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地图的阅读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地理》(2024年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1地图的阅读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地理》(2024年人教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4-07 10:08: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地理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地图的阅读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比阅读学生和老师画的的家访地图,理解图例、方向和比例尺是地图的语言,并能够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夯实区域认知的基础。 2.通过绘制家访路线并完成路线说明,能够在地图上辨别方向、量算距离、识别图例,体悟地图是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工具。 3.通过阅读中国台湾岛地图和台南延平郡王祠景区地图,提高读图能力,提升地理实践力。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在地图上辨别方向、量算距离、识别图例 2.描述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空间分布特征 教学难点: 1.在地图上量算距离 2.理解球面转绘成平面的变形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情境激趣 教师创设真实家访情境,学生根据已有的认知为老师绘制家访路线示意图。教师展示学生的精彩作品,并从学生的作品中挖掘信息,提出问题,导入课堂。 【设计意图】家访情境是学生们熟悉的、真实的情境,从身边的真实情境入手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关注并解决身边的真实问题。教师展示学生作品,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教师课前布置任务,收集学生绘制的家访路线示意图,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情。从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出发,教师更能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二、教学过程 (一)千奇百“绘”明标准 1.识别图例 教师选取家都住华海园小区的两位同学的家访路线示意图进行对比阅读分析,通过设问“小陈和小李的家住在哪里?”使学生理解注记的含义。然后请学生先观察小李地图上“学校、居民区和公园”等信息,再在吴老师画的家访地图上对比观察这些信息,在使用图例的过程得出图例的含义。最后,回归教材拓展补充其他常用的图例。 【设计意图】从学生作品出发,层层设问,激发学生思考,最后引出图例概念,从现象入手有利于加强学生的理解。教师补充教材常用的图例,有利于保持知识内容的完整性学习。 2.辨别方向 在了解图例以后,同样基于以上情境,设问“吴老师应该如何前往华海园?”。根据小陈和小李画的路线差异提出疑问,激发学生思考两幅地图表示方向的方法不一致。教师顺势解释三种表示方向的方法,分别为指向标定向法、一般定向法和经纬网定向法,然后请学生在吴老师画的家访地图上进行方向判断。对比小陈和吴老师的家访地图的指向标,激发学生思考八个主要方位的判读,明白只要确定了北,就能判断出剩下的七个方位。然后设问“华海园位于十三中的什么方向?”、“吴老师应该如何前往华海园?”,使学生学会在描述方向。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陈和小李绘制的路线差异,得出表示方向的方法有多种,从实际现象出发引出理论知识,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设问环环相扣,巧妙衔接,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3.量算距离 教师通过质疑小陈家访地图上的两段路线的准确性,激发学生思考什么是准确的地图,由此引出地图的概念,并得出通常用比例尺来表示地图的缩小程度。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教师引导学生找到吴老师画的家访地图上的比例尺,引出线段比例尺,并引导同学们结合小学数学知识推算比例尺,将线段比例尺转化成了数字比例尺,得出相同含义的比例尺可能表现形式不一样的结论。在学习比例尺之后,教师设问“吴老师从十三中走到华海园的路程有多长?”,引导学生根据所学进行实际运用,最终得出从十三中走到华海园的路线设计与说明。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从小陈的地图作品中发现问题,产生质疑,解决质疑,引出新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探究性思维。教师的设问环环相扣,逻辑清晰,一步步引导学生完成从十三中到华海园的路线说明,解决了实际问题,同时也为下一活动做好充分的铺垫。 (二)神机妙“算”定路线 1.实践应用 教师在吴老师画的地图上标注每个小区的学生数,并引导学生观察,得出“同学们主要住在教工路以东”的结论,学会描述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分布。根据学生家的分布情况,教师设计了六天的家访计划,并设计任务——“请任选家访计划中的一天,为吴老师设计一条家访路线,并完成路线说明。”随后展示六天的家访路线和路线说明,给予学生参考,同时也说明路线并不唯一,测量误差控制在±0.2厘米。 【设计意图】教师创设的活动——“请任选家访计划中的一天,为吴老师设计一条家访路线,并完成路线说明。”让学生巩固应用前一环节所学知识,在实践中进行识别图例、辨别方向和量算距离,落实课标内容要求,提升地理实践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总结提升 在完成一系列的家访路线设计与说明之后,教师总结方向、比例尺和图例是地图的语言,如果能够在地图上辨别方向、量算距离和识别图例,那么也就读懂了地图的语言。 【设计意图】在整个家访情境结束以后进行知识小结,强化学生对“地图的语言”的认知,同时引导学生反思本节课的主要学习目标“学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量算距离和识别图例”是否达成,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夯实区域认知的基础。 (三)灵活图“练”展成果 巩固练习 教师利用教材插图进行试题命制,创设小林一家从台北去台南旅游的新情境。让学生阅读中国台湾岛地图,根据经纬网定向法判断台南与台北的位置关系和台湾岛的铁路分布特征,通过图例和注记读出火车从台北到达台南经过的主要城市。让学生阅读台南延平郡王祠景区地图,根据指向标定向法判断景区大门与郑成功文物馆的相对位置,并能通过比例尺量算从大门走到郑成功文物馆的实地距离。 【设计意图】教师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用教材中的地图创设情境命制试题,在命题时重点关注家访地图无法考查到的知识,如经纬网定向法、台湾岛铁路的分布特征、数字比例尺换算等,通过练习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地图的语言”。本道题情境中涉及台湾、郑成功文物馆等信息,意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多个情境中的地图应用使学生明白地图是有用的地理工具。 (四)地图形“变”促学思 拓展补充 回顾刚才阅读的地图,发现它们都是平面的,提出疑问“怎样将地球表面转绘成平面的地图?”教师将地球用“橘子地球仪”的方式进行模拟表达,让学生认识平面地图与地球表面的实际状况相比存在一定变形。 【设计意图】根据教材中“思与学”栏目的内容要求,教师提出的“球面转平面”的疑问有利于激发学生思考与探索的欲望。用橘子地球仪模拟表达非常形象且直观,有利于学生理解地图的变形。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制作橘子地球仪,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地理实践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