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先秦(远古至公元前221年)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系列课件
明确时空定位 把握阶段特征
明确时空定位 把握阶段特征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中华原始文化多姿多彩
政治:经历了原始人群和氏族社会。古史相传,中国历史从三皇五帝开始,晚期实行禅让制。
经济:由渔猎采集到原始农业兴起;从原始公有到私有制产生,阶级出现;生产力水平低下,刀耕火种。
文化: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先后经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出现原始宗教、文化和图腾崇拜。
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也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与繁荣时期
政治:早期国家政治制度产生(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世卿世禄制)
经济:早期农业产生,西周井田制成为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手工业被官府垄断(工商食官)
文化:神权思想,等级、宗法血缘观念浓厚
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大变革的时期;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宗法制度走向瓦解,礼崩乐坏;诸侯兼并战争不断,各国为富国强兵变法图强;集权趋势不断加强
经济:铁犁牛耕使用,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工商食官制度被打破,工商业有所发展
思想:私学兴起、学术下移,“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阶级:奴隶主贵族衰落,地主阶级日益壮大,士阶层兴起
民族:民族交融,华夏认同观念扩展至周边民族,华夏族发展壮大
第二讲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内容导航
内容导航
01
解读课程标准 把握方向性
02
概览考点分布 寻找规律性
03
梳理必备知识 落实基础性
04
解决情境问题 提升综合性
05
链接高考真题 达成应用性
内容导航
解读课程标准 把握方向性
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变法运动的必然性;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变革
新高考以诸子百家的思想理论创设情境,认识诸子百家思想的时代性及现实价值
概览考点分布 寻找规律性
时间 全国卷 地方卷
2020 【Ⅲ】41.西周的政治制度 山东·百家争鸣 江苏·墨子思想
浙江·孔子与墨子的思想
2021 【甲】24·孔子思想 湖南·《诗经》
2022 【甲】24·道家,老子主张 重庆·华夏族的发展与华夏
湖南·认同孟子、荀子思想
江苏·春秋战国改革与变法
2023 【甲】24·孔子的主张、活动 【乙】24·战国农业 【新课标】孟子、荀子思想 湖南·百家争鸣
福建·春秋战国变法改革
辽宁· 孔子的思想
2024 【新课标】老子的主张;庄子、阴阳家的思想 江苏·春秋战国的农业、水利、工商业
山东·春秋战国的改革与变法活动
梳理必备知识 落实基础性
知识点一:春秋战国——社会之变
(一)政治之变:
材料一:一部春秋战国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部国家间战争史。在长达400多年的时间里,爆发了上千次国家间战争。所有的诸侯国和王国都反复卷入战争之中,现存的文献和文物记录了其中762次国家间战争。 —王日华《春战国家间战争相关性统计分析》
材料二:郑伯不朝,王伐郑,卒大败,射王中肩。 ——《左传》
材料三:材料: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战国策>书录》
列国纷争,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分封制宗法制度走向瓦解
梳理必备知识 落实基础性
知识点一:春秋战国——社会之变
(二)民族之变:
春秋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两幅图在少数民族数量上有什么区别?
华夏认同的出现,民族交融的加强
梳理必备知识 落实基础性
知识点二:春秋战国——因何而变
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
农业 ①生产工具:铁犁牛耕推广使用
②土地制度: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建立
③劳作方式:从集体农耕转变到小农经济
④水利:水利灌溉工程大量修建
手工业 冶铁技术出现;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商业 货币流通广泛;中心城市涌现;工商业主财富雄厚
春秋战国社会生产力、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战国铁犁
战国青铜牛尊
都江堰
梳理必备知识 落实基础性
知识点三:春秋战国——如何应变
变法改革、顺势而为
春秋以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推动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壮大起来,但政权仍然控制在旧贵族手中。昔日相对封闭的小型社会逐步演变为大型复杂社会,要求建立更加严密的管理体制。兼并战争日益激烈的严峻形势,也要求各国实行君主集权,提高统治效率。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梳理必备知识 落实基础性
商鞅变法
领域 主要内容 作用
政治
经济
社会
奖励军功,剥夺限制贵族特权;废分封,行郡县制,君主任免官员
有利于提高军队战斗力;
有利于瓦解旧的血缘宗法制度,推动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废井田,开阡陌”
大家庭强拆为个体小家庭;
什伍连坐制,互相纠察告发
确立土地私有制,推动小农经济发展
顺应小农经济发展,加强户籍管理,增加赋税收入
知识点三:春秋战国——如何应变
变法改革、顺势而为
地位:时间最长、涉面最广、最为彻底、最为显著
结果: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梳理必备知识 落实基础性
西周社会结构示意图 商鞅变法的内容 影响
经济
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②“废井田,开阡陌”
小农经济
土地私有
政治
①奖励军功,剥夺限制贵权
②废分封行郡县,官员君主任免
官僚政治
中央集权
社会
①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②什伍连坐
户籍管理
增加赋税
奴隶制早期国家(血缘)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知识点三:春秋战国——如何应变
变法改革、顺势而为
梳理必备知识 落实基础性
知识点三:春秋战国——如何应变
百家争鸣、思想解放
背景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代表人物及主张
影响
①经济:铁犁牛耕推动井田制瓦解与土地私有制产生,封建经济不断发展
②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礼崩乐坏
③阶级:士阶层崛起并受到诸侯重用
④文化: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老子
庄子
韩非子
墨子
人性善、仁政(民本)
人性恶、隆礼重法
仁(核心);为政以德(民本);克己复礼;有教无类、整理六经
“道”本源;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朴素辩证法
崇尚逍遥自由
变法革新;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梳理必备知识 落实基础性
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大转型时代
生产力提高
经济发展
(铁犁牛耕使用)
旧制度崩溃
分封制瓦解
宗法制瓦解
礼乐制瓦解
井田制瓦解
变法运动
富国强兵
士的崛起游说争辩
百家争鸣思想解放
郡县制建立
官僚制建立
封建土地制建立
小农经济产生
新制度孕育
变因
变化
应变
结果
史论点拨
梳理必备知识 落实基础性
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大转型时代
史论点拨
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宗法制度走向瓦解,礼崩乐坏;诸侯兼并 战争不断,各国为富国强兵变法图强;集权趋势不断加强,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经济:铁犁牛耕使用,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工商业有所发展
思想:私学兴起、学术下移,“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阶级:奴隶主贵族衰落,地主阶级日益壮大,士阶层兴起
民族:华夏认同观念形成,民族交融加强
解决情境问题 提升综合性
探究问题一:春秋战国时期所孕育的统一因素
战国纷争之际,各国都恪守着天下定予一的信念,他们争论的出发点是如何统一,却不是是否统一。—许倬云《文化与亲缘——中国人双重认同的根源》
政治:①争霸到兼并战争,推动统一趋势出现 ②商鞅变法促进秦国势力的强大,为统一准备了条件。
经济:社会生产力提高,各地经济联系加强,各诸侯国经济交往频繁,为统一创造了经济基础。
思想:法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为统一提供了理论武器。
民族关系:少数民族与诸夏(华夏)部族交错杂居,促进了民族交融与文化交流,奠定统一多民族基础
解决情境问题 提升综合性
探究问题一:华夏认同
材料一 公元前9世纪,楚国先祖雄渠自称“我蛮夷也”;楚国崛起后,其国君称:“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 ——《从春秋到战国》
材料二 华夏民族在秦以前的多元化一体化格局仍被继承下来,并且在民族交融与同化中,一方面不断扩大华夏民族队伍,使它成为当今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另一方面东亚大陆的地理生态环境和华夏民族先进文化,又不断吸附许多新的民族,形成新的多元一体化民族格局。 ——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据材料分析楚王态度的转变说明了什么?这样的变化会产生什么影响?
说明: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
影响:中华文明的内涵逐渐丰富,具有生命力;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有利于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解决情境问题 提升综合性
华夏认同:唐朝孔颖达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意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
中原
南蛮
北狄
西戎
东夷
中原各国社会
发展比较先进
中原
南蛮
北狄
西戎
东夷
频繁往来
密切联系
各民族交融,华夏族更加稳定
分布更加广泛
史论点拨
解决情境问题 提升综合性
探究问题二:春秋战国的变法改革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日:“ ……论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谋於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日:“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日“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
太子犯法。卫鞅日:“法之不行, 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慰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分析商鞅为推进变法而采取的策略。
提出变法理论依据("强国利民不循旧礼") ;立木取信建立政府公信力;严惩权贵彰显法治权威
奖励耕织提升经济收益;军功授爵打破阶层固化;统一度 量衡便利民生;什伍连坐强化基层管理
2.结合商鞅变法的措施分析“秦民大说(悦)”的原因。
解决情境问题 提升综合性
探究问题二:春秋战国的变法改革
1.历史必然性: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为了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纷纷推行变法。
2.商鞅变法: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②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③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④“废井田,开阡陌”;⑤什伍连坐;⑥普遍推行县制,官员君主任免
3.历史影响:①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②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史论点拨
探究问题三:从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的角度,认识诸子百家思想的时代性及现实价值
解决情境问题 提升综合性
材料 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激烈的阶级斗争激发了人们强烈的参政意识。对于当时社会变革中的种种问题,人们提出自己的认识和主张,这些认识和主张大部分是围绕政治思想上的论述而逐层铺展开的。人们“为学”是为了实际的政治,这就决定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具有普遍的政治色彩。同时,随着物质文明发展迅速,财富、享受、欲望与野心、权势、罪恶同步增长,文明进步与道德沦丧背离,思想家们生发改变现状的种种主张,并为此锲而不舍地追求。此外,长期的封建割据、封闭的自然经济、迥异的地理环境、各地独特的民俗风情,使列国文化步入独立发展的轨道,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区域文化。
——摘编自王景润《简论春秋战国文化的时代特色》
概括材料中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时代特色?
强烈的政治意识;执着的精神追求;浓厚的地域色彩;以人为本的理念;空前自由的学术气氛等
解决情境问题 提升综合性
1.时代性
(1)儒家思想:①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意在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但在奴隶制瓦解的时代,其思想未被重视。②战国时期,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在当时诸侯混战时期,不能适应统治者的需要,所以只是诸子百家中的显学而已。
(2)道家思想:①春秋时期,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表现了其消极的情绪。②战国时期,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道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不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
(3)墨家思想: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反映了战国时期经济发展,小生产者经济实力增强,要求平等、反对战争的愿望。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墨家的主张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4)法家思想:战国时期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提出“中央集权”“法治”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中央集权的迫切愿望,符合统治者富国强兵的要求,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受到统治者的欢迎和推崇。
2.现实价值
(1)儒家的“仁政”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安定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法治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4)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思想来源之一。
1.(2024年广东卷)据研究,古代礼制记载的春秋时期酒器礼器,分为爵、觚、觯、角、散五种,称为“五爵”,其名来自于商、周时期的青铜酒器礼器。实际上,春秋时期的五爵为漆木酒器,其容量依次为一至五升,“宗庙祭祀,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春秋时期礼器的变化反映出( )
A.五爵形制趋同说明礼崩乐坏 B.宗庙祭祀遵循天人合一观念
C.采用漆木酒器彰显以人为本 D.五爵以小为贵维系等级秩序
链接高考真题 达成应用性
D
2.(2023年辽宁卷)1955年,在今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出土一批西周青铜器,其中一件盂造型雅致、纹饰精美,刻有“匽侯”等文字。“匽侯”即为“燕侯”,是周初分封的诸侯,封地在蓟。这反映了( )
A.青铜器的普遍使用 B.燕文化影响到辽西地区
C.分封制的日趋完善 D.诸侯祭祀礼仪活动频繁
B
链接高考真题 达成应用性
3.(2024·重庆卷)新石器时代到两周时期中国各地区传统墓葬头向可概括为:“东夷及其 先民尚东,楚蛮及其先民尚南,西戎及其先民尚西,华夏及其先民尚北。”关中地区凤翔西村、沣西客省庄等地西周墓多为北头向,春秋时期的墓葬多为西头向。这表明( )
A. 西周时期华夏认同初步形成 B. 春秋时期秦国深受戎俗影响
C. 各族同源共祖观念得到发展 D. 各地区的文化传统趋于稳固
4.(2024·山东卷)西周时期,诸侯国在奉行周礼的同时,多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变革礼制,移风易俗,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诸侯国转变做法主要是为了( )
A. 重构统治秩序 B. 限制贵族特权
C. 以德行教化民众 D. 打破宗法血缘关系
B
A
本讲结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