收,II是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
B.图乙中①对应图甲中a,其中含有缓冲对HCO3-和H2CO3
C.图乙中⑤是细胞内液,含有的蛋白质和钾离子都最多
D.②④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分别是图甲中的a和c
6.世界卫生组织倡导母乳喂养。在婴儿6个月内,母乳可以提供所需的全部营养,其中部分蛋白质还可为婴儿提供被动免疫保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蛋白质空间结构的形成与肽链上不同氨基酸之间形成氢键有关
B.当母乳不足而辅食中又没有补充足够蛋白质时会导致婴儿血浆渗透压降低
C.有免疫能力的蛋白质在肠黏膜细胞膜上蛋白质参与下保留生物活性进入婴儿体内
D.蛋白质彻底水解后的产物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7.血浆中含有低分子的晶体物质(如氯化钠、葡萄糖等)和高分子的胶体物质(如蛋白质)。血浆中的渗透压是这两类物质所产生的渗透压的总和。其中由低分子晶体物质产生的渗透压叫作晶体渗透压,由高分子胶体物质产生的渗透压叫作胶体渗透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稳态是指血浆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成分等保持不变
B.长期营养不良会导致胶体渗透压上升,引起组织水肿
C.通过静脉输入生理盐水会增加血浆渗透压
D.血浆渗透压绝大部分是由晶体渗透压决定的
8.“酸碱体质理论”有两种错误观点:其一,人的体质有酸性与碱性之分,酸性体质是“万病之源”,纠正偏酸的体质就能维持健康;其二,人若要想健康,应多摄入碱性食物。下列关于人体酸碱平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内环境的pH大致相同,不会因食物的酸碱性而剧烈变化
B.正常人血浆pH的维持与它含有HCO、H2PO等离子有关
C.无氧呼吸时,丙酮酸在内环境中转化成乳酸会导致人体血浆的pH略有降低
D.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内环境酸碱平衡的基础
易错分析:无氧呼吸的产所在细胞质基质,不属于内环境。
9.某同学假期期间去农村的亲戚家里体验了一下收割玉米的劳动,该同学尽管戴了手套,手还是很快就磨出了水疱,而且又渴又累,特别是腿酸得都要站不住了,深感劳动的艰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疱中的液体是组织液,主要是由血浆中的水大量渗出到组织液形成的
B.对水疱不作任何处理也会自行消失,这是因为其中的液体被毛细淋巴管吸收
C.该同学血浆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内无机盐和小分子有机物的微粒数量
D.腿酸是骨骼肌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了过多的乳酸,使内环境的pH明显下降所致
10.人体内的嘌呤主要来源于自身核酸类物质的代谢,还有部分来源于高嘌呤饮食。如图所示,嘌呤在肝脏中被转化为尿酸进入内环境,当人体尿酸生成过多或排出尿酸出现障碍时,将导致血浆中尿酸含量过高,引起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性关节炎。回答下列问题:
注:(+)表示促进;(—)表示抑制。
(1)通常人体血浆内尿酸的含量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维持稳定,体内生成的尿酸可被血浆中的 中和。血浆中尿酸含量过高可引起痛风性关节炎,说明 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图示减少嘌呤代谢形成尿酸的生化途径包括:①控制尿酸的从头合成,可通过服用安肌肽 ;②提高肝脏中的补救合成途径,即促进 基因的表达,以促进核酸生成。
(3)据图可知,高嘌呤饮食时,尿酸主要通过 (答两种器官)排出。请提出两条高尿酸血症患者控制尿酸含量的建议: 。
(4)为了验证安肌肽的降尿酸效果,研究人员安排急性痛风患者分别服用不同剂量的安肌肽,于1小时后测定血尿酸水平变化,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①急性痛风患者应平均分成3组,且患者的 (答3点)等应基本一致。
②实验结果表明 。
题组二 动物生命活动调节
1.下列有关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缺少条件刺激条件反射会消退,此过程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B.自主神经属于外周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C.深呼吸能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D.手的运动受大脑皮层中央前回下部的调控
2.突触后电位是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所产生的电位变化,具有时间总和与空间总和现象。时间总和是指连续阈下刺激突触前神经元同一位点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电位叠加的现象;空间总和是指同时阈下刺激不同神经元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电位叠加的现象。下图1为神经元A、B、C、D之间的联系,图2表示神经元A、B、C受刺激后突触后神经元D上膜电位的变化。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图1中,①②③共同组成了突触,②中的蛋白质含量低于血浆
B.图2实验一、二对比表明时间总和与刺激时突触后膜上的电位有关
C.图2实验二、三分别呈现的是时间总和和空间总和现象
D.图2实验三、四表明A、B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C释放的是兴奋性神经递质
3.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体内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含量低于正常人,5-HT降低与抑郁症发生相关。5-HT的合成、释放及与受体结合传递信号的过程如图(5-HT 1A是自身受体,5-HT3受体同时具有离子通道功能)。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5-HT是一种抑制性的神经递质,会促进抑郁症的发生
B.激活位于轴突末梢的5-HT 1A受体会缓解抑郁症的发生
C.提高5-HT转运体对5-HT的回收率会促进抑郁症发生
D.5-HT通过5-HT3受体上的离子通道进入突触后神经元
4.研究发现,当小鼠受到显著情绪刺激(如甜味、苦味、听觉提示等)时,大量DRN5-HT神经元会被激活,而受到中性情绪刺激时,则只有少部分DRN5-HT神经元被激活。当小鼠被同一显著情绪刺激反复刺激时,DRN5-HT神经元的反应会逐渐减弱,这种现象称为适应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DRN5-HT神经元受显著情绪刺激产生兴奋时,其膜电位会发生逆转
B.DRN5-HT神经元受中性情绪刺激时,会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持续作用于后一神经元
C.研究表明,DRN5HT神经元对显著情绪刺激更敏感,这有利于更快地响应并调节情绪
D.该适应性的出现可能与DRN5-HT神经元上的受体对显著情绪刺激的敏感性降低有关
易错分析: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会立即分解或被突触前膜回收,不可能持续发挥作用。
5.研究人员用脊蛙(去除脑保留脊髓的蛙)为材料进行屈腿反射实验,下图是该反射活动的反射弧结构示意图。已知A神经和B神经中都含有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脊髓兴奋后可将兴奋传递给左、右后肢,使其收缩。可卡因是一种麻醉剂,作用于A神经或B神经时,施加5s后其中的传入神经被麻醉,施加20s后其中的传出神经被麻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左后肢脊髓右后肢
A.可卡因作用于A神经时,施加6s后刺激左后肢皮肤,左右后肢都不收缩
B.可卡因作用于A神经时,施加6s后刺激右后肢皮肤,左右后肢都收缩
C.可卡因作用于B神经时,施加25s后刺激左后肢皮肤,左右后肢都收缩
D.可卡因作用于B神经时,施加25s后刺激右后肢皮肤,左右后肢都不收缩
6.如甲图所示,在神经纤维上安装两个完全相同的灵敏电表,电表1两电极分别在a、b处膜外,电表2两电极分别在d处膜的内外侧。在bd中点c处给予适宜刺激,相关的电位变化曲线如乙图、丙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未刺激c点时,甲图中电表1、电表2可分别检测到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B.刺激c点后,甲图中电表1、电表2测得的电位变化与乙图、丙图相对应
C.刺激的强度越大,乙图中③点和丙图中④点的峰值越高
D.丙图曲线处于⑤点时,甲图a处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7.癫痫是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而导致突触后膜持续兴奋的一种慢性疾病,其临床特征为双眼上翻、牙关紧闭、四肢抽搐等,治疗方式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如图为两种抗癫痫药物—噻加宾和苯巴比妥的作用机理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据图分析,该类癫痫发作的机理可能与突触间隙中 GABA的含量过低有关
B.苯巴比妥可能通过延长 Cl通道的开放时间,增加 Cl内流的量,最终影响突触后膜兴奋
C.噻加宾可能通过促进突触前膜上的 GABA 转运体对 GABA的回收,降低突触间隙中 GABA 浓度
D.若有关突触前膜释放的兴奋性递质不能有效降解或回收也可能导致癫痫发作
8.下列有关参与体液调节的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促胰液素是小肠黏膜产生的一种化学物质,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液
B.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高时,会促进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激素
C.激素与细胞膜上的载体结合并发挥作用后立即失活
D.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能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易错分析:促胰液素是小肠黏膜,作用于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9.研究人员为探讨不同浓度大豆膳食纤维降血糖的效果,选择生长良好的同种大鼠若干,随机平均分为6组,部分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溶液后制成糖尿病模型鼠。各组灌胃给药体积均1mL,每日给药1次,连续灌胃42天,同时检测血糖变化情况。大鼠均以标准饲料饲喂,自由饮水。部分实验方案如下。
组别 对照组 实验组
编号 1 2 3 4 5 6
大鼠种类 正常大鼠 Ⅰ Ⅱ Ⅲ Ⅳ Ⅴ
灌胃给药种类 0.9%生理盐水
下列选项能依次将表格中Ⅰ~Ⅴ实验方案补充完整的是( )
①糖尿病模型大鼠,0.9%生理盐水
②正常大鼠,10mg/kg格列本脲(治疗糖尿病的降糖药物)
③糖尿病模型大鼠,10mg/kg格列本脲(治疗糖尿病的降糖药物)
④正常大鼠,1.35g/kg大豆膳食纤维溶液
⑤糖尿病模型大鼠,1.35g/kg大豆膳食纤维溶液
⑥糖尿病模型大鼠,2.70g/kg大豆膳食纤维溶液
⑦糖尿病模型大鼠,5.40g/kg大豆膳食纤维溶液
A.①②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
C.①③⑤⑥⑦ D.②④⑤⑥⑦
10.研究发现,胰岛B细胞也存在促性腺激素(FSH)的受体。为研究FSH是否与血糖调节有关,科研人员以野生鼠的胰岛B细胞为材料,分别置于低浓度和高浓度的葡萄糖溶液中,并用一系列不同浓度的FSH进行处理,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实验中的自变量为FSH的相对浓度
B.FSH由体液特异性运至胰岛B细胞发挥作用
C.高浓度葡萄糖条件下,FSH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D.绝经后的女性患绝经期糖尿病的风险可能会增大
11.机体可通过保护和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减轻胰岛分泌负担,改善胰岛素抵抗,进而起到调节血糖的作用。果糖胺是血浆中的蛋白质与葡萄糖非酶糖化过程中形成的高分子酮胺,其浓度与血糖水平呈正相关,可反映近期血糖水平。藜麦是一种血糖生成指数(GI)低而营养价值极高的食物。喂养藜麦粉的糖尿病小鼠体内果糖胺的水平明显降低,血浆胰岛素水平上升,且高剂量藜麦干预胰岛素水平最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提高机体血糖浓度的激素有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等
B.藜麦可能改善了胰岛B细胞功能,减少胰岛素的分泌
C.藜麦能改善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水平,有利于维持血糖稳态
D.选择食用低GI食物有利于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浓度
12.甲状腺是人体内最大的内分泌腺,通过受体接受促甲状腺激素(TSH)的调节并分泌甲状腺激素(TH)。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是由多种病因导致的低甲状腺激素血症或由甲状腺激素抵抗而引起的全身性低代谢综合征。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减患者可能有怕冷、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B.甲状腺激素的受体分布于人体内几乎所有的细胞中
C.TSH通过体液定向运输到甲状腺,以调节TH的分泌
D.患者出现低甲状腺激素血症可能是其腺垂体功能异常引起的
13.花粉过敏是接触过花粉的机体再次接触花粉后,产生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的特异性免疫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花粉过敏是由于机体免疫监视功能紊乱引起的免疫失调
B.机体再次接触花粉时,花粉会与肥大细胞表面受体结合
C.活化的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引起毛细血管扩张和血管壁通透性增强
D.花粉过敏是一种常见的免疫失调,不受遗传和个体差异影响
14.正常细胞表面具有PD-L1,而活化的T细胞表面存在PD-1(PD-L1受体)。当PD-L1与PD1结合后,细胞毒性T细胞可识别正常细胞,不触发免疫反应。肿瘤细胞可通过过量表达PD-L1来逃避细胞毒性T细胞的识别和攻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毒性T细胞介导的定向抗肿瘤作用属于细胞免疫
B.PD-L1与PD-1的识别和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C.使用抗体阻断肿瘤细胞的PD-L1,有利于细胞毒性T细胞杀灭肿瘤细胞
D.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和清除肿瘤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
15.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为探究某种疫苗的有效性,研究小组取若干只健康的实验小鼠平均分成A、B组进行实验,实验分组及处理如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组 注射流感疫苗 20天后注射等量流感病毒 正常生活
B组 不注射流感疫苗 20天后注射等量流感病毒 大部分死亡
A.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的流感疫苗属于抗体
B.A组小鼠二次免疫时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
C.B组小鼠因免疫系统不能发挥作用而死亡
D.在正式投入应用前需对疫苗的安全性进行检测和评估
16.当人体内产生肿瘤细胞后,肿瘤抗原首先被树突状细胞捕获(MHCⅠ类或MHCⅡ类分子是树突状细胞表面的分子标签),然后呈递给T细胞,最终肿瘤细胞被裂解,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树突状细胞、T细胞均可作为抗原呈递细胞
B.激活后的T细胞内会发生特定基因的表达
C.物质M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增强机体免疫力
D.CTL细胞攻击肿瘤细胞体现了免疫防御功能
17.羊口疮是由羊口疮病毒(ORFV)感染引起的急性接触性人畜共患传染病,宿主易被ORFV反复感染,影响畜牧业发展,危害人体健康。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ORFV感染宿主后被T细胞摄取、处理和呈递
B.B细胞在ORFV和细胞因子的刺激下增殖分化
C.ORFV反复感染可能与感染后宿主产生的抗体少有关
D.ORFV感染宿主会引起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8.[多选]人体对H1N1流感病毒的部分免疫过程如图所示,①~⑧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a、b代表不同的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③在H1N1病毒刺激下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具有特性识别能力的④⑤
B.②为辅助性T细胞,若其被HIV攻击,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仍将存在
C.B细胞的活化需要H1N1病毒和②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的双重刺激
D.机体在清除H1N1流感病毒的过程中,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是巧妙配合的
易错分析:产生抗体的细胞浆细胞没有识别能力。
19.帕金森病(P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由脑中黑质内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所致,为研究A药物对PD的治疗效果及机制,研究人员用M物质制备PD模型大鼠并分组处理,结果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多巴胺能神经元合成的神经递质常储存在突触小泡中,通过 的方式释放,被突触后膜上的相关受体识别并结合,可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兴奋,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 (填“内负外正”或“内正外负”)。
(2)实验发现A药物对PD模型大鼠有一定的治疗效果,据图分析得出该结论的依据是 。
(3)星形胶质细胞(一种神经胶质细胞)膜上存在TRPV1受体,为验证A药物通过该受体发挥治疗作用,研究人员设置了④、⑤处理组。在图中虚线框内,以柱状图的形式画出相应的预期结果 。
(4)A药物促使星形胶质细胞可能通过以下两条通路保护多巴胺能神经元:通过产生神经营养因子C与多巴胺能神经元上的C受体结合发挥保护作用(通路1):通过P蛋白与多巴胺能神经元之间形成连接发挥保护作用(通路2)。为探究A药物发挥作用的通路机制,以PD模型大鼠为材料,使用C受体的抗体、P蛋白的抑制剂设计实验。写出实验思路及预期结果 。
20.短期情绪压力下,人体会出现心跳加快、呼吸加深等生理反应。长期压力过大容易导致失眠、免疫力下降等症状,甚至引发抑郁症。回答下列问题:
(1)短期情绪压力下,支配内脏器官的 神经兴奋,释放某种递质使心跳加速、支气管舒张,并促进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与上述递质一样也可使心跳加速、支气管舒张,据此推测 。
(2)长期压力过大导致免疫力下降的部分机制如下图所示。
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及 调节。糖皮质激素长期分泌增多,会抑制辅助性T细胞 ,使细胞毒性T细胞和B细胞 能力减弱,从而导致免疫力下降。
(3)某科研团队探究百合多糖(LLP)与黄芪多糖(APS)的抗抑郁作用,进行如下实验。
①取50只生理状况相似的正常小鼠,随机均分为5组,取其中 (填数量)组接受慢性温和刺激诱导成抑郁小鼠模型。
②给空白组和模型组小鼠每日 ,其他组每日灌胃等量药物。结果如下表。
组别 行为学指标观察结果 内分泌指标检测结果
运动范围占比(%) 悬尾实验后不动时间(s) 糖水偏爱率(%) CORT(μg.L-1) 5-HT(ng-L-1)
空白组 27.65 56.96 79.44 12.00 49.65
模型组 7.75 87.14 43.44 29.15 25.70
LLP组 12.96 77.08 50.89 18.30 36.10
APS组 17.63 77.78 56.44 19.74 32.07
LLP+APS组 26.21 63.51 63.11 16.87 41.95
注:CORT为皮质酮激素,5-HT为一种单胺类递质。
③据上表可知,判断抑郁小鼠模型建模成功的依据有CORT含量升高、5-HT含量减少以及 。推测5-HT是一种 (填“兴奋性”或“抑制性”)递质。
④根据本实验的目的及上表所测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有: (写出2点)。
题组三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1.植物可以利用光敏色素感知红光与远红光比值(R:FR)的变化进而调节侧芽的生长。低R:FR会抑制植物侧芽的生长。为探究高R:FR和去除顶芽处理对植物侧芽生长的影响,研究人员对某种植物先进行低R:FR预处理,然后分4组进行实验,在不同时间点测量侧芽的长度,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去顶芽处理导致植物侧芽处的生长素浓度降低,促进侧芽生长
B.高R:FR信号通过改变光敏色素结构传递信息,促进侧芽生长
C.高R:FR处理协同增强了去顶芽处理促进植物侧芽生长的效果
D.48h后,去顶芽处理对侧芽生长的促进作用大于高R:FR处理
2.干旱可诱导植物体内脱落酸(ABA)增加,以减少失水。中国科研人员发现一种分泌型短肽C(由C基因表达产生)在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分别用微量的短肽C或ABA处理拟南芥根部后,检测叶片气孔开度,结果如图1;对野生型和C基因缺失突变体进行干旱处理,检测叶片ABA含量,结果如图2。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ABA能够促进拟南芥气孔关闭,以减少水分蒸发
B.干旱环境中用短肽C处理拟南芥可增强植物抗旱能力
C.C基因缺失突变体在正常和干旱环境中均无法合成ABA
D.短肽C可能通过促进ABA合成,从而降低气孔开度
3.为研究植物激素含量与其幼果脱落的规律,研究人员测定了蜂糖李幼果生长素和脱落酸含量的变化,实验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幼果脱落的根本原因是盛花后脱落酸含量较高
B.施用生长素类调节剂可能有利于减少幼果脱落
C.生长素与脱落酸对幼果脱落的作用效果相反
D.激素含量的变化有利于植物适应环境的变化
4.研究发现,萌发种子释放的大量赤霉素(GA)可促进脱落酸(ABA)的降解,促进种子萌发。基因E的表达产物可使细胞中GA含量降低。研究者通过向野生型拟南芥中转入基因E,培育出突变体拟南芥。野生型拟南芥和突变体拟南芥在耐盐处理和干旱处理条件下的存活率见图1,二者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对ABA的敏感性见图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GA和ABA对于种子萌发的作用效应相抗衡
B.突变体拟南芥中ABA的含量可能高于野生型
C.GA含量低更有利于拟南芥在逆境中生长发育
D.种子萌发过程中野生型拟南芥种子对ABA的敏感性高于突变体拟南芥种子
5.乙烯(分子式为(C2H4))是高等植物的一种植物激素,研究者探究乙烯对植物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的生理基础,发现了鳄梨果实成熟时乙烯调控纤维素酶的合成(如下图)。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乙烯是由特定器官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B.乙烯促进相关基因的转录、翻译过程,均发生在细胞核内
C.活性纤维素酶的合成与分泌不能体现细胞器间结构与功能上的联系
D.乙烯促进果实成熟是通过调控纤维素酶的合成,进而分解植物细胞壁实现的
6.实验人员研究干旱条件下,拟南芥产生的脱落酸调控气孔关闭机制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拟南芥体内,脱落酸主要由内分泌腺合成和分泌
B.干旱条件下,脱落酸能够催化拟南芥细胞内蛋白P的合成
C.干旱条件下,与正常拟南芥相比,蛋白P基因缺失突变体拟南芥失水更少
D.脱落酸调控气孔关闭的机制有利于拟南芥在干旱条件下生存
7.在“验证生长素类调节剂对小麦胚芽鞘伸长影响的实验”中,将如图甲所示取得的若干切段浸入蒸馏水中1小时后,再分别转入5种浓度的生长素类调节剂溶液和含糖的磷酸盐缓冲液中。在23℃条件下,避光振荡培养24小时后,逐一测量切段长度(取每组平均值),两个生物兴趣小组进行该实验,结果如图乙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自变量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调节剂溶液,生长素类调节剂应溶解于含糖的磷酸盐缓冲液
B.生长素类调节剂不属于植物激素,切段浸入蒸馏水1h是减少内源生长素对实验的影响
C.生长素类调节剂的浓度为0mg/L为对照组,胚芽鞘切段因无相关激素作用没有伸长生长
D.生长素类调节剂浓度为10-1mg/L时,两组实验的数据偏差较大,记录数据时应如实填写
8.用外源赤霉素(GA3)对葡萄果实处理后,生长素合成关键基因表达水平在第1天达到最高,且与清水处理组差异最大;在第4天,生长素含量达到最高,且与清水处理组差异最大。进一步对果实进行切片观察,发现GA3处理组果实细胞较清水处理组的大且长。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可通过赤霉菌等微生物发酵获得外源赤霉素
B.GA3可提高生长素合成关键基因表达水平从而提高生长素的含量
C.葡萄果实生长的调控可由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完成
D.实验证明GA3能促进葡萄果实细胞的伸长,而不能促进细胞分裂
9.种子休眠是植物抵御不良环境的一种适应性现象。种子从休眠到萌发的转变可受光和多种植物激素的共同调节,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光敏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远红光,可调节莴苣种子的萌发
B.光调节植物种子萌发的主要原因是光为种子萌发提供能量
C.在调节种子萌发过程中,油菜素内酯和乙烯具有协同作用
D.脱落酸与赤霉素含量的比值较高时,有利于维持种子休眠
10.[多选]下图为某植物去掉顶芽前后,侧芽部位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浓度变化及侧芽长度变化坐标曲线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低浓度的激素甲能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B.顶芽产生的激素甲运输至侧芽,使侧芽发育受到抑制
C.激素甲、乙分别促进细胞质和细胞核分裂调控侧芽萌动
D.图中显示,低浓度激素甲和高浓度激素乙可共同调控侧芽萌动
易错分析:生长素有两重性:低浓度能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11.植物生长过程中会对重力这一外界刺激产生反应,表现出向地性,这一现象称为重力反应。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茎的负向地性利于植物接受更多阳光和空气,根的正向地性利于植物深入土壤吸收 ,这些现象都是植物 的表现。
(2)独脚金内酯是近年发现的一种新型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作用广泛。为研究独脚金内酯是否参与重力反应的调控,研究人员将正常生长状态下的水稻幼苗水平放置后,施加一定浓度的独脚金内酯类似物GR24,一段时间后测量茎的弯曲角度θ(如图1)。实验结果(如图2)表明,GR24能 (选填“增强”或“减弱”)植株的重力反应。
(3)已知生长素在植物的重力反应中发挥关键作用。为研究GR24影响重力反应的作用机理。研究人员进一步检测了上述幼苗上半侧、下半侧(图1)中生长素响应R基因的表达情况(R基因的表达量与生长素含量呈正相关),实验结果如图3。由对照组的结果可知重力刺激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是 ,茎两侧的细胞生长速度表现为 ,从而形成一定角度的弯曲,表现出负向地性。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结果,并结合图2可推测 。
(4)为检验上述推测,研究人员在图2实验的基础上补充A、B两组实验,其中A组用生长素类似物NAA处理,B组用 处理。如果观察到的现象是A组幼苗弯曲角度大于对照组。B组幼苗弯曲角度 ,则可进一步证明上述推测的正确性。
(5)如果将植物幼苗横放在太空中的“天空二号”内,它的根、茎可能会怎样生长? 。为什么? 。
12.频发的季节性干旱严重制约我国油菜生产,影响粮油供应的稳定。某科研小组选取两个油菜品种进行不同钾肥施用水平对干旱胁迫下油菜生长的影响实验,处理8天后测定油菜叶片相关数据,结果见表和图所示。请根据相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干旱胁迫下不同钾肥水平对油菜生长和内源激素的影响
品种 组别 钾肥浓度(mmol/L) 生长条件 干物质相对含量 (以CK组为100%) IAA (μmol/g) CTK (μg/g) ABA (μg/g)
川油36 LK 0.01 干旱 68.5% 86.3 2.24 0.571
NK 1.00 干旱 82.1% 137.3 2.39 0.533
CK 1.00 正常 100% 169.2 2.53 0.513
油研57 LK 0.01 干旱 76.3% 118.3 2.44 0.572
NK 1.00 干旱 89.2% 128.9 2.63 0.526
CK 1.00 正常 100% 157.4 2.56 0.511
说明:①油菜正常钾肥浓度是1.00mmol/L,0.01mmol/L为缺钾浓度;②IAA、CTK、ABA分别表示生长素、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
(1)据表可知,两个油菜品种中 是耐旱型,你的判断依据是 。
(2)据表可知,与缺钾相比,在干旱条件下钾肥正常施用可使油菜体内 (激素)含量显著降低、 (激素)显著增加,使油菜叶片 ,从而减小干旱胁迫对油菜生长的不利影响。
(3)图数据显示,与LK组相比,NK组油菜的气孔导度、净光合速率均明显提高,但胞间CO2浓度却差异很小。推测原因可能是:钾肥不仅通过提高气孔导度对抗干旱胁迫,还可能通过 进而提高 (选用“光/暗”作答)反应速率,从而对抗干旱胁迫。
(4)本实验结论对我国油菜种植的重要启示是 。为进一步提升实际应用效果,研究小组可进行的后续研究实验是 。
题组四 动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综合
1.稳态转换是指在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影响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可能发生大规模、持续和突然的变化,导致生态系统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快速重组进入另一个相对稳定状态的现象。其转换过程可用如图“球—杯模型”解释,小球位于“山顶”代表稳态转换的临界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从一种稳态转换为另一种稳态,往往需要发生群落的演替
B.临界点的高低取决于气候或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以及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
C.生态系统的稳态就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各种生物的数量处于稳定不变的状态
D.“球—杯模型”也可以解释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变化,其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2.[多选]某患者因不洁饮食而出现腹痛、腹泻,入院后被诊断为细菌性痢疾,部分检查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生理指标 测定值 正常值
腋下体温/℃ 38.9 36.0~37.4
白细胞计数/(个·L-1) 13.5×109 (4~10)×109
血钠浓度/(mmol·L-1) 180 140~160
A.患者的体温维持在38.9℃时,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B.发病期间患者血钠浓度升高,可能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C.发病期间患者因腹泻而出现脱水,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
D.患者的体温升高是由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所致
易错分析:维持体温恒定,产热=散热。
3.心肌细胞与神经细胞类似,均具有生物电现象。两者静息电位的形成机制相似,但动作电位明显不同,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分为0~4五个时期,其膜电位变化及形成机制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若适当增大细胞外溶液的K+浓度,则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将变大
B.神经递质作用于心肌后,即可引起Na+通道介导的Na+内流,出现0期
C.在2期中,Ca2+内流量和K+外流量相等,所以膜电位变化非常平缓
D.在3期中,钙离子通道关闭,钾离子外流,膜电位恢复至静息电位
4.“草长莺飞”“春华秋实”,处处体现出激素调节的重要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春回大地,万物萌动,种子吸水后赤霉素和脱落酸含量升高,利于种子萌发
B.农历二月,日照延长,鸟类分泌激素促进性腺发育,该过程由神经—体液共同调节
C.阳春三月,山花烂漫,长日照使植物光敏色素结构改变,催化开花相关激素的合成
D.金秋八月,硕果累累,植物果实中乙烯和生长素合成增多,促进果实成熟
5.cAMP(环化—磷酸腺苷)是细胞内的一种信号分子。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参与血糖调节,调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发生环化后形成cAMP
B.肾上腺素和胰岛素的分泌都受交感神经支配
C.B、C、D三处的血糖浓度关系为最可能为CD.活化状态的酶P为肝糖原的水解提供活化能
6.甲型流感病毒(IAV)与呼吸道上皮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细胞膜内陷脱落形成囊泡,进入宿主细胞,进而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因子,人体可能出现发热等症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IAV通过胞吞作用进入呼吸道上皮细胞,需要消耗能量
B.IAV和细胞因子分别作为第一和第二信号,激活B细胞
C.细胞因子可引起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使产热增加
D.接种IAV疫苗可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和记忆B细胞
7.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可用于肿瘤免疫治疗。为提升T细胞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研究人员在体外对病人自身的T细胞进行改造,包括在细胞表面引入单克隆抗体和在细胞内表达细胞因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CAR-T除了具有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外,还可以呈递激活B细胞的第二信号
B.CAR-T表面的组织相容性抗原可被机体识别但不会引起自身的免疫排斥反应
C.利用单克隆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特点可提升T细胞识别肿瘤细胞的能力
D.利用细胞因子加速T细胞分裂分化的特点可提升T细胞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
8.许多中草药与机体的免疫功能和变态反应具有密切关系。“扶正祛邪”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一种措施。研究人员探究了滋阴(生地、知母、甘草)、温阳(附子、肉桂、仙灵脾、菟丝子)中药和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对免疫豚鼠血清中抗体效价的影响,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组别 抗体效价
第1次免疫 第2次免疫 第3次免疫
正常对照组 13.3 23.2 56.0
激素组 0.5 3.5 20.4
温阳药组 14.0 22.8 38.0
温阳药+激素组 10.8 19.3 35.8
滋阴药组 15.0 25.0 38.5
滋阴药+激素组 3.9 17.5 27.3
注:抗体效价是指抗体与抗原反应的多少,表示抗体免疫的效果。
A.与第2次免疫相比,第3次免疫豚鼠体内记忆B细胞更多
B.由实验结果可知,温阳药对抗体效价的影响略逊于滋阴药
C.温阳药和滋阴药均可缓解糖皮质激素对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
D.若增设“滋阴药+温阳药+激素组”,则该组豚鼠抗体效价大于温阳药组
9.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会激活免疫细胞,进而诱发局部红肿的炎症反应,在一些病毒感染患者体内,随着病毒数量的增多,机体会启动“炎症风暴”,以细胞的过度损伤为代价对病毒展开攻击,人体可通过一系列的调节机制防止炎症反应过强导致的正常细胞损伤,过程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物质a和垂体细胞内相应受体结合,与乙酰胆碱共同防止“炎症风暴”的出现
B.如果炎症细胞因子与免疫细胞之间发生正反馈调节会导致“炎症风暴”的产生
C.“炎症风暴”属于特异性免疫过程,是由于机体免疫监视功能过强导致的
D.巨噬细胞、T细胞都属于抗原呈递细胞,T细胞分泌的乙酰胆碱不属于神经递质
10.肾上腺包括皮质和髓质两部分,皮质能够分泌糖皮质激素,髓质能够分泌去甲肾上腺素(能使人心跳加快)。研究发现某些神经细胞也能分泌去甲肾上腺素,并与免疫调节有关,其调节机制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从免疫角度分析,去甲肾上腺素与抗原的作用类似
B.图中T细胞为辅助性T细胞,其分泌的乙酰胆碱属于神经递质
C.去甲肾上腺素可激活机体内的体液免疫过程
D.人在紧张时肾上腺髓质分泌去甲肾上腺素使心跳加快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11.机体在应激条件下(如手术、失血等)会启动针对性的防御性免疫。IL-1、IL-6、TNF-α等细胞因子增多,会刺激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使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从而使机体产生抗炎作用,相关过程如图所示,其中CRH、ACTH分别表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因子、CRH、ACTH、糖皮质激素和神经递质都是通过血液进行运输的
B.抗炎作用的产生离不开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正反馈调节的结果
C.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肿瘤患者都可使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
D.分级调节可以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有利于精细调节,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
12.植物体内的光敏色素接受特定光信号时结构发生变化,影响细胞核中特定基因的表达而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生长素和赤霉素的合成受到光信号的调节,某植物下胚轴生长的机制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光敏色素通过吸收、传递、转化可见光中的光能调控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B.非活化的光敏色素有利于GA合成基因表达,进一步有利于PIFS基因表达
C.图示中生长素与赤霉素在促进下胚轴生长的过程中表现为协同关系
D.由图可知,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基因、激素、环境共同完成的
13.[多选]在拟南芥中,R蛋白能调节植株生长,其过程如图1。赤霉素与赤霉素受体结合形成的复合物可以与R蛋白结合并使R蛋白降解,从而引起细胞伸长、植株增高。用赤霉素处理野生型和蓝光受体缺失突变体拟南芥后,分别进行图2所示处理,检测R蛋白相对含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1中的“X作用”应为“促进作用”
B.由图2可知,蓝光照射可以抑制野生型拟南芥植株增高
C.被激活的蓝光受体可能会抑制赤霉素与赤霉素受体复合物的作用
D.以上事实说明植物的生长同时受基因、激素和环境因素共同调控
14.随着水资源减少、化肥的大量应用和工业污染的加重,干旱和盐害越来越严重,全球20%的耕地和近半数的灌溉土地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盐害的影响。某科研组使用西北荒漠地区C3小灌木红砂和C1半灌木珍珠猪毛菜群落的幼苗为材料,经0、100、200、300、400mmol/L NaCl盐溶液共同胁迫10d,每组重复处理3个。检测它们的含水量、主要矿质离子在根茎叶的含量和分布,揭示二者耐盐的共生协同的离子平衡适应机制。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接受光照射时,能通过光敏色素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表述其调控机制是 。
(2)如图1所示,红砂植株的含水量随着NaCl盐浓度的增加,从0到300mmol/L含水量变化不显著,而珍珠猪毛菜在盐浓度增加到100mmol/L时,含水量先增加,随后随着盐浓度的增加迅速降低,差异显著。从植物自身角度分析其原因可能是 。
(3)已知SNa+,K+=Na+(叶/根)/K+(叶/根),SNa+,K+可反映盐分胁迫下植物对K+、Na+的吸收和向上运输的选择性,并认为SNa+,K+值越大,植物体地上部对Na+的选择性越大,植物的抗盐性越小,所受盐害越大。故据图2分析两种植物中耐盐性更强的是 ,原因是 。
(4)一些耐盐碱的植物在高浓度盐胁迫的情况下,叶片细胞中 (填植物激素名称)含量会增加,导致气孔关闭,并可通过 (填“提高”或“降低”)根细胞液泡中Na+的浓度,增强耐盐性。
15.图一是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的作用机制,已知肌肉细胞内不存在催化6-磷酸葡萄糖水解为葡萄糖的酶(G-6-pase);图二为血糖平衡调节的模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肌肉细胞中肌糖原不能使血糖升高的可能是因为缺少 。
(2)图二中,激素B表示 ;激素C表示 ;激素A和激素B在调节血糖的过程中表现出 (从“协同”“相抗衡”中选填)关系。
(3)糖尿病的发生与生活方式有着重要的关系。Ⅰ型糖尿病患者由于 导致血糖偏高。Ⅱ型糖尿病患者易发生胰岛素抵抗,早期胰岛素水平 (从“高于”“等于”“低于”中选填)正常值,血糖浓度能够维持正常。继续发展,由于胰岛B细胞损伤,导致胰岛素的分泌减少,进而形成Ⅱ型糖尿病。试给Ⅱ型糖尿病患者提出生活习惯方面的一条合理建议: 。
(4)为研究桑叶提取液对糖尿病大鼠的降血糖效果,为人类的糖尿病治疗提供依据,某研究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实验材料和仪器:生理状况相似的健康大鼠30只,桑叶提取液、蒸馏水、血糖测定仪等。
②实验步骤:a.随机选取10只健康大鼠作为甲组,另外20只制备成糖尿病模型大鼠后随机均分成乙组和丙组。
b.测定各组大鼠的血糖浓度,并进行数据统计。
c.丙组大鼠灌喂桑叶提取液2mL/d,甲组和乙组大鼠灌喂 ,连续灌喂4周。在这个过程中,各组大鼠均饲喂普通饲料,自由饮食。
d.4周后,测定各组大鼠的血糖浓度,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③实验结果数据如下表所示。
组别 数量(只) 实验开始时(mmol/L) 4周后(mmol/L)
甲 10 3.85 3.94
乙 10 19.46 19
丙 10 18.62 10.12
④实验分析与结论:上述实验中,甲乙两组充当对照组。
该实验的结论是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消灭易错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易混易错
题组一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是由血液、组织液和细胞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B.激素、神经递质和细胞因子等信息分子均可存在于内环境中
C.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比无机盐高,因此血浆的渗透压主要由蛋白质维持
D.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
易错分析:内环境是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液构成。
【答案】B
【解析】A、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内环境是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淋巴液)构成的液体环境,A错误;
B、激素、神经递质和细胞因子等信息分子均可存在于内环境中,B正确;
C、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比无机盐高,但渗透压的大小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量呈正相关,蛋白质含量虽高,但相对分子质量大,单位体积溶液中无机盐的微粒数要比蛋白质多,因此血浆的渗透压主要由无机盐维持,C错误;
D、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D错误。
故选B。
2.甲、乙、丙、丁4种体液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乙与丙之间进行物质交换时不需要通过毛细淋巴管壁
B.淋巴细胞只分布在甲、乙中
C.人肝脏细胞内的液体是丁的组成部分
D.甲、乙、丙分别是血浆、淋巴、组织液
【答案】C
【解析】A、乙是组织液、丙是淋巴(液),乙与丙之间进行物质交换时需要通过毛细淋巴管壁,A错误;
B、淋巴细胞主要分布在甲血浆和丙淋巴中,B错误;
C、人体肝脏细胞内的液体为细胞内液丁,C正确;
D、图中甲是血浆、乙是组织液、丙是淋巴(液),D错误。
故选C。
3.人体血浆中无机磷酸盐的浓度为0.8~1.5mmol/L,而脑脊液中的浓度仅为0.35~0.5mmol/L。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分子ATP完全水解可产生2分子磷酸
B.脑脊液中无机磷酸盐的浓度低于血浆是因为稳态失调
C.由无机磷酸盐形成的渗透压是血浆渗透压的主要来源
D.无机磷酸盐可通过调节酸碱度参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
【答案】D
【解析】A、ATP的分子结构由一个腺苷和三个磷酸基团组成,这些磷酸基团之间通过高能磷酸键连接。当ATP完全水解时,会释放出三个磷酸分子,A错误;
B、脑脊液是脑和脊髓周围的一种透明液体,它填充在脑和脊髓的周围,起到缓冲、保护、营养和支持作用。脑脊液和血浆之间通过血脑屏障进行物质交换,这种浓度差异(脑脊液中无机磷酸盐的浓度低于血浆)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有助于维持脑组织的正常生理功能,而不是稳态失调,B错误;
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C错误;
D、无机磷酸盐在人体内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其中之一就是通过参与酸碱平衡调节来维持内环境稳态。例如,在酸性环境中,无机磷酸盐可以释放出磷酸根离子(PO43 ),与氢离子(H+)结合形成磷酸(H3 PO4 ),从而降低环境的酸度。相反,在碱性环境中,磷酸可以释放出氢离子,增加环境的酸度。因此,无机磷酸盐在维持人体酸碱平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D正确。
故选D。
4.如图为人体的内环境组成示意图,其中①~④表示相关液体。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肌肉注射的流感疫苗成分首先会进入①,再被运输到各处组织
B.若细胞代谢产物增多,则会使③的渗透压上升
C.正常情况下,③渗入转化成①的量远大于渗入转化成②的量
D.与②③相比,①中的蛋白质含量更高
【答案】A
【解析】A、肌肉注射的新冠疫苗成分首先会进入③组织液, 再进入①血浆,然后被运输到各处组织, A错误;
B、若细胞代谢产物增多, 则可能会使③组织液的渗透压上升导致组织水肿, B正确;
C、正常情况下, ③组织液渗入转化成①血浆的量远大于渗入转化成②淋巴的量, C正确;
D、与②淋巴③组织液相比,①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更高, D正确。
故选A。
5.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离不开内环境。图甲表示人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A、B、C、D表示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几种器官,I、II是有关的生理过程。图乙为人体组织局部示意图,②④所在位置是不同管道的横切面。据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I是小肠内食物的消化、吸收,II是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
B.图乙中①对应图甲中a,其中含有缓冲对HCO3-和H2CO3
C.图乙中⑤是细胞内液,含有的蛋白质和钾离子都最多
D.②④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分别是图甲中的a和c
【答案】D
【解析】A、I是小肠内食物的消化、吸收,II是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均参与了内环境稳态的维持,A正确;
B、图乙中①是血浆,对应图甲中a,其中含有缓冲对HCO3-和H2CO3,参与维持pH的相对稳定,B正确;
C、图乙中⑤是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相比,含有的蛋白质和钾离子都最多,C正确;
D、②④管壁细胞分别是毛细血管壁细胞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它们生活的内环境分别是a血浆和b组织液、b组织液和c淋巴,D错误。
故选D。
6.世界卫生组织倡导母乳喂养。在婴儿6个月内,母乳可以提供所需的全部营养,其中部分蛋白质还可为婴儿提供被动免疫保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蛋白质空间结构的形成与肽链上不同氨基酸之间形成氢键有关
B.当母乳不足而辅食中又没有补充足够蛋白质时会导致婴儿血浆渗透压降低
C.有免疫能力的蛋白质在肠黏膜细胞膜上蛋白质参与下保留生物活性进入婴儿体内
D.蛋白质彻底水解后的产物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答案】D
【解析】A、肽链上不同氨基酸之间能形成氢键等,从而使肽链能盘曲折叠,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分子,肽链盘曲折叠方式不同,蛋白质形成的空间结构不同,A正确;
B、血浆渗透压主要由无机盐离子和血浆蛋白维持,婴儿蛋白质摄入不足会导致血浆中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降低,B正确;
C、有免疫能力的蛋白质属于生物大分子,新生儿小肠上皮细胞通过胞吞吸收这些蛋白质以保证其生物活性,胞吞过程需要膜上蛋白质的参与,C正确;
D、蛋白质彻底水解产物是氨基酸,结构中没有肽键,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产生紫色,D错误。
故选D。
7.血浆中含有低分子的晶体物质(如氯化钠、葡萄糖等)和高分子的胶体物质(如蛋白质)。血浆中的渗透压是这两类物质所产生的渗透压的总和。其中由低分子晶体物质产生的渗透压叫作晶体渗透压,由高分子胶体物质产生的渗透压叫作胶体渗透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稳态是指血浆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成分等保持不变
B.长期营养不良会导致胶体渗透压上升,引起组织水肿
C.通过静脉输入生理盐水会增加血浆渗透压
D.血浆渗透压绝大部分是由晶体渗透压决定的
【答案】D
【解析】A、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保持相对稳定,A错误;
B、长期营养不良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导致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较多进入组织液,引起组织水肿,B错误;
C、生理盐水渗透压与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当,静脉输入生理盐水不会增加血浆渗透压,C错误;
D、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因此可推知血浆渗透压绝大部分是由晶体渗透压决定的,D正确。
故选D。
8.“酸碱体质理论”有两种错误观点:其一,人的体质有酸性与碱性之分,酸性体质是“万病之源”,纠正偏酸的体质就能维持健康;其二,人若要想健康,应多摄入碱性食物。下列关于人体酸碱平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内环境的pH大致相同,不会因食物的酸碱性而剧烈变化
B.正常人血浆pH的维持与它含有HCO、H2PO等离子有关
C.无氧呼吸时,丙酮酸在内环境中转化成乳酸会导致人体血浆的pH略有降低
D.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内环境酸碱平衡的基础
易错分析:无氧呼吸的产所在细胞质基质,不属于内环境。
【答案】C
【解析】A、血浆中有缓冲物质,能将正常人的pH维持在7.35~7.45之间,不会因食物的酸碱性而剧烈变化,A正确;
B、正常人血浆pH的维持与它含有HCO3-/H2CO3、HPO42-/H2PO4-等离子有关,B正确;
C、丙酮酸在细胞质基质中转化成乳酸,C错误;
D、稳态是指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因此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内环境酸碱平衡的基础,D正确。
故选C。
9.某同学假期期间去农村的亲戚家里体验了一下收割玉米的劳动,该同学尽管戴了手套,手还是很快就磨出了水疱,而且又渴又累,特别是腿酸得都要站不住了,深感劳动的艰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疱中的液体是组织液,主要是由血浆中的水大量渗出到组织液形成的
B.对水疱不作任何处理也会自行消失,这是因为其中的液体被毛细淋巴管吸收
C.该同学血浆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内无机盐和小分子有机物的微粒数量
D.腿酸是骨骼肌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了过多的乳酸,使内环境的pH明显下降所致
【答案】A
【解析】A、长时间摩擦导致部分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大,部分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导致组织液的渗透压增大,血浆中的水大量渗出到组织液形成水疱,A正确;
B、水疱会自行消失是因为水疱中的液体绝大多数被毛细血管吸收,少部分被毛细淋巴管吸收,B错误;
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蛋白质不属于小分子有机物,C错误;
D、腿酸是骨骼肌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了过多的乳酸所致,但因内环境中含有缓冲物质,所以不会使内环境的pH明显下降,D错误。
故选A。
10.人体内的嘌呤主要来源于自身核酸类物质的代谢,还有部分来源于高嘌呤饮食。如图所示,嘌呤在肝脏中被转化为尿酸进入内环境,当人体尿酸生成过多或排出尿酸出现障碍时,将导致血浆中尿酸含量过高,引起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性关节炎。回答下列问题:
注:(+)表示促进;(—)表示抑制。
(1)通常人体血浆内尿酸的含量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维持稳定,体内生成的尿酸可被血浆中的 中和。血浆中尿酸含量过高可引起痛风性关节炎,说明 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图示减少嘌呤代谢形成尿酸的生化途径包括:①控制尿酸的从头合成,可通过服用安肌肽 ;②提高肝脏中的补救合成途径,即促进 基因的表达,以促进核酸生成。
(3)据图可知,高嘌呤饮食时,尿酸主要通过 (答两种器官)排出。请提出两条高尿酸血症患者控制尿酸含量的建议: 。
(4)为了验证安肌肽的降尿酸效果,研究人员安排急性痛风患者分别服用不同剂量的安肌肽,于1小时后测定血尿酸水平变化,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①急性痛风患者应平均分成3组,且患者的 (答3点)等应基本一致。
②实验结果表明 。
【答案】(1) 缓冲物质(或) 内环境稳态/内环境的稳态
(2) 抑制XO(酶)活性以抑制次黄嘌呤转变成黄嘌呤、抑制黄嘌呤转变成尿酸 HPRT(酶)
(3) 肾脏和肠道 应减少摄入高嘌呤食物,以控制尿酸来源;适当增加水的摄入以增加尿酸的排泄
(4) ①性别、年龄及尿酸水平 ②安肌肽能降低(血)尿酸含量,一定范围内随安肌肽剂量增加,降尿酸的效果越好
【解析】(1)通常人体血浆内尿酸的含量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维持稳定,体内生成的尿酸可被血浆中的缓冲物质中和,缓冲物质可以维持酸碱平衡。血浆中尿酸含量过高可引起痛风性关节炎,说明内环境稳态往往需要维持相对稳定,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图示减少嘌呤代谢形成尿酸的生化途径包括:①控制尿酸的从头合成,可通过服用安肌肽,抑制XO活性以抑制次黄嘌呤转变成黄嘌呤、抑制黄嘌呤转变成尿酸,这样直接减少尿酸合成;②提高肝脏中的补救合成途径,即促进HPRT基因的表达,以促进核酸生成,这样会减弱了次黄嘌呤转变成黄嘌呤的途径,也减弱了鸟嘌呤转变成黄嘌呤途径。
(3)据图可知,高嘌呤饮食时,尿酸主要通过肾脏和肠道这两种器官排出。高尿酸血症患者应从减少来源,增加去路两方面考虑,应减少摄入高嘌呤食物,以控制尿酸的来源,同时增加水的摄入以增加尿酸的排泄。
(4)为了验证安肌肽的降尿酸效果,实验小组成员安排急性痛风患者分别服用不同剂量的安肌肽,于1小时后测定血尿酸水平变化。实验应该遵循对照原则和等量原则。①急性痛风患者应平均分成3组,且患者的性别、年龄及尿酸水平等无关变量应基本一致。②实验结果表明,安肌肽能起到降低血尿酸含量的效果,在一定范围内随安肌肽剂量增加,降尿酸的效果会越好。
题组二 动物生命活动调节
1.下列有关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缺少条件刺激条件反射会消退,此过程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B.自主神经属于外周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C.深呼吸能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D.手的运动受大脑皮层中央前回下部的调控
【答案】D
【解析】A、条件反射需要不断的刺激,如果缺少条件刺激条件反射会消退,此过程也是学习过程,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A正确;
B、外周神经系统分布在全身各处,包括与脑相连的脑神经和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属于外周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B正确;
C、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表现在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的抑制和控制上,深呼吸能自主进行体现了大脑皮层对脑干的控制,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C正确;
D、刺激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顶部,可以引起下肢的运动,刺激中央前回的下部,会引起头部器官的运动,刺激中央前回的其他部位,会引起其他相应器官的运动,D错误。
故选D。
2.突触后电位是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所产生的电位变化,具有时间总和与空间总和现象。时间总和是指连续阈下刺激突触前神经元同一位点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电位叠加的现象;空间总和是指同时阈下刺激不同神经元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电位叠加的现象。下图1为神经元A、B、C、D之间的联系,图2表示神经元A、B、C受刺激后突触后神经元D上膜电位的变化。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图1中,①②③共同组成了突触,②中的蛋白质含量低于血浆
B.图2实验一、二对比表明时间总和与刺激时突触后膜上的电位有关
C.图2实验二、三分别呈现的是时间总和和空间总和现象
D.图2实验三、四表明A、B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C释放的是兴奋性神经递质
【答案】D
【解析】A、据图可知,A和D可以形成突触,则①突触前膜、②突触间隙和③突触后膜共同组成了突触,②的本质是组织液,其中的蛋白质含量低于血浆,A正确;
B、分析题意可知,时间总和是指连续阈下刺激突触前神经元同一位点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电位叠加的现象,结合图2可知,实验一和实验二神经元A连续受刺激的时间间隔不同,所引起的膜电位幅度也有差异,故实验结果表明时间总和与刺激时突触后膜上的电位有关,B正确;
C、空间总和是指同时阈下刺激不同神经元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电位叠加的现象,实验二中是A神经元连续受刺激,实验三中是单次刺激神经元B及同时刺激神经元A和B,分别呈现的是时间总和和空间总和现象,C正确;
D、据实验三分析可知,单独刺激B,能引起膜电位变化,静息电位差值变小,且A和B同时刺激时,膜电位变化更大,静息电位差值更小,说明A和B释放的均为兴奋性神经递质;而实验四中同时刺激A和C,膜电位表现为静息,说明C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D错误。
故选D。
3.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体内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含量低于正常人,5-HT降低与抑郁症发生相关。5-HT的合成、释放及与受体结合传递信号的过程如图(5-HT 1A是自身受体,5-HT3受体同时具有离子通道功能)。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5-HT是一种抑制性的神经递质,会促进抑郁症的发生
B.激活位于轴突末梢的5-HT 1A受体会缓解抑郁症的发生
C.提高5-HT转运体对5-HT的回收率会促进抑郁症发生
D.5-HT通过5-HT3受体上的离子通道进入突触后神经元
【答案】C
【解析】A、分析题图可知,5—HT是一种兴奋性的神经递质,5—HT含量下降导致抑郁症的发生,A错误;
B、激活位于轴突末梢的受体会抑制神经冲动的传到突触小泡,导致5—HT释放更少,从而加剧抑郁症的发生,B错误;
C、提高5—HT转运体对5—HT的回收率从而使突触间隙中的5—HT含量更低,促进抑郁症的发生,C正确;
D、5—HT与受体结合,导致通道开放,进入突触后神经元,D错误。
故选C。
4.研究发现,当小鼠受到显著情绪刺激(如甜味、苦味、听觉提示等)时,大量DRN5-HT神经元会被激活,而受到中性情绪刺激时,则只有少部分DRN5-HT神经元被激活。当小鼠被同一显著情绪刺激反复刺激时,DRN5-HT神经元的反应会逐渐减弱,这种现象称为适应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DRN5-HT神经元受显著情绪刺激产生兴奋时,其膜电位会发生逆转
B.DRN5-HT神经元受中性情绪刺激时,会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持续作用于后一神经元
C.研究表明,DRN5HT神经元对显著情绪刺激更敏感,这有利于更快地响应并调节情绪
D.该适应性的出现可能与DRN5-HT神经元上的受体对显著情绪刺激的敏感性降低有关
易错分析: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会立即分解或被突触前膜回收,不可能持续发挥作用。
【答案】B
【解析】A、神经元受显著情绪刺激时会产生动作电位,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A正确;
B、受到中性情绪刺激时,只有少部分DRN5-HT神经元被激活,说明DRN5-HT神经元对中性情绪刺激不敏感,大部分未达到产生动作电位的阈值, 但不能说明DRN5-HT神经元受中性情绪刺激时,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且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会立即分解或被突触前膜回收,不可能持续发挥作用,B错误;
C、该研究表明,DRN5-HT神经元对显著情绪刺激更敏感,可更快地响应并调节情绪,C正确;
D、当小鼠重复遇到显著情绪刺激时,DRN5-HT神经元的反应会逐渐减弱,这种适应性的出现可能与DRN5-HT神经元上的受体对显著情绪刺激敏感性降低有关,这样可防止DRN5-HT信号过度激活,从而避免情绪调节过度,D正确。
故选B。
5.研究人员用脊蛙(去除脑保留脊髓的蛙)为材料进行屈腿反射实验,下图是该反射活动的反射弧结构示意图。已知A神经和B神经中都含有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脊髓兴奋后可将兴奋传递给左、右后肢,使其收缩。可卡因是一种麻醉剂,作用于A神经或B神经时,施加5s后其中的传入神经被麻醉,施加20s后其中的传出神经被麻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左后肢脊髓右后肢
A.可卡因作用于A神经时,施加6s后刺激左后肢皮肤,左右后肢都不收缩
B.可卡因作用于A神经时,施加6s后刺激右后肢皮肤,左右后肢都收缩
C.可卡因作用于B神经时,施加25s后刺激左后肢皮肤,左右后肢都收缩
D.可卡因作用于B神经时,施加25s后刺激右后肢皮肤,左右后肢都不收缩
【答案】C
【解析】A、可卡因作用于A神经时,施加5s其中的传入神经被麻醉,施加6s刺激左后肢皮肤,左右后肢都不收缩,A正确;
B、可卡因作用于A神经时,20s后才能麻醉其中的传出神经,施加6s刺激右后肢皮肤,左右后肢都收缩,B正确;
C、可卡因作用于B神经25s后,会麻醉其中的传入和传出神经,因此刺激左后肢皮肤,左后肢收缩,右后肢不收缩,C错误;
D、可卡因作用于B神经25s后,其中的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都被麻醉,因此刺激右后肢皮肤,左右后肢都不收缩,D正确。
故选C。
6.如甲图所示,在神经纤维上安装两个完全相同的灵敏电表,电表1两电极分别在a、b处膜外,电表2两电极分别在d处膜的内外侧。在bd中点c处给予适宜刺激,相关的电位变化曲线如乙图、丙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未刺激c点时,甲图中电表1、电表2可分别检测到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B.刺激c点后,甲图中电表1、电表2测得的电位变化与乙图、丙图相对应
C.刺激的强度越大,乙图中③点和丙图中④点的峰值越高
D.丙图曲线处于⑤点时,甲图a处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答案】D
【解析】A、甲图中电表1的电极均接在神经纤维膜外,电表2的电极分别接在神经纤维膜内外,未刺激c点时,膜外均为正电位,电表1检测不到静息电位,电表2可检测到静息电位,检测不到动作电位,A错误;
B、由于电表1的两电极均接在膜外,刺激c点后,b、a点先后发生兴奋,电表1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因此电位变化会出现丙图所示曲线,兴奋传至d点时,电表2发生一次偏转,因此电位变化会出现乙图所示曲线,B错误;
C、乙图中③点和丙图中④点为动作电位的峰值,与膜两侧Na+浓度差有关,不会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一直增大,C错误;
D、图丙曲线处于⑤点时,a点处于静息电位,a处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D正确。
故选D。
7.癫痫是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而导致突触后膜持续兴奋的一种慢性疾病,其临床特征为双眼上翻、牙关紧闭、四肢抽搐等,治疗方式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如图为两种抗癫痫药物—噻加宾和苯巴比妥的作用机理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据图分析,该类癫痫发作的机理可能与突触间隙中 GABA的含量过低有关
B.苯巴比妥可能通过延长 Cl通道的开放时间,增加 Cl内流的量,最终影响突触后膜兴奋
C.噻加宾可能通过促进突触前膜上的 GABA 转运体对 GABA的回收,降低突触间隙中 GABA 浓度
D.若有关突触前膜释放的兴奋性递质不能有效降解或回收也可能导致癫痫发作
【答案】C
【解析】A、从图中可知,如果突触间隙GABA的含量过低,可能无法正常抑制突触后膜的兴奋,从而导致癫痫发作,A正确;
B、苯巴比妥作用于Cl-通道,可能通过延长其开放时间,使Cl-内流增加,而Cl-内流会抑制突触后膜兴奋,这符合图中所示的作用机制,B正确;
C、噻加宾属于抗癫痫药物,噻加宾若促进突触前膜上的GABA转运体对GABA的回收,会降低突触间隙GABA浓度,这会使抑制作用减弱,从而更容易引发癫痫发作,而不是抗癫痫的作用,C错误;
D、若突触前膜释放的兴奋性递质不能有效降解或回收,会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可能导致癫痫发作,D正确。
故选C。
8.下列有关参与体液调节的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促胰液素是小肠黏膜产生的一种化学物质,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液
B.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高时,会促进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激素
C.激素与细胞膜上的载体结合并发挥作用后立即失活
D.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能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易错分析:促胰液素是小肠黏膜,作用于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答案】D
【解析】A、促胰液素是小肠黏膜产生的一种化学物质,作用于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A错误;
B、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高时,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激素,B错误;
C、激素与相应受体(不一定在细胞膜上)结合并发挥作用后立即失活,C错误;
D、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能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D正确。
故选D。
9.研究人员为探讨不同浓度大豆膳食纤维降血糖的效果,选择生长良好的同种大鼠若干,随机平均分为6组,部分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溶液后制成糖尿病模型鼠。各组灌胃给药体积均1mL,每日给药1次,连续灌胃42天,同时检测血糖变化情况。大鼠均以标准饲料饲喂,自由饮水。部分实验方案如下。
组别 对照组 实验组
编号 1 2 3 4 5 6
大鼠种类 正常大鼠 Ⅰ Ⅱ Ⅲ Ⅳ Ⅴ
灌胃给药种类 0.9%生理盐水
下列选项能依次将表格中Ⅰ~Ⅴ实验方案补充完整的是( )
①糖尿病模型大鼠,0.9%生理盐水
②正常大鼠,10mg/kg格列本脲(治疗糖尿病的降糖药物)
③糖尿病模型大鼠,10mg/kg格列本脲(治疗糖尿病的降糖药物)
④正常大鼠,1.35g/kg大豆膳食纤维溶液
⑤糖尿病模型大鼠,1.35g/kg大豆膳食纤维溶液
⑥糖尿病模型大鼠,2.70g/kg大豆膳食纤维溶液
⑦糖尿病模型大鼠,5.40g/kg大豆膳食纤维溶液
A.①②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
C.①③⑤⑥⑦ D.②④⑤⑥⑦
【答案】C
【解析】由题干分析可知,该实验探究的是不同浓度大豆膳食纤维降低血糖的效果,该实验的自变量为不同浓度的大豆膳食纤维处理,2、3组仍然属于对照组,因此不能用大豆膳食纤维处理,4、5、6组均为实验组,应该用不同浓度膳食纤维处理,因此Ⅰ-Ⅴ应分别为:①糖尿病模型大鼠,0.9%生理盐水;③糖尿病模型大鼠,10 mg/kg格列本脲(治疗糖尿病的降糖药物);⑤糖尿病模型人鼠,1.35g/kg大豆膳食纤维溶液;⑥糖尿病模型大鼠,2.70g/kg大豆膳食纤维溶液;⑦糖尿病模型人鼠,5.40 g/kg大豆膳食纤维溶液,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10.研究发现,胰岛B细胞也存在促性腺激素(FSH)的受体。为研究FSH是否与血糖调节有关,科研人员以野生鼠的胰岛B细胞为材料,分别置于低浓度和高浓度的葡萄糖溶液中,并用一系列不同浓度的FSH进行处理,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实验中的自变量为FSH的相对浓度
B.FSH由体液特异性运至胰岛B细胞发挥作用
C.高浓度葡萄糖条件下,FSH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D.绝经后的女性患绝经期糖尿病的风险可能会增大
【答案】D
【解析】A、由题意可知,该实验中的自变量为FSH的相对浓度和葡萄糖浓度,A错误;
B、作为激素,FSH随体液运输,特异性作用于胰岛B细胞发挥作用,B错误;
C、由图可知,高浓度葡萄糖(16.7mmol/L)条件下,随FSH浓度的增加,胰岛素分泌相对值先增加,后减少,即低浓度的FSH促进胰岛素分泌,高浓度的FSH抑制胰岛素的分泌,C错误;
D、女性绝经后血液中FSH含量急剧升高,即可能表现为对胰岛素分泌的抑制作用,胰岛素含量会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可能会增大,D正确。
故选D。
11.机体可通过保护和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减轻胰岛分泌负担,改善胰岛素抵抗,进而起到调节血糖的作用。果糖胺是血浆中的蛋白质与葡萄糖非酶糖化过程中形成的高分子酮胺,其浓度与血糖水平呈正相关,可反映近期血糖水平。藜麦是一种血糖生成指数(GI)低而营养价值极高的食物。喂养藜麦粉的糖尿病小鼠体内果糖胺的水平明显降低,血浆胰岛素水平上升,且高剂量藜麦干预胰岛素水平最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提高机体血糖浓度的激素有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等
B.藜麦可能改善了胰岛B细胞功能,减少胰岛素的分泌
C.藜麦能改善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水平,有利于维持血糖稳态
D.选择食用低GI食物有利于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浓度
【答案】B
【解析】A、人体内有多种激素参与调节血糖浓度,如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等,它们通过调节有机物的代谢或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直接或间接地提高血糖浓度,A正确;
B、果糖胺浓度与血糖水平呈正相关,可反映近期血糖水平。喂养藜麦粉的糖尿病小鼠,体内果糖胺的水平明显降低,血浆胰岛素水平上升,且高剂量藜麦干预胰岛素水平最高,说明藜麦能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增加胰岛素的分泌,有利于降低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水平,维持血糖稳态,B错误;
C、喂养藜麦粉的糖尿病小鼠,体内果糖胺的水平明显降低,血浆胰岛素水平上升,且高剂量藜麦干预胰岛素水平最高,说明藜麦能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增加胰岛素的分泌,有利于降低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水平,维持血糖稳态,C正确;
D、藜麦是一种低血糖生成指数(GI)的食物,喂养藜麦粉的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明显下降,血浆胰岛素水平上升,说明选择食用低GI食物有利于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浓度,D正确。
故选B。
12.甲状腺是人体内最大的内分泌腺,通过受体接受促甲状腺激素(TSH)的调节并分泌甲状腺激素(TH)。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是由多种病因导致的低甲状腺激素血症或由甲状腺激素抵抗而引起的全身性低代谢综合征。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减患者可能有怕冷、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B.甲状腺激素的受体分布于人体内几乎所有的细胞中
C.TSH通过体液定向运输到甲状腺,以调节TH的分泌
D.患者出现低甲状腺激素血症可能是其腺垂体功能异常引起的
【答案】C
【解析】A、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机体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甲减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不能正常发挥调节作用,故甲减患者可能有怕冷、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等症状,A正确;
B、甲状腺激素几乎可以作用于人体所有细胞,因此其受体分布于人体内几乎所有细胞,B正确;
C、TSH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作用于甲状腺等靶器官、靶细胞,C错误;
D、患者出现低甲状腺激素血症,可能是甲状腺功能异常引起的,也可能是腺垂体功能异常引起的,D正确。
故选C。
13.花粉过敏是接触过花粉的机体再次接触花粉后,产生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的特异性免疫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花粉过敏是由于机体免疫监视功能紊乱引起的免疫失调
B.机体再次接触花粉时,花粉会与肥大细胞表面受体结合
C.活化的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引起毛细血管扩张和血管壁通透性增强
D.花粉过敏是一种常见的免疫失调,不受遗传和个体差异影响
【答案】C
【解析】A、花粉过敏是由于机体免防御功能紊乱引起的免疫失调,A错误;
BC、机体再次接触花粉时,花粉会与肥大细胞表面抗体结合,导致肥大细胞释放组胺,活化的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引起毛细血管扩张和血管壁通透性增强,从而引发过敏反应,B错误,C正确;
D、过敏反应具有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D错误。
故选C。
14.正常细胞表面具有PD-L1,而活化的T细胞表面存在PD-1(PD-L1受体)。当PD-L1与PD1结合后,细胞毒性T细胞可识别正常细胞,不触发免疫反应。肿瘤细胞可通过过量表达PD-L1来逃避细胞毒性T细胞的识别和攻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毒性T细胞介导的定向抗肿瘤作用属于细胞免疫
B.PD-L1与PD-1的识别和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C.使用抗体阻断肿瘤细胞的PD-L1,有利于细胞毒性T细胞杀灭肿瘤细胞
D.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和清除肿瘤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
【答案】D
【解析】A、细胞毒性T细胞介导的定向抗肿瘤作用属于细胞免疫,细胞免疫主要依靠细胞毒性T细胞作战,A正确;
B、活化的T细胞表面的PD-1能与癌细胞表面的PD-L1结合完成识别,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B正确;
C、肿瘤细胞可通过过量表达PD-L1来逃避细胞毒性T细胞的识别和攻击,使用抗体阻断肿瘤细胞的PD-L1,有利于细胞毒性T细胞尽快及时杀灭肿瘤细胞,C正确;
D、自己的免疫系统能够监视发生变异的细胞(癌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和清除肿瘤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D错误。
故选D。
15.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为探究某种疫苗的有效性,研究小组取若干只健康的实验小鼠平均分成A、B组进行实验,实验分组及处理如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组 注射流感疫苗 20天后注射等量流感病毒 正常生活
B组 不注射流感疫苗 20天后注射等量流感病毒 大部分死亡
A.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的流感疫苗属于抗体
B.A组小鼠二次免疫时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
C.B组小鼠因免疫系统不能发挥作用而死亡
D.在正式投入应用前需对疫苗的安全性进行检测和评估
【答案】D
【解析】A、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的流感疫苗属于抗原,A错误;
B、A组小鼠二次免疫时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B错误;
C、B组小鼠没有接种流感疫苗,体内无相应的记忆细胞,流感病毒在小鼠体内增殖导致大部分个体死亡,C错误;
D、除了疫苗的有效性,在正式投入大规模生产和应用之前,需要对疫苗的安全性进行检测和评估,D正确。
故选D。
16.当人体内产生肿瘤细胞后,肿瘤抗原首先被树突状细胞捕获(MHCⅠ类或MHCⅡ类分子是树突状细胞表面的分子标签),然后呈递给T细胞,最终肿瘤细胞被裂解,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树突状细胞、T细胞均可作为抗原呈递细胞
B.激活后的T细胞内会发生特定基因的表达
C.物质M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增强机体免疫力
D.CTL细胞攻击肿瘤细胞体现了免疫防御功能
【答案】B
【解析】A、树突状细胞可作为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处理、呈递抗原,但CD8+T细胞是一种细胞毒性T细胞,A错误;
B、CD4+T是一种辅助性T细胞,其分泌的物质M,即细胞因子,也参与了CD8+T细胞的活化,激活后的T细胞内会发生特定基因的表达,最终导致细胞增殖和分化,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B正确;
C、物质M是细胞因子,能增强机体免疫力,但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C错误;
D、当CTL细胞识别肿瘤细胞后,其释放的穿孔素与颗粒酶会协同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免疫系统清除体内异常的肿瘤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D错误。
故选B。
17.羊口疮是由羊口疮病毒(ORFV)感染引起的急性接触性人畜共患传染病,宿主易被ORFV反复感染,影响畜牧业发展,危害人体健康。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ORFV感染宿主后被T细胞摄取、处理和呈递
B.B细胞在ORFV和细胞因子的刺激下增殖分化
C.ORFV反复感染可能与感染后宿主产生的抗体少有关
D.ORFV感染宿主会引起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答案】A
【解析】A、ORFV感染宿主后被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处理和呈递,T细胞不具有摄取、处理、呈递抗原的功能,A错误;
B、B细胞在羊口疮病毒(ORFV)和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的刺激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B正确;
C、ORFV反复感染可能与感染后宿主产生的抗体少、不能彻底消灭相应病毒有关,C正确;
D、羊口疮病毒(ORFV)为寄生生物,ORFV感染宿主会引起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D正确。
故选A。
18.[多选]人体对H1N1流感病毒的部分免疫过程如图所示,①~⑧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a、b代表不同的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③在H1N1病毒刺激下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具有特性识别能力的④⑤
B.②为辅助性T细胞,若其被HIV攻击,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仍将存在
C.B细胞的活化需要H1N1病毒和②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的双重刺激
D.机体在清除H1N1流感病毒的过程中,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是巧妙配合的
易错分析:产生抗体的细胞浆细胞没有识别能力。
【答案】BCD
【解析】A、据图分析b是抗体,则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产生浆细胞的③是B细胞,④⑤分别是B细胞分化的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其中浆细胞没有识别能力,A错误;
B、据图分析②为辅助性T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若其被HIV攻击,则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几乎全部丧失,但非特异性免疫能力还是存在的,B正确;
C、B细胞的活化需要双重信号的刺激,分别为H1N1病毒的刺激和辅助性T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C正确;
D、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是巧妙配合、密切合作,共同完成稳态调节的,D正确。
故选BCD。
19.帕金森病(P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由脑中黑质内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所致,为研究A药物对PD的治疗效果及机制,研究人员用M物质制备PD模型大鼠并分组处理,结果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多巴胺能神经元合成的神经递质常储存在突触小泡中,通过 的方式释放,被突触后膜上的相关受体识别并结合,可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兴奋,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 (填“内负外正”或“内正外负”)。
(2)实验发现A药物对PD模型大鼠有一定的治疗效果,据图分析得出该结论的依据是 。
(3)星形胶质细胞(一种神经胶质细胞)膜上存在TRPV1受体,为验证A药物通过该受体发挥治疗作用,研究人员设置了④、⑤处理组。在图中虚线框内,以柱状图的形式画出相应的预期结果 。
(4)A药物促使星形胶质细胞可能通过以下两条通路保护多巴胺能神经元:通过产生神经营养因子C与多巴胺能神经元上的C受体结合发挥保护作用(通路1):通过P蛋白与多巴胺能神经元之间形成连接发挥保护作用(通路2)。为探究A药物发挥作用的通路机制,以PD模型大鼠为材料,使用C受体的抗体、P蛋白的抑制剂设计实验。写出实验思路及预期结果 。
【答案】(1) 胞吐 内正外负
(2)A药物处理组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数量比模型组多
(3)
(4)实验思路:将PD模型大鼠分为三组,第一组用A药物处理,第二组用A药物和C受体抗体处理,第三组用A药物和P蛋白抑制剂处理,观察多巴胺能神经元数量。
预期结果:若药物A通过通路1起作用,则二组<三组=一组;若三组<二组=一组,则说明药物A通过通路2起作用;若药物A通过通路1和2起作用,则二组、三组<一组
【解析】(1)多巴胺能神经元合成的神经递质常储存在突触小泡中,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该过程依赖膜的流动性实现,需要消耗细胞代谢产生的ATP,多巴胺被突触后膜上的相关受体识别并结合,可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兴奋,表现为钠离子内流,使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2)图示实验结果中②组模型鼠中多巴胺能神经元数量减少,而使用A药物后实验鼠多巴胺能神经元数量上升,但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数量低于对照组,因此,该实验结果说明A药物对PD模型大鼠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3)星形胶质细胞(一种神经胶质细胞)膜上存在TRPV1受体,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A药物通过该受体发挥治疗作用,因此实验设计中的自变量为是否表达该受体,因此,研究人员设置了④、⑤处理组。由于本实验为验证性实验,即药物A是通过TRPV1受体发挥了治疗作用,但④组模型鼠缺乏TRPV1受体,因而无法起到治疗作用,则其体内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数量与模型鼠基本相同,⑤组中TRPV1受体不受影响,因而药物A能起到治疗作用,则该组小鼠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数量有所增加,等同于③组,则相应的实验结果可表示如下:

(4)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A药物发挥作用的通路机制,即药物A是通过通路1,还是通路2起作用,则实验的自变量为通路存在的不同类型,因变量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数量,因此实验设计的思路为::将PD模型大鼠分为三组,第一组用A药物处理,第二组用A药物和C受体抗体处理,第三组用A药物和P蛋白抑制剂处理,观察多巴胺能神经元数量。
预期结果:若药物A通过通路1起作用,则二组<三组=一组;若三组<二组=一组,则说明药物A通过通路2起作用;若药物A通过通路1和2起作用,则二组、三组<一组
20.短期情绪压力下,人体会出现心跳加快、呼吸加深等生理反应。长期压力过大容易导致失眠、免疫力下降等症状,甚至引发抑郁症。回答下列问题:
(1)短期情绪压力下,支配内脏器官的 神经兴奋,释放某种递质使心跳加速、支气管舒张,并促进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与上述递质一样也可使心跳加速、支气管舒张,据此推测 。
(2)长期压力过大导致免疫力下降的部分机制如下图所示。
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及 调节。糖皮质激素长期分泌增多,会抑制辅助性T细胞 ,使细胞毒性T细胞和B细胞 能力减弱,从而导致免疫力下降。
(3)某科研团队探究百合多糖(LLP)与黄芪多糖(APS)的抗抑郁作用,进行如下实验。
①取50只生理状况相似的正常小鼠,随机均分为5组,取其中 (填数量)组接受慢性温和刺激诱导成抑郁小鼠模型。
②给空白组和模型组小鼠每日 ,其他组每日灌胃等量药物。结果如下表。
组别 行为学指标观察结果 内分泌指标检测结果
运动范围占比(%) 悬尾实验后不动时间(s) 糖水偏爱率(%) CORT(μg.L-1) 5-HT(ng-L-1)
空白组 27.65 56.96 79.44 12.00 49.65
模型组 7.75 87.14 43.44 29.15 25.70
LLP组 12.96 77.08 50.89 18.30 36.10
APS组 17.63 77.78 56.44 19.74 32.07
LLP+APS组 26.21 63.51 63.11 16.87 41.95
注:CORT为皮质酮激素,5-HT为一种单胺类递质。
③据上表可知,判断抑郁小鼠模型建模成功的依据有CORT含量升高、5-HT含量减少以及 。推测5-HT是一种 (填“兴奋性”或“抑制性”)递质。
④根据本实验的目的及上表所测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有: (写出2点)。
【答案】(1) 交感 肾上腺素与该种递质结构相似(肾上腺素与该种递质有相同受体)
(2) (负)反馈 分泌细胞因子 增殖分化
(3) 4 灌胃适量(且等量)生理盐水 活动范围小、不爱运动、不喜甜(运动范围占比 下降、不动时间增加、糖水偏爱率下降) 兴奋性 LLP和APS均具有抗抑郁作用、LLP和APS 联合作用效果显著增强
【解析】(1)短期情绪压力下,支配内脏器官的交感神经兴奋,促进心跳加速、支气管舒张,并促进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与递质由一样的功能,肾上腺素作为激素与递质一样也要与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所以可以推测:肾上腺素与该种递质结构相似或肾上腺素与该种递质有相同受体。
(2)下丘脑释放CRH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ACTH作用于肾上腺皮质,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于免疫系统,这是分级调节,肾上腺皮质激素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这是负反馈调节;
皮质激素长期分泌增多,会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因此会抑制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使细胞毒性T细胞和B细胞增殖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或浆细胞能力降低,降低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能力。
(3)实验目的是探究百合多糖(LLP)与黄芪多糖(APS)的抗抑郁作用,自变量是添加药物的种类,需要设置四组抑郁症小鼠分别加入LLP、APS和共同加入LLP、APS,同时另设置一组加入生理盐水作为模型组,同时设置一组正常小鼠作为空白对照,所以步骤如下:
①取50只生理状况相似的正常小鼠,随机均分为5组,需设置一组正常小鼠作为空白对照,因此,取其中4组组接受慢性温和刺激诱导成抑郁小鼠模型。
②给空白组和模型组小鼠每日灌胃适量(且等量)生理盐水,其他组每日灌胃等量药物(LLP、APS和共同加入LLP、APS)。
③比较模型组和空白组,模型组CORT升高,5-HT减少,同时活动范围小、不爱运动、不喜甜(运动范围占比下降、不动时间增加、糖水偏爱率下降),可以根据以上指标判断模型鼠是否建立成功。由于模型鼠的5-HT降低,导致抑郁症,所以可以推测,5-HT是一种兴奋性递质。
④实验目的是探究百合多糖(LLP)与黄芪多糖(APS)的抗抑郁作用,比较表格中实验组和模型组数据可以发现LLP组、APS组、LLP和APS 联合作用组运动范围占比增加,悬尾实验后不动时间减小,糖水偏爱率增加,CORT减少,5-HT增加,同时LLP和APS 联合作用组变化更大,得出结论:LLP和APS均具有抗抑郁作用、LLP和APS 联合作用效果显著增强。
题组三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1.植物可以利用光敏色素感知红光与远红光比值(R:FR)的变化进而调节侧芽的生长。低R:FR会抑制植物侧芽的生长。为探究高R:FR和去除顶芽处理对植物侧芽生长的影响,研究人员对某种植物先进行低R:FR预处理,然后分4组进行实验,在不同时间点测量侧芽的长度,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去顶芽处理导致植物侧芽处的生长素浓度降低,促进侧芽生长
B.高R:FR信号通过改变光敏色素结构传递信息,促进侧芽生长
C.高R:FR处理协同增强了去顶芽处理促进植物侧芽生长的效果
D.48h后,去顶芽处理对侧芽生长的促进作用大于高R:FR处理
【答案】C
【解析】A、去顶芽处理导致植物侧芽处的生长素浓度降低,促进侧芽生长,即去顶芽处理可以打破顶端优势,促进侧芽萌发,A正确;
B、题意显示,光敏色素可感知红光与远红光比值的变化进而调节侧芽的生长,光敏色素起作用过程中空间结构发生改变进而传递了调节信息,即高R:FR信号通过改变光敏色素结构传递信息,促进侧芽生长,B正确;
C、低R:FR+去顶芽和高R:FR+去顶芽处理组效果相同,说明高R:FR处理没有增强去顶芽处理促进植物侧芽生长的效果,C错误;
D、48h后,低R:FR+去顶芽组与低R:FR组侧芽长度差大于低R:FR与高R:FR侧芽长度差,说明去顶芽处理对侧芽生长的促进作用大于高R:FR处理,D正确。
故选C。
2.干旱可诱导植物体内脱落酸(ABA)增加,以减少失水。中国科研人员发现一种分泌型短肽C(由C基因表达产生)在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分别用微量的短肽C或ABA处理拟南芥根部后,检测叶片气孔开度,结果如图1;对野生型和C基因缺失突变体进行干旱处理,检测叶片ABA含量,结果如图2。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ABA能够促进拟南芥气孔关闭,以减少水分蒸发
B.干旱环境中用短肽C处理拟南芥可增强植物抗旱能力
C.C基因缺失突变体在正常和干旱环境中均无法合成ABA
D.短肽C可能通过促进ABA合成,从而降低气孔开度
【答案】C
【解析】A、据图1可知,与正常组相比较,用ABA处理能够降低气孔开度,说明ABA能够促进拟南芥气孔关闭,以减少水分蒸发,A正确;
B、与正常组相比较,用短肽C处理能够降低气孔开度,说明干旱环境中用短肽C处理拟南芥可增强植物抗旱能力,B正确;
C、据图2可知,C基因缺失突变体在正常(对照)和干旱环境中ABA含量都大于0,说明两种条件下其都能合成ABA,C错误;
D、据图2可知,干旱处理条件下,C基因缺失突变体中的ABA含量显著低于野生型,说明短肽C能提高叶片中ABA的含量,由此推测短肽C的作用机理是促进ABA合成,进而降低气孔开度,减弱蒸腾作用,从而减少植物失水,使植物能够适应干旱环境,D正确。
故选C。
3.为研究植物激素含量与其幼果脱落的规律,研究人员测定了蜂糖李幼果生长素和脱落酸含量的变化,实验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幼果脱落的根本原因是盛花后脱落酸含量较高
B.施用生长素类调节剂可能有利于减少幼果脱落
C.生长素与脱落酸对幼果脱落的作用效果相反
D.激素含量的变化有利于植物适应环境的变化
【答案】A
【解析】A、幼果脱落的直接原因是盛花后脱落酸含量较高,根本原因是相关基因的选择性表达,A错误;
B、由图可知,盛花后正常果生长素含量较落果高,说明施用生长素类调节剂可能有利于减少幼果脱落,B正确;
C、生长素与脱落酸对幼果脱落的作用效果相反,前者抑制幼果脱落,后者促进脱落,C正确;
D、激素含量的变化会影响幼果的发育和脱落,有利于植物适应环境的变化,D正确。
故选A。
4.研究发现,萌发种子释放的大量赤霉素(GA)可促进脱落酸(ABA)的降解,促进种子萌发。基因E的表达产物可使细胞中GA含量降低。研究者通过向野生型拟南芥中转入基因E,培育出突变体拟南芥。野生型拟南芥和突变体拟南芥在耐盐处理和干旱处理条件下的存活率见图1,二者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对ABA的敏感性见图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GA和ABA对于种子萌发的作用效应相抗衡
B.突变体拟南芥中ABA的含量可能高于野生型
C.GA含量低更有利于拟南芥在逆境中生长发育
D.种子萌发过程中野生型拟南芥种子对ABA的敏感性高于突变体拟南芥种子
【答案】D
【解析】A、GA促进种子萌发,ABA维持种子休眠,因此二者对于种子萌发的作用效应相抗衡,A正确;
B、突变体拟南芥中转入的基因E的表达产物可使细胞中GA含量降低,而GA能促进ABA的降解,因此突变体拟南芥中ABA的含量高于野生型,B正确;
C、据图1可知,GA含量低的突变体更有利于拟南芥在逆境中生长发育,C正确;
D、据图2可知,野生型拟南芥对ABA的敏感性低于突变体拟南芥,D错误。
故选D。
5.乙烯(分子式为(C2H4))是高等植物的一种植物激素,研究者探究乙烯对植物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的生理基础,发现了鳄梨果实成熟时乙烯调控纤维素酶的合成(如下图)。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乙烯是由特定器官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B.乙烯促进相关基因的转录、翻译过程,均发生在细胞核内
C.活性纤维素酶的合成与分泌不能体现细胞器间结构与功能上的联系
D.乙烯促进果实成熟是通过调控纤维素酶的合成,进而分解植物细胞壁实现的
【答案】D
【解析】A、植物体产生的乙烯属于植物激素,植物激素的分泌没有固定的器官,且激素只具有调节作用,没有催化作用,A错误;
B、从图中可以看出,乙烯促进鳄梨果实细胞内相关基因的表达,即转录和翻译过程,其中转录发生在细胞核内,翻译过程是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完成的,B错误;
C、由题图可知,活性纤维素酶的合成与运输涉及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细胞器,需要借助小泡来完成,需要消耗能量,所以能够体现细胞器间结构与功能上的联系,C错误;
D、通过题图发现,乙烯会促进某活性纤维素酶的合成,该酶分泌到膜外可水解植物细胞壁,进而促进果实变软、成熟,D正确。
故选D。
6.实验人员研究干旱条件下,拟南芥产生的脱落酸调控气孔关闭机制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拟南芥体内,脱落酸主要由内分泌腺合成和分泌
B.干旱条件下,脱落酸能够催化拟南芥细胞内蛋白P的合成
C.干旱条件下,与正常拟南芥相比,蛋白P基因缺失突变体拟南芥失水更少
D.脱落酸调控气孔关闭的机制有利于拟南芥在干旱条件下生存
【答案】D
【解析】A、拟南芥细胞中没有内分泌腺,A错误;
B、脱落酸是激素,只起调节作用,不起催化作用,B错误;
C、据图可知,正常拟南芥蛋白P会导致保卫细胞液泡的溶质转运到胞外,进而导致气孔关闭,减少拟南芥失水,与之相比,蛋白P基因缺失突变体的保卫细胞液泡的溶质不能及时地被转运到胞外,气孔处于开放状态,拟南芥失水更多,C错误;
D、据图可知,干旱条件下,通过相关基因的表达,使脱落酸含量升高,进而调控气孔关闭,利于减少水分的散失,利于拟南芥在干旱条件下生存,D正确。
故选D。
7.在“验证生长素类调节剂对小麦胚芽鞘伸长影响的实验”中,将如图甲所示取得的若干切段浸入蒸馏水中1小时后,再分别转入5种浓度的生长素类调节剂溶液和含糖的磷酸盐缓冲液中。在23℃条件下,避光振荡培养24小时后,逐一测量切段长度(取每组平均值),两个生物兴趣小组进行该实验,结果如图乙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自变量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调节剂溶液,生长素类调节剂应溶解于含糖的磷酸盐缓冲液
B.生长素类调节剂不属于植物激素,切段浸入蒸馏水1h是减少内源生长素对实验的影响
C.生长素类调节剂的浓度为0mg/L为对照组,胚芽鞘切段因无相关激素作用没有伸长生长
D.生长素类调节剂浓度为10-1mg/L时,两组实验的数据偏差较大,记录数据时应如实填写
【答案】C
【解析】A、在这个实验中,改变的因素是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调节剂溶液,所以自变量就是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调节剂溶液。并且从实验过程可知,生长素类调节剂应溶解于含糖的磷酸盐缓冲液,A正确;
B、生长素类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不属于植物激素。切段浸入蒸馏水1小时,这样做可以减少切段本身所含的内源生长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B正确;
C、生长素类调节剂浓度为0mg/L时是对照组,但是胚芽鞘切段本身含有内源生长素,会有一定程度的伸长生长,而不是没有伸长生长,C错误;
D、图乙中在生长素类调节剂浓度为10-1mg/L时,两组实验的数据偏差较大,在记录数据时必须如实填写,D正确。
故选C。
8.用外源赤霉素(GA3)对葡萄果实处理后,生长素合成关键基因表达水平在第1天达到最高,且与清水处理组差异最大;在第4天,生长素含量达到最高,且与清水处理组差异最大。进一步对果实进行切片观察,发现GA3处理组果实细胞较清水处理组的大且长。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可通过赤霉菌等微生物发酵获得外源赤霉素
B.GA3可提高生长素合成关键基因表达水平从而提高生长素的含量
C.葡萄果实生长的调控可由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完成
D.实验证明GA3能促进葡萄果实细胞的伸长,而不能促进细胞分裂
【答案】D
【解析】A、赤霉菌等微生物可产生赤霉素,因此可通过赤霉菌等微生物发酵获得外源赤霉素,A正确;
B、对葡萄果实进行外源赤霉素(GA3)处理后,在第4天,生长素含量达到最高,且与清水处理组差异最大,说明GA3可提高生长素合成关键基因表达水平从而提高生长素的含量,B正确;
C、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是需要各个器官、组织、细胞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由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作用完成,C正确;
D、赤霉素既能促进植物细胞伸长也能促进细胞分裂,D错误。
故选D。
9.种子休眠是植物抵御不良环境的一种适应性现象。种子从休眠到萌发的转变可受光和多种植物激素的共同调节,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光敏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远红光,可调节莴苣种子的萌发
B.光调节植物种子萌发的主要原因是光为种子萌发提供能量
C.在调节种子萌发过程中,油菜素内酯和乙烯具有协同作用
D.脱落酸与赤霉素含量的比值较高时,有利于维持种子休眠
【答案】B
【解析】A、题干信息“种子从休眠到萌发的转变可受光和多种植物激素的共同调节”,可知光照能调节种子萌发,而光敏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远红光,因此可调节莴苣种子的萌发,A正确;
B、种子萌发过程中还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光不能为种子萌发提供能量,B错误;
C、据图分析油菜素内酯和乙烯均能促进种子萌发,因此在调节种子萌发过程中,油菜素内酯和乙烯具有协同作用,C正确;
D、脱落酸抑制种子萌发,赤霉素促进种子萌发,因此脱落酸与赤霉素含量的比值较高时,有利于维持种子休眠,D正确。
故选B。
10.[多选]下图为某植物去掉顶芽前后,侧芽部位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浓度变化及侧芽长度变化坐标曲线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低浓度的激素甲能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B.顶芽产生的激素甲运输至侧芽,使侧芽发育受到抑制
C.激素甲、乙分别促进细胞质和细胞核分裂调控侧芽萌动
D.图中显示,低浓度激素甲和高浓度激素乙可共同调控侧芽萌动
易错分析:生长素有两重性:低浓度能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答案】ABD
【解析】A、据图分析,激素甲、乙分别是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低浓度的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A正确;
B、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运输至侧芽,使侧芽生长素浓度升高,发育受到抑制,B正确;
C、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二者协调促进细胞分裂,生长素主要促进细胞核分裂,细胞分裂素主要促进细胞质分裂,C错误;
D、据图分析,低浓度激素甲和高浓度激素乙可共同调控侧芽萌动,D正确。
故选ABD。
11.植物生长过程中会对重力这一外界刺激产生反应,表现出向地性,这一现象称为重力反应。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茎的负向地性利于植物接受更多阳光和空气,根的正向地性利于植物深入土壤吸收 ,这些现象都是植物 的表现。
(2)独脚金内酯是近年发现的一种新型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作用广泛。为研究独脚金内酯是否参与重力反应的调控,研究人员将正常生长状态下的水稻幼苗水平放置后,施加一定浓度的独脚金内酯类似物GR24,一段时间后测量茎的弯曲角度θ(如图1)。实验结果(如图2)表明,GR24能 (选填“增强”或“减弱”)植株的重力反应。
(3)已知生长素在植物的重力反应中发挥关键作用。为研究GR24影响重力反应的作用机理。研究人员进一步检测了上述幼苗上半侧、下半侧(图1)中生长素响应R基因的表达情况(R基因的表达量与生长素含量呈正相关),实验结果如图3。由对照组的结果可知重力刺激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是 ,茎两侧的细胞生长速度表现为 ,从而形成一定角度的弯曲,表现出负向地性。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结果,并结合图2可推测 。
(4)为检验上述推测,研究人员在图2实验的基础上补充A、B两组实验,其中A组用生长素类似物NAA处理,B组用 处理。如果观察到的现象是A组幼苗弯曲角度大于对照组。B组幼苗弯曲角度 ,则可进一步证明上述推测的正确性。
(5)如果将植物幼苗横放在太空中的“天空二号”内,它的根、茎可能会怎样生长? 。为什么? 。
【答案】(1) 水和无机盐 适应环境
(2)减弱
(3) 下半侧生长素含量高于上半侧 下半侧快于上半侧 GR24通过降低生长素的不均匀分布的差异从而减弱重力反应
(4) GR24+NAA 大于实验组且小于A组
(5) 水平生长 失去了重力的作用,尖端产生的生长素会分布均匀,且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解析】(1)植物根的向地性有利于根部深入土壤吸收水分和无机盐,此现象是植物适应环境的表现。
(2)图2中,横放的幼苗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远地侧生长素浓度高,茎对生长素不敏感,故近地侧背地生长,在施加一定浓度的独脚金内酯类似物GR24,一段时间后测量茎的弯曲角度θ减小,说明GR24能减弱植株的重力反应。
(3)由于R基因的表达量与生长素含量正相关,图3中,由对照组的结果可知重力刺激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是下半侧生长素含量高于上半侧,茎对生长素不敏感,高浓度生长素促进作用明显,所以下半侧生长快于上半侧,从而形成一定角度的弯曲,表现出负向地性;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及图2结果可知,GR24通过降低生长素的不均匀分布的差异从而减弱重力反应。
(4)NAA是生长素类似物,为检验上述推测,在图2实验的基础上补充A、B两组实验,其中A组用生长素类似物NAA处理,B组用GR24+NAA处理,观察增加或减少生长素的量是否能增加或减弱茎的负向地性:实验结束后若A组幼苗弯曲角度大于对照组,B组幼苗弯曲角度大于实验组且小于A组,则推测正确。
(5)幼苗横放在太空中的“天宫二号”内,失去了重力的作用,尖端产生的生长素会分布均匀,且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它的根和茎都水平生长。
12.频发的季节性干旱严重制约我国油菜生产,影响粮油供应的稳定。某科研小组选取两个油菜品种进行不同钾肥施用水平对干旱胁迫下油菜生长的影响实验,处理8天后测定油菜叶片相关数据,结果见表和图所示。请根据相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干旱胁迫下不同钾肥水平对油菜生长和内源激素的影响
品种 组别 钾肥浓度(mmol/L) 生长条件 干物质相对含量 (以CK组为100%) IAA (μmol/g) CTK (μg/g) ABA (μg/g)
川油36 LK 0.01 干旱 68.5% 86.3 2.24 0.571
NK 1.00 干旱 82.1% 137.3 2.39 0.533
CK 1.00 正常 100% 169.2 2.53 0.513
油研57 LK 0.01 干旱 76.3% 118.3 2.44 0.572
NK 1.00 干旱 89.2% 128.9 2.63 0.526
CK 1.00 正常 100% 157.4 2.56 0.511
说明:①油菜正常钾肥浓度是1.00mmol/L,0.01mmol/L为缺钾浓度;②IAA、CTK、ABA分别表示生长素、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
(1)据表可知,两个油菜品种中 是耐旱型,你的判断依据是 。
(2)据表可知,与缺钾相比,在干旱条件下钾肥正常施用可使油菜体内 (激素)含量显著降低、 (激素)显著增加,使油菜叶片 ,从而减小干旱胁迫对油菜生长的不利影响。
(3)图数据显示,与LK组相比,NK组油菜的气孔导度、净光合速率均明显提高,但胞间CO2浓度却差异很小。推测原因可能是:钾肥不仅通过提高气孔导度对抗干旱胁迫,还可能通过 进而提高 (选用“光/暗”作答)反应速率,从而对抗干旱胁迫。
(4)本实验结论对我国油菜种植的重要启示是 。为进一步提升实际应用效果,研究小组可进行的后续研究实验是 。
【答案】(1) 油研57 比较NK组与CK组发现,油研57在干旱条件下干物质减少幅度明显小于川油36,因此更耐旱
(2) ABA(脱落酸) IAA、CTK(生长素、细胞分裂素) 气孔导度增加,细胞分裂速度加快
(3) 保护油菜叶肉细胞叶绿体结构被破坏/提高油菜叶肉细胞叶绿素含量(叶绿体数量) 光
(4) 干旱条件下要注重保障油菜的钾肥供应充足 探究干旱条件下钾肥施用的最适浓度
【解析】(1)据表可知,比较NK组与CK组发现,油研57在干旱条件下干物质减少幅度明显小于川油36,由此可知,油研57更耐旱。
(2)据表可知,比较LK组与NK组发现,与缺钾(LK组)相比,在干旱条件下钾肥正常施用(NK组)可使油菜体内ABA(脱落酸)含量显著降低、IAA、CTK(生长素、细胞分裂素)显著增加,使气孔导度增加,细胞分裂速度加快,从而减小干旱胁迫对油菜生长的不利影响。
(3)与LK组(干旱缺钾处理)相比,NK组(干旱不缺钾处理)油菜的气孔导度、净光合速率均明显提高,但胞间CO2浓度却差异很小。 因为胞间CO2浓度差异很小,气孔导度提高,净光合速率提高,而净光合速率由光反应和暗反应共同影响,在胞间浓度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可能是通过提高光反应速率来提高净光合速率,即可能通过保护油菜叶肉细胞叶绿体结构被破坏进而提高光反应速率,从而对抗干旱胁迫。
(4)本实验结论对我国油菜种植的重要启示是在油菜种植过程中要合理施用钾肥,以提高油菜的耐旱性,保障油菜产量。 为进一步提升实际应用效果,研究小组可进行的后续研究实验是探究干旱条件下钾肥施用的最适浓度。
题组四 动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综合
1.稳态转换是指在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影响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可能发生大规模、持续和突然的变化,导致生态系统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快速重组进入另一个相对稳定状态的现象。其转换过程可用如图“球—杯模型”解释,小球位于“山顶”代表稳态转换的临界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从一种稳态转换为另一种稳态,往往需要发生群落的演替
B.临界点的高低取决于气候或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以及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
C.生态系统的稳态就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各种生物的数量处于稳定不变的状态
D.“球—杯模型”也可以解释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变化,其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答案】C
【解析】A、生态系统的稳态改变后,其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也会发生改变,在经过调节成为另一种稳态的过程中,一定会发生群落演替,A正确;
B、气候、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越大、自我调节能力越小,则临界点越低,否则越高,B正确;
C、生态系统的稳态指的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各种生物的数量不是处于不变的状态,而是相对稳定的状态,C错误;
D、人体的内环境稳态也可以用图中的模型解释,当内环境的稳态被破坏以后,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重新建立一个新的稳态,D正确。
故选C。
2.[多选]某患者因不洁饮食而出现腹痛、腹泻,入院后被诊断为细菌性痢疾,部分检查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生理指标 测定值 正常值
腋下体温/℃ 38.9 36.0~37.4
白细胞计数/(个·L-1) 13.5×109 (4~10)×109
血钠浓度/(mmol·L-1) 180 140~160
A.患者的体温维持在38.9℃时,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B.发病期间患者血钠浓度升高,可能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C.发病期间患者因腹泻而出现脱水,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
D.患者的体温升高是由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所致
易错分析:维持体温恒定,产热=散热。
【答案】ACD
【解析】A、由于患者体温一直维持在38.9℃,因此产热量等于散热量,A错误;
B、参与神经、肌肉接头等的兴奋传递,由题表可知,患者血钠浓度高于正常值,可能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B正确;
C、患者因腹泻而出现脱水,导致体液减少,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C错误;
D、患者体温维持不变,说明其体温调节中枢仍然能发挥作用,又因为患者被诊断为细菌性痢疾,其体温升高是机体对疾病的反应,有利于免疫系统正常工作,因此这是一种病理性体温升高,不是由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所致,D错误。
故选ACD。
3.心肌细胞与神经细胞类似,均具有生物电现象。两者静息电位的形成机制相似,但动作电位明显不同,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分为0~4五个时期,其膜电位变化及形成机制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若适当增大细胞外溶液的K+浓度,则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将变大
B.神经递质作用于心肌后,即可引起Na+通道介导的Na+内流,出现0期
C.在2期中,Ca2+内流量和K+外流量相等,所以膜电位变化非常平缓
D.在3期中,钙离子通道关闭,钾离子外流,膜电位恢复至静息电位
【答案】D
【解析】A、静息状态时,细胞外液K+浓度比膜内低,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K+通过协助扩散外流。若适当增大细胞外溶液的K+浓度,则膜两侧K+的浓度差减小,K+外液减少,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减小,A错误;
B、神经纤维受足够强度刺激产生兴奋时,Na+通道开放,Na+内流,形成兴奋电位。神经递质有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作用于受体引发电位变化的前提之一是要有足够量的神经递质。若作用于心肌的神经递质量不足,或该神经递质是抑制性神经递质,则Na+通道不会开放,B错误;
C、根据图中信息,在2期中,Ca2+内流和K+外流,且Ca2+内流和K+外流交换的电荷量相当,所以膜电位变化非常平缓,C错误;
D、从图中看出,在3期中,钙离子通道关闭,K+通道开放,K+外流,膜电位恢复至静息电位,D正确。
故选D。
4.“草长莺飞”“春华秋实”,处处体现出激素调节的重要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春回大地,万物萌动,种子吸水后赤霉素和脱落酸含量升高,利于种子萌发
B.农历二月,日照延长,鸟类分泌激素促进性腺发育,该过程由神经—体液共同调节
C.阳春三月,山花烂漫,长日照使植物光敏色素结构改变,催化开花相关激素的合成
D.金秋八月,硕果累累,植物果实中乙烯和生长素合成增多,促进果实成熟
【答案】B
【解析】A、种子中脱落酸含量降低,有利于种子萌发,A错误;
B、农历二月,日照延长,鸟类接受到相关信息,经过综合分析,鸟类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性腺激素的分泌,促进性腺发育,这是在神经和体液的共同作用下进行调节的,B正确;
C、长日照使植物光敏色素结构改变,通过一系列信号转导,将信息传递至细胞核,引起相关基因表达,光敏色素不能起催化作用,C错误;
D、生长素不能促进果实成熟,所以果实成熟期间,生长素含量不会降低,D错误。
故选B。
5.cAMP(环化—磷酸腺苷)是细胞内的一种信号分子。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参与血糖调节,调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发生环化后形成cAMP
B.肾上腺素和胰岛素的分泌都受交感神经支配
C.B、C、D三处的血糖浓度关系为最可能为CD.活化状态的酶P为肝糖原的水解提供活化能
【答案】C
【解析】A、ATP脱去两个磷酸基后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发生环化后形成cAMP,A错误;
B、血糖升高,副交感神经促进胰岛素的分泌,B错误;
C、人在饥饿时,肾上腺素促使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D的血糖浓度最高,B处血液流经肾上腺时,会消耗葡萄糖,导致C处葡萄糖浓度低于B处,三处的血糖浓度大小关系最可能为CD、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所需活化能,酶不能为反应提供活化能,D错误。
故选C。
6.甲型流感病毒(IAV)与呼吸道上皮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细胞膜内陷脱落形成囊泡,进入宿主细胞,进而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因子,人体可能出现发热等症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IAV通过胞吞作用进入呼吸道上皮细胞,需要消耗能量
B.IAV和细胞因子分别作为第一和第二信号,激活B细胞
C.细胞因子可引起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使产热增加
D.接种IAV疫苗可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和记忆B细胞
【答案】B
【解析】A、IAV通过胞吞作用进入呼吸道上皮细胞,该过程需要消耗能量,A正确;
B、IAV作为激活B细胞的第一信号,辅助性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发生变化是激活B淋巴细胞的第二信号,细胞因子促进了B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过程,B错误;
C、题意显示,机体产生细胞因子引起人体可能出现发热等症状,据此推测,细胞因子可引起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使产热增加,C正确;
D、接种IAV疫苗可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和记忆B细胞,进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D正确。
故选B。
7.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可用于肿瘤免疫治疗。为提升T细胞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研究人员在体外对病人自身的T细胞进行改造,包括在细胞表面引入单克隆抗体和在细胞内表达细胞因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CAR-T除了具有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外,还可以呈递激活B细胞的第二信号
B.CAR-T表面的组织相容性抗原可被机体识别但不会引起自身的免疫排斥反应
C.利用单克隆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特点可提升T细胞识别肿瘤细胞的能力
D.利用细胞因子加速T细胞分裂分化的特点可提升T细胞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
【答案】A
【解析】A、CAR-T疗法就是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是把一个含有能识别肿瘤细胞且激活T细胞的嵌合抗原受体的病毒载体转入T细胞,即把T细胞改造成CAR-T细胞这是一种治疗肿瘤的新型精准靶向疗法,但CAR-T不具备呈递激活B细胞的第二信号的功能,A错误;
B、CAR-T细胞来自患者自身的T细胞改造的,该细胞在体外进行扩增后,回输到体内,可精准高效地杀伤肿瘤细胞,一般不会引起机体的免疫排斥反应,所以CAR-T表面的组织相容性抗原可被机体识别,但不会引起自身的免疫排斥反应,B正确;
C、利用单克隆抗体能与特定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特点,将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药物连接到能特异性识别肿瘤细胞的T细胞上,可提升T细胞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和T细胞识别肿瘤细胞的能力,C正确;
D、辅助性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同时辅助性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细胞因子,增强免疫功能,提升T细胞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D正确。
故选A。
8.许多中草药与机体的免疫功能和变态反应具有密切关系。“扶正祛邪”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一种措施。研究人员探究了滋阴(生地、知母、甘草)、温阳(附子、肉桂、仙灵脾、菟丝子)中药和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对免疫豚鼠血清中抗体效价的影响,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组别 抗体效价
第1次免疫 第2次免疫 第3次免疫
正常对照组 13.3 23.2 56.0
激素组 0.5 3.5 20.4
温阳药组 14.0 22.8 38.0
温阳药+激素组 10.8 19.3 35.8
滋阴药组 15.0 25.0 38.5
滋阴药+激素组 3.9 17.5 27.3
注:抗体效价是指抗体与抗原反应的多少,表示抗体免疫的效果。
A.与第2次免疫相比,第3次免疫豚鼠体内记忆B细胞更多
B.由实验结果可知,温阳药对抗体效价的影响略逊于滋阴药
C.温阳药和滋阴药均可缓解糖皮质激素对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
D.若增设“滋阴药+温阳药+激素组”,则该组豚鼠抗体效价大于温阳药组
【答案】D
【解析】A、随着免疫次数的增加,免疫豚鼠体内记忆B细胞会更多,A正确;
B、由实验结果可知,温阳药组的抗体效价略低于滋阴药组的,可见温阳药对抗体效价的影响略逊于滋阴药,B正确;
C、根据对照组与激素组的数据比较,可知糖皮质激素对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温阳药+激素组与滋阴药+激素组的数据均高于激素组的,说明温阳药和滋阴药均可缓解糖皮质激素对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C正确;
D、糖皮质激素对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且温阳药+激素组与滋阴药+激素组的数据均低于对照组的数据,所以若增设“滋阴药+温阳药+激素组”,可推测该组豚鼠抗体效价应该是小于对照组,即也小于温阳药组,D错误。
故选D。
9.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会激活免疫细胞,进而诱发局部红肿的炎症反应,在一些病毒感染患者体内,随着病毒数量的增多,机体会启动“炎症风暴”,以细胞的过度损伤为代价对病毒展开攻击,人体可通过一系列的调节机制防止炎症反应过强导致的正常细胞损伤,过程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物质a和垂体细胞内相应受体结合,与乙酰胆碱共同防止“炎症风暴”的出现
B.如果炎症细胞因子与免疫细胞之间发生正反馈调节会导致“炎症风暴”的产生
C.“炎症风暴”属于特异性免疫过程,是由于机体免疫监视功能过强导致的
D.巨噬细胞、T细胞都属于抗原呈递细胞,T细胞分泌的乙酰胆碱不属于神经递质
【答案】B
【解析】A、分析图,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过程中,存在分级调节,下丘脑产生的物质a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化学本质为蛋白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的受体在垂体细胞膜上,A错误;
B、如果炎症细胞因子分泌增多,增强免疫细胞免疫功能,发生正反馈调节会导致“炎症风暴”,B正确;
C、“炎症风暴”属于特异性免疫过程,发生在病原体入侵时,是由于机体免疫防御功能过强导致的,C错误;
D、神经递质是由神经细胞分泌产生的,T细胞属于免疫细胞,其分泌的乙酰胆碱不属于神经递质,抗原呈递细胞有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细胞,T细胞不是抗原呈递细胞,D错误。
故选B。
10.肾上腺包括皮质和髓质两部分,皮质能够分泌糖皮质激素,髓质能够分泌去甲肾上腺素(能使人心跳加快)。研究发现某些神经细胞也能分泌去甲肾上腺素,并与免疫调节有关,其调节机制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从免疫角度分析,去甲肾上腺素与抗原的作用类似
B.图中T细胞为辅助性T细胞,其分泌的乙酰胆碱属于神经递质
C.去甲肾上腺素可激活机体内的体液免疫过程
D.人在紧张时肾上腺髓质分泌去甲肾上腺素使心跳加快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答案】B
【解析】A、从免疫角度分析,去甲肾上腺素可激活机体内的体液免疫过程,抗原也可激活机体内的体液免疫过程,A正确;
B、图中T细胞为辅助性T细胞,其分泌的乙酰胆碱属于细胞因子,B错误;
C、由图可知,去甲肾上腺素与T细胞表面的去甲肾上腺素受体结合后,可激活机体内的体液免疫过程,C正确;
D、在紧张状态下,肾上腺髓质分泌去甲肾上腺素使心跳加快的过程中涉及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D正确。
故选B。
11.机体在应激条件下(如手术、失血等)会启动针对性的防御性免疫。IL-1、IL-6、TNF-α等细胞因子增多,会刺激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使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从而使机体产生抗炎作用,相关过程如图所示,其中CRH、ACTH分别表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因子、CRH、ACTH、糖皮质激素和神经递质都是通过血液进行运输的
B.抗炎作用的产生离不开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正反馈调节的结果
C.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肿瘤患者都可使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
D.分级调节可以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有利于精细调节,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
【答案】D
【解析】A、神经递质通过组织液(突触间隙)运输到突触后膜,A错误;
B、由图可知,抗炎作用的产生是负反馈调节的结果,进而维持机体的稳态,B错误;
C、由图可知,糖皮质激素抑制了机体的免疫力,肿瘤患者不可以使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C错误;
D、分级调节可以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调节,有利于精细调节,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 ,图中糖皮质激素的分泌活动组成分级调节过程,D正确。
故选D。
12.植物体内的光敏色素接受特定光信号时结构发生变化,影响细胞核中特定基因的表达而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生长素和赤霉素的合成受到光信号的调节,某植物下胚轴生长的机制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光敏色素通过吸收、传递、转化可见光中的光能调控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B.非活化的光敏色素有利于GA合成基因表达,进一步有利于PIFS基因表达
C.图示中生长素与赤霉素在促进下胚轴生长的过程中表现为协同关系
D.由图可知,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基因、激素、环境共同完成的
【答案】A
【解析】A、吸收、传递、转化可见光中的光能的是光合色素,光敏色素是接受特定光信号时结构发生变化(主要吸收红光和远红光),影响细胞核中特定基因的表达而调控植物生长发育,A错误;
B、结合图示可知,非活化的光敏色素可以促进GA合成基因的表达,产生更多的GA3,GA3促进PIFS基因的表达,B正确;
C、赤霉素促进生长素的合成,进而促进下胚轴的伸长,说明生长素与赤霉素在促进下胚轴生长的过程中表现为协同关系,C正确;
D、环境(光信号)影响光敏色素的结构,进而影响基因表达,从而影响植物激素的合成,植物激素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因此说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基因、激素、环境共同完成的,D正确。
故选A。
13.[多选]在拟南芥中,R蛋白能调节植株生长,其过程如图1。赤霉素与赤霉素受体结合形成的复合物可以与R蛋白结合并使R蛋白降解,从而引起细胞伸长、植株增高。用赤霉素处理野生型和蓝光受体缺失突变体拟南芥后,分别进行图2所示处理,检测R蛋白相对含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1中的“X作用”应为“促进作用”
B.由图2可知,蓝光照射可以抑制野生型拟南芥植株增高
C.被激活的蓝光受体可能会抑制赤霉素与赤霉素受体复合物的作用
D.以上事实说明植物的生长同时受基因、激素和环境因素共同调控
【答案】BCD
【解析】A、根据题干信息:赤霉素与赤霉素受体结合形成的复合物可以与R蛋白结合并使R蛋白降解,从而引起细胞伸长、植株增高。由此判断图1中的“X作用”应为“抑制作用”,A错误;
B、由图2可知,野生型+黑暗组和野生型+蓝光处理组相比,后者R蛋白相对含量较高。R蛋白抑制细胞伸长、植株增高,由此判断蓝光照射可以抑制野生型拟南芥植株增高,B正确;
C、由图2可知,野生型+黑暗组和野生型+蓝光处理组相比,后者R蛋白相对含量较高,说明蓝光受体被激活后,抑制R蛋白的降解,而赤霉素与赤霉素受体结合形成的复合物可以与R蛋白结合并使R蛋白降解,由此判断被激活的蓝光受体可能会抑制赤霉素与赤霉素受体复合物的作用,C正确;
D、根据题干信息:赤霉素与赤霉素受体结合形成的复合物可以与R蛋白结合并使R蛋白降解,从而引起细胞伸长、植株增高。此外R蛋白促进相关基因的表达抑制细胞伸长、植株增高。此外还受光照环境因素的影响。以上事实说明植物的生长同时受基因、激素和环境因素共同调控,D正确。
故选BCD。
14.随着水资源减少、化肥的大量应用和工业污染的加重,干旱和盐害越来越严重,全球20%的耕地和近半数的灌溉土地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盐害的影响。某科研组使用西北荒漠地区C3小灌木红砂和C1半灌木珍珠猪毛菜群落的幼苗为材料,经0、100、200、300、400mmol/L NaCl盐溶液共同胁迫10d,每组重复处理3个。检测它们的含水量、主要矿质离子在根茎叶的含量和分布,揭示二者耐盐的共生协同的离子平衡适应机制。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接受光照射时,能通过光敏色素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表述其调控机制是 。
(2)如图1所示,红砂植株的含水量随着NaCl盐浓度的增加,从0到300mmol/L含水量变化不显著,而珍珠猪毛菜在盐浓度增加到100mmol/L时,含水量先增加,随后随着盐浓度的增加迅速降低,差异显著。从植物自身角度分析其原因可能是 。
(3)已知SNa+,K+=Na+(叶/根)/K+(叶/根),SNa+,K+可反映盐分胁迫下植物对K+、Na+的吸收和向上运输的选择性,并认为SNa+,K+值越大,植物体地上部对Na+的选择性越大,植物的抗盐性越小,所受盐害越大。故据图2分析两种植物中耐盐性更强的是 ,原因是 。
(4)一些耐盐碱的植物在高浓度盐胁迫的情况下,叶片细胞中 (填植物激素名称)含量会增加,导致气孔关闭,并可通过 (填“提高”或“降低”)根细胞液泡中Na+的浓度,增强耐盐性。
【答案】(1)光敏色素感知光信号后,其结构发生变化,变化的信息会经过信息传递系统传导到细胞核内,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
(2)可能由于珍珠猪毛菜未胁迫前含水量高于红砂植株,盐胁迫后失水较快,而红砂植株含水量较低,因而含水量变化不大
(3) 珍珠猪毛菜 在高浓度NaCl胁迫下珍珠猪毛菜的叶部对Na+的选择性减小,K+的选择性吸收积累增大,增强了植物的抗盐性,最终使植物所受盐害减小(或珍珠猪毛菜的K+选择性吸收更强,比红砂的耐盐性更强)
(4) 脱落酸 降低
【解析】(1)光敏色素感知光信号后,其结构发生变化,变化的信息会经过信息传递系统传导到细胞核内,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植物接受光照射时,能通过光敏色素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
(2)可能由于珍珠猪毛菜未胁迫前含水量高于红砂植株,盐胁迫后失水较快,而红砂植株含水量较低,因而含水量变化不大,所以红砂植株的含水量随着NaCl盐浓度的增加,从0到300mmol/L含水量变化不显著,而珍珠猪毛菜在盐浓度增加到100mmol/L时,含水量先增加,随后随着盐浓度的增加迅速降低,差异显著。
(3)在高浓度NaCl胁迫下珍珠猪毛菜的叶部对Na+的选择性减小,K+的选择性吸收积累增大,增强了植物的抗盐性,最终使植物所受盐害减小(或珍珠猪毛菜的K+选择性吸收更强,比红砂的耐盐性更强),所以珍珠猪毛菜耐盐性更强。
(4)脱落酸能够导致气孔关闭,防止水分的蒸发,所以一些耐盐碱的植物在高浓度盐胁迫的情况下,叶片细胞中脱落酸含量会增加,导致气孔关闭,并可通过降低根细胞液泡中Na+的浓度,增强耐盐性。
15.图一是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的作用机制,已知肌肉细胞内不存在催化6-磷酸葡萄糖水解为葡萄糖的酶(G-6-pase);图二为血糖平衡调节的模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肌肉细胞中肌糖原不能使血糖升高的可能是因为缺少 。
(2)图二中,激素B表示 ;激素C表示 ;激素A和激素B在调节血糖的过程中表现出 (从“协同”“相抗衡”中选填)关系。
(3)糖尿病的发生与生活方式有着重要的关系。Ⅰ型糖尿病患者由于 导致血糖偏高。Ⅱ型糖尿病患者易发生胰岛素抵抗,早期胰岛素水平 (从“高于”“等于”“低于”中选填)正常值,血糖浓度能够维持正常。继续发展,由于胰岛B细胞损伤,导致胰岛素的分泌减少,进而形成Ⅱ型糖尿病。试给Ⅱ型糖尿病患者提出生活习惯方面的一条合理建议: 。
(4)为研究桑叶提取液对糖尿病大鼠的降血糖效果,为人类的糖尿病治疗提供依据,某研究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实验材料和仪器:生理状况相似的健康大鼠30只,桑叶提取液、蒸馏水、血糖测定仪等。
②实验步骤:a.随机选取10只健康大鼠作为甲组,另外20只制备成糖尿病模型大鼠后随机均分成乙组和丙组。
b.测定各组大鼠的血糖浓度,并进行数据统计。
c.丙组大鼠灌喂桑叶提取液2mL/d,甲组和乙组大鼠灌喂 ,连续灌喂4周。在这个过程中,各组大鼠均饲喂普通饲料,自由饮食。
d.4周后,测定各组大鼠的血糖浓度,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③实验结果数据如下表所示。
组别 数量(只) 实验开始时(mmol/L) 4周后(mmol/L)
甲 10 3.85 3.94
乙 10 19.46 19
丙 10 18.62 10.12
④实验分析与结论:上述实验中,甲乙两组充当对照组。
该实验的结论是 。
【答案】(1)G-6-pase
(2) 胰高血糖素 肾上腺素 相抗衡
(3) 胰岛素不足 高于 按时作息;锻炼身体;科学膳食
(4) 等量的蒸馏水 桑叶提取液对糖尿病大鼠具有明显的降血糖效果,但不能降到正常水平
【解析】(1)已知肌肉细胞内不存在催化6-磷酸葡萄糖水解为葡萄糖的酶(G-6-pase)。由图一可知,糖原分解后补充血糖需要G-6-pase参与,据此可推知,肌肉细胞中肌糖原不能使血糖升高的可能是因为缺少G-6-pase。
(2)图二显示:激素B和激素C均可使血糖浓度升高,且激素C是由肾上腺髓质分泌的,属于肾上腺素,据此可知激素B是胰高血糖素。激素A能够使血糖浓度降低,为胰岛素。激素A(胰岛素)和激素B(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血糖的过程中作用相反,表现出相抗衡关系。
(3)Ⅰ型糖尿病是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的,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因此Ⅰ型糖尿病患者由于其体内胰岛素水平不足而导致血糖偏高。Ⅱ型糖尿病患者易发生胰岛素抵抗,该类患者胰岛素无法与受体结合发挥作用,早期胰岛素水平高于正常值。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预防糖尿病,比如:科学膳食、积极锻炼身体、正常作息,都可以有效维持人体正常血糖含量。
(4)本实验目的是研究桑叶提取液对糖尿病大鼠的降血糖效果,自变量是桑叶提取液的有无以及大鼠是否有糖尿病,因变量是大鼠的血糖浓度,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且适宜,据此依据实验设计遵循的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以及题述的实验步骤可推知:丙组大鼠灌喂桑叶提取液2mL/d,作为实验组;甲组和乙组大鼠灌喂等量的蒸馏水,作为对照组。实验结果为丙组(糖尿病鼠)灌喂桑叶提取液后,血糖浓度是10.12,而乙组(糖尿病鼠)灌喂蒸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