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11《山地回忆》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七下11《山地回忆》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07 09:40: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山地回忆》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山地回忆》是统编语文教材七年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体裁为短篇小说。小说以抗日战争为背景,通过“我”与阜平农民妞儿一家的交往,展现了战争年代中国农村的生活图景和人民的坚韧精神。文章以清新质朴的语言和细腻的情感描写,刻画了妞儿这一直率泼辣、善良热心、聪明敏锐、勤劳务实的农村女孩形象,同时也反映了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深刻影响。本单元主题为“凡人小事”,所选取的都是讲述普通人故事的文章。按照单元语文要素的要求,学习本单元的课文,需要引导学生学生在熟读精思的基础上,要注意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从关键语句中,感受文章的意蕴;发掘“小人物”身上“闪现的光辉”;引导学生向善、务实、求美。根据七年级学生学情和教材编排体系,拟用二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第一课时的教学,笔者拟以“穿越时空隧道 回忆军民深情”为主题展开教学,梳理忆之事,分析忆之人,感悟忆之情,形成对小说的初步解构。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了解亲密无间的军民关系、美好温馨的军民鱼水情。
语言运用:积累课后“读读写写”字词,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
思维能力:分析课文结构,把握课文内容;探讨妞儿的性格特点。
审美创造:鉴赏本文生活化的语言,体会孙犁小说的语言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
1.默读课文,梳理小说情节,感知文章内容。
2.熟读精思,把握人物性格,感受美好品格。
教学难点
朗读语段,紧扣细节描写,理解军民深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的一生能够被一个村庄,哪怕是异乡的水土所记忆、所怀念,也就算不错了。”
——孙犁
抗战期间,孙犁曾经在阜平山区工作过一段时间,那里的山山水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解放后,他把这些记忆整理出来,创作了一篇小说,就是《山地回忆》。
板书题目,指出题目的核心是“回忆”。
二、默读,梳理忆之事
1.默读课文,看看文章中写了哪些事?请按照时间、地点、事件的结构进行概括。
预设——
1949年,天津,陪大伯参观工业展览会,“我”想买布。
1941年,阜平河边,“我”洗脸,与妞儿争辩,初相识。
1941年,妞儿家,妞儿给“我”做袜子,妞儿学会了纺线,妞儿早起晚睡做饭,“我”帮妞儿家运枣贩卖、买织布机,妞儿学会了织布。
1945年,黄河边,“我”的那一双袜子被冲走。
1949年,百货公司,“我”买布送故人,妞儿学做国旗。
追问:这些事件中,那些是回忆的内容?详写了哪些内容?
预设——
1941——1945年的事情是回忆的内容,详细了“我”与妞儿初相识和妞儿给“我”织袜子的内容。
2.文中与“一双袜子”相关的片段,不少于10处,找出来读一读,并用自已的语言概括做袜子的原因、条件和过程。
预设——
原因:天冷,八路军因为物资匮乏,还没有发袜子,没有袜子穿。妞儿见到“我”没有袜子,主动提出给“我”做一双。
条件:做一双袜子的材料粗白布是妞儿纺了半年线赚的,是给大娘做棉裤剩下的,本来准备给她爹做一双袜子的。
过程:第二天去,袜子已经剪栽好;第三天去,已经纳底子了;不到五天,妞儿就给“我”做好了非常结实的保穿三年的袜子。
三、研读,分析忆之人
回忆部分一共出现了四个人,分别是“我”、妞儿、妞儿爸爸、妞儿妈妈,请结合具体说说他们分别是怎样的人?
妞儿:直率泼辣、善良坚韧的农村少女。妞儿首先是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女孩,初次与“我”(八路军战士)相遇时,她因“我”在河边洗脸挡了位置而“训斥”,语言尖刻却暗含关切。这种外冷内热的性格体现了农村少女的率真与不矫饰。其次她是一个善良无私的女孩,她表面上责备战士“不讲卫生”,实则主动提出为“我”做袜子,甚至不惜拆掉自家仅有的一块新布。这一细节凸显她对八路军的真挚情感,将个人利益让位于家国大义。她还是一个坚韧乐观的女孩,面对战争环境下的物资匮乏(如“连袜底也是用麻线纳的”),她以幽默调侃化解困境(如笑称“保你穿三年”),展现了劳动人民在苦难中的生存智慧与豁达精神。
“我”:朴实真诚、心怀感恩的革命者。“我”是一个平易近人的人。作为革命战士,他毫无架子,主动与百姓拉家常,甚至甘愿被妞儿“训斥”,体现了八路军与群众的平等关系。“我”还是一个细腻敏感的人,对妞儿一家生活细节的观察(如破旧的织布机、补丁衣服)流露出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反映了革命者的人道主义精神。我更是一个心怀感恩的人,时隔多年,我依旧记得那双袜子,并感慨“这女孩子心里装着一团火”,说明他始终铭记百姓的恩情,军民情谊成为支撑其革命信念的重要力量。
妞儿父亲(大伯):沉默寡言的“老农”。虽言语不多,却以实际行动支持八路军:默许女儿拆布做袜子,主动提出帮战士贩枣改善伙食。他的形象代表了根据地农民对革命的无声奉献,是传统中国农民忠厚、内敛性格的缩影。
妞儿母亲:慈爱宽厚的母亲。她温和地调和妞儿与战士的争执,支持女儿为八路军做袜子,体现了农村妇女的包容与深明大义。她的存在为战时叙事增添了一抹温情底色。
(关注人物语言和神态描写,反复朗读人物对话,也可分角色朗读课文,通过对话感受人物形象。)
四、探讨,感受忆之情
1.妞儿给“我”织袜子,“我”帮妞儿家运枣贩卖、买织布机,说明了什么?
预设——
军民鱼水情。在战争年代,物质条件艰苦,军民之间通过微小的日常互动建立起深厚的情感纽带。妞儿为“我”织袜子,体现了普通百姓对战士的关怀与支持;而“我”帮助妞儿家运枣、买织布机,则是战士对百姓生活的回馈。这种相互帮助超越了简单的利益交换,展现了战争中军民一体的深厚情谊。
平凡生活中的坚韧与希望。妞儿一家靠运枣、织布维持生计,即使面对战争的阴影,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坚守。买织布机的情节,既是对家庭生计的改善,也象征着普通人对未来的希望——通过劳动创造更好的生活。
团结抗战的象征。妞儿为“我”织袜子与“我”帮她家运枣、买织布机,构成了一种朴素的“交换”。但这种交换并非功利性的,而是基于共同对抗战胜利的信念和对生活的共同热爱。这种互动超越了阶级或身份的差异,体现了战争年代普通人之间最朴素的情感联结。
(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此问题有一定难度,需要教者加以引导。)
2.袜子被水冲走后,作者写道“黄河的波浪激荡着我关于敌后几年生活的回忆,激荡着我对于那女孩子的纪念。”从中你读到了什么?
预设——
表现了“我”的深刻记忆。
五、小结
这篇小说通过回忆“我”在阜平驻军时的生活往事,塑造了一个爽快率直、质朴善良、勤劳能干的农村女孩子形象,赞美了纯朴真摯的人性美,表现了在抗战艰苦的环境中所建立起来的军民鱼水深情。
六、布置作业
1.诵读课文,体会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特点
2.阅读《荷花淀》,体会孙犁作品的特色。
板书设计
现实 打算买布
军民鱼水情
山地回忆 回忆 1941年
现实 买布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