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长安区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共6页,满分100分,时间75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不回收。
第1卷(选择题共 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近年来的考古证明了良渚古城的居民结构迥然不同于依照血缘关系形成的农业村落,古城并无农业生产的迹象,城内却发现了大规模粮食仓储,据此推算古城直接垄断了大约200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农业剩余和其他资源。这反映了当时()
A.农业发展水平较高 B.社会结构呈现多元化特征
C.城乡之间存在紧密的辖制关系D.已经形成较为完备的国家机器
2.荀子在《天论》中指出:日月之蚀、星坠木鸣等现象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下列言论中与之最相近的是()
A.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也
B 履霜以知坚冰必至,天之道也
C.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
D.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3.梁末的侯景之乱是南朝社会的一次大变动。许多王公贵族,因为“骨脆肤柔,体赢气弱”,在战乱中丧身,南方土豪洞主纷纷登上政治舞台,出身江南寒人的陈霸先趁势崛起,最终取代梁朝,建立了陈朝。据此可知,侯景之乱()
A.推动庶族地主崛起 B.终结门阀士族统治 C.得到南方豪族支持 D.改变南北力量对比
4.元代到海南任职的蒙古人和色目人共21位。他们在海南的事迹可分为三类,政治方面如平乱、招抚黎人;教育方面如重修县学;社会方面如“为李节妇表门”。这可用于说明元朝()
A.对海南治理以教化为主B.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C.因俗而治政策得到推广D.重视对边疆的管理
5.汉律存在着“律令不分、礼律杂糅”的问题。魏明帝时制成魏律18篇,将刑法条文内容尽数纳入其中。
晋武帝时又制定了《泰始律》20篇,由此使“律”的内容集中于刑律,行政制度的内容另行置于“令”,
即《晋令》40卷中。这一变化说明魏晋时期()
A.儒家思想融入法律 B.刑法条文完善细致
C.法律制度更加规范 D.政治秩序较为稳定
6.明朝万历年间,张居正在全国推行“赋役合并、计亩征银”的一条鞭法。对此时人评价道:“今科差于地者,不过曰计地而差,则地多之富家无可逃。......与其使富商大贾逐末者得便,宁使务本者稍宽,不犹愈(较好)乎?”该观点认为,一条鞭法()
A.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经济结构 B.导致抑本务末的作用
C.减轻了农民的徭役赋税负担D.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7.19世纪90年代中期,无锡、常州、江阴等地的农户已开始用机纱织布。1896年,无锡第一家近代纱厂-业勤纱厂开工,机纱供销常州、江阴、镇江及本县其他乡镇,产品“随出随销”,都供给附近农村织户使用。这说明当时()
A.农村生产方式出现重大变革 B.纺织业的近代转型面临困境
C.区域经济呈现一体化趋势D.传统经济助益民族工业发展
8.辛亥革命后,反对袁世凯独裁专制,宋教仁到处演说为国民党争取多数席位。“宋案”发生后,袁世凯利用进步党对抗国民党并控制议会。当进步党势力大增之际,袁世凯又策动组建公民党,以打击国民党和进步党。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政党已经沦为专制工具 B.政党政治具有一定影响力
C.北洋派系内部纷争加剧 D.议会成为各方争夺的焦点
9.1943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各边区进一步深化精兵简政。在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系统的工作人员由548人减少到100人,八路军前方总部机关和第129师师部合并办公,该区党政军脱产人员被压缩到边区人口的3%以下。该举措旨在()
A.奠定持久抗战 基础 B.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优化根据地政权结构D.为战略反攻储备军事力量
10.与这年冬天发生的恶性通货膨胀相比,打击摊贩只是在巨大“创口”上撒几粒“药粉”而已。一个新的“敌人”出现在城市的商场、百货商店和餐馆里;随着局势的恶化,价格每小时都在上涨,公众对政府的信心迅速溃散。上述现象的发生()
A.推动“第二条战线”的发展壮大 B.促使新中国进行“银元之战”
C.是美国对华经济侵略的必然结果D.源于官僚资本对金融的垄断
11.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明确以实现民族复兴作为自己历史使命的同时,将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新的时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着眼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立足当今世界发展大势,提出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这一理念()
A.是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B.增强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
C.突出我国在全球治理中的主导地位D.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使命追求
12.从公元前4000年起至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时为止,包括古埃及法、两河流域楔形文字法、古印度法、希伯来法、古希腊法和古罗马法等,他们都宣称法的“正义性”与“公平性”,并且以“神”的名义,通过国家或国王予以公布,赋予法以神权主义的色彩。这反映出古代世界()
A.法律内容呈现趋同的态势B.利用法律来维护封建统治
C.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借鉴D.注重维护法的公平与正义
13.中世纪早期,西欧的行会规定,学徒经过大约3-7年的学徒期后,可以申请开业,加入同业行会。中世纪晚期,许多大行会竭力延长学习期限,长者可达10-20年,使学徒成了“永久帮工,即事实上的雇佣工人。大行会这一做法主要是为了()
A.限制生产规模 B.保护成员经济利益 C.反对市场竞争 D.规范行业经营活动
14.美国史学家曾评论:“在欧洲各国中,葡萄牙是最不宜于从事帝国冒险事业的。幸运、地理位置、航海技术和天赋勇敢等结合在一起,使葡萄牙人在初期领先,但是不能长期保持。这个国家缺少一个巨大而殷实的中产阶级......也缺少大量有经验的银行家。”这一论述强调的是葡萄牙开辟新航路()
A.未引起社会结构巨变 B.是偶然因素作用的结果C.对世界影响较为有限 D.因缺乏金融支持而失败
15.1961年,坦噶尼喀共和国总理尼雷尔在联合国大会上指出,坦噶尼喀的发展遵循四条基本原则;关注实现世界和平,继续坚决反对非洲大陆及其他地区的殖民主义,争取非洲统一,远离世界上的冲突。这些原则反映了部分非洲独立国家的政治意愿是()
A.保持国家的主权与独立B.推动多极化趋势发展 C.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D.摆脱冷战格局的束缚。
第11卷(非选择题共 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4小题,共52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开元四年(公元 716年)西州柳中县高宁乡籍(部分)
3 3 户主索住洛年六十岁 老男 下下户 不课户(指没有纳税丁口的家庭)
3 4 妻令狐年五十八岁 老男妻
3 5 男仁惠年四岁 小男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帐后新生附
3 6 八亩永业
3 7 八亩四十步已受(通“授”)
3 8 应受田三十六亩 四十步居住园宅
3 9 二十七亩二百步未受
4 0 一段一亩半七十二步永业 城南一里 东渠 西左寺僧 南白欢 北官陶
4 1 一段四十八步永业 城南一里 东索 喜 西张伯 南左寺僧 北官田
(后略)
-据《唐开元四年(716)西州柳中县高宁乡籍》整理
材料二史学界有关中国传统社会地方治理模式的探讨仍然存有分歧,集中表现为传统中国乡村社会是否形成了一种自治型的治理模式。持“自治论”者认为,传统中国的乡村社会,由于正式的国家权力未能有效涉足,那么在基层乡村社会便产生了一种自给自足、自生自发式的自治型社会秩序。而相反观点者则认为,传统中国的“国家政权”在县以下的活动与控制十分突出。
-摘编自陈斌《地方治理的中西比较-基于两个文本的初步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西州柳中县高宁乡户籍记录的特点并分析该记录反映出的社会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乡村治理的角度,简述对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洋务派在军队中推广西洋体操,在军事学堂中开设体操课,并非仅为了锻炼身体,更是出于练兵的目的。......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认识到近代体育不仅有军事上的强兵作用,更有在国家与民族长远利益上的强种、强国作用,开始把西洋体操引进学校教育。
-摘编自人民体育出版社《中国体育通史》
材料二为了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中国参照苏联制定了《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规定了不同年龄人的锻炼标准,推动了群众性体育锻炼向科学化、标准化、制度化的方向迈进。同时,它也为衡量群众体育锻炼水平设立了一个有形的尺度。1954年,政务院正式规定每天上午和下午工作时间各抽出10分钟做工间操,提倡早操和多种体育活动,把体育运动与文娱活动结合起来。19541955年,国家有关部门又编制推行了两套少年儿童广播体操,在青少年中掀起体育锻炼热潮,有上亿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
-摘编自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与洋务派相比,维新派体育观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变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体育事业的发展状况,并简述其发展的意义。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战后人才短缺的问题引起了美国政府的关注。杜鲁门总统呼吁国会修订移民法,鼓励“拥有技术、才能、知识和经验的人士进入美国”。1952年,美国出台了《外来移民与国籍法》。在管理上,国会通过永久性移民制度和临时劳工计划,确立了一种相互呼应的双轨机制,将人才吸引条款纳入移民限额制度中。同时规定,凡申请就业的移民和临时劳工,都须申明入境后从事的职业。若其就业会引起美国劳工的失业,或对其工资和工作条件产生消极影响,则不得入境。在实践上,亚洲裔移民限额虽有松动,但仍饱受排斥歧视之苦。西北欧移民仍然是美国欢迎的首要对象。国会加强政治安全甄别,禁止任何支持共产党组织的人,或亲共人士人境,禁止任何可能反对美国政府或威胁其国家安全的外籍人入境。
-摘编自梁茂信《冷战与美国人才吸引机制的形成(1945-1960)》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1952年移民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人才引进机制形成的影响因素。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面是丁建弘教授《德国通史》的目录摘编。
第一章立国时代:日耳曼人与德意志人
第二章封建时代:民族国家的被延误
第三章宗教改革时代:民族运动的发端
第四章普鲁士崛起时代:对德意志民族是祸是福?
第五章“启蒙”时代:从文化民族主义到政治民族主义
第九章工业化时代:民族国家的现代发展
第十一章强权时代:民族沙文主义的膨胀
第十三章纳粹统治时代:极端民族主义发了狂
第十四章盟国管制时代:夹缝中的德意志民族
1.从德黑兰、雅尔塔到波茨坦
2.从纽伦堡审判、“四D”计划到柏林危机
第十五章重新崛起时代:一个民族两个国家
2.联邦德国成为经济大国和社会福利国家
4.民主德国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和社会保障国家
第十六章再统一时代:一曲德意志民族的《欢乐颂》吗?
注:“四D”计划即非军事化、非纳粹化、非工业化(消除军工和垄断)和民主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一个或多个角度并围绕现代化启示,拟定论题,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观点正确,论证充分,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2025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C
2.B
3. A
4.D
5.C
6.B
7.D
8.B
9.A
10.A
11.D
12.D
13.C
14.A
15.A
二、非选择题
16.(1)特点:信息记录全面; 对土地信息格外关注; 分类细致; 信息动态更新。
社会问题: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难以推行; 政府赋役基础减少(财政收入减少)。
(2)示例一:观点:我赞成 “自治论” 的观点,认为传统中国乡村社会形成了一种自治型的治理模式。
论述:传统中国乡村社会,在国家权力渗透有限的情况下,形成了独特的自治模式; 宗族组织和乡绅阶层作为乡村社会的核心力量,通过制定家族法规、调节民间纠纷等方式,有效维护了乡村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同时,保甲、乡约等制度的实施,也进一步强化了现存经济的发展,还减少了社会冲突和动荡,为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例如,在广东地区的乡村社会中,宗族组织在维护社会秩序、调解纠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乡绅们通过兴办水利、改良农业技术等方面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同时,他们还通过兴办商业、手工业等方式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综上所述,我认为传统中国乡村社会确实形成了一种自治型的治理模式,尽管这种自治模式存在不足之处,但它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现代社会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启示。
示例二:我认为传统中国乡村社会并未形成自治型的治理模式。
论述:从先秦开始,中国政府便注重管理户籍,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 秦朝户籍分类登记制度,区分宗室籍、宦籍、市籍、百姓户籍等; 汉代设置中央到地方的户籍管理人员,实行 “编户齐民”; 隋朝 “大索貌阅”,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比较,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 宋代根据是否拥有土地区分主户与客户,并增加承担赋役人口比例; 元朝按职业区分户口,实行 “诸色户计”; 明朝将户籍分为民籍、军籍、匠籍等,以里甲制为基础,编造 “黄册”。 综上所述,户籍制度加强了政府对基层户籍的控制,并未使基层进行自治。
示例三:观点:我认为中国基层治理既有自治色彩,又服从于中央集权。
论述:中国历代注重建立基层组织,实现基层自治。 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正式的国家权力未能有效涉足基层,在县以下,经历过秦汉的乡里制,唐代设置里正、坊正、村正,明朝则实行里甲制。 而州县官作为最低层权力行使者,对地方邮驿、盐政、保甲等事务都负有责任。 他借助由国家所授权或认可的其他正式力量,如书吏、衙役等外部力量来协助治理,而不是借助乡村内部力量治理,因此带有控制色彩。 综上所述,中国基层治理重视自治,但同时也存在 “控制型”,这是由中国地方宗法制以及中央集权发展的特殊国情所决定的。
17.(1)变化:强调体育的强种、强国作用; 引进学校教育。
背景:民族危机加深;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西方思想的传播; 戊戌变法的影响。
(2)发展状况: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参与规模不断扩大; 体育锻炼向科学化、标准化、制度化发展; 体育运动与文娱活动相结合。
意义:激发人民的体育热情,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 振奋国人精神; 服务于新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探索的时代需要; 强化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
18.(1)特点:为满足对人才的需要; 采用永久移民和临时劳工双轨制管理; 接纳移民带有计划性和目的性; 注重保护本国劳工就业; 在实践上,存在种族歧视现象; 意识形态色彩浓厚。
(2)因素:二战后,美国对人才的需求; 冷战期间,为了提升国家人才软实力,对抗苏联; 稳定国内社会政治秩序; 受近代殖民因素影响,种族歧视观念浓厚。
19.观点:德国现代化进程中,民族主义对国家发展起到了双重作用,既推动国家发展,也带来严重灾难。
阐述:宗教改革时代,民族运动发端,增强了德意志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为德国走向现代化奠定思想基础。 “启蒙” 时代,从文化民族主义到政治民族主义的发展,激发了民族意识,推动了国家统一的进程。 普鲁士崛起,通过一系列战争实现德国统一,民族主义成为国家统一和现代化起步的重要动力。 工业化时代,民族国家的现代发展,民族主义促使德国集中力量发展经济,实现工业化,德国迅速崛起成为工业强国。 但是在强权时代,民族沙文主义膨胀,德国积极对外扩张,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巨大灾难,也破坏了自身现代化发展的良好环境。 纳粹统治时代,极端民族主义发狂,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给世界人民带来沉重灾难,也使德国自身陷入战争废墟,国家发展遭受重创。 由此可知,德国现代化历程表明,理性、适度的民族主义能促进国家发展,而极端、狭隘的民族主义会将国家和世界引向灾难。 在现代化进程中,应正确引导民族主义,使其成为国家和平、稳定、发展的积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