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苏联改革和解体》练习题
1.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
A.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明显 B.斯大林的去世
C.个人崇拜 盛行 D.经济发展停滞
2.下列各项对赫鲁晓夫改革评述不正确的是 ( )
A. 农业改革取得一定的成效
B. 从根本上改变了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C. 对后来的改革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D.犯了主观冒进的错误
3. 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主是指赫鲁晓夫 ( )21教育网
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
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
C.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D.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
4.导致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改革指导思想和政策错误 B.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C.苏共内部混乱和分裂 D.共产党对国家的控制力下降
5.导致苏联“八一九事件”发生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的签署 ( http: / / www.21cnjy.com ) B.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影响 C. 叶利钦掌握了中央政权 D.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造成局势混乱21cnjy.com
6.1991年12月25日,一面俄罗斯联邦的白、蓝、红三色旗升上了克里姆林宫取代了苏联国旗。者意味着苏联在历史上存在了( )21·cn·jy·com
A.60年 B.69年 C.73年 D.74年
7. 关于苏联改革,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死了”。从实质上分析,苏联解体是( )www.21-cn-jy.com
A.经济制度的变化 B.社会制度的变化
C.国家名称的变化 D.国家之间关系的变化
8.如图漫画描述的事件所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美苏争霸结束 B.两极格局瓦解 C.冷战结束 D.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
9.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 )
A.错误的改革政策和路线 B.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
C.僵化的经济政治体制 D.民族分离主义势力猖獗
10.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和苏联先 ( http: / / www.21cnjy.com )后进行了改革。结果,苏联最终在改革中解体,中国却走上了健康的社会主义道路,其根本原因在于( )
A.中国制定了恰当的民族政策
B.中国较早摆脱了苏联模式的束缚
C.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
D.中国经济增长较快,国力在不断提高
二、非选择题:
11.材料一:20世纪30年代,苏联逐步形成的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逐渐成为社会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斯大林去世后,人心开始思变。
材料二:1951—1965年苏联粮食平均年产量和收购表(单位:百万吨)
请回答:
(1)斯大林去世后,揭开苏联体制改革序幕的苏联领导人是谁?
(2)根据材料二分析,苏联在这方面的改革取得了什么成效?
(3)他的改革结果怎样?原因是什么?
(4)20世纪70年代,揭开这个改革开放序幕是党的那次会议?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87年,戈尔巴乔夫出版了《改革 ( http: / / www.21cnjy.com )与新思维》一书,在新思维中,他主张国际关系人道主义化,引导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趋同”和“一体化”,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根本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实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并且以推行“民主化、公开化、多元化”作为改革和发展政治体制的战略方针。
材料二、不坚持社会主义,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的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邓小平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2)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了怎样的严重后果?依据材料一,指出其失败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我国可以从两国改革中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1.答案:A
【分析】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斯大林 ( http: / / www.21cnjy.com )模式弊端已经成为苏联社会发展的桎梏,古选A;斯大林的去世是苏联实行改革的起因,故B错误,CD两项是斯大林模式产生的后果,故不选。2·1·c·n·j·y
【点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是阻碍苏联发展的最大障碍,调整现有的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答案:B
【分析】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进行的调 ( http: / / www.21cnjy.com )整与改革,改变了苏联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的状态,故A不符合题意。赫鲁晓夫改革缺乏科学的指导思想,无法真正突破斯大林模式,只是在原有僵硬的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修补,故选B。赫鲁晓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促进了发展,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留下宝贵的经验,故C不选。赫鲁晓夫改革缺乏科学的指导思想,随意性强,在作法上急于求成,忽视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故D不选。21·世纪*教育网
【点评】赫鲁晓夫改革是第一次冲击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斯大林模式,改革缺乏科学的指导思想,目标严重脱离现实都是失败的原因。无法真正突破斯大林模式,只是在原有僵硬的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修补。一定程度上解放了思想,促进了发展。
3. 答案:C
【分析】赫鲁晓夫改革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冲击,但 ( http: / / www.21cnjy.com )由于改革缺乏科学的指导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无法真正突破斯大林模式,只是在原有僵硬的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修补,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故选C。www-2-1-cnjy-com
【点评】改革需要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从实际出发,一贯始终的坚持才能成功。
4. 答案:A
【分析】戈尔巴乔夫改革错误 ( http: / / www.21cnjy.com )改革路线,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导致民众思维混乱,最终改革失败,苏联解体,故选A。B.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是外部原因,故不选。CD两项是戈尔巴乔夫改革产生的后果,故不选。
【点评】本题考查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原因。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其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
5. 答案:D
【分析】A《苏维埃主权共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国联盟条约》的签署,是苏联在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政局动荡中产生的,正是它的签署才导致“八一九”事件所以它是直接原因;事件后叶利钦迅速掌握了国家政权,属于这次事件的影响,与题意不符。B.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影响,是外部原因。故选D2-1-c-n-j-y
【点评】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造成局势混乱,“八一九事件”是为了维护苏联的存在,维护社会主义制度发生的政变,结果失败,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6.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苏联的起止时间,苏联成立于1922年,1991年解体,共计69年,故答案为B.
【点评】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最终解体只是说明了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并不能说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21*cnjy*com
7. 答案:B
【分析】苏联解体的实质是社会制度发生改变,由社会主义制度变成资本主义制度,ACD三项都是由B的变化引发的改变,故选B。【出处:21教育名师】
【点评】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在世界的发展遭到重创,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敲响了警钟,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功改革积累了经验教训。
8. 答案:D
【分析】首先明确漫画反应的是苏联解体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史实。苏联解体意味着二战后形成的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的崩溃,标志着冷战的结束。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战后暂时形成的国际格局,故选D。【来源:21cnj*y.co*m】
【点评】苏联解体给世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结束了苏美长达40年的争霸局面,世界格局发生变化,两极格局瓦解。【版权所有:21教育】
9. 答案:C
【分析】苏联解体有诸多原因,高度集中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经济政治体制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错误的改革政策和路线导致改革的失败,加剧了民族分离主义思想和势力的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起到了推动作用,故选C.
【点评】高度集中的的经济政治体制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二战后苏联所有问题产生的根源,改革是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苏联的各个改革都没有冲破高度集中的的经济政治体制,这一体制并日趋僵化,窒息了苏联。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10.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和苏联改革的有关 ( http: / / www.21cnjy.com )内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和改革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继续推行的错误政策和路线,最后葬送了苏联;中国的改革从中国的国情,逐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不断推进中国改革深入发展。21*cnjy*com
【点评】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是社会主 ( http: / / www.21cnjy.com )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任何一场改革,都是一次艰巨、曲折的过程,都需要从国情出发,探索出适合本国发展的正确道路。
二、非选择题。
11.【答案】:(1)赫鲁晓夫。
(2)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改变了苏联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的状态。
(3)进入60年代,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 ( http: / / www.21cnjy.com )日益突出,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原因: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个人崇拜有增无减。
(4)十一届三中全会。
【分析】赫鲁晓夫改革解开了苏联 ( http: / / www.21cnjy.com )改革的序幕,他的改革主要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他的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下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曾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矛盾日益突出,1964年被迫下台。
【点评】20世纪50年代以来,苏联高度 ( http: / / www.21cnjy.com )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已经成为苏联社会发展的最大障碍,赫鲁晓夫改革是首先对斯大林模式的冲击,虽然有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改革缺乏科学的指导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无法真正突破斯大林模式,只是在原有僵硬的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修补,最终归于失败。
12【答案】:(1)实行多党制;
(2)后果:苏联解体。原因:步骤过急过快,政治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新思维”引起人们思想混乱和社会剧烈动荡;对西方存在不切实际的幻想。
(3)改革要循序渐进,逐步推进;要坚持社会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义方向和共产党领导地位不动摇;要维护社会稳定,正确处理改革、稳定与发展的关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西方“和平演变”保持高度警惕。
【分析】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苏联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但他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效的时候,有冒然进行政治改革。由于他的政治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导致人们思想混乱和社会剧烈动荡,导致了苏联的解体,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点评】改革是一个自我完善发展的过程,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循序渐进,逐步推进,不可能一蹴而就。改革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只有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方向和共产党领导地位不动摇,才能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发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第 4 页 (共 6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33张PPT)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曾经很强,是唯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曾经很大,占世界陆地面积六分之一,是当时世界版图最大的国家。这个国家是苏联。从1922年成立到1991年解体,超级大国苏联是如何轰然倒塌呢?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与曲折。掌握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及苏联解体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
合作探讨苏联改革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初步锻炼学科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赫鲁晓夫改革的成败,分析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直接导致苏联的解体,使学生了解他们的改革对苏联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
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
学习难点:
苏联的解体
斯大林逝世
一、赫鲁晓夫改革
赫鲁晓夫
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
什么是“斯大林模式”?如何评价它?
积极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是在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
消极的:这种体制本身存在严重的缺陷和弊端,经济上管得过死,政治上权力过分集中,缺少民主,后来日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
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为1.5%。1949年,当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其钢铁和电力发展水平也跃居世界前列之时,而皮鞋产量仅163.6(百万)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苏联国民经济》
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较,差距十分悬殊。
若按人口平均计算,谷物产量1913年全俄为540.2公斤,1940年才达429.7公斤,1950年为447.1公斤,1955年也才为524公斤;肉类统计1913年为31.4公斤,1940年为24.2公斤,1950年为27公斤,1955年为31.8公斤。电冰箱、洗衣机和电视机产量也极少,1950年产电视机约1.19万台,电冰箱0.12万台,洗衣机0.03万台。音响,录像机都不能生产。
——周荣坤《苏联基本数字手册》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斯大林模式阻碍苏联经济的发展
2.内容:
政治上:
经济上:
批判个人崇拜和斯大林的某些观点,
平反冤假错案等。
农业:大面积开垦荒,推广玉米种植。
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精减机构。
赫鲁晓夫农业改革初期情况
时间
1949—1953年平均 1956年
粮食产量 8100 12700
粮食收购量 3300 5700
1953苏联玉米种植面积仅350万公顷,1960年玉米的种植面积达到2800万公顷,八年中要增加七倍。这项规定导致灾难性后果。玉米是干热气候作物,而苏联很多地区日照量不够,玉米经常结不了穗。因此,不少地方农民播种的玉米一无所获。这不仅无法为牲畜提供充足的饲料,而且由于的玉米的种植挤掉了其他作物,连人的口粮都受到威胁。
1957年,他不顾实际情况提出要在3至4年内在肉类、牛奶和黄油产量上超过美国。
“秘密报告”: 报告很大胆,后果很严重。
1956年,苏共二十大《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 在揭露和批判个人崇拜上有重大意义,但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引起思想混乱,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推倒斯大林像
匈牙利事件后被遗弃在布达佩斯街头的斯大林头像
3.结果: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的政治经济体制.
此外,赫鲁晓夫的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而且主观主义,急躁冒进,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与目标,结果造成混乱,导致改革失败。
根本原因:对“斯大林体制”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
失败的原因
体制未变,小修小补无济于事
1964年 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勃列日涅夫改革
结果:
苏联的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有所提高,但改革仍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经济改革重点:重工业
苏联的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有所提高
苏联军事
重工业和轻工业的比重为74:26
工业与农业的比重为82:18
二、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
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1985年
1.改革内容:
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
后转到政治方面,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
2.影响:
改革没有成效,引起人们思想上的混乱,社会危机加剧,导致苏联解体。
改革重点:1.经济改革
结果:……
198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相当于美国的79%,但其机械产品有62%是重武器,消费品只占6%。
改革重点:2.转到政治方面
结果:……
“八一九”事件
1.八一九事件
(1)时间:1991年8月19日
(2)目的:使国家结束分裂,摆脱危机。
(3)结果:失败。
(4)影响:戈尔巴乔夫实际上失去了领导国家的威望和能力,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
三、苏联解体
3.苏联解体的含义。
苏联分裂成为多个国家。
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取代。
1991年底;
戈尔巴乔夫辞去苏联最高领导人职务;
2.苏联解体时间、标志、
1991年12月21日,原苏联11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签署《阿拉木图宣言》,停止苏联的存在,12月25日,苏联正式解体。
内部原因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外部原因:
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戈尔巴乔夫改革;
苏联解体后的地图
苏联解体仅是一种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
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
社会主义建设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必须从实际出发,走符合国情的道路;
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改革来完善。
改革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改革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合作探究:苏联经济改革经验教训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八一九事件
苏联解体
—直接导致解体
---—加速解体
—-- 社会主义运动受挫折
—--体制更加僵化
--冲击斯大林模式
课堂小结
1、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首次冲击的是
A、赫鲁晓夫改革 B、 勃列日涅夫改革
C、戈尔巴乔夫改革 D 、邓小平的改革开放
2、对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评价不正确的是
A.使苏联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
B.使国家权力分散
C.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加强
D.没能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
课堂练习
A
D
3、1991年8月19日,苏联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八·一九事件”。下列对此事件叙述正确的是 ( )
A.它试图使苏联摆脱危机
B.“八·一九事件”标志着苏联的正式解体
C.通过政变戈尔巴乔夫强化了国家领导权
D.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就不会解体
A
读下列材料答题
赫鲁晓夫先生,您计划进行巨大的改革。这很好!我只想劝告您不要太匆忙。想两步跨过大深渊可不容易,会掉下去的。
1956年赫鲁晓夫访英期间丘吉尔的谈话
请回答;
1材料中的大深渊是指什么?赫鲁晓夫改革设计涉及哪些方面?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赫鲁晓夫改革的目的是什么、结果怎样 ?
320世纪80年代,进行了改革并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的领导人是谁?
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经济、政治
目的:克服斯大林模式带来的弊端。
结果: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入60 年代,改革带来的矛盾日益突出。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
戈尔巴乔夫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教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与曲折。掌握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及苏联解体等。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合作探讨苏联改革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初步锻炼学科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赫鲁晓夫改革的成败 ( http: / / www.21cnjy.com ),分析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直接导致苏联的解体,使学生了解他们的改革对苏联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
学习重点: 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
学习难点: 苏联的解体
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曾经很强,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唯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曾经很大,占世界陆地面积六分之一,是当时世界版图最大的国家。从1922年成立到1991年解体,原先的超级大国如何轰然倒塌?21教育网
【学习新课】
一、赫鲁晓夫改革
教师:斯大林去世后留下了世界一流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斯大林模式。让学生回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让学生知道赫鲁晓夫之所以进行改革,是因为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陈旧而僵化的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使经济结构畸形。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社会的稳定,也不能满足国家对粮食和原料的需要,它阻碍了苏联的发展。
教师指导学生看课本61页的小字部分,让学生归纳:赫鲁晓夫改革采取的背景和内容。结果如何?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什么?21cnjy.com
学生:阅读、思考、小组交流、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赫鲁晓夫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改革是失败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的政治经济体制。原因是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改革不彻底,只是在斯大林模式的基础上小修小补,而且赫鲁晓夫的改革急躁冒进,缺乏正确指导思想。21·cn·jy·com
过渡:赫鲁晓夫之后,苏联又进行一些改革 ( http: / / www.21cnjy.com )。虽然苏联的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有所提高,但是仍然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教师: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是怎样对苏联 ( http: / / www.21cnjy.com )进行改革的呢?我们中国有历史学家曾经这样评价戈尔巴乔夫,说他是社会主义的大叛徒,你能从他改革的内容里找到依据吗?”www.21-cn-jy.com
学生根据教材内容了解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教师: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实质是否定共产 ( http: / / www.21cnjy.com )党的领导,否定了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戈尔巴乔夫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模式改革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加剧了苏联国内的政治斗争更加激烈,社会环境更加动荡不安,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一个世界性大国消失,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消失。2·1·c·n·j·y
三、苏联的解体
学生根据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1、概述1991年“八一九”事件的时间、目的、结果和影响。
2、简述苏联解体的过程是什么?
3、苏联解体的实质?
合作探究:苏联解体的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从内因、外因两个方面考虑。
教师强调:苏联解体是从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它只说明苏联模式的失败,而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合作探究:苏联经济改革经验教训
引导学生多角度回答问题,教师归结,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社会主义建设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必须从实际出发,走符合国情的道路;
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改革来完善。
改革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改革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课堂小结】
进入20世纪50、60年代以后,苏联 ( http: / / www.21cnjy.com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日益明显,成为制约苏联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桎梏。由于苏联的几次改革,没有冲破旧的体制的束缚并日益僵化,激化了苏联社会内部的矛盾,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给后人留下深刻的历史教训。
【板书设计】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赫鲁晓夫改革——冲击斯大林模式
勃列日涅夫改革——体制更加僵化
——冲击斯大林模式
戈尔巴乔夫改革——直接导致苏联解体
——冲击斯大林模式
八一九事件——加速解体
——冲击斯大林模式
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受挫折
——冲击斯大林模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第 2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